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太極拳

昨天雖然天氣不好,晚上還是去了橋下打拳。
九點半開始打,打了兩趟。後來老師在教起勢。
講到手的姿勢的特定擺法,腕要鬆,可是指又要伸,
手劃在身前,像是大佛的手掌一樣,我擺了半天,還是不知道怎麼擺。
但是老師調了一下我的手掌,說「這樣就有東西了。」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但是手卻是痠痠麻麻熱熱的,
但是這個「東西」真的是老師說的「東西」嗎?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老師直接告訴我那是「氣」
那麼我就會直接用氣來理解到我感覺的現象,彷彿那是不證自明的。
但是老師告訴我「有東西」,所以我在不清楚的情況底下,去觀察那是什麼東西
於是我試圖在自己的身體裡,去找尋東西,而這個東西,我認為是「差異」。
於是任何細微的變化都被放大,不管是身體的溫度、觸覺的感受。
然後我再告訴自己,「對,真的有東西。」

這個邏輯是種什麼樣的邏輯呢?
我不知道,也許這是種自我應驗的邏輯?我相信,所以我看到。(是嗎?)
我也不知道。

後來師姐教我們從單鞭打到十字手。
我感覺到這裡教的三十八式,和楊家的一百零八式,的確有差異。
橋下的太極拳的動作較重視內斂與中定,
而學校的太極拳(尤其游添燈老師的則重視擺盪甩動的感覺)
不過這些練拳的人也都說,拳架只是個範例,只是形式上的差異,
真的重要的是內涵,也就是心領神會的那部份,橋下老師說「心要放乎定」。

後來有位師兄拿著燒錄好的DVD給大家看,然後用類似Iphone的螢幕給大家看錄影。
原來是星期六,老師的老師有來打拳,他們知道師公要來,特別帶東西來錄。
可惜因為距離太遠,聲音錄的並不清楚,但是老師說,看動作就知道他在講什麼了,
影像中,有位師姐一直在問問題,好讓師公多留下來,師公就講解給在場的人聽,
與其說是講解,不如說是示範。師公示範如何用提手上勢發勁,
一位師兄一和師公搭上手,這個師兄馬上就順著一個勢就被帶著往外跌了。
(當然師公也拉著他,不讓他真的跌出去)
後來老大也來試試,也是一直被彈來彈去,有種完全被師公擺佈的感覺。
在一旁觀影的師父對我說「恐怖呵。」
我心裡想,真的是蠻恐怖的,連接觸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練拳練到用恐怖來形容,這也蠻有趣的。
以前我和光頭來練的時候,我其實很排斥這種打來打去的東西。
我覺得我的目的不是要打人,我為什麼要在這裡練推手和練發勁。
但是現在的感覺不一樣,其實推手和發勁也只是種媒介,重點還是回到自身。
推手和發勁就像是老師出的作業,或者是隨堂考試一樣,是看看自己懂了多少。
所以現在反而是用好玩的角度來看,看自己的身體能夠鬆到什麼地步。

後來打到快十一點,我準備要回去了,老大說問我要不要和師兄推一下手,
(也不算推手啦,但是我不知道怎麼稱呼這個東西,就是雙方互動揉跨,
透過手來帶動跨與重心的變換,兩人的身體像互劃棋的8之一樣擺動)
我說我都不記得怎麼推了。但是師兄人很好,就帶我練習。
一開始我的身體超僵硬的,很痠,跨很痠楚。
但是後來師兄教我可以暫時扶著膝蓋。我跌出去幾次,
後來我發現我跌出去是因為我的肩膀太緊。
所以我告訴自己要鬆,我發現師兄要帶我出去的時候,
我一鬆,他的力找不到點,我的身體就不會被帶著跑,
我鬆下來,就能夠順順地再把勢帶回到師兄那裡。
越玩越覺得好玩。

後來我在想,這些練習,真的要兩個人,透過力線的互動作用才作得出來,
一個人只能打打拳套,練練蛇步,而很難感受到力的變化與流動。
所以找到好的環境還有互動的社群一起練習學習,真的進步蠻快的。

後來師兄和師父開始在聊事情,我想我應該提一下,
這群來橋下練習的人,有些是中醫師,有些是推拿師,
一位師兄說,有位老中醫,叫作彭醫師(我猜可能是寫醫鑰的那位)
要教學生,問老大他們要不要去。
但是這位醫生收學生的條件是,你要背完四診心法、瀕湖脈訣還有湯頭歌訣。
還有在他的面前不可以提到西醫名辭。是位非常傳統的老中醫師。
後來就在聊這位老中醫師的堅持,談他堅持要病人把身上管子拔掉再看病,
談他唸病人相信西醫觀念唸了半小時再看病等等事蹟。

老大在一旁打電話,師兄說是在揪人,因為健保局廢傷科健保的事情,
老大他們在勞動節那天要上街頭。因為這樣會影響到從業的萬餘人,
再者,這也會影響到現在中醫界的生態,也會造成缺乏傳承的問題,
以後最慘的情況就是醫生所有事情必須自己來,凡是無醫師身份的人,
都不得在醫療院所,所以比較技術的部份,如推拿、傷科,中醫師也要下海。
也就是說,中醫師必須通包。在這種情況下,醫師的勞動量大增,
再者,他也很難變換角色進行指導。
然後如果ECFA通過,大陸那邊又有三十多萬的中醫師要進來,那個品質堪憂。

怎麼說品質堪憂呢?師兄提到了豐田車子的事情,說美國那邊車子出問題,
日本一查,車子的組裝在台灣,問到台灣公司,台灣公司說,原料是大陸來的,
所以最後的問題是大陸那邊的品質問題。
(這個問題,在中藥的種源問題,如重金屬控管以及污染的管理也是有類似問題)

談到上街頭的事,老大就開玩笑說,在這邊練這麼久,就是為了等這一天,
(他的意思是,到時候可能要和鎮暴警察對幹,太極拳就派上用場啦~)大家笑笑。

師父提到,以前的中醫師有上街頭的經驗,不知道他們怎麼說。
再者,中醫界較上層的人員,在健保的政策更動下,因為有名聲,所以造成的傷害不大。
但是其他的從業人員呢?到時候整個中醫界會被巿場的開放搞的很慘。

後來老大問老師怎麼去調肩膀,老師就示範給老大看,讓病人自己封住自己,
讓肩膀與身體的方向成一直線,醫者只要運用步伐挪動,就可以調。
老師提了兩個字「中定」,中線出來了,就好辦。

後來十一點半多,我就騎車回法學院宿舍。
路上我一直在想著「中定」這件事,這兩個字真的很深很深呀...
但是我也覺得練拳真是件好玩的事情,而且我也有種在作實驗室研究的感覺,
不過我是身體與知覺的實驗室,探索太極拳世界的身體感知是怎麼一回事。

然後,我也有個感觸,「觸類旁通」,不知道這樣講對不對,
腦袋整天想著打拳,但是不聽、不看、不問,只是自己打自己的,
反而很容易讓自己封閉起來,多聽多看多問,而且有時候,
不要讓自己有太強的目的性,反而能夠得到更多。
譬如說,我如果覺得這件事和打拳無關,我就不理它,這就是封閉。
但是有的時候,某些觸動與觸發,就是在這些看似無關的事情之上。
最後還是回到了同一個點,找到了某種連結的模式。

去打拳,聽到了拳理,也聽到道理,譬如師父講到的「中規中矩」,不用急。
而且還聽到了傷科界還有中醫界的相關消息,我覺得這樣真的蠻好的。
我把自己視為已經在作田野了,所以那就讓我開放地去探詢更多的東西吧。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摘要] 巿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

出處:余舜德(2008)。巿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在余舜德編著,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頁335-403)。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巿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 余舜德

前言
1.說明普洱茶之奇特。
2.坊間以炒作解釋普洱風潮。
3.商業操作不足以解釋此風潮。1.消費者如何接受此臭脯口感?2.人們如何擁有買普洱的欲望。3.與巿場經驗不符。4.台人的創新。
4.普洱洱消費風潮提供討論經濟人類學的課題「價值」之機會,作為本土化研究。
5.人類學家對於價值的討論。Graeber。
6. 衍生「文化理性」或「非經濟理性」的討論,「形式論」與「實質論」的爭辯。
7.物性的討論──建構論。
8.物性會影響人的認識。兩者未積極思考物性與價值之間的關係,沒有觸及行動者如何運用及操弄物的特性,以符合文化價值或創造新價值的課題。
9.人類學甚少討論人們如何利用物的特性來造就此物的意義與價值。
10.普洱茶可以用來檢視人們的行動所世界所形成,而世界又由人們行動所形成的問題。
11.以近十五年來陳年普洱茶的消費風潮為例,來論證物性、消費與價值之間的關係。論點:需深入行動者身體經驗的面向來探討物性、項目性消費與價值的課題,而非遽然認定一個客觀存在的文化體系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
12.論文資料來源。

臺灣普洱茶風潮的興起與「歷史偶然」的論述
1.普洱茶歷史簡述。
2.臺灣對於普洱風潮的中介角色。
3.香港九七大限帶動臺灣普洱茶熱。
4.香港老倉庫提供的陳放條件。
5.大陸沒有陳放條件,反而使得香港與臺灣能擁有普洱茶陳放之條件。
6.「陳年」成為一種價值。
7.綜觀普洱茶歷史:經濟身份、消費方式、生產方式、價值變化。豐富歷程宜用「物的社會生命史」之論點來進行分析,檢視其價值轉變的環節。

價值衍生自交換的政治過程
價值與茶品的身世
1.茶利用歷史論述及茶品分類建構價值。
2.臺灣和香港的分類與命名系統,區分茶品價值。
3.巿場上的新茶與陳年茶之爭。
普洱茶的定義之爭
1.普洱茶的定義
2.不同競爭版本:以地域、茶種、工序區別。
3.「熟茶」程序之爭議問題。
4.定義問題與「純正」、「道地」、「真偽」問題的關係。再論工序。
5.存放方式與純正與否。
6.現代茶與古茶則是另外建立價值的項目。
7.小結:生熟、自然作手、乾溼倉、古茶/現代茶。業者引導消費者對普洱茶的認識方向。
8.昆明茶界的定義。普洱定義的背後與巿場操作企圖以茶洱茶的定義掌握普洱茶之價值的過程有關。
9.Appadurai,價值來自於交換的政治過程。
10.普洱個案確認 Appadurai的論點:一、普洱意涵與其時空歷程。
11.二、交換之政治過程和價值之間的關係。
12.陳年成為公認之關鍵性判準,須從中國社會茶的物質文化進一步說明。

普洱茶的物質文化
茶作為中國文化中的一項物
1.茶的食用、飲用方式。
2. 茶之所以為茶,乃人「處心積慮」地發掘茶葉的物質特性,加以定性有關。
3.以包種和烏龍為例。說明茶之所以為茶及是文化的成員與茶葉長期互動之結果。
4.品茗方式為另外一個操弄茶之物性的面向。茶具、用水、時間溫度的掌握、空間、儀式的考量及美學邏輯。
5.茶與文化,互動與物質特性的轉化與呈現。
陳放普洱
1.茶陳放之文獻考察。
2.茶陳放作為一種社會建構。
3.近代包裝提供的資料。
4. 不論真相,但「陳年」已成為近十年來兩岸普洱茶巿場消費項目及價值的事實。
5.臺灣的專書確認陳年風味與價值的關係建構,鄧時海教授的《普洱茶》一書。
6.分析該書內容,不只一般史,還涉及專殊史。
7.該書二:介紹如何品茗。
8.該書三:圖鑑方式的茶譜。
9.《普洱茶》開展出的風氣、後續專書、雜誌與網站。
10.確立「陳年」等同於「價值」之連結。

陳年的內涵
1.消費者與業者對普洱茶的品嚐經驗有許多描述與討論。網路上的意見交換、為何正確品嚐。
2.普洱很深,需要多喝、多學、透過「品嚐」瞭解其細節,而不僅僅是知識上的理解。
陳期
1.「陳期」及指普洱茶於品嚐上所顯示的年份。
2.先天和後天的方式皆影其陳放過程中的變化。茶商:品嚐能力的自我訓練。
3.陳期的感知與感官經驗有密切關係。
4.陳年的變化在視覺、嗅覺或味覺上,是相當可以感受到的變化。
品嚐普洱的身體感項目
1.陳期、陳化、顛峰期或衰退期等概念與習行(practice),乃建業於一套由數個身體感項目組成的品嚐方式上。這些項目由一種或數種感官組成,形成品嚐普洱時的焦點,就如認知人類學強調之文化分類項目,這些品嚐的項目是組成我們經由感官經驗普洱茶的架構,因而以身體感的項目稱之。
2.陳韻、喉韻。
3.陳韻與時間。
4.陳韻:陳香、味道、水性。
5.陳香。
6.味道。
7.水性:觸覺的感受。
8.茶氣。
9.茶氣:全身的感受。
10.打嗝、發汗。
11.氣動、氣感。
12.上述成為品嚐普洱之方式(style)。

品嚐方式的轉變與身體技能
1.品嚐方式的改變,涉及感官的學習與品嚐能力的培養。
2.臺灣在地茶文化。
3.高山茶。
4.品名傳統,陳年普洱茶的顯著轉變。
5.普洱茶具的使用與設計也反映了品嚐方式。
6.身體經驗在 Appadurai強調的價值認定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7.品味成為物品的價值過程中的操作手。
8.文化項目的內涵由人與物的密切互動中產生。
9.文化體系不只作為於概念層次,更體現於消費者的感官經驗,成為Mauss的身體技能。普洱而價值,乃於身體經驗層次之普洱滋味的分類與爭論中,獲得定位的機會。

物性、感官與價值
1.為何是普洱?(物性問題)
2.普洱茶之所以以陳放作為特殊滋味與價值來源的潛力,與早期普洱本身強烈的茶性與製造方式有關。
3.普洱茶的製作方式。
4.製茶的生化觀點,普洱強烈的茶性在感官及化學上展現的苦澀,卻是轉化產生另一種質地的來源。新的價值領域(regime of value)。
5.從異時性的角度檢視普洱風潮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陳年普洱的價值乃是「時空」、「物性」與感官的結合。普洱的例子告訴我們,物性反而是陳年普洱之品茗文化能夠出現之關鍵因素。
6.學習、培養、或納為己物的過程在各種物消費方式的形成中乃是不可或缺的部份。

「收藏」與「製造」陳韻
收藏有價值的「物」或是「味道」?
1. 消費者企圖擁有理想之普洱之味道。
2.臺灣普洱消費者囤藏一些數量的普洱茶品。
3.陳放的學問。
4.收藏者的目的不在展示,而在品嚐。收藏味道與物潛在的增值。
普洱與陳韻的「共同演化」
1.反過來對雲南的影響風潮。
2.看好陳年台茶巿場。
3. 一套感知物的方式逐漸成形、確立,社會上開始出現一批認同此種品物方式,並擁有一批具有從此方式品物之能力的消費者之後,這套感知的方式與品嚐的口味似乎也轉而擁有自己的力量,開始影響商品的製造、工藝的發展、論述的方向及巿場的動向。Shove的共同演化觀點。
4.普洱、陳韻之身體感、社會、科技發展之共同演化。

討論
1.文化體系解釋之不足,要求注重人與物密切互動的豐富性。
2.普洱作為外來物,造就陳年性消費項目。
3.用來品嚐發展出一套建構價值的體系。
4.用來品嚐提供用來思考之各種概念建構(包括價值)之可能。物、用來思考、用來品嚐三者存在共同演化的情況。
5.呼籲及「體現認知」的觀點。普洱指出研究必須要深入物性、行動者身體主體及文化體系之衍生三者之間密切之動態交織的辯證關係,方能詮釋慾望、價值與文化意涵等三層面向如何相互交織的課題。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

[太極拳筆記] 筆記1 楊家

今天打算開始來記練習太極拳的筆記,
也發想說,人家STS可以來個實驗室的研究,
那我可不可以來個太極拳的比較研究呢?
實驗室有不同的風格,而太極拳也有不同的流派,
我想要細細觀察,一方面也把功夫練一練,強身健體,培養心性。
希望這樣的目標可以達成。

今天中午去上課,老師只是簡單講解了上次的範圍。
今天我作了比較多是自我練習的部份,加強練習起勢和攬雀尾。
我喜歡慢慢來,但在場子當中,我比較就是自己打自己的,
其他人則是會一同練習,也有師姐朗讀拳架名稱,大家一起打。
我的跨落不下來,車姐教我練習走鴨步,
就是身如[委]字的樣子,上身中正,下半身如[女]字樣前進。
練習重心的轉換,還有身體的移動,藉此習慣落跨的鬆柔感。
我很容易就把腳打直了,而且常常會搞怪,搖來搖去,車姐說要練到「沉穩」
我看的我的心性要先沉穩,不然真的是亂晃亂晃的。
練習完很舒服。我很喜歡。也要加強自主練習才行。

岱思說,可以一邊修課,一邊想論文。
對我來說,現在很想一邊練太極拳,一邊唸書,一邊享受我的身體。
有機會想和姜醫師多學點東西。
社會學讓我有點緊張和壓力,也許是因為我還不能拿捏到竅門吧?

我想要作個參與體驗的研究。
我需要更多行動力與意志力。
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