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

[經濟社會學] Pasts and Futur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Viviana, A. Z. (2007). Pasts and Futur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0(8), 1056.

本文是Zelizer結合自己的學術經歷來談經濟社會學的發展。早期的經濟社會學幾乎就是公司與巿場的社會學,處理經濟學家最愛的那些主題。一開始Zelizer也不認為自己是經濟社會學家,直到Richard Swedberg, Harrison White和Neil Smelser等人指出他的研究是經濟社會學研究之後,以及他開始教授經濟社會學之後,慢慢地使得她必須面對經濟社會學的主要議題,而在之前,她還僅認為自己僅是個美國歷史與文化的學生而已。對Zelizer來說,除了公司與巿場,與資產有關的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的所有形式都值得經濟社會學家注意。(1057)
  經濟社會學的發展與改變,並不在於它只是批評對於經濟過程的標準化理解,實際上它與三個現象有關。首先,經濟學內部發生改變,各式各樣的經濟學,如女性主義經濟學、家庭動力學或其他經濟學都挑戰新古典經濟學。第二,在經濟學外部,法律與經濟學的評論家、組織理論家、研究不平等議題的學生,批判女性主義者都有助於我們理解經濟過程與社會過程的關係,他們都強調了權力、討價還價與人際交易等議題。第三,來自於經濟學與社會學的邊際,混合的學科浮現了,包括了社會經濟學、communitarian economics,法國社會與團結經濟學,以及世界體系分析。同時,經濟社會學家也不在只對經濟現象作外部解釋以及脈絡說明,而轉向對於經濟活動的替代性的描述與解釋,是社會性地來進行描述與解釋。譬如說,對於鑲嵌理論的批評批出了鑲嵌仍有著經濟學理性交換的硬核,鑲嵌理論並沒有動搖經濟學典範。但是情況正在改變,許多新的議題與視解浮現,譬如多元巿場(multiple markets)、企業文化、不平等的生產與再生產,以及家計為作為經濟活動的內部地點,而Zelizer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研究就關注日常實作以及美國法律如何管理親密的人際關係與經濟活動的交會。
  Zelizer批評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共享的預設,即分離領域與敵對世界的臠生故事。分離領域指的是認為理性經濟活動的領域與個人關係的領域是相互分離的,者是計算與效益的地盤,後者是情感與連帶的所在。而敵對世界的想法則認為經濟理性損害親密關係,而親密關係阻礙效率。必須要挑戰這種虛假的劃界!分離領域使得人們認為只有巿場或企業才是經濟學值得研究的對象,而其中的金錢也才是「真實」的金錢。同時,這也會造成人們認為日常生活的交易是瑣碎的,微不足道的,但是實際上日常生活的交易是有鉅觀影響的。更普遍一點來說,分離領域/敵對世界的看法會導致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活動有其自身規則,而社會關係僅是加諸限制。此外,持敵對世界預設的反對家會抱持著一種「不過就是」(nothing but)的觀點,譬如不過就是經濟理性、不過就是文化,不過就是政治,這些人試圖用單一化約觀點來解釋世界。然而巿場卻是依賴持續地進行有意義的協商的人際關係當中。
Zelizer用他對金錢的研究來說明上述例子。人們對待錢的態度並不是單一的,錢透過社會關係而有了標記(earmarking)。(1061)標記的技術有三種:建立社會實作,整理進特定範疇中(薪資、福利、小費、禮物;以代幣、優惠劵,食票等形式創造出區隔的媒介;轉變揀選物品進入貨幣交換當中,如球員卡、雪茄、郵票。(1062)評論家的人認為,這是金錢的文化面向,而且太過邊緣的例子。但Zelizer認為,他們的閱讀太過浮泛、表面。重點並不在於文化,重點在於金錢與社會關係的連繫。人們透過關係才界定金錢,人們也努力維持金錢的界線。因此,關係式的運作以及標記是金錢的普遍與核心特徵。從這個觀點來看,文化並不是抽象整體,人們關係式地創造文化才是重點!標記是關係式的實作。總之,金錢現象包括社會實作,同時也依賴社會實作。(1063)因為不能把錢只是看成銀行交易的流動,而應該把金錢放回到具體社會關係當中,而正是這些過程構成並驅動了資產的消費、分配與流動。(1063)
  有評論家認為Zeliezer忽略了金錢的同質化力量。但是Zelizer認為這些評論家忽略了金錢的關係基礎,他們認為「唯一」的金錢才是真實的事情,其他的金錢,都只是擬似物而已。Zelizer用Nigel Dodd(2005)的研究指出,貨幣的同質化,反而刺激了金錢的分殊化,也就是說,透過非金錢媒介與交易單位的多元化而分殊了。因此,關鍵在於金錢的關係式分化與金錢實作,前者錢的形式與集團體關係對應,後者透過各種象徵、儀式、計算體系與不同金錢代幣來標記出社會紐帶。更進一步地說,所有的金錢都是雙重的,用於普遍循環與地區循環。普遍循環在於,金錢與廣泛的國家象徵意義與制度連繫,後者在於,經濟交易是高度分殊化、個人化與地方,對於特定關係是有意義的。(1065)
Zelizer的研究指出,同質化核心人際與社會關係,以及商品化家庭中的情感,其實很難去壓迫珍貴的社會關係的創造性力量(1066)。
  除了巿場與公司之外,其他與生產、消費、分配與資產轉移的領域,都有待我們去研究。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立志] 傷寒論關係 day 2

昨天沒有寫,但是摘了太陽篇上半。
後來就拼命趕經濟社會學的作業了。
明明就只有睡一個小時,可是還是想把傷寒論的東西摘完。
先把昨天完成的東西貼上來,避免養成壞習慣,
一拖,就什麼事都沒辦法完成了。


=============================================================
傷寒論今釋
=============================================================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
1.1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1.1.1 中風
1.1.1.1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1.1.1.1.1 桂枝湯
1.1.1.1.1.1 桂枝湯
1.1.1.1.1.1.1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1.1.1.1.1.2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熱風,桂枝湯主之。
1.1.1.1.1.1.3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1.1.1.1.1.1.4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欲與桂枝湯,則愈。
1.1.1.1.1.1.5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1.1.1.1.1.1.6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1.1.1.1.1.1.7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1.1.1.1.1.2 壞病
1.1.1.1.1.2.1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1.1.1.1.1.2.2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1.1.1.1.2.3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1.1.1.1.3 兼湯
1.1.1.1.1.3.1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1.1.1.1.3.2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1.1.1.1.1.3.2.1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1.1.1.1.1.3.2.2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1.1.1.1.1.3.3 大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1.1.1.1.3.3.1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
此誤也。得之便厥。
1.1.1.1.1.3.3.1.1 咽中乾,煩躁欲吐者,作甘甘乾姜湯與之,以復其陽。
1.1.1.1.1.3.3.1.2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1.1.1.1.1.3.3.1.3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1.1.1.1.1.3.3.1.4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四逆湯主之。

1.1.1.1.1.3.4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1.1.1.1.1.3.5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
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二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直桂枝麻黃各半湯。

1.1.1.1.1.3.6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旦再發,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1.1.1.1.1.3.7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1.1.1.1.3.8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1.1.1.1.1.3.9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1.1.1.1.1.4 難解(?)
1.1.1.1.1.4.1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1.1.2 傷寒
1.1.2.1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1.2.1.1 傳
1.1.2.1.1.1 傳
1.1.2.1.1.1.1 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3)
1.1.2.1.1.2 不傳
1.1.2.1.1.2.1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3)
1.1.2.1.1.2.2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4)

1.1.2.1.2 麻黃湯
1.1.2.1.2.1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1.1.2.1.2.2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1.1.2.1.2.3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1.1.2.1.2.3.1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1.1.3 葛根湯
1.1.3.1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1.1.3.2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1.1.3.3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1.1.3.4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1.1.4 大青龍湯
1.1.4.1 大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1.1.4.2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1.1.5 小青龍湯
1.1.5.1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1.1.5.2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1.1.6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5)
1.1.6.1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5)
1.1.6.1.1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1.1.6.1.1.1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5)
1.1.6.1.1.2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頭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1.2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1.2.1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1.2.2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1.2.3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2.4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1.3 不知道要放那裡的文章
1.3.1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
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
,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1.4 脈

1.4.1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

[立志] 傷寒論關係. day1

<章炳麟序>(即章太炎)

章太炎推崇浙之柯氏,吳之尤氏。這本書是綜合我國諸說,參以日本之証明,有所疑滯之處,又和西方的醫術互相比較參照,而寫成的。他認為要學習傷寒論,要先問大二端,然後再逐條剖析文句。二大端為何,第一,傷寒中風溫病諸名,以惡寒、惡風、惡熱命之。西方輒以細菌學說為病因。但是,張仲景並不談病起於風寒熱,也不談病起於苛毒腐餘,而僅僅是憑著脈證而施予治療。病因不是最重要的關注焦點,重點在於能夠治病,所以究竟是傷寒或是細菌,可以不必去談。第二,太陽陽明等六部之名,以前的人認為是指藏腑,但有所不合之處,又認為是經絡,再不合,又妄加附會無形之氣。對於作者來說,他認為

少陰病

心病也

心藏弱,故脈微細,血行懈,故不能排逐客邪,而為厥冷。偶有熱證,亦所謂心虛者熱收於內也。

太陽病(相對於少陰)

心藏不弱,血行有力,故能排其客邪,外抵遜絡肌膚,而為發熱,此不必為膀胱小腸也。

唯桃核承氣證為熱結膀胱。
抵當湯丸證為小腸瘀熱,然只其一端。

陽明病

胃腸病也。胃家實之文。仲景所明著。其極至於燥屎不下。

太陰病

以胃腸虛,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此不必為脾也。

少陽病者

三焦病也。

津液搏於邪而不能化,故口苦咽乾。

其自太陽轉入者,則上中二焦皆腫硬,故乾嘔脅滿。

津液與邪相結,邪熱被阻,不得外至遜絡,故往來寒熱。

厥陰病
(
進於少陽而言)

此不必為肝與心主也。

消渴,甚於口苦咽乾也。

(1)吐蛔,甚於乾嘔也。
(2)
或在上,則氣上撞於心,心中疼熱,甚於脅滿也。
(3)
或在下,則下利膿血,是為下焦腐化,甚於上中二焦腫硬也。

熱厥相間,甚於往來寒熱也。

最後,章太炎小結道,「醫者,以療病為任者也,得其療術,即病因可弗論。療病者,以病所為據依者也,得其病所,則治不至於逆,隨所在而導之可矣。」



<傷寒論今釋卷一>

I. 第一段,作者分別傷寒及雜病之說。傷寒的對立乃是雜病,而不是近世醫家所稱之溫熱。因為傷寒的證候,就是病熱,或熱病。「傷寒」即是今之流行性熱病矣。而不發熱的病,非流行性之病,或流行發熱,而別有他種顯著證候之病,皆屬「雜病」。(2)

II. 作者認為傷寒雜病的分類,在病理學上並無依據。但是用在中醫的治療上,則有極大便利。在治療流行性熱病時,不問其病原為何,視其證候而歸為若干種證候群,依六經作分辨,再析其子目。依照這六種分辨分析,即使是平庸的醫生,也能多少治療疾病,不至於偏離太遠。至於雜病,則是針對特殊照明之證候,應用其特效藥進行治療。因此,就中醫的療法來說,傷寒為共同性,雜病為個別性,而雜病中若干宜忌,亦與傷寒六經無異。因為作者認為,學醫者,應先讀《傷寒論》,再說《金匱要略》。(2-3)


[立志] 傷寒論關係.

昨天看完完美味關係,

女主角立志與書對話,
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作完書上的五百二十四道菜。
那我也可以學習女主角,
花一年的時間,好好學習傷寒論。

我決定和陸淵雷對話。
目前粗定以每一小節為我每日的功課。
大約有一百二十節
一天一節,給自己四個月的時間來研究。
四個月後,我要學會用傷寒的想法來想事情。
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