2015年4月16日星期四

[筆記] 上池之水:漢醫的秘密 作者:郭育誠醫師

在學校圖書館讀到這一本書,覺得非常新奇有趣,借來閱讀,覺得是非常好的中醫科普教科書,作者是台大電機所王唯工博士的學生,融貫物理學與中醫學基礎理論,寫出從「波動」、「共振」視角將中醫理論一以貫之的專書,讀起來是繼《人體的彩虹》後,最好的一本中醫科普書。

以下紀錄我覺得有趣的地方:

第161頁,提到命門,挪用音樂學的隱喻,讓我讀的時候,不禁聯想腎間動氣與音叉共振之間的關係。「主動脈上維持共振的血壓波,正是維繫循環系統高效率的重要關鍵...。透過從主動脈弓以下到兩之間腹主動脈這段動脈大血管,是血壓波共振發生最主要的地方,就像樂器的主共鳴箱,穿過兩腎之後,腹主動脈即分叉成左、右兩分支。...修練氣功時,尤其是與任督二脈相關的功法更是重要,因為這裡正是所有諧波發生共振,疊加整合而成生命旋律的所在地,難怪是『生氣之原』。」

第158頁,談到真藏脈現。讓我想到如果抬轎者腳步無法協調,則反被共同韻律衝擊,故傷。

第223頁,提出藥物「有補必有瀉」的概念,補藥有其瀉面。他指出「無論熟地、澤瀉、杜仲、何首烏、菟絲子、巴戟天、狗脊,在增強第二諧波足少陰腎經的同時,在第五諧波足陽明胃經都出現下降的峰值。單一藥物的作用,似乎無法同時增益先天的腎氣後天的胃氣。以物理學能量守恆定律的前提而言,有補必有瀉,這是必然的結果,也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卻也是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盲點。」 接著,他提過轉骨方、壯陽方、或者人蔘,其實都像是預借現金的信用卡,短期風光,但長期身體必過載(負債)(224-225)。他反覆引用「久則增氣,物之由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持「平衡」觀,而不是線性成長觀(越多越好)。他指出「這種能量分配的藥理原則與西方醫學物質觀點的藥理學模型大異其趣,反而與經濟學的供需與分配較接近。」(226)他認為這「其實就是伊尹『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藉天地變物化育萬物中的四味五氣對治眾人七情六欲此起彼落慣性的「胃口」,瀉南補北,拉東打西,並且平衡天地人三者之間內在的此消彼長。」最後再次強調「正確診斷」的重要性。(226)

頁229,類似劉力紅說開方劑是開時間,他提出開方劑如同開電場的想法,認為「方劑中各別藥物的協同反應,透過反應在血液流體動力學上生物物理的諧波相互疊加,以形成一股趨勢,來達成五藏六府十一經絡能量與信息的虛實平衡,進而有效的控制物質與資源的分配並實現生命體的恆定。就像是電路學中藉由電場形成電動勢,趨使電子向特定方向移動而匯集成電流;而非化學反應中,不同原子間電子的移動與結合。」(229)

頁324,談養生的秘密。指出消費型經濟洗腦我們,使我們誤認各種消費行為(吃補,拍打,偏方...)就是養生。 他提出收斂身心(精神內守)比被消費巿場引誘而迷亂還重要,指出養生不等於食補,而食補不等於藥膳。他指出「適其寒溫、穿得暖、吃米飯、睡好覺、如此這般最養生!」養生在平常的食衣住行之中。他認為應該區辨養生與治病,不應該以養生的方法治病,也不應該用治病的方法養生(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