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

公益彩劵與公益勸募

  今天讀林勝義教授的《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一書,最後一章談到〈社會政策的財力資源相關立法〉,提到公益勸募的相關議題,提到實務的問題:(1)排除政治活動與宗教活動的募集行為,使得前兩者不適用於公益勸募條例而免於被規範;(2)政府利用「置入性行銷」及其政商關係發起勸募吸金,背離公平正義原則;(3)政府對於必要支出占勸募所得的比例的規範,過度管理,其規範失諸瑣碎且其比率額度亦不盡合理(1%~15%);(4)聯合勸募與個別勸募之間的競合關係,且聯合勸募單位造成的壟斷也必須加以檢討。(林勝義, 2012:352-5)

  關於這個現象,我認為是值得進一步重視的。一則,世界各地以及台灣天災人禍不斷,公益勸募幾乎已成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而關於捐款募款也一直有不少爭議。其次,中研院社會所張晉芬研究員提到「公益勸募條例」是「公民社會的挫敗」,認為政府干預非營利組織的運作,其現象可再深究。其三,關於NGO的經費運用的實際情形,似乎還沒有深入的社會學研究去討論這一塊。譬如說,銀行與NGO合作,吸進了大筆的資金,但NGO有辦法消化這筆資金嗎?如果他們實質上無法消化,那麼,他們在「形式」上如何消化這筆資金呢?公益的良善目的,遇到了社會生活中的實務情況,在重重代理人的互動之中,錢究竟如何使用。看起來捐款人得到了善心之名聲,銀行也盡了企業社會責任,NGO也有「充足」的資金來進行社會工作與,但是在執行層面上,捐款人何如得知他們的錢如何被運用?作「公益」活動,對於銀行來說好處何在,是一方面打造了企業形象,另一方面又刺激了儲蓄與投資?對於NGO來說,他們是不是有人成了肥羊?對於真正有需要的偏鄉弱勢,他們的資源在「流通」過程中,是否已經被茍扣了,我覺得這是公益勸募的社會學分析,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

  其次,關於「公益彩劵」 ,林教授也有提到相關的問題,(1)公益彩劵盈餘拿來貼補國民年金與全民健保是不恰當的,應將其盈餘用於地方政府作為福利支出之用[我想可能的理由是,社會保險體制的資金應由政府負擔,而不是由彩劵消費者負擔];(2)彩劵行的開設需要一定資本能力,造成弱勢經營的門檻,結果造成「有辦法的少數人」藉由人頭獲利,未能實質幫助到弱勢者;(3)消費彩劵者為中低收入戶,形成「劫貧濟貧」的現象,而以彩劵盈餘拿來貼補國民年金與全民健保,更有「劫貧濟富」之嫌;(4)投機者致富,而未能真正幫助到弱勢,而沒錢的人因發財夢而不斷投資買彩劵導致家庭失協,反而造成更多的問題。(林勝義, 2012:359-61)

  這兩個現象,我都覺得是很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

  

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

砂石的社會分析相關資訊

  今天聽了學妹提到砂石車與新自由主義之間的關係的討論,對於砂石這個主題搜尋回顧一些相關材。她提到砂石車壓死人比起壓傷人還要便宜的說法,而這個說法也出現在臺灣保安警察總隊的網頁中,指出砂石車存在「給他死」的特有車禍文化。官方歸因為砂石車司機跟「飆族」之間的逞兇鬥狠或者是砂石車夜間值勤吸食安非他命的結果。


  關於這樣的解釋是大有問題,不僅未能瞭解砂石車業者的職業生態,還將砂石車業者污名化,這樣的解釋既不能解釋為何存在「給他死」的特有車禍文化,同時也無助於改善車輛肇事問題 。我覺得應該從砂車車業者的勞動過程以及職業的工作制度條件來進行研究,不過目前手邊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朋友之前有寫一篇,可是我現在再搜尋也找不著了,只好先放著)


  利用機會,在公視找到了兩部不錯的影片。 分別是〈歸人砂城〉(《我們的島》(2001-6-25)公視);以及〈砂石情仇〉(《我們的島》(2005-8-8))兩部影片,前者從砂石運輸開始談起,連結到國家的產業政策,因為環保護川的因素,推動「東砂西運」,而開啟了砂石運送的潮流,然而,這也造成了砂石車肇事的相關爭議,包括中華民國砂石車禍受害者關懷協會、法院、砂石業者、官方、天災(九二一地震)、工程部門之間交錯複雜的關係。砂石議題具有極大的社會分析的潛能,就我想像所及,砂石與公共建設或者私人土地建設之間的關係,若再繼續追下去,也有值得探討之處。


  〈砂石情仇〉一片,我本來以為是討論砂石車與肇事之間的議題,但看過以後,發現討論是地方發展、環境保護與生存權之間的議題。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南投縣。南投縣有兩種面貌,對於一般人來說,就是週休假日的好去處;但是在平日,卻是砂石輸出縣巿,也因為砂石的運送,影響了地方的生活環境以及地方產業(觀光以及農業)。同樣的,官方在規畫地方的公共建設時(砂石車運輸道路,建成產業運輸大道),未妥善「與地方談」。地方抗議,但最後都是以「依法行政」來回應。

  關於這個部份,我想起了洪伯勳的碩士論文,提到關於「官方實作的人類學」考察其實是相當不足的。關於這個部份,我在想,對於社會學的學生來說,對於「行政」的考察,一方面要和官僚體制纏鬥,另外一方面,還需要克服法律的門檻,實際上,若沒有相當的勇氣,也不易發願進行相關的研究。我自己很感嘆,我覺得作研究真的需要勇氣與毅力,因為環境對研究者並不友善,這裡的環境包括求學的環境,以及社會大環境,而研究者們,似乎又太過馴化了。這個部份,我想就不繼續談了。但是,我總覺得自己也該多寫些文章,多進行對話與討論,才能夠真的為這個社會作些事情,因為這個社會令人鼻酸的事情太多了,工人還在絕食瘋車橫行金磚傷人。而我們的學校,而是不斷地在生產「沉默的文化」 ,對於這點來說,我覺得自己該作的,應作的,可作的,是深耕、扎根、深化思考的力道與刺激更多的對話。


  學生們對未來沒有信心,因為他們己經被課堂文化與考試制度馴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當他們運用自身的理性力量,試著進行批判性思考,試著深探現象背後的結構因素與重重複雜關係,我想,當他們能夠開始動筆,敲打鍵盤,搜集資料、分享資料,分析現象,那麼,他們已經邁向獨立思考的第一步,而他們應該相信,他們是有能力的,他們可以為社會作些事情,即使只是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或者結合讀書內容,試著對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觀察與想法,我想,那就是好的。作為一個學院裡的小小助教,希望自己能夠開啟學生們思考的「可能性空間」,並且讓他們能夠累積能量,開創多元異質的社會空間,讓更多不同的人能夠各得其所,擁有自己的空間,我想這是一個學院裡的助教的小小夢想。


  今天看報紙時,看到一則十五歲自學少女的新聞(拒絕國教的美少女 自學追夢當大學講師),報導中提到「月初他邀慧潔到師大演講,她問了一句「你們是否有夢想?」現場九十名大哥哥、大姊姊感觸很深。廿六歲研究生在臉書上說,他修了那麼多學分,行動力、執行力、對社會的關懷卻不如一個十五歲少女。」這一點,實在讓我感觸很深。夢想這件事,所有人在小時候看漫畫時,都會為之感動,但是長大了,卻慢慢與現實妥協,而不再問自己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我很汗顏。所以今天也希望自己,能夠持續地分享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所學,然後跟更多的人對話想法,進行思考,也期許自己能夠持續下去。

  最後,覺得看了前面提到 〈砂石情仇〉這部片,我才理解,為什麼現在的河川看起來總是光禿禿的,現實的河川實際上已經是人、社會與自然交織後的科技產物(artifact)。將砂石視為與人毫無關係,這是極大的誤解,看了前面兩部片,我才知道,我是多麼地視而不見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背後的故事,以及對於臺灣地方的認識嚴重之不足。希望能夠藉由公視的相關節目,如《我們的島》、《獨立特派員》等專題,慢慢來讓自己無知之幕可被掀開。



以下,是邊看這兩部影片時,隨手記下的一些東西,就貼在下面當補充參考吧

-----------------------------------------------
砂石車與「給他死」文化
http://www.tppppc.gov.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112

〈歸人砂城〉,《我們的島》(2001-6-25)公視

相關參考資料
東砂西運及進口砂石議題之對策與回應
礦務局發布 2012-10-17 下午 05:35
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27965

砂石車肇事事故
家屬心情-不法砂石車司機-法官說(砂石車對國家有貢獻,不是你們這個協會能把它否決掉)-立法的人不懂實際開車的人如何開車-砂石是否就近供應問題-環境保護問題-鹿谷鄉現代版愚公移山(土石的供需利用)-行政府砂石供應小組



砂石採售管理之
政府職能與角色分析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砂石情仇〉,《我們的島》(2005-8-8)
http://web.pts.org.tw/php/html/island/list.php?pbeno=300
疏圳
砂石車空氣揚塵

砂石車便道 環境影響評估 「從來不跟地方談」→對話
河川樣貌的改變(為何河川變成現在的樣子)

---------
4月30日跟朋友閒聊,得到一些資訊,主要談柯媽媽與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的故事,很感動,相關資訊附於下:

柯媽媽與強制汽車責任保險

柯媽媽的故事

台灣啟示錄也有柯媽媽的專題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MC2rtOQ4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