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高中生選組行為的原因與結果:性別、信念、教師角色與能力發展
作者:陳婉琪
出處:台灣社會學,第二十五期,2013年6月,頁89-123
章節架構:
一、前言
二、文獻探討
(一)、 高中生課程影響的選擇
(二)、 哪些因素影響高中選課或選組
1. 性別與高中選組
2. 先備能力與高中選組
3. 文化信念、社會期望與高中選組
4. 教師的性別有影響嗎
(三)、 文獻小結與提問 [提出三個假設]
三、資料與方法
(一)、 資料來源與變項說明
1. 資料來源 [TEPS]
2. 被解釋變項
3. 解釋變項
4. 控制變項:能力、成就動機及家庭背景
(二)、 分析方法
四、分析結果
五、討論與結論
(一)、 偏好人文領域注定程度落後
(二)、 女老師的鼓勵效果,還是男老師的壓抑效果
(三)、 制度彈性與僵固的性別界線
這篇文章寫的短小精練,而且是以量化方式進行研究的論文,但讀起來不無啟發。從一開始的摘要讀下來,作者的討論讓我想到拉圖所說的「大分裂」(自然與社 會)或許可以從教育與性別的角度來理解:在教育上分為自然組與社會組,在性別上分為男與女。大分裂之所以得到穩固,與教育社會化以及性別社會化的過程有關 (更令人好奇的是,性別的力量與文憑及教育過程的力量相比,那一種影響力更大,兩者相結合之後,又是如何穩固了分裂的體制。我知道韓采燕談工程師教育與實 驗室中的性別的分析,但尚無機會拜讀,有待來日,再來學習。)
有趣的點是,作者分析了國際的文獻後指出,高中進階數學的學習會影響未來的教育成就,進而影響未來的薪資(頁96)(白話地說,就是數學學的越多,教育程 度越高,薪水越高啦!)承襲上述看法,在這篇論文當中,作者在談自然組與社會組的選擇當中,就以「數學」作為分析的重點。
在回顧過大量的文獻之後,作者提了三個假設,最後也得出結論。在此我不作詳盡摘述,只把自己覺得讀起來有趣之處,分享給讀者。作者提到個人的先備能力並不能解釋台灣高中不同組別性別比例懸殊的現象。(頁98)我們先來說說作者的研究發現:
第一項:「本文假設一得到證實:在學生能力及成就動機相同的情況下,選擇自然組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將會比社會組學生提升更多。不過由於性別與選組的高度相關,這同時也導致了高中男生基本分析能力的進步幅度比女生來得大。」(頁109)這讓人好奇,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第二項:研究「結果支持假設二:個人信念顯著影響日後選組行為。」(頁110)
第三項:研究發現「只要曾接觸過女[數學」老師,就是大幅提升女生選擇自然組的機會。」(頁112)
針對以上三點發現,作者在第五節提出的討論有一些討論的空間。譬如在第(一)項,「偏好人文領域注定落後?」一節的第二段,作者認為任何學科都需要邏輯分 析能力的訓練,人文學科知識的傳遞管道及溝通模式並不採用數理領域常用的精簡符號語言,因此提高了邏輯分析的困難度。因而導出結論:「人文領域的修習可能 更需要基本邏輯分析訓練作為基底」。(頁114)但我覺得,基本邏輯能力的加強,可能只是會讓在回答TEPS的能力測驗分數更高,測驗的能力更 好,但不意味著學生的能力就比較差。學生的能力會比較差,是因為我們必須使用單一標準來測量學生(換言之,即為了研究方法的需求,把學生削足適履於特定的 研究架構當中),但是若是重視個體差異與創造能力,我覺得人文領域的落後,可能需要重新解讀。(人文學科的特性,是一種提出問題,不見得有標準答案的學 科;強調邏輯與標準化分數來常態化學生,給予學生高下,只能說他們在這個標準看來是不及格的,但不意味著他們的能力是落後的。)我的想法是,如果今天測量 的指標,換成是「英文」,不知道作出來的研究成果會不會跟「數學」的測量結果一樣呢?不得而知。
針對第三項發現,作者認為還有很多研究空間。我的想法如上,或許可以進行科目的比較,有助於突顯究竟是「性別」的因素發揮作用,還是「學科本身性質」(如數學要求使用抽象科學語言,英文使用日常語言(?))。
針對第二項研究發現,固然「個人信念影響日後選組行為」,但作者的回應則是回到制度設計。作者批評成套的教學制度設計,被迫分類組,被迫修習一樣的課程, 批評修課制度的僵化(其比較參照為美式的高中課程選修制度)。如果學生能夠自由選擇課程,而大學聯招也不分組的話,或許有助於改變學科的性別分配不平等的 現象。但作者也承認缺乏實證基礎,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認為制度必須改變,但對我來說,我覺得更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制度改變不了」的問題,大考分類組,高中分類組,而上課持續以「班級」為單位,而不是以 「個人」之需求來選課,這種的制度再生產,是如何可能的呢?學者必須搞清楚整個教育制度再生產的邏輯,我想才有可能找到缺口進行改變。
最後,順帶一提的是,作者也提到意外的發現:「若區分性別,則家庭背景對女生分組不造成影響,但對男生來說,家庭月收入與選讀自然組的機率有負相關,都巿與城鎮地區的男生,也比鄉村地區學生更傾向選擇自然組。」(頁110)供後續研究參考。
---------------------
在巷仔口社會學有更進一步的討論,請參考:
一堵打不破的牆?從高中女生程度落後談起
2013/11/25
◎陳婉琪 /台北大學社會系
------------------------------------
另外,過去的相關資訊保留於下:
學妹提供了延伸的演講資訊,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http://www.ios.sinica.edu.tw/ios/?pid=110&cid=793
講 題:從高中生選組談社會學研究與教育政策
主講人:陳婉琪 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時 間:102年11月08日(星期五)下午2時30 分 - 下午4時30分
地 點:人文館南棟社會所802會議室
演講摘要:
台灣的高中教育,從1995年教育部開始強調通識教育並提出「延後分流」的大方向, 至今已近二十年;然而在實踐層面上,學生始終面臨二擇一的選組制度,台 灣高中生性別影響選組的現象,亦長期穩定幾無變遷。講者利用TEPS(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追蹤樣本資料,分析高中生選組的前因與後果。本次演講, 除研究介紹之外,講者亦嘗試探討二擇一僵固選組制度的可能影響、制度的變與不變、教育現況與未來職場需求的脫勾,並同時延伸討論「公共社會學」的可能性 ——社會學研究於個人層面(如個人決策)與總體層面(如教育政策)可能扮演何種角色。
講者簡介:
陳婉琪,芝加哥大學 社會學博士,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分散於教育、家庭與勞動等領域。近年研究則聚焦於兩類主題,一是兒少康樂福祉與能力發 展,關注範圍包括父母角色、家庭動態,亦關切性別差異,以及文化信念與教育制度所可能扮演的角色;二是社會變遷下的婚育行為、性別關係、家庭與工作,及女 性福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