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星期三

[書摘] 永遠的俠醫:台灣良心林杰樑

永遠的俠醫:台灣良心林杰樑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6734

讀這本書時,不停地哭,不停地擤鼻涕。哭到研究室的學妹,都以為我感冒了。其中跟公共衛生調查有關的部份,更讓我流淚不止。

茲節錄兩段最讓我感動的話:

「我永遠不放棄病人,連我都放棄了,病人就沒救了,為了救人,就算被逼到牆角,也得找出解方。」 (頁96)

「你要為了自己所愛的人好好活下去,只要活著,就有希望。」(頁156)



2014年12月24日星期三

[分析] 初探保健食品消費:以2014年9月以臉書及PTT2的個人社會網絡為例



        許久以前,曾經請教過大家服用保健食品的經驗,拖稿至今,我想是時候跟大家報告調查結果了。FB上的回答人數計有40人,Ptt29人回答,無效回答為1人(即未回答問題),總計48人回答調查。其中生理女性29人,生理男性19人。

其中,有4人明確表示「無」,即未服用保健食品,各有22女。而提出何謂保健食品之疑問者,有2人,1為男性,提問「鮮奶算嗎?」,1為女性,要求「先定義什麼叫做你所謂的保健食品吧」,但該名女性後續提到,自己太累時,會服用「綜合維他命」。綜上所述,多數人在提問者未定義保健食品的情況下,多半會有特定的聯想,如B群、葉黃素、維他命等,是大家想到保健食品會想到的題材。

其次,如果我們從服用的保健食品的品項來看,我們可以整理統計圖如下表一。我們先從服用次數達4次以上的品項看起,可以發現,B群是最多人使用的保健食品,而且女性服用比例高於男性,女1911,其次更值得注意的,則是綜合維他命,共有13名女性使用,僅1名男性使用善存。至於維他命C,雖然男43,但是有2名男性特別提到感冒。至於葉黃素,則男77,相差不多。從綜合維他命及B群的結果來看,女性比起男性更在意綜合性維他命的補充。為什麼會有這種性別差異,值得進一步討論。

表格 1 保健食品品項及性別統計 (3項以上者)
素材
男性
女性
總人數
B
11
19
30
葉黃素
7
7
14
綜合維他命(含善存)
1(善存)
13(1善存)
14
維他命C
4
3
7
魚油
1
4
5
雞精
2
2
4
維生素C
1
2
3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自個人臉書及PTT2的個板

接著,若我們分析B的使用時機,依據回覆的情況,女生特別註明使用時機者較多,可以指出11個理由(如想到才吃、嘴破吃、不舒服吃、升學吃、考前吃、太累時、帶狀性皰疹與忙碌時、熬夜、睡不好時、每天吃、工作後很捨得吃以及未提及),其中太累被提到2次,其餘各1次。整理上述理由,就時機來看,可粗分為每天服用或有需要才吃兩種,有需要可以分成(1)為了因應特殊的社會情境,如升學、工作、考前或忙碌時;(2)回應身體的狀態,如嘴破、不舒服、太累、睡不好、熬夜。至於男性的部份,僅兩人提到服用情境,一為想到才吃,一為讀書熬夜。或許可以從此處的討論,推知女性服用保健食品,或許更著重服用的理由,因此會特別強調服用情境。簡言之,女性在身體保健上,或許是更具反身性的。

其次,若我們再分析綜合維他命的使用時機,男性對於使用時機隻字未提。至於女性,則有45位提及(1位算是綜合性的情況描述,故狹義取的話,應不列入),包括想到才吃或不固定吃、媽媽買、太累時、天天吃,家裡有使用習慣,體質弱,長期用眼用腦。比較特別的是,在綜合維他命的使用時機上,有兩位提到了家庭的使用習慣,1位是媽媽買給女兒吃,1位是家裡買的。換言之,綜合維他命的使用,提醒我們保健食品服用,可以考慮「世代」這個變項,是長輩對於子女的關心的物質表現方式。

葉黃素來看,大部份人都沒有提到使用時機,或許是因為功效明確,僅有兩人提到看電腦累服用,而1名女性被家人提醒,應該要吃葉黃素了。這與我們調查樣本的屬性有關,多數人皆為研究人員,以及電腦使用工作者。因此,葉黃素是功效極為明確的保健食品,且沒有性別差異。至於維他命C的部份,明確的用法是預防感冒(31男提及)。魚油則有女性強調對大腦好,1名則提到由媽媽買給她吃,共計31男。

就雞精來說,22女,男性喝雞精的情況包括應付較重的跑步份量或工作要求,女性提到小時候天天1瓶雞精以及媽媽買雞精;至於維生素C12女,女生提到快感冒前或很累時會吃。雞精看起來是強壯身體及發育的日用品,而男性似乎是自己購買雞精來喝,而女性則通常與媽媽有關;維生素C則與預防感冒或補充體力有關。


接著,我們繼續檢視次數較少的保健食品,看看是否有特定的性別取向。首先,保養眼睛的花青素、以及四物(!)都各有11女使用,使用四物的男性,動機為何,令人好奇,最後,乳酸菌跟優酪乳應該都算是乳酸菌,不過有可能乳酸菌是吃粉狀的,而優酪乳則是乳狀的,故仍入總數1人次的統計位置。

其次,若從性別的角度,來討論下列保健食品的分配,男性服用保健食品的可能動機包括補肝或腎(蜆精/保肝藥/芝麻錠),照顧骨頭葡萄糖胺),應付當兵生活(人蔘膠囊)、抗過敏LP33優酪乳)以及用途不明者(鮮奶/濃縮咖啡外加紅蔗糖;也許跟提神或補充營養有關)。這些保健食品似乎也跟陽剛氣質較有關連,而且比較重視食物的原形形象,譬如蜆、人蔘、鮮奶、芝麻、濃縮咖啡外加紅蔗糖。此外,外加紅蔗糖這種自己的調配,也表明個體在保健上,可以擁有自己組合食品的空間。然而,更有趣的一點在於,男性對於「保健食品」的認定範圍似乎較為保守,似乎對於各種新潮流的東西(尤其是科技包裝)的東西,接受度較低。以我爸爸的例子而言,他就會批判亂吃瓶瓶罐罐健康食品的習慣,還是認為「食物」最好。

而女性來說,她們服用保健食品的可能動機包括補充維他命(發泡錠)、腸胃道[或瘦身?](表飛鳴或wakamoto、酵素、益生菌、啤酒酵母)、青春美麗(膠原蛋白、蜂王乳、Q10)、補血(鐵)、生理調節DHC 的亮視界)、生病(過敏引起咳嗽流鼻水頭痛吃蜂膠;或者馬努卡蜂蜜)、眼睛(藍莓萃取錠)、大腦(亞麻仁油)。女性的這些產品是我比較陌生的,我邊整理,邊google了好久,以第一筆跑出來的資料標定為功能。女性主要針對腸胃道,反映的是生活形態較為緊張;而且更注重疾病預防(如發泡錠、蜂膠、蜂蜜);針對特定器官或元素進行補充(如補血、眼或腦),以及追求美麗(膠原蛋白、蜂王乳、Q10)。這些健康食品較具新穎性,或許可以與女性在消費上具有的時尚領先特性有關(相對於男性重視生產面向,重勞動;女性則重消費,重形象

其中,女性的消費與企業廣告的關係較為明確。特別有女性提到,會購買膠原蛋白是因為「被廠商生火」。而保健食品的消費也與身體規訓有關,「Q10因為太懶有一搭沒一搭,想到才吃」。最後,則是有女性全心認同特定直銷品牌,重視全身保養、成份自然(「紐崔萊(唯一從種子到成品ㄧ條龍製造,不含化學合成成分)觀察自己的身體,需要啥就補啥!」)。

表格 2 保健食品品項及性別統計 (2項以下者)
總人數
僅男性服用
僅女性服用
兩性皆用
2
蜆精
發泡錠、表飛鳴或wakamoto、膠原蛋白、酵素、益生菌、鐵
花青素、四物
1
保肝藥、葡萄糖胺、鮮奶、芝麻錠、人蔘膠囊、濃縮咖啡外加紅蔗糖、LP33優酪乳
DHC 的亮視界、蜂王乳、蜂膠、啤酒酵母、Q10、紐崔萊、藍莓萃取錠、亞麻仁油、馬努卡蜂蜜、乳酸菌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自個人臉書及PTT2的個板

最後,這份小調查,想就個人經驗及方法論上作反省。首先,當我提出保健食品調查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臉書的連結力量這麼驚人,很多老朋友紛紛浮出水面,而我也耐著性子,一方面觀察大家使用那些健康食品,另一方面,也好奇究竟誰在看我的臉書。現身與不現身,現了身,要不要回答問題,這都涉及到要曝露自己多少的隱私,男生吃蜆精,似乎有種透露自己想補充精力的意味,我讀著時,會產生微妙的尷尬感;而女生吃Q10或者其他保養品,好像反映自己愛追求美麗,我不知道女生會不會有點害羞。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最大宗被揭露的產品,就是中性的產品,維他命及B群,因為沒有特定的性別屬性,而綜合補給品的特性,又比較不會透露個人隱私,因此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回答。

我認為大家使用過保健食品的數量,透過臉書呈現的數量,是極度低估的。若是從「曾經使用」的角度來看,即只要想達到特定功效(如保眼、保肝或幫助生理期,或助消化排便等等),曾經使用過的東西,一定不只這些。而像我,自己為了作四物湯的研究,也喝過四物飲,小時候吃過仙楂丸、魚肝油加鈣、國中每天一瓶羊奶或牛奶、大學則開始使用各種中藥試著追求自我保健。這種結合成長過程所帶有的豐富人物交織的經驗,有待挖掘。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臉書作為網路傳媒具有的特性。強調廣、快、即時、公開,但也因此導致其淺。臉書應該視為一個探索的起點,讓人發現潛在的連結,但也必須提防連結關係的同質性,譬如我的連結,很明顯的是研究生或者是年輕的白領上班族為主的社會關係。臉書可以輔助研究,但不能取得面對面訪談,畢竟後者有著秘密及時間夠長的特性,能夠深入討論議題,以對話喚起經驗,促進交流。

2014年12月6日星期六

[摘要]舊制度與新科技:台灣生物技術政策



舊制度與新科技:台灣生物技術政策
作者:張管青

        為了尋找中草藥如何與生技政策產生關係,近些日子開始讀生技政策相關的書,主要是碩博士論文。系上有兩本碩論可供參考,我讀了張管青的《舊制度與新科技:台灣生物技術政策》一書。這本書以文獻資料整理為主體,採用制度論以及路徑依賴的想法。但誠如作者所說,由於生技政策的發展時程過短,作者在歷史時期的區分上,大致區分為「舊制度」與「新科技」兩個時期,前者以日本發展生物技術的模式為主,後者則是日益貼近美國模式。作者總結道:「總結我們所討論的台灣生物技術政策,我們可以簡單地區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舊制度推動重點科技產業時期,另一階段是生物技術政策時期,亦即,『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時期。」(X)
作者討論了「生物技術」在概念意涵上的模糊特性,此種模糊是因為不同團體有不同定義方式。舊制度時期的混淆體現為廣義生物技術與狹義生物技術的混淆。生物技術政策時期則體現為生物技術產業與製藥工業的混合。頁145提到此種產業界定不清的現象:「在舊制度推動生物技術時期,政府將傳統生物技術與新生物技術產品混淆,亦即,並非運用新生物技術生產方法的傳統生物技術列為新生物技術當中,如表4-54-64-7所示。不過這種混淆是在『生物技術』的概念底下。生物技術政策時期的混淆,則擴大到將與『傳統與新生物技術』完全無關的化學製藥列入『生物技術』發展行列。(145)
本篇論文關於中草藥的部份,首先見於頁91「經濟部五大工業發展推動小組簡介」,其中提到「生物技術與製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 www.biopharm.com.tw成立時間為8526日,召集人為工業局局長,主要任務有七項,第一項為「選擇動物用疫苗、新藥、新劑型開發及科學化中藥等重點產業,研擬發展計畫並協調推動」。(91)
另外,與本論文相關處為頁112提到「1993年,國科會為了因應生物技術發展,擬定了產品化走向的「生物技術學門規劃」(註115),由蘇遠志教授與蔡英傑教授等人負責研擬。在註115處提到國科會規劃的生物技術學門研究項目中提到4.食品工業相關研究:…(2)機能性食品(健康食品)(112)
蘇遠志於1993年的〈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之發展策略〉中,將金車生物科技投入之靈芝、真菌食品添加物、生物製劑視為生物技術(6, 轉引自張管青頁118)
1995年科技顧問組通過了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1997年科技顧問組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會後由經濟部工業局執筆修訂『推動方案』,修正內容如附錄四。策略會議對生物技術的發展『重點』再一次界定,並獲得與會人士的同意後,成為未來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的主推方向,其結果為:中藥草研究。」(113)生物技術政策制訂後,有關的推動架構逐漸建立,主要推動單位為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與生物技術與製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135),是經建會所推的亞太製造中心計畫當中的五大推動小組之一。(137)在產業推動上,生藥小組推動重點項目有:動物用疫苗、新藥、新劑型開發及科學化中藥(138)
其次,作者提到「生物技術政策同樣強調『集中火力』,1995年訂定的推動方案,即推動五項重點產業,分別為:原料藥產業、製藥產業、畜用疫苗產業、花卉產業、生物農業產業。這五項重點的推動,到了第二次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後,逐漸轉向將焦點集中至「中藥草」。經濟部並於第四次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當中提列「中藥草產業技術發展五年計畫」,預計五年內投入五十億元投入中藥草研究。(144)而在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中,「主推的中藥草研究,並未言明是以新生物技術的研究方式來推動,只說要推動中藥草,其中包括了傳統的中藥培育方式。由此可見,生物技術政策時期,已不談『傳統』與『新』生物技術產業,所談的是生物技術與製藥工業。(145)
生物技術政策時期,有兩個政策制訂時期,第一次是1994年生物技術規劃小組制訂政策,第二次是生物技術產業政策會議之後的政策修訂期。(150)…在「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中,邀請了許多旅美的專家,這些專家提供了美國經驗的建言。也讓台灣生物技術政策有美國的發展模式與參與其中。於是,對新創事業的著重以及發展中藥草,成為策略會議之後的共識,並也成為政府政策所著重之處。許多政策新措施與美國經驗有所淵源,如:1)種子基金的設置。2)FDA的嚴格藥品試驗標準與檢驗程序。3)放寬政府所屬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如美國1980年之Bayh-Dole Act)4)鼓勵策略聯盟投資(151-2)
總括生物技術政策時期的政策,除了生物技術產業指導小組的設置以及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的舉辦,都是舊制度底下就已經採取的措施外,其他落實於推動生物技術的新措施計有以下幾點:1.智慧財產權的保護2.法規體系的修正3.輔導獎勵措施4.技術移轉之育成中心5.研究發展(加強公營事業之研發)6.產品資訊的著重。(152-3)
本文將1994年以後的生物技術政策,稱為生物技術政策期,或者「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期,其原因很簡單,從整體家推動生物技術的觀點朲看,以往在舊制度底下的生物技術推動,一方面並無專責的推動組織,另一方面,在推動策略上,都依循著既有的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制訂過程而推動。(154)生物技術政策的特徵為1.開放性的政策制訂過程2.走向美國模式:美國主要的生物技術產業為生物技術製藥業,其利用基因工程以及細胞工程等為技術基礎以研發出新藥。這種基礎似乎是我國想努力的方向,不過,基於技術水準差異,只好以我國可能發展的「中藥草」與之一較長短。3.生物技術與製藥工業的混淆。(155)
該論文作者最後提到研究限制有二,1)為何舊制走向新制解釋不足;2)財團法人(如生技中心)在政府推動生物技術的歷史中扮演何種角色,有待探究。(175)

其他摘要:
135:科技顧問組在1980年成立,其目的為成為行政院院長的顧問單位,提供院長科技發展方向的建議。科技顧問組每年均舉辦科技顧問會議,會議的結論事項成為政府重要的科技發展施政參考。第十五次科技顧問會議,無疑地,對生物技術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參考,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成立二十週年紀念專刊)。(149)
附錄五列出「各次生物技術SRB所討論的主題」
第一次SRB(1997/4)
1.      研發體系之整合:增加研發經費,慎選重點(中藥及過期專利藥)。結論將中藥列為未來發展重點。
第二次SRB(1998/6)
1)      中藥發展(衛生署藥政處):加速中藥研發與篩選,建立中藥資料庫,建立中藥植物培植生物技術,中藥開發法規管理及規範(包括臨床)。中藥產業成為此次SRB的重點產業,並由經濟部負責提出中草藥的整體發展計畫。
2)      建立生物技術研發成果商品化機制(生藥小組、工業局):研發之早期評估與技術授權機制(放寬研發成果歸屬、調整教師升等制度、在大學設置技術移轉辦公室、技術評估由民間主導),國外技術引進機制改善(引進前評估、資料庫建立、由業者主導技術引進、加強創投投資),學術界投入生物產業機制(整合政府研發經費、加強基礎研究且集中範圍、鼓勵學者及研究人員協助企業界從事研發、鼓勵學術機構建立成果擴散致產業界)
3)      生物技術與製藥國家型計劃(國科會):上游研究推動(化學合成及生化藥物)、中游發展(加強敗團法人之功能、加強臨床前系統發展),下游GMP量產(提昇業者發[疑漏字?]能力、衛生署負責推動臨床試驗體系完整化),大幅增加生物技術研究經費等等。
第三次SRB(1999/5)
1)      培育生物技術新創事業:加強育成中心功能(比照科學園區發展半導體經驗形成產業聚落)、鼓勵創業人才(放寬教師參加商業的權力)、創業種子基金、引進外資(加強專利保護、專利審查、推動多國臨床試驗)等。
2)      中藥草研究開發規劃:以科學方法對傳統中藥進行評估,鼓勵合併或合作,規劃中藥草臨床試驗,訂定智慧財產保護方案,推動中藥草商品化等。中藥草是第二次SRB之後所著重的發展項目,如今,其已成為眾人所矚意的「最具潛力的產品」,並以朝國際化為主要發展目標。[底線為我所加]
3)      建立新藥臨床試驗體系及運作機制:建立臨床試驗研究環境(鼓勵研究中藥),吸引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來台灣進行,建立中藥臨床試驗體系。(191)
第四次SRB(2000/5)
1)      中草藥研發及巿場之國際化:科技顧問組在第三次SRB會後,決議由經濟部研擬中藥草發展五年計劃,經濟部將此項工作交給經濟部技術處。此次SRB,技術處提出「中藥草產業技術發展五年計劃」,預計五年內政府將投入五十億元的預算以推動中藥草發展,並且,未來研發重點有七大原則:西藥療效不佳、┴酒藥具療效但副作用大或費用極高、重大疾病輔助療法、藥理與臨床評估可行、藥材取得容易、國內學術界已有初步研發成果、巿場潛力大等。第一波產品將以肝病、氣喘、骨質疏鬆症與老年痴呆症與免疫調節等疾病為研發對象,並藉由科專計畫加以推動。
2)      健全新藥臨床試驗體系:臨床體系之健全從第一次SRB即提出,然而,其牽涉到相關的法令修改,以及廠商間的利益糾葛,所以,似乎不易推動。(150)
3)      前瞻性基因醫藥相關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缺)
150:此次SRB中,生技業界出席代表認為,政府推動生技的成敗將取決於臨床試驗能否完善建立,可是,眾所周知,阻礙新藥進入臨床試驗的最大關卡,在於各醫學中心的藥事審議委員會,該會對具有利益衝突的新藥往往採取排拒態度,並且審查過程都是黑箱作業,外人無法置喙,同時過程冗長費時,對新藥商業化爭取時效上,將是很大的致命傷。各醫學中心的藥事審議委員會是由各中心的醫生組成,也是新藥進入醫院採購的重要關卡,這些委員平常與藥廠的互動十分頻密,也常成為這些藥廠利益的把關者;換言之,一旦獲得委員的青睞等於拿到商業利益的保證,而為了維護既有利益,這些委員對可能加入新藥的其他競爭者,自然是盡量採取拖延戰術,並百般挑剔,影響所及,便斲傷生技業發表新藥的商機(工商時報,2000/5/24)。這點說明了政府在政策推動上,對業界利益的影響甚大。(192)

附錄十一
時間
事件
科技政策
產業政策
1959-
1966
1966成立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長科會)
「國家長期發展科學計畫綱領」(1959-1968)
1960獎勵投資條例
1961第三期四年經建計劃:維持經濟穩定、加速經濟成長、擴大工業基礎、改善經濟結構
1967
1.成立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科導會)
2.長科會改組為國家科學委員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
「十二年國家科學發展計畫」(1969-1980)
1965第四期四年經建計畫:促進經濟現代化、維持經濟穩定、促進高級工業發展(電子與化工)
1974
經濟部應用技術研究發展聯繫小組

1973成立工研院
1976
行政院應用技術研究發展小組(應技小組)


1978
召開第一次全國科技會議
科學技術發展方案(1979)

1979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每年召開科技顧問會議


1980
1.成立新竹科學園區2.經濟、教育、交通部設立科技顧問室

1980十年經建計劃
1981生產事業購買機器設備適用投資抵減辦法
1982
1.第二次全國科技會議
2.國科會由六組擴編為八處四室
修正科學技術發展方案(71)
「加強高科技人材培育方案」(1983)
「國防科技發展方案」(1984)
1.八大重點科技
2.
各重點科技推動小組
3.
策略性工業輔導辦法
1983
鼓勵民間專業開發工業新產品辦法
1986
全國第三次科技會議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長程計畫」(1986)

1989
應技小組裁撤


1991
全國第四次科技會議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六年長中程計畫(1991)
1990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傳統工業技術升級計畫
1991
六年國建計畫
1992
每年召開電子資訊與電信策略會議、產業自動化會議(科顧組)


1993
經濟部科技顧問室改組為技術處

十大新興工業發展策略與措施
1996
全國第五次科技會議(國科會負責)

1995亞太營運中心計畫1996成立亞大營運中心推動小組
1997
每年召開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科顧組)
「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1997)「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1998)

資料來源:張瑞晃,1998,疑似出自〈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變遷與生產力解析
〉,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由張管青整理(但她沒有附上張瑞晃的參考書目,所以猜測應為前書)。

附錄十二:政府推動生物技術措施發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