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星期一

[札記] 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這本是很用心跟讀者對話的書,看了會讓人真有種,哇哩,現在大學是這樣搞的呀的恐怖感,但現實可能就是這麼恐怖。怎麼回應高等教育的問題,很值得思考。而我,得面對要不要進工廠繼續勞作的問題....
-----------------


陳東升指出高等教育同型化的發展。美國高教重研究,輕教學的影響,使得學生進入學校成為負債一族。陳也點出,學校應以學生的教育為重心,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他主張,回到教學現場。

曾柏文討論了知識活動的財務基礎之變遷。他也點出學者追求國際能見度,逐漸自地方社會抽離的現象。他主張大學自主或學術自由,需與「公共問責」平衡,認為大學應該接受有條件的巿場化。

林宗弘點出了高教崩壞的歷史根源,讀起來觸目驚心。

戴伯芬提出學官與學貧之階級差異之說。(57)

勘誤:馬來西亞居次,計有十萬零三百七十四人→應為一萬三百七十四人(82)

從師生比點出高等教育素質下降為臺灣研究所不受中國學生青睬的觀點。(84-85)在南韓松島園區的前車之鑑中,作者提到教育巿場化,「除了教師勞動權不保,學費依成績好壞進行差別收費,在2011年引爆頂尖大學四名學生和一名教授連環自殺,更引發了學生反高學費運動,今政府不得不宣示凍漲學費。(90)提到「大學圈地運動」的概念(92)

她點出了自經區之害:「自經區經管之公有不動產得出租或設定地上權,不受國有財產法及地戶公產管理法令相關限制。透過設立分校的方式,外國學校可以透過合辦教育方式,大肆進行產學合作的創新事業,從蓋工廠到建醫院,從興辦實習旅館、餐廳到提供福利照顧、健康中心,所有與企業合作的事業都可以假教育創新之名在自經區的學校展開,並取得各項賦稅優惠,並與臺灣既有的產業形成不公平競爭。分校或學院進口用於教育研究或實驗之必需品,免徵關稅及營業稅,其所有供學校使用之不動產,經所在地直轄巿、縣(巿)政府同意者,免徵房屋稅及地價稅。雖然訂定『進口用於教育研究或實驗之必需品,轉讓或變更用途者,應補繳或免補繳關稅或營業稅』,但以目前臺灣教育現實而言,辦學已經成為各財團企業進口設備逃避關稅或營業稅的捷徑,教育部根本無力控管假辦學之名進口的設備,也無法落實監督辦學所用設備之流向。(95-96)

        第四章,戴點出評鑑與上下交相賊的現象(我讀來就像部隊的裝備檢查一下)。她點出,在實務上,顯示軍警學校享有豁免評鑑資格(109)

        又是觸目驚心的一段敘述:「教授不願意投注時間教書已為大眾所質疑與詬病,有些教授指使助教或博士生代課,有些教授自願將專業課程降為營養學分,在課堂放水讓學生輕鬆過關。政大教授郭立民由於拒絕參加教師基本績效評量,在二00八(九十七學年度)獲得教學特優教師,卻在二00九年九月十五日的政大校教評會中,以八年未通過教師基本績效評量為由決議不續聘。他刻意在教師節當天穿上背心,一邊寫著「教學特優」,另外一邊則批為「不續聘」,藉以反諷學校重研究、輕教學的管理。然而,教育部以拒絕受評就等同違反聘約,同意政的處分,視其為合法,在同事與學生的支持之下,最後他仍被迫提前退休,結束十八年的教學生涯,這個案例說明重視教學責任的大學教師已難在高教競爭的學院中生存。(152)

        她說「在升等評鑑制度下,臺灣的大學教師逐漸失去學術自由與教學熱忱,包含可以自主選擇研究主題、長期研究、發展學術生涯的機會,也包含可以做為學生的導師,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陪伴學生長成長的可能性,在強大的工作壓力下已喪失學術求知的樂趣。過去大學賴視為崇高的知識殿堂,也是群英薈萃之所,是年輕學子心嚮往之的努力目標,曾幾何時,大學已經悄悄轉變為剝削學術人力的血汗工廠。進入大學體制教書後,許多大專教學不但伙法自主地進行研究,尚必須承擔研究與教學之外許多行政服務,甚至淪為學校招生業務員以及展業的經理人。教師評鑑制度的引入,不但徹底改變了大學長期捍衛的學術自由,也讓大學從教育公共事業轉化為學術論文製造企業,乃至無良學店,逼教師與學校共謀,製造假產學合作案,詐騙國家的補助獎勵。限年升等與評鑑制度同時戕害大學知識份子的尊嚴與生存,讓所有教授從自主的知識分子淪為無力的學術勞工」。(156)

戴伯芬、吳燕秋、陳思仁等人的研究指出「職業歧視」的現象(226),身份(是否隸屬某機構)在申請經費上的差異,博士生還可以申請各式經費,但畢業的博士,卻沒有資格申請的怪現象。(188-189)[我的想法:研究人員需要可以安身立命的空間,如果研究人員的空間不穩定,那麼除了改變作研究的習性,以及面對這個世界的方式外,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釋。這種對他者的依賴,很難撐起長期學術研究的氣魄,最後無極而終,顯然大有可能。]

學術應該是自由交流觀點(219)。但是現在卻變成大富翁遊戲→[我想的到的是,不如就完全放棄這個規則吧。如果想要自由交流觀點,那麼使用自由的網路空間吧?想要說什麼,就說什麼,讓部落格成為一個平台。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促成學者之間的互動,大家可以來交流想法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