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1日星期三

[查找資料] 社會科學文獻搜集──課程大綱、資料庫與文獻回顧



社會科學文獻搜集──課程大綱、資料庫與文獻回顧


彙編者:台大社會學研究所 安勤之;補充人:Shunnan


Email:r94325005@gmail.com (有任何建議,歡迎寫信給我)


整理時間:2011年6月10日(二版)





本文討論如何搜集相關的社會科學文獻。但是必須要討論,為何要搜集文獻,你的目的是什麼?(1)了解學術發展動態;(2)進行主題研究。(1)和(2)原則上是有關連的,但是兩者之間的取徑還是不同的。關連是因為,唯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高,看得遠;不同在於前者要求通盤式的理解,後者則是一門深入,探險無人進入的境地。前者的目標在瞭解與掌握現有學術發展,後者更進一步地要求知識的生產。在此推薦兩篇文章,幫助同學瞭解文獻回顧的用途與目的。一是畢恆達著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一是由清大彭明輝針對「文獻回顧」所寫的文章<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以及針對碩士生寫的研究建議,非常推薦同學參考。

  1. 瞭解學術發展動態:
  1. 以課程大綱(syllabus)掌握學術脈動


針對一門學科,不論是醫療社會學,或者醫療人類學,或者醫學法律,每個學科本身都有其發展歷史。這門學科本身需要傳授才得以延續,在前網路化時代,知識的傳承多是透過老師以及書本來傳遞。因此針對這方面,我們想要了解一個學科最近的發展,有幾種方式,一是直接去上該專業的課,譬如說,直接修醫療社會學的課程,或醫療人類學的課程。由老師給出書單,而學生依循書單循序漸進地學習。而通常老師第一、二堂課會教授該領域的知識架構與相關主題。再依序進入各子題。這時候,如果我們想要進一步學習,就是透過「以書找書」的方式,透過課堂資料最後的「參考文獻」,我們得以查找相關的文獻,但是問題在於,只能查到該資料成書前的文獻,而不能查到引用此書的文獻。另外一方面,每個老師會有自己的學術偏好,因此不見得能夠客觀地瞭解該領域的發展全貌以及最近趨勢。


但是在資料庫發達的時代,瞭解一門學科的方式也改變了。在此介紹一個瞭解領域最方便入手的方式。透過「授課大綱」(syllabus)的搜尋,來建立自己的知識地圖。以「醫療社會學」為例,如果我們想瞭解近五年來,台灣醫療社會學的發展,以及醫療社會學界的人都在閱讀什麼文章。那麼我可以透過google進行搜尋。如彭明輝教授所說,搜尋的關鍵在於「關鍵字」,每個關鍵字都代表著文章的集合,所以下「準確」的關鍵字是很重要的,而這個關鍵字又來自於你對這個學科的瞭解。由於每門課往往都有導論與進階課程,這些課程都會表列在「課程大綱」上,因此,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關鍵字,來瞭解一門學科。


譬如說,我以「醫療社會學」+「大綱」+「時間2005-1-1迄今」(利用google左側視窗「更多搜尋工具」進行時間設定),接著,我可以看看是否需要修正我的關鍵字,或者限縮我的搜尋條件,再進行進一步的搜尋(譬如說,我想要找公衛方面的討論,那麼我就可以加「公衛」作為關鍵字,就會出現如下文章),我們可以看到有清大社會所、台大社會所,以及成大公衛所的相關課程授課大綱,透過參考這些大綱,並且加以比較,我們就可以評比那些文章是必讀的文章(所有的課程都會要求一定要讀的文章)以及進階的文章(不一定是每個書單都有的文章)按圖索驥,來進一步規劃自己的學習方向。

圖 1 醫療社會學 大綱 公衛


底下我再以英文書單的搜尋為例。關鍵字可以使用「medical sociology」+「syllabus」然後一樣限定時間(這是為了避免資料太多)。另外,可以嘗試加上「graduate」來篩選書單,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書單。


這些課程大綱可以幫助你瞭解(1)這學科裡面有那些重要的議題(譬如說每週的主題)(2)那些人是重要的人(每週主題當中基本閱讀與進階閱讀的作者)(3)存在那些爭議(每週當中的不同流派的討論)(4)進一步相關的資料(譬如說會介紹資料庫的使用以及進階閱讀書目)。但一般來說,國內的書單大概只會介紹到(1)(2)(3),而國外的研究所的書單(graduate)有時會包括(4)。重點在於透過搜集書單,抓出該學門的重要作者以及重要議題,進入該學門相關的資料庫進行搜尋。




譬如說,醫療社會學方面,可以利用Sociological abstract,查詢該作者的相關著作,或者該議題的相關討論。但是如何評估該作者的不同文章,或者不同作者對於同一主題的文章的重要性呢?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式(雖然不見得是最好的),引用次數。不管是透過別人的書單的推薦,還是透過google scholar或者是SSCI的引用次數進行評比,都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資料的重要性。簡單地說,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學術社群認為這本書或文章是重要的,所以會一直引用,因此,我們在此以引用次數作為是否要優先閱讀的判斷標準。


關於這部份的討論,請參考台大社會所汪欣怡整理的<社會學相關資料庫使用簡介>。汪欣怡整理了社會學常用的資料庫,諸如SSCI、Sociological abstract、EBSCOhost、JSTOR、OED、Google、Google book、Googlescholar、amazon.com等英文常用資料庫,可說是相當詳盡,請讀者自行點閱連結參閱。另外,本文就中文相關資料庫進行補充說明。





Shunnan的補充說明:關於 SYLLABUS


如果檢索的結果太多,可以試著把檔案格式限縮成 PDF 或 DOC
或者限縮網域,美國是 ".edu",英國是".ac.uk"
或者將 syllabus 這個關鍵字 限縮在 URL 或標題中
直接去找已知的該領域重要學者的syllabus,例如我看過 Michael Burawoy 開的方法論syllabus,很精彩。


除了"syllabus",有些學校會用 syllabi 這個字,我看過的大多是英國的學校。
可以直接將一本該領域已知的重要著作當成關鍵字,( 或者自己已經唸過、比較熟悉的書 ),例如:

「"science in action" syllabus 」
這樣做可以有好幾層意含,最基本的是,包涵這本書的syllabus,其他書大概也會是這個領域差不多等級的重要作品。

其次,可以看看這本書是在怎樣的脈絡下被討論,例如放在什麼主題、被拿來和誰對話等等, 最後,或許可以看到一些原以為不相關領域的人拿這本書來討論,對知識的邊界和關聯性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覺。

二、透過書籍瞭解學術動態:導論、讀本、手冊、論文集(introduction、reader、handbook、assessment)


雖然有授課大綱,還有資料庫作為我們探索學術發展的工具。另一方面,傳統的書籍的形式,一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該學科的知識地圖,我以醫療社會學為例。


(1)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查有沒有以該學科為名的書,也就是「教科書」。譬如說「醫療社會學」、「健康社會學」、「medical sociology」、「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這些書的書名往往是introduction、review、或者perspectives,關於這類型的書,要注意的是出版的版本(年代),而中文的《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張苙雲,2009)也是這類的書。


(2)第二類的書屬於讀本,這些讀本可以選錄該領域的重要文章的一部份,或是縮寫本,相關的關鍵字如「讀本」(reader),透過這些書,可以淺嚐一些重要文獻,但更重要的透過這些被摘錄的、縮寫的資料,往回去追原典,如此才能看到更深而更完整的學術面貌。譬如說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 a reader(Michael Bury and Jonathan Gabe,2004)或者The sociology and politics of health : a reader(Michael Purdy and David Banks,2001)或者Health studies : a critical and cross-cultural reader(Colin Samson,1999)中文的書籍如《醫療與社會共舞》(成令方,2008);或《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吳介民、顧爾德、范雲,2010)都算這類型的書。


(3)第三類的書則是手冊或者是回顧性的文集,通常這類型的著作的內容,是該領域近年來的發展的回顧。關鍵字會是handbook、companion,通常這類型的文章第一章和第二章都會回顧整理領域的歷史發展,能很快幫助初學者掌握該學科的整體面貌。相關著作諸如:Handbook of medical sociology(Chloe E. Bird,2010)或者是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medical education(Caragh Brosnan and Bryan S. Turner,2009),或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medical sociology(William C. Cockerham,2010)中文方面醫療社會學這方面的文章還不多,但就社會學整體發展來說,《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謝國雄,2008)算是這方面的書籍。


(4)第四類的書算是論文集子。這類集子算是一個領域的總回顧,把重要的主題、文章或概念選出來,方便後人閱讀,這類集子通常都會有好幾本,關鍵字諸如assessment,major themes或key concepts。如Medical sociology : major themes in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Graham Scambler,2005)、Key concepts in medical sociology / Jonathan Gabe, Mike Bury, and Mary Ann Elston。關於這類型的書,導論的部份也會介紹本學科的歷史與重要理論,接下來討論各子題,各子題底下會選擇重要的文章。


順帶一提的是,通常能夠(3)、(4)類書籍的編著或者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當中的重要人物,可以進一步透過在google或者社會學資料庫搜尋他們的名字,查詢相關的著作,來進一步瞭解這些作者寫過什麼樣重要的文章,與誰對話,以建立自己的知識社群的地圖。上述的書籍,用法都不太相當,重點在於掌握學科整體的知識圖像,以及重要的人物與議題,遇到了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可以透過書後的參考書目,網路上的授課大綱,以及學術資料庫的使用,查找進一步的資料。如果查了這些資料,都不能滿足你的興趣,或者是解答你的疑惑,那麼,就自己動手作調查吧。關於這方面,請參考《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2010全見版)一書。

Shunnan的補充說明:關於書籍文章



如果是一些小的議題,review article 是一個很好的入門。例如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這個期刊。


很多各式各樣的選輯的導言,通常都是很好的review article,


當然,handbook、companion 裡都是一篇一篇的review article。


要注意作者或編者的背景,是哪一國人、主要是哪一種取徑等等,這樣會比較有知識脈絡的圖像。

Shunnan的補充說明:整體而言



一開始搜尋資料,常常容易迷惘,變成為了找資料而找資料。腦袋中可能要一直有一個知識脈絡的圖像,像是一個空白待補的地圖,這樣可能比較會有累積和收穫。


找資料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瞭解更多更深入的「關鍵字」。


所以整個過程,有時候很像是,我們看見一個經驗現象,有些疑問,


於是就用常識和經驗去想出幾個我們覺得可能重要的關鍵字,


然後,從這樣一個粗淺、common sense的關鍵字,要一步一步走向某個特定次領域真正在使用、用來理解這種經驗現象的關鍵字。


找資料這件事,一般而言不是為了找到特定某本書或某篇文章。





找資料就是要找到各式各樣的「關係」和「脈絡」,即使最後,確定了一本「重要」的、必讀的、或者和自己最相關的書,( 或者一份書單 ),那都是因為,已經慢慢掌握一個學術脈絡,所以能夠確定,在這個脈絡中,這是最重要的、必讀的書。


不一定要馬上窮盡資料,但是要知道自己的搜尋「邊界」。就是說,我找過哪些了,有哪些還未知,等等的。
==============================================================
Shunnan的補充說明:
<查閱資料-建立對於社會學思想的系統性認識:辨識出該資料的「位置」>

關於大毛出這幾次作業的目的
這個目的看來是一貫的 就是建立一個對於社會學思想的系統性認識

拿期刊來說 大毛提到幾種期刊之間建立關係的方式

一種是 把這個次領域的論文統統review過一次
一種是 把這個期刊中從頭到尾的論文review過一次
一種是 把一個作者從年輕到老的論文都review過一次
一種就是 可能幾篇論文是針對同一個主題的討論和爭論
這個主題可能是rational choice 也可能是一個作者的某本書 等等
一種是 兩三篇論文之間 互相在吵架
一種是 這篇論文和它的參考文獻以及參考它的文獻之間也會有關係

如果再推的更遠一點 一篇論文代表的是某個作者的某個想法
那麼從一篇論文 就可以知道 這個作者和哪些人有關 這個想法和哪些想法有關

也就是說 今天當我拿到一篇論文
應該不能只看這篇論文 應該要把這個論文的「位置」找出來

它是不是在跟哪篇論文吵架 或者是討論某個主題的眾多論文之一
這個作者的這篇論文 在他的學術思想中 是在哪個時期 之前之後是什麼
或者這篇論文在這個次領域中有什麼重要性 是接續了什麼 後來又有什麼發展
這樣就可以慢慢建立對一個次領域或者某個想法的系統性認識了


相同的作法 也可以用在對一本書的閱讀等。                                                           


貳、進行主題式研究
在上述的討論當中,我們企圖透過課程大綱、期刊論文來瞭解學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瞭解到有某些議題,或者有許多新的理論與觀點,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與學習其中某些主題,譬如說「全民健保」的發展及其影響,「安寧療護」怎麼出現在台灣,台灣人怎麼看待「死亡」,台灣醫師的社會地位有沒有改變,這些議題都引導著我們去尋找解答與探索,這些議題有的可能有人研究過了,有的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依據我們的關懷(而不是依照學術界的發展)進行探究,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地去找課堂之外的資料,進一步擴大我們的search空間,以便進行research。關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汪欣怡已經作了英文方面的社會學的資料庫的介紹,底下,我的介紹則以中文資料庫為主。

一、中文相關資料庫社會調查與資料
關於中文的資料庫為數眾多,底下將介紹圖書館的資源(圖書館數位學習網)、百科全書、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報紙、其他資料、社會學資料庫、實體書的借閱。




圖書館的資源:


在台大圖書館的網頁中www.lib.ntu.edu.tw,在服務項目的欄位底下,「圖書館數位學習網」:
你們可以點進去看看,有如何利用圖書館的教學課程,譬如(1)圖 書館探索之旅、(2)館藏目錄的使用,(3)查詢中文期刊資料,(4)博碩士論文資源指引以及(5)引用文獻與書目格式。這些課程推薦你們聽看看。
中間的欄位,有資料庫使用指導,醫學院的學生可能會用到MEDLINE以及PubMed,可以自己玩玩看。和社會學比較有關的是,「學科主題資源指引」,點進去後,會看到「新研所新生圖書館利用課程」其中第二單元「動手找資料」的部份,尤其值得參考。把這個課程完成,您就擁有基本查資料的能力了。
  最後,第三欄是一些專題課程,OED是建議學習的,可以讓您瞭解英文的來龍去脈,是英文當中最權威的字典資料。其他如何您想學習語言(英日語),也都可以利用專題課程來學習。最右側則是電腦的技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學習。


百科全書,是初學者最好的幫手。
您可以進到台大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圖書館首頁中間電子資源下方第一項)http://dbi.lib.ntu.edu.tw/libraryList2/index.html,點進去後,左方有「依資料類型瀏覽」,游標移到該項目上方,會出現不同類型的資料,點選「百科全書」,與社會學有關的參考資料有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SAGE eReference大英簡明百科中英對照知識庫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等等。如果無法連線的話,請見資料庫網頁右下方「校外連線方式」之說明進行設定。


期刊論文(由於沒有完整合,可能都要查查看)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Ceps期刊資訊網,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


華藝線上資料庫 http://www.airitilibrary.com/index.aspx


社會學常用的英文期刊資料庫:EBSCO、JSTOR、SAGE、SSCI、Sociological abstract,可點進圖書館的資料庫鍵入上述標題去玩玩看。


碩博士論文
(1)國家圖書館的碩博士論文(2)eTheses 分散式學位論文共建共享計畫
本計畫由中山大學執行,收集全球利用 OAI 介面所提供的博碩士論文書目資料,可同進行查詢成大、中山、中央、臺科大、東吳、大同、世新等國內大專院校及國外部分大學之博碩士論文,並提供超連結至原 單位擷取更詳細的資料及全文(視研究生授權及各單位政策而訂)
(3)中文電子學位論文服務 - CETD學位論文資料庫收錄臺灣大學、淡江大學、中山醫學大學、中興大學、元智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藝術大學、長榮大學、清華大學、臺北科技大 學、臺灣師範大學等的碩博士論文。
(4)師範院校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收錄高雄師範大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之博碩士論文,以及國際間與教育相關之論文,部分提供全文(視研究生授權而訂)。
(5)臺灣聯合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收錄交大、清大、陽明、中央四校之博碩士論文,部分提供全文(視研究生之授權而定)



報紙
不能只是用google。google的搜尋是依照你的關鍵字的精確度,而給出相關的文章,但是一旦你的關鍵字有問題,或者這些資料是屬於收費資料庫的資料,你們的資料會不完整。再者,你很難說明為什麼你採用了這個資料,而不採用了另外一項資料。建議你們進入圖書館的資料庫,在左側有個側欄,旁邊有個依「資料類型」的選項,點進去,其中有百科全書及報紙、期刊論文等選項。我們點選「報紙」。我們可以看到英美日大陸的報紙,由於我們關注的是台灣的現象,底下以台灣的報紙為主。


中文報紙論文索引


中央社剪報資料庫


中國時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立法院新聞知識管理系統


  自由新聞網


  知識贏家


  臺灣新聞智慧網


聯合知識庫 1951-


這些報紙的資料,每個都有不同的性質,每個報紙都會有不同的取向,因此你看自由時報和聯合報,在某些議題上,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觀點,可以用來作交叉比對之用。在這裡,我們以「聯合知識庫」為例,因為其資料較完整,其中又因為經濟日報及民生報(已停刊)的關係,對於民生消費的研究可以提供很多資料。對們的研究來說,透過聯合知識庫,概略了解你們所關心的問題的歷史面貌是好的。我以「醫療糾紛」為例來檢索給你們看。只需要依照我們的需要去檢索。





首先,進入頁面,以下是各選項的設定:


關鍵字:醫療糾紛


日期:所有日期


報紙:聯合報、經濟日報、民生報、聯合晚報


雜誌:可以都選(看看雜誌有沒有相關的內容)


資料筆數: 每頁 50筆  (通常我設50筆)


資料排序: (時間由遠到近,方便看歷史演進)


呈現形式: (如果資料很龐大,建議先選簡目式,看看相關的新聞標題,再加入新的關鍵字,來縮小搜索範圍,然後可以使用詳目式加導言,看看這些內容是不是相關)





我們得到結果如下:


聯 合報系(國內) 查到 3449 筆資料


天 下雜誌群 查到 270  筆資料


商 業周刊 查到 15 筆資料


遠 見雜誌 查到  26  筆資料


動 腦雜誌 查到 0 筆資料


(雜誌的報導會比報紙多,也可以再點進去看看有什麼寶)





但是3449筆,這個數量實在太多了,這表示我們的關鍵字不夠精確,所以我們再加上其他可能的限制,譬如人事時地物的各種附加條件,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搜尋頁面。譬如說,我想瞭解健保和醫療糾紛之間有什麼關係,我們把關鍵字改為「醫療糾紛 + 健保」,得到結果如下:


聯 合報系(國內) 查到 638 筆資料


天 下雜誌群 查到 110 筆資料


商 業周刊 查到 7 筆資料


遠 見雜誌 查到 7 筆資料


動 腦雜誌 查到 0 筆資料





到目前為止,這個數目其實已經算是合理的數目字了,如果你還是覺得太多,可以再加上地點,譬如「台北」,或者加上「爭議」、或者加上「醫院」等等各式不同的關鍵字,隨著關鍵字的不同,資料也會更明確,但相對來說,也可能因為關鍵字的限縮而錯過了一些資料。因此如何找到「恰當的」關鍵字,就是一種需要訓練與培養的能力。這個能力(對於該議題的關鍵概念的掌握程度)會隨著對於該研究的瞭解而提升。


現在讓我們點選進「聯合報系(國內) 」,在這裡面,還是有些錯雜的資料,譬如血汗健保,還有醫療教育(公費生)等等,我們可以先大致瀏覽過(以求整體的瞭解)然後再限縮範圍,上面有個欄位是「縮小範圍查詢」,我們加入「教育」作為關鍵字,共搜尋到 100筆。這100筆資料,就是我們可以讀得比較仔細的資料。另外還有雜誌的部份,就麻煩各位同學自己去試一下了。





國內其他找資料的資源:
(1)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mp.asp?mp=2。對資料類型作了分類,分便使用者,類型包括熱門資訊、圖書資訊、期刊報紙、政府資訊、臺灣研究等等,可依其分類進一步查詢所需的資訊。
(2)GOOGLE學術 http://scholar.google.com.tw/





社會學的資料庫


(1)JSTOR


(2)Blackwell Reference: Sociology
(3)CSA Illumina: 可選Sociological Abstracts Sociology: a SAGE full-text collection


(4)Social Theory


(5)SocIndex





其他,實體書的借閱地點
(1)各大學圖書館,可透過圖書館的館際合作服務借到師大、政大、清大等學校的藏書。


(2)台北巿立圖書館,辦證方便,可借五本書,有些書台大借不到的,可以考慮透過市立圖書館的館道借閱。





二、閱讀的層次──書籍閱讀、期刊閱讀與作研究


關於閱讀,是有方法的。請參考<人文社會科學基本功--淺談閱讀方法


>,該文討論了學術閱讀的方法,按作者所說的方法進行,能夠很快地掌握閱讀學術書的精髓(詳見附錄1);另一方面,需要進階閱讀的人,可以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尤其是談閱讀的層次的部份,要求自己能夠作到基礎閱讀、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


關於作研究,研究乃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關於作研究,可參考《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2010全見版),以及《如何閱讀一本書》當中談主題閱讀的部份(見第二十章後)。另外,閱讀書籍與閱讀期刊論文的方法不儘相同,關於如何閱讀期刊,請參考彭明輝教授寫的<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一文。


附錄1:人文社會科學基本功--淺談閱讀方法


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功(作者 Azym1998)





人文社會科學在台灣有許多的困境,其中兩個很嚴重的問題在於,一、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太過依賴教科書,沒有養成學生的讀課外書習慣,二、我們對於中文太過理所當然,以為只要懂中文就看得懂中文寫的東西,中文的閱讀寫作不需要教,應該自然而然就會。事實上,這樣的兩種困境,導致臺灣的大學教育不太像高等教育,比較像是高中的延伸。我認為要突破這樣的困境,至少在人文社會科學裡,應該從閱讀跟寫作的基本功開始培養起。





基本上,閱讀跟寫作是一體兩面,而且,所謂思考的訓練,亦潛藏在閱讀的過程裡,但是,要如何精讀一本書呢?閱讀真有一定有成法?不能想怎麼念就怎麼念嘛!?閱讀真的有技巧嗎?針對這些問題,我想我可以野人獻曝一下,提供一些基本”學術性”作品閱讀的原則跟技巧(請注意,我強調的是學術性作品),至於,這些技巧有沒有用,這個就要你自己去嘗試與判斷了。(在此,我個人強烈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商務出版,底下的東西有不少是來自這本書的啟發,以及我個人的一些感想與補充)。





面對一本書,很多人可能不加思索地就開始讀,一個字一個字讀,但也往往不久之後一個字一個字忘掉,或者只剩下浮光掠影般的記憶,或是一些偶然拾得的名言錦句。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閱讀方式,會不斷加重自己記憶的負擔,也容易見樹不見林。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透過結構性閱讀來幫助你記憶與理解書本的論點。一本學術性的作品,或者說,作者要寫一本書,他就必須對於書的結構進行安排,你的閱讀就是要抓出這樣的結構。要抓出這樣的結構,或許下面幾個步驟,可能會有所幫助的。





首先,拿到學術性書籍(其實好的教科書也可以這樣讀),你要作的,不是卯起來一口氣念下去,然後抓出零零碎碎的名言錦句或論點,你應該試著假想你正要探索一座文字叢林,因此,你應該先掀翻翻這個書的章節安排(地圖),隨手翻翻這本書,理解一下自己接下來可能會探險的地方。


接著,你應該著手閱讀導言(有時候導言會放在第一章裡)。導言在一本書裡,通常扮演著畫出基本框架(地圖)與”探索平面”的功能。在導言裡,作者應該會提出他的主要問題、批評對象、論述軸線與章節安排。受過基本中學教育的你們,可能對於掌握這些線索並不是很難,但是,其實真正的關鍵就在這個看起來不難的地方。這裡我們將碰到閱讀一個關鍵性的步驟---抓出論證脈絡。當你大概看完導言後,你應該可以抓到作者的主要問題旨趣、對話對象與論述主軸與章節安排,但是,你應該要這裡好好想幾個問題:一、作者是如何說服你這個問題是個問題,二、作者是如何透過對話對象,凸顯了他對問題的琢磨與論述主軸,三、作者是如何指出這這個論述主軸的諸多可以發展的面向,並進行接下來的章節安排,四、就作者在的論證軸線,他可能可以推出怎樣的結論。如果要回答這些問題,你其實的閱讀重心並不是只是畫出關鍵性的句子,應該重視的是段與段之間的關係。一個好的作者,是不會隨便亂分段的,每一段都有他的用意,(步驟A:請抓主每段的主題句),段與段的關係則是要表達他的思想過程、論證脈絡與如何說服讀者(步驟B: 請自己善用連接詞串連你抓出來的每段論點)。





因此,所謂的”閱讀”,你不看只是看到一些零碎的字字句句,你應該看到的應該是一連串緊湊的主題句 a、b、c、d。而且,你更該思索思考你抓出來的主題句abcd(具有哪些前提,是否過於講特殊當成普遍,是否有充分的例子或理論支持),試著想想這些abcd的關係,試著想想作者在串連abcd是否有跳躍(中間是否應該插入個e才能很順),試著想想為何一定abcd,為何不能是abdc 或者abXd(X代表的是作者沒有指出的東西,但是你認為有關連的的,這裡你一定要用心一點想,不然你很自然而然地被作者說服了,但是其實不是很知道他怎麼說服你的),試著想想,如果換你接手寫(以你現有的知識當材料),接下來的章節安排可能有怎樣的內容,結論可能可以結在那邊?



通過這樣的閱讀與思考,基本上你應該能掌握作者的思考角度與方法。但是,接下來,你是不是應該趕快依序讀接下來的章節呢?其實,在進一步深入這本書前,你應該要馬上翻到這本的結論,看看這本書的結論跟你的預期有多大的落差,有沒有讓人眼睛一亮或者感到震驚的地方(是你對於本書的軸線掌握有誤,還是作者真的有過人之處?)。對於導論與結論的閱讀(請重複步驟A跟步驟B),基本上決定了這是一本對你而言是怎樣的書(太難或太簡單),你需不需要深入到這本書的內文裡(參考你的時間、壓力與為何要讀這本書,請自行決定)。





上述的步驟,基本上是對於一本書的一個很概略性的掌握,需不需要深入這本書,要你自己決定。但是,無論你怎麼決定,上述關鍵的步驟A:請抓主每段的主題句,與步驟B: 請自己善用連接詞串連你抓出來的每段論點,乃是最為重要的法門(你應該用不同的標誌,去標誌A、B,進行結構性的摘要)。因為,如果你決定繼續讀這本書,除了不斷應用這兩個步驟在閱讀裡,你還要進一步想想,步驟C:每一章的主要命題,D:主要命題ⅠⅡⅢⅣ間的關係。同樣地,你必須想想為何是ⅠⅡⅢⅣ的關係是不是有跳躍,為何不能是ⅠⅡⅣⅢ、ⅠⅡⅢⅤ或者ⅠⅡFⅢ(F代表的是作者沒有指出的東西,你自己想的)。





如果你已經能做好上述的閱讀的根本,接下來你要留意的是作者所提供的其他訊息,其中關鍵的是他所引用的例子、學者、著作與註釋。這其實是進階到主題性閱讀的關鍵,你其實應該要跟到這些參考書目與註釋裡面去,累積相關的學術性背景知識。不過這已經是大學部高年級與研究所的訓練,在此我就不多談了。





當你知道上述的閱讀步驟後,你就應該要試著作摘要,來整理書的內容。我相信大多數的人讀書都有劃重點的習慣,但是,卻沒有把重點連起來的習慣,也沒有抓作者論證脈絡的能力。因此,在上述的閱讀步驟裡,我很強調步驟A:請抓主每段的主題句與步驟B: 請自己善用連接詞串連你抓出來的每段論點)。你的摘要正是要把上述的兩個步驟整理出來,透過適當的連接詞(首先、再者、其次、因為、所以),加以串起來,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並且不會偏離作者的論證脈絡。但是,這裡仍有幾件事情要注意:首先,你的摘要寫作不是寫給自己看的,而是寫個某一個特定讀者看的,因此你應該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串著句子。在你的摘要裡,不該太常出現我覺得,我認為,反而應該多多出現,作者指出,本文指出。





其次,正因為作摘要涉及到你要介紹這本書給特定讀者,同時,還考慮的書的難易(特別是文字抽象程度與概念密度),個人的閱讀能力,因此,摘要粗與細就會成了一個大問題。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我認為你可以試著下列的步驟來掌握作摘要的功夫:一、依書的難易程度,以10-20:1的比例來作摘要。換言之,一本300頁的書,你大概可以摘成15-30頁的摘要。二、上述的摘要,你可以進一步將它濃縮,做出摘要的摘要,比例大概是5-10:1,因此,一本300頁的書,至此被你濃縮到1-6頁。這份『摘要』可以變成你的上課報告或者讀書心得報告上的摘要,告訴老師或改報告的人,你到底讀到什麼。





透過上述的功夫,你應該知道閱讀跟作摘要看起是很死的功夫,但是卻是很重要的功夫。透過這樣一種逼自己串,逼自己想,逼自己精讀的功課,不但有助於你對於書的掌握,幫助你記憶,還可以訓練你的思考與寫作,作個幾本書之後,你慢慢地就會有對於閱讀不同的體會。然而,你或許不免會好奇,那你自己的思想呢?你的批判性閱讀呢?你的心得呢?我認為,如果你上述的功課已經作的不錯了,你慢慢就會發現,作者在論證時,一定會有很虛的地方,一定有避重就輕的地方,一定有理所當然與似是而非的地方,批判它、改進它,就是你的思考發軔之處。當然,有些問題或許你只是有所困惑與質疑,但是缺乏解答,那麼多查察資料與相關爭議與評論,就是接下來的功課了。如果,你走到這一步,恭喜你已經準備踏上高年級與研究所程度的主題性閱讀了。





出處:http://azym1998.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27.html 參考資料:


Azym1998,2007,人文社會科學基本功--淺談閱讀方法,


http://azym1998.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27.html


艾德勒,范多倫,2007,如何閱讀一本書,郝明義與朱衣譯,台灣商務。


汪欣怡,社會學相關資料庫使用簡介


http://sllai.sociology.ntu.edu.tw/sllaidoc/syllabus/database_intro_2010.pdf


彭明輝,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literature-survey_18.html


碩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冊http://ppsc.pme.nthu.edu.tw/handbook/note/lab5.html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論文分享] 救命仙草、健康食品或生技靈藥? 靈芝的科學、巿場與療效政治

全文下載連結載點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
博士論文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救命仙草、健康食品或生技靈藥?
靈芝的科學、巿場與療效政治
Miracle Herbs, Health Food or Biotechnology Pharmaceuticals?
Science, Market and the Efficacy Politics of Lingzhi

安勤之
Chin-Chih An

指導教授:吳嘉苓 博士
   Advisor: Chia-Ling Wu, Ph. D.



  中華民國1052
 February 2016

中文摘要
傳統醫療的科學化是科學家長期關注的議題,伴隨科技的社會研究的學術潮流,社會科學研究者也涉足藥物研究。在21世紀,臺灣政府關注如何透過生物技術的發展,將傳統醫療科學化與商品化,以便開創臺灣產業新局。科學家認為靈芝是帶領臺灣其他中藥材,進軍國際巿場的典範。因此,靈芝成為瞭解傳統醫療遭遇國家治理、資本主義巿場與新興科學研究的範例。
本論文以療效政治的理論,採取物的生命史取徑,分析靈芝在臺灣的商品化歷程。靈芝體現了傳統的再發明,說明靈芝作為中草藥,受跨國貿易、科技研究與法規制度的影響,轉變成為健康食品。產學界呼籲政府將臺灣打造成「靈芝王國」未果,傳銷業者接續投入靈芝科學研究。業者提出「靈芝的好壞在多醣體」之說,引發靈芝巿場大戰,業者相繼援引科學研究反擊,激發靈芝的新療效論述,產業界成為靈芝療效政治的推動者。
政府為了回應1990年代以來的健康食品爭議,於1999年公告施行「健康食品管理法」,強調健康食品需要科學依據,並以重罰遏阻非法健康食品。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立場矛盾,既形成世界上「健康食品」與藥品及食品的法規位階相同的獨特現象,也造成後續健康食品管理法立法嚴格,但健康食品管理法施行細則則寬鬆管制的弔詭現象。行政機關的立場,與其說是健康食品的管制者,不如說是為企業產品背書的認證者。由於健康食品管理法,科學家協助產業認證產品功效,協助政府制訂管理法規,促成新型科學研究形態的誕生,本文稱為「認證科學」。
靈芝業者投入申請健康食品認證,將靈芝從保健食品,轉變成為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業者發現政府認證無法保證商機,因此挪用健康食品認證,游走法律邊緣,宣傳產品療效。傳銷業者援引多重證據,建構靈芝療效可信度,將靈芝從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轉變為救命的生技靈藥,並自許為濟世救人的道德行動者。親近產業的科學家認為靈芝已從神話走向科學,本論文認為科學與神話並非對立兩極,療效始終充滿政治性。
關鍵字:靈芝、健康食品管理法、物質文化、療效政治、傳銷產業



Abstract
Traditional medicine has long been a research focus of natural scientists. Social scientists now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in the Current trend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now also lead social scientists into the field of pharmaceuticals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government lis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an industrial priority of the nation with a renewed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Natural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Lingzhi (Ganoderma Lucidum,) as one example of commodified medicine, is a potent treatment and therefore a competitive product in the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market and that it will become an exemplar of Taiwan’s success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For social scientists, the case of Lingzhi illustrates how traditional medicine encountered with modern state, capitalism and technoscienc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ommodification process of Lingzhi in Taiwan by adopting the biographical approach to things and the theory of efficacy politics. Lingzhi is a re-inven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 and defined as “health food” (or “dietary supplements”) by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and the state’s regulation of food and drug. Entrepreneurs and natural scientists once convinced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the LIngzhi industry as a national industry and Taiwan a “Lingzhi Kingdom.” The project failed and the government ceased the funding on Lingzhi research, but the entrepreneurs continued it and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promoter of Lingzhi science studies in Taiwan.
In 1999, the Taiwan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Health Food Control Act”(HFCA) to respond to the health food controversy in 1990s. Under the HFCA, to qualify any product as “certificated health food,” health food companies must first present required scientific evidence. A conflict between the legislative author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resulted in this act “especially for health food” and independent from the food and drug regulation, which is unprecedented in countries like China, the United State, and Japan, where health food (or dietary supplement) is regulated under the food category. Their disagreement further led to an unreasonable situation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verstepped its legal authority when implementing the HFCA: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loosened up on the rules of the HFCA with its subsidiary rules, the “Enforcement Rules of Health Food Control Act.” In this sense,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seems more like an endorser of the companies’ health food product but less a regulator as it should be. This HFCA promoted a new type of science, the “Certificate Science,” which Scientists do to assist the industries to obtain the state’s endorsement for the efficacy of their health food products.
The health food certificates obtained by Lingzhi companies made Lingzhi products be transformed from common health food into certified health food. However, the companies found that the government certificates couldn’t bring them anticipated profits, so they took the certificates as a shield against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promoted the miraculous efficacy of Lingzhi products by face-to-face, record-free soliciting on the edge of the law. In this thesis, my case study reveals that a local Lingzhi multi-level marketing company (MLM company) cited multiple references to construct credibility for the efficacy claim of Lingzhi products so as to market the Lingzhi products as life-saving biotech drugs. The MLM sellers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life-saving moral actors. The scientists who are friendly to the industry believe that Lingzhi has evolved from a myth into science. However, this thesis suggests that science and myth are not opposites, and the efficacy is always full of political controversy.
Keywords: Lingzhi (Ganoderma Lucidum), Health Food Control Act, Material Culture, Efficacy Politics, Multi-level Marketing Industry.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