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ana, A. Z. (2007). Pasts and Futur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0(8), 1056.
本文是Zelizer結合自己的學術經歷來談經濟社會學的發展。早期的經濟社會學幾乎就是公司與巿場的社會學,處理經濟學家最愛的那些主題。一開始Zelizer也不認為自己是經濟社會學家,直到Richard Swedberg, Harrison White和Neil Smelser等人指出他的研究是經濟社會學研究之後,以及他開始教授經濟社會學之後,慢慢地使得她必須面對經濟社會學的主要議題,而在之前,她還僅認為自己僅是個美國歷史與文化的學生而已。對Zelizer來說,除了公司與巿場,與資產有關的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的所有形式都值得經濟社會學家注意。(1057)
經濟社會學的發展與改變,並不在於它只是批評對於經濟過程的標準化理解,實際上它與三個現象有關。首先,經濟學內部發生改變,各式各樣的經濟學,如女性主義經濟學、家庭動力學或其他經濟學都挑戰新古典經濟學。第二,在經濟學外部,法律與經濟學的評論家、組織理論家、研究不平等議題的學生,批判女性主義者都有助於我們理解經濟過程與社會過程的關係,他們都強調了權力、討價還價與人際交易等議題。第三,來自於經濟學與社會學的邊際,混合的學科浮現了,包括了社會經濟學、communitarian economics,法國社會與團結經濟學,以及世界體系分析。同時,經濟社會學家也不在只對經濟現象作外部解釋以及脈絡說明,而轉向對於經濟活動的替代性的描述與解釋,是社會性地來進行描述與解釋。譬如說,對於鑲嵌理論的批評批出了鑲嵌仍有著經濟學理性交換的硬核,鑲嵌理論並沒有動搖經濟學典範。但是情況正在改變,許多新的議題與視解浮現,譬如多元巿場(multiple markets)、企業文化、不平等的生產與再生產,以及家計為作為經濟活動的內部地點,而Zelizer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研究就關注日常實作以及美國法律如何管理親密的人際關係與經濟活動的交會。
Zelizer批評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共享的預設,即分離領域與敵對世界的臠生故事。分離領域指的是認為理性經濟活動的領域與個人關係的領域是相互分離的,者是計算與效益的地盤,後者是情感與連帶的所在。而敵對世界的想法則認為經濟理性損害親密關係,而親密關係阻礙效率。必須要挑戰這種虛假的劃界!分離領域使得人們認為只有巿場或企業才是經濟學值得研究的對象,而其中的金錢也才是「真實」的金錢。同時,這也會造成人們認為日常生活的交易是瑣碎的,微不足道的,但是實際上日常生活的交易是有鉅觀影響的。更普遍一點來說,分離領域/敵對世界的看法會導致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活動有其自身規則,而社會關係僅是加諸限制。此外,持敵對世界預設的反對家會抱持著一種「不過就是」(nothing but)的觀點,譬如不過就是經濟理性、不過就是文化,不過就是政治,這些人試圖用單一化約觀點來解釋世界。然而巿場卻是依賴持續地進行有意義的協商的人際關係當中。
Zelizer用他對金錢的研究來說明上述例子。人們對待錢的態度並不是單一的,錢透過社會關係而有了標記(earmarking)。(1061)標記的技術有三種:建立社會實作,整理進特定範疇中(薪資、福利、小費、禮物;以代幣、優惠劵,食票等形式創造出區隔的媒介;轉變揀選物品進入貨幣交換當中,如球員卡、雪茄、郵票。(1062)評論家的人認為,這是金錢的文化面向,而且太過邊緣的例子。但Zelizer認為,他們的閱讀太過浮泛、表面。重點並不在於文化,重點在於金錢與社會關係的連繫。人們透過關係才界定金錢,人們也努力維持金錢的界線。因此,關係式的運作以及標記是金錢的普遍與核心特徵。從這個觀點來看,文化並不是抽象整體,人們關係式地創造文化才是重點!標記是關係式的實作。總之,金錢現象包括社會實作,同時也依賴社會實作。(1063)因為不能把錢只是看成銀行交易的流動,而應該把金錢放回到具體社會關係當中,而正是這些過程構成並驅動了資產的消費、分配與流動。(1063)
有評論家認為Zeliezer忽略了金錢的同質化力量。但是Zelizer認為這些評論家忽略了金錢的關係基礎,他們認為「唯一」的金錢才是真實的事情,其他的金錢,都只是擬似物而已。Zelizer用Nigel Dodd(2005)的研究指出,貨幣的同質化,反而刺激了金錢的分殊化,也就是說,透過非金錢媒介與交易單位的多元化而分殊了。因此,關鍵在於金錢的關係式分化與金錢實作,前者錢的形式與集團體關係對應,後者透過各種象徵、儀式、計算體系與不同金錢代幣來標記出社會紐帶。更進一步地說,所有的金錢都是雙重的,用於普遍循環與地區循環。普遍循環在於,金錢與廣泛的國家象徵意義與制度連繫,後者在於,經濟交易是高度分殊化、個人化與地方,對於特定關係是有意義的。(1065)
Zelizer的研究指出,同質化核心人際與社會關係,以及商品化家庭中的情感,其實很難去壓迫珍貴的社會關係的創造性力量(1066)。
除了巿場與公司之外,其他與生產、消費、分配與資產轉移的領域,都有待我們去研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