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札記] 圖解食品安全全書(最新修訂版)(2013版)



圖解食品安全全書(最新修訂版)
出版社:易博士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6

翻完這本書的感想是,沒有食物是innocent,換言之,任何一種食品,應該視為一種複合體,而不是單一的物體。譬如說,稻米除了米本身之外,還得考慮其中的農藥殘留,譬如牡蠣,可能殘留環境污染的重金屬、硼砂、甲醛或殺菌劑,或者雞蛋,可能會殘留抗菌性物質、沙門氏桿菌、細菌或寄生蟲等等。又或者罐裝咖啡是食品添加物的產物,因1.添加碳酸氫鈉降低咖啡中的酸味,2.避免牛乳沉澱,加乳化安定劑3.加糖、鹽、調味劑,因此罐裝咖啡為食品添加物的產物。(346)我們不可能吃到零添加物或零殘留物的食物,這是最基本的認識。而對於這些中介環節的各種知識的不透明(或無知),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之所以能夠安心飲食的原因。

[摘要]黃伯超先生傳:台灣營養學研究領航人.本土醫學教育改革先驅



黃伯超先生傳:台灣營養學研究領航人.本土醫學教育改革先驅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12/05/10

第六章〈沉浸於學術營養學研究者〉167-208
●蛋白質需要量的族群差異
        對於蛋白質需要量是否存在族群差異的問題,後來黃伯超跟Scrimshaw等學者認,台灣、美國兩者所呈現的數據,屬於非顯著性(non-significant)差異,由於標準偏差相當大,顯著性降低,不同族群的平均差異,比同一族群的個人差異要小,因此最後認定,蛋白質需要量並無顯著的族群差別,也就是不同人種間的蛋白質需要量,可說是相差無幾。(173)(底線為我所加,這種人種無差異的證明過程,很值得進一步分析其後續影響)

●為健康把脈 學童營養及社區飲食大調查
        營養狀況提升也反映在體位變化上,黃伯超在1980年至1981年間的一次大範圍調查中,取得當時青少年的身高體重,若與1932年日本統治時期的調查相比較,1981年時的14歲男生,相較50年前高了20公分,19歲男生也高了4.3公分,也就是青春發動期間,兩者身高差距最大,接近成人時,身高差距縮小,但也有45公分的增長,反映出過去數十年間,台灣青少年的營養狀況變化的情形。(180)

●國內最早的飲食調查:台北巿延平區
●鄉下地方的飲食調查:台北縣三芝鄉
        這項調查針對民眾營養狀況的實地調查,對於國家制定營養政策,以及推廣營養工作具有相當的重,是以在1980年於黃伯超的主持下,台灣展開了第一次全國性的飲食大調查。(183)

●全國膳食營養大調查
        由於這項全國性調查,可做為政府制定營養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並呈現台灣居民實際飲食狀態,五年後由具有第一次調查經驗的高美丁及李寧遠,也就是黃伯超的學生輩,主持第二次全國膳食營養調查,並自1993年起,行政院衛生署委託中央研究院,定期持續執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為台灣營養政策下的重要工作,而今日「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網頁,還提供民眾查詢歷次全國性調查報告的服務。(185)

●買不起奶粉的年代 利用爆米花機開發嬰兒食品
        因為買不起奶粉,除了用米糊、稀飯餵養嬰兒,當時巿面上販賣一些便宜、被用來代替奶粉的「麥精片」與「奶米粉」(又稱代奶粉),後來這些食用代奶粉或麥精片導致嬰兒及幼童失明,所以當時的吳基福醫師建議衛生署禁止廠商使用「代奶粉」為食品名稱。(186)[關於牛奶、奶粉與母乳政治的討論,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索的議題]。

●成立托嬰所 拿自己的孫子當實驗品
        1960年台灣依舊是聯合國的成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辦事處,就位在台大醫學院內,藉此之便,台大生化學科董大成教授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申請了研究經費,從事「高蛋白嬰兒食品」的開發。(187)
²  黃豆=高蛋白 (關於牛奶/豆漿/黃豆/母乳之間的關係值得討論)
²  爆米花機的另類用途(維生素加入黃豆粉末中)
²  嬰兒配方的研發史(189-193) [配方的研發,既要考慮營養,又要考慮經濟預算,這裡的討論可以與《科技渴望社會》讀本當中的愛廸生例相參]

●營養過剩的年代 研究脂質營養
²  膳養纖維質的老鼠試驗
²  富含膳食纖維質的生理功能
²  格陵蘭島上的愛斯基摩人
1970年代,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格陵蘭島上的愛斯基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起同一地區的丹麥人低上許多,研究者認為可能是他們的飲食中,富含ω-3(或稱n-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EPADHA之魚類油脂有關。這份報告的缺陷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與年齡呈現正相關,年紀越大發生率也越高,但愛斯基摩人的平均壽命相當短,自然心臟病的發生率也很低。但實際上,愛斯基摩人少有心肌梗塞的病症也是事實,因此這份報告發表後,使得魚油對於身體的影響受到相當之重視,吸引了心肌梗塞患者多的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國的研究者投入鑽研這個課題。(196-7)[看這裡,我想到的是魚油保健食品的熱賣…]

    找和尚尼姑研究素食
如今我們知道,素食者的血壓及膽固醇較一般雜食者為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能力較高,比較不容易引起動脈硬化,這正是黃伯超最後進行人體實驗的著名研究。不過黃伯超並不是鼓勵民眾都成為素食者,若是具心血管疾病或中風家族史,為了維持身體健康,確實可以考慮吃素,但如果是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或兒童,基於營養需,則應該維持一般的飲食,或採用「蛋奶素」的飲食。(198-9)

●台灣的傳統美食 皮蛋、魚翅的營養價值
²  皮蛋的營養價值
²  魚翅:昂貴但不營養的佳餚(包含燕窩)
魚翅是黃伯超經常談論「最昂貴的東西營養價值最差」的佳例。與此相似的是燕窩,黃伯超雖然不曾對燕窩做過實驗,但燕窩不過是鳥類的唾液,主成分是一種黏蛋白mucin,也缺少多種必須胺基酸,人類每天也吃下自己的唾液,可說燕窩同樣是昂貴又不營養的食物。另外像是菇類,香菇的鮮味深為大眾喜愛,且經常被視為養生食材,但若單就菇類蛋白的營養價值而言,雖不致於太差,但同樣不是好的蛋白質來源,最好還是與其他食材一起搭配進食。(202-3)
²  麵食的營養價值
²  台灣常用的食品的營養分析
我們今日常見的各種營養成分標示,或研究者利用食物進行實驗時的基本資料,最早都要參考黃伯超與董大成等人在1961年所完成的「台灣產常用食品之營養成分」分析表。一直到1997年新竹食品工業研究所利用衛生署經費重新進行分析,完成一整分最近的營養成分資料為止,黃伯超的分析表一直都是台灣營養相關學系及研究者們,不得不參考的資料。(204-5)→[按:食品內含的營養是否隨著農法的改變而改變呢?]
²  醫學研究的冠冕(《營養學精要》、《吃的學問》、《嬰幼兒全方位營養》)

第八章〈肥胖成為社會問題 重新制定體重與體位的標準〉(247-257肥胖研究可參考)
²  肥胖學生的團體治療
²  台灣最早的減肥班
²  擴大辦理減肥比較(董氏基金會)
²  訂定符合國人的標準體重公式
²  如何認定肥胖呢?
²  身體質量指數(BMI)
²  兵役檢查大變革
²  BMI標準再研議

●台灣營養界絮語
        台灣營養學會成立時,台灣的營養師人數相當稀少。1963年輔仁大學設立家政營養學系,分家政組與營養組,1971年營養組獨立成為食品營養學系,成為台灣第一個培養營養師的大學學系,原來那批營養組的學生,後來也成為台灣最早的一批營養師。不過台灣營養學會成立時,還很少有台灣在地培養出來的營養師,僅有幾位在大或美國就讀營養系的營養師,也因此早期的台灣營養學會的會員人數並不多。後來靜宜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山醫學大學、文化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實踐大學等院校陸續增設營養學系,會員人數才快速增加,目前登記有案的會員包括學生(研究生)會員,已超過1,500位,不過許多營養系學生畢業數年以後不再從事營養工作,因此會員的新陳代謝速度也很快。

        在亞洲除了日本以外,營養學會的女性會員比例較男性高出許多,由於日本將食品與營養合併在一起,稱之為營養食糧學會,研究食品的男性會員較多。但是在台灣、韓國、泰國等開發中國家,食品另獨立成立學會,所以女性會員比例很高。不過從十餘年前開始,營養學有所謂保健食品的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裡有關保健食品的比例快速增加,這方面的男性研究者也不少,因此男性會員的略有增加。

        黃伯超擔任八年的國科會保健食品研究計畫召集人,保健食品在美國、日本、韓國、大陸等國的研究也都不少,這方面的研究如果做得好,還可以上巿,至少動物實驗有效,可以申衛生署保健食品的認證,或者申請專利。黃伯超擔任國科會保健食品研究計畫的召集人,是於前國科會主委黃鎮台先生卸任之前,有開辦保健食品研究之計畫,於是邀請黃伯超擔任召集人。但當時黃伯超已經從醫學院退休,任職五年之後,曾提議換人負責,但部分年輕一輩的學者認為,如果黃伯超不在任上,申請經費時相當競爭,其他人恐怕壓不住,假如由黃伯超來裁決,比較不會有爭議,於是黃伯超在這個職務上至少擔綱了八年之久。(266-7)

²  純青的誕生與問題奶料
²  嬰幼兒養育觀念的宣導

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

[摘要] 岩燕之涎與筵宴之鮮:砂勞越的燕窩生產與社會關係 (蔣斌)



蔣斌 (Chiang, Bien)
2009 岩燕之涎與筵宴之鮮:砂勞越的燕窩生產與社會關係。刊於蒲慕洲主編,飲食傳播與文化交流。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原發表於2000年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目錄
壹、東南亞傳統海上貿易與燕窩
貳、中國社會對燕窩的需求
一、文獻記載
二、食療與藥效
三、社交、尊崇與權位
參、科學的燕窩
肆、砂勞越的燕窩貿易歷史
一、早期口述
二、砂勞越政府與燕窩的管理
伍、尼亞的燕窩生產模式
一、尼亞岩洞群與燕窩採收技術
二、產權、租賃與雇工
三、尼亞的困境
陸、芭南河流域的燕窩生產模式
一、Sungai Dua燕窩產銷的歷史
二、Kayan的社會階層與Lubang Tuking岩洞的由來
三、Luband Tuking岩洞與燕窩生產
柒、結語

作者主張除了從生產端來理解南東亞的海洋貿易之外,還必須消費角度來理解,他指出「燕窩的貿易網絡,其最大及最終的消費巿場在中國;而燕窩的價值,非常明顯是由文化系統界定或建構的,這是一個以華人消費巿場為核心,而非以歐美巿場為核心的區域世界體系。(318)他在介紹了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理論之後,承荷蘭學者Jacobus van Leur對於小販與國家的關係,以及在東南亞發展的自成一格的貨幣與商品化的過程。接著說明Marshall Sahlins的觀點,他強調「在舖天蓋地而來的資本主義勢力之下,地方文化所具有的主動性。在跨太平洋的交換體系中,由文化體系所決定的『聲譽價值』(prestige-value),往往有能力淩駕在資本主義體系所遵循的『交換價值』之上,甚至讓整個資本主義體系成為地方文化的俘虜。(319)接用,作者用Appadurai的觀點,指出交換產生價值,而非價值產生交換的觀點。(319)在指出研究限制後,就進入第貳節的討論。

就文獻上來看,「燕窩在中國的消費起源,尤其是確實的年代仍然撲朔迷離,在明代大部分的時間裡似乎並不普遍,可以確定的是,從清代開始,文獻中有關燕窩的記載大量出現。不只是有關外洋諸國的物產、貢品與商品中充滿關於燕窩的紀錄,燕窩的稅率成為施政議題,在皇室的飲宴中大量的出現燕窩,小說中也以燕窩作為話題。同時,有關燕窩的藥效與食療效用也開始出現系統化的討論,燕窩這個奇異的舶來品,開始被整合到博大精深的中醫知識系統之中。」(323-4)

關於燕窩的食療藥效,在中醫學理基礎上,張璐(1617-1700)認為「鳥銜海粉作窩,得風日陽和之氣,化鹹寒為甘,能使金水相生,緊氣上滋於肺,而胃氣益得以安。食品中最馴良者。」(325)作者在分析相關的引文後指出「由中醫的觀點,燕窩療效的基礎就是『中和與轉化』。將『寒鹹』的海粉,透過『屬火』的燕子的吞吐,或者『銜於風高之處』,『得風日陽和之氣』,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形質盡化』,其特性成為『至平至美』、『最馴良者』。」(326) 

而西洋著作中還提到中國人認為燕窩可以刺激性欲(327)。這些都只是說明幾種觀點,但是作者利用Chu Chin Onn認為燕窩工作會吸人精力,指出該說明「神話化了一個有關燕窩的事實,即其中牽涉到的勞動力」(329),利用Taussig對於玻利維亞鍚礦工人將職災解為山神嗜吃年輕人血肉的商品化解釋之啟發,認為必須要看到燕窩消費背後的勞動力。這點就讓我覺得非常有啟發。燕窩的生產是具有高危險性的,但同樣也是高度具浪漫想像色彩的,這點和樟芝的採收非常相像。勞動力的說法,強調的社會勞動力的總量的部份,但是關於勞動力的性質(上山採藥、原住民、天然、原始、野生),這種質性的經濟面向,則是較為被忽略了。使用價值本身是被建構出來的符號價值,這種符號價值乃是文化系統當中建構出來的意義關係,這層意義關係乃是特定社會關係與歷史發展的產物。從這個視角來看,或許我可以試著解釋靈芝(非植物亦非動物)、樟芝(特有種)、蟲草(具轉化性質)等等具有特殊性質之物的一種可能性。
在第三節,則提到作為禮物/貢品的燕窩。作者分析食譜後得出結論「似乎顯示燕窩傳入中國後,消費發展的方向,並不在於把它真正納入博大精深的烹飪體系之中,在口感、搭配上推陳出新。對於燕窩,主要是消費它被認定的食療效果,吃它作為禮物與食物分享儀式中的『心意』,以及它的『難得』與『稀有性』本身。(334)

第參節談科學知識與燕窩,主要說明了價值來源於知識的阻斷,即知識的不透明,以血燕窩為例,實際上跟燕子嘔出血絲無關,而是跟築巢所在岩石的礦物成分有關。(339)但商人不管這一點,而是神話與炒作。因此,作者說「廣告上對於科學分析化驗的方法與辭彙,一種明顯選擇性的運用;或者明察秋毫,企圖在不觸法的鋼索上建立燕窩與愛滋病治療的聯繫,或者語焉不詳,對於紅色燕窩的由來匆匆一語帶過。科學與否其實並不重要,對於燕窩,業者(以及業者希望消費者接受)的認知方式,是(一)確定燕窩的頂尖地位,即使在療效上,也要緊盯當代的最大疾病;(二)維持一種固有的分類體系,包含色澤的等級,以及紅色與『血』之間的關聯。在這個分類與認知的基礎上,維持燕窩的價值。(342)這點在當代的保健食品消費上,如出一徹。



第肆節先回顧了早期的貿易,提到1840年代,由於糧食生產不足,燕窩等林產品作為交易換取糧食的憑藉。(345)接著談三個地方的民族誌觀察,在尼亞的燕窩生產,已經逐漸接近期貨模式,而「華人頭家憑藉對於海外消費巿場的資訊及管道的掌握,可以承擔巿場風險作為條件,逐步壟斷本地的產銷,但是燕窩採取上身體的風險,以及面對虎視眈眈的國際保育團體,燕窩在生態脆弱與敏感性方面的風險,正好可以由普南/馬來人撫慰岩洞精靈的傳統祭儀,來加以承擔。(356)

而在芭南河流域的燕窩生產模式一節,作者提到,依據年長報導人的說法,「Kayan族人在華人收購燕窩之前,就會使用燕窩。Kayan語也稱Kulat batu (stone mushroom)。早年也一樣當作菌類一樣加鹽用水烹煮,作為菜餚,但也發現似乎可以退熱、減輕小孩氣喘症狀。此外,也發現如果將燕窩燒成灰,可以外敷治療皮膚病,例如:帶狀疱疹、割傷或拔牙後的流血。不過這些都必須用好品質的白燕窩,差的無效。一位報導人肯定的說,華人是向Kayan族學的。現在也有人學華人用糖煮水作為茶(te)喝,但好像只有頭人家這樣做,因為畢竟是可以賣好價錢的東西。(357)其他比較細緻的討論,在此就不摘錄了。

結論處,作者提到「燕窩的收益再生產了社群內的不平等關係」。「回到對於華商壟斷貿易的問題。由燕窩貿易網絡的例子,我們看到環南中國海區域體系的整合中的一個特性,就是生產與消費兩端在資訊上的隔絕。這種隔絕由中間商透過貨幣價值來溝通,透過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對同一物品分類與價值系統差異的掌握與操弄,利潤也得以在這個空間中產生。即使在這個號稱資訊的時代,經銷商可以透過網路銷售燕窩,但這並不表示已達到高度的資訊分享。就燕窩的消費活動而言,我們看到的是許多在資訊科技的外貌下,操弄知識訊息使之無法充分流通的情形。Appadurai曾經指出,追求正確的資訊,是商品交換體系的核心,而相關資訊的不易獲得,以及資訊間的落差,則是巿集(bazaar)交易的特性:在前資本主義(precapitalist)的環境中如何將外界的需求傳譯給在地的生產者,正是貿易商與代理人的行當,這些人在許多彼此間極少直接接觸互動的生活世界與知識領域之間,搭起價格的橋樑,並且解決實際收購運銷的問題。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傳統婆羅洲熱帶雨林裡的居民,不會怎麼清楚化賣給中間商的那些燕窩,在中國的醫藥與飲食習慣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巨大知識上的鴻溝,商賈則跨越並銜接這些鴻溝,這可以說是歷史絕大多數商品流通的典範,迄今仍然。

與知識、資訊與『外行』(ignorance)相關的問題,自然不限於商品過程中的生產與消費兩極,而是流通與交換過程本身的重要特性。在對於摩洛哥巿集絕佳的文化分析中,Clifford Geertz(1979)指出:巿集制度的核心,其實正在於於可靠資訊的搜尋。巿集的文化形式與制度結構,有一大部分其實類似一把雙刃的刀,使得要在巿集中獲得可靠的資訊,有時困難重重,有時又得來全不費功夫。更通盤來說,可能所有的貨物品質及其合理價格缺乏標準化的交換情境中,都普遍具有這種巿集式資訊搜尋的特性,只不過造成缺乏標準化、價格反覆無常以及特定類型貨物品質不可靠的原因,可能南轅北轍。(362-3)在這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燕窩的巿場至今仍然類似一個圍繞南中國海舉行的巿集。保持有關燕窩資訊中間的斷層,其實相當程度的維持了燕窩價格的穩定。華人頭家也因為這層掌控能力,才有實力敢於在尼亞建立承包的體制,承擔價格的風險。對於燕窩貿易的壟斷,這一層資訊的掌握、操弄、分享與不分享,實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364)

在其所引用的參考書目當中,幾個是值得進一步參考的書:
林永匡、王熹(1990)《清代飲食文化研究:美食、美味、美器》
伊永文(1997)《明清飲食研究》

世界體系:
JL Abu-Lughod - 1991 - books.google.com
In this important study, Abu-Lughod presents a groundbreaking reinterpret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evolution, arguing that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had its roots no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as is widely supposed, but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economy--a system ...被引用 1580

M Sahlins - Culture/power/history: a reader in contemporary …, 1994 - books.google.com
On 20 November 1839, the Revd. John Williams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was killed shortly after landing at Dillon's Bay, Eromanga, one of the New Hebrides islands (now Vanuatu). Already famous as" the Apostle of Polynesia," Williams was abruptly translated ...被引用 254 相關文章 引用

商品/禮物
A Appadurai - 1988 - books.google.com
... ix Preface xiii Part I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things 1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wealth in prehistoric Europe 141 Colin Renfrew 6 Sacred commodities: the circulation ... Africa 236 Lee V. Cassanelli Part V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and commodity codes ... 被引用 3785

MT Taussig - 1980 - JSTOR
In this classic book, Michael Taussig explores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vil in the
folklore of contemporary plantation workers and miners in South America. Grounding his analysis in Marxist theory, Taussig finds that the fetishization of evil, in the image of the ... 被引用 1698 相關文章 全部共 4 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