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

[札記] 文化與行為-古今華人的正常與不正常的行為

  這是本1981年出版的書,後來於1996年譯成中文出版。我是因為其中第十八章〈腎虧症候群〉而找到這本書的,該文在當時提供了一種從文化視角理解疾病的範例。時至今日,疾病乃是文化認知範疇這點已是學界的常識。不過,就當時的脈絡來看,該文還是相當有貢獻。另外,第十三章,也試著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疾病,該文〈華人社會文化的心理疾病概況: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回顧〉是一篇還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文章。(三十年了,那麼,我們現在的發展如何了呢?我很好奇)

  讓我讀了以後,想要撰寫札記的是第二章及第三章的討論。Andrew C.K. Hsieh and Jonathan D. Spence在〈近代以前中國社會的自殺與家庭的關係〉(頁25-42)一文中,從正常與異常的區分,回顧了過往中國婦女自殺的行為。最讓我感覺驚訝的作者的結語:「近代前的中國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把自殺視為不正常的行為。...簡單地說,異常的不是自殺行為本身,而是使人選擇自殺之途的威逼行為。(頁39)...這個說法有幾個含義:第一,華人社會毋須對自殺行為負責。(到毛澤東之後才改善)...第二,一般人都只是強調自殺行為表面的個人品德和外在的壓力而忽略了個人的內心悲戚和憂鬱的情緒,只有遭到喪夫或亡國之痛才例外。...第三,許多案例都強烈地暗示,有目的自殺能收相當的效果。...最後,自殺行為都是很迅速而乾淨俐落的。...這一點說倒過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指標,說明傳統的中國社會過去一直有這樣的概念:自殺是真真正正的模範行為,值得歌頌的!(頁40)」這裡的結論或許在我們今天看起來有奇怪,但是如果想起殺生成仁或者為守貞節而自殺的女性之形象(為不願苟活或獨活者),或許就理解作者的意思。這篇文章回到了我先前寫的「老翁殺妻」文及前一篇祝平一的研究

  第三章Steven Harrell寫的〈臺灣鄉村地區的正常與不正常飲酒行為〉(頁43-50),我認為是很不錯的民族誌紀錄,他指出正常與不正常的區分乃是具有情境定義的特性,分成正當的飲酒場合(他並且紀錄了飲酒方式及儀規,指出飲酒的社交性及規範性),以及不正當的飲酒(女人飲酒、男人在不適當的場合飲酒、獨飲)等等,我認為是研究酒與人的社會關係的一個不錯的素材,也許未來教課時,談到酒的部份,可以結合蔡友月及夏曉娟等人的文章,一併使用。

  最後,快速通讀全書後,讓我想起林峰燦學長論巫術的論文,從這本書的內容來看,諸如各種精神疾病或顛狂或其他案例,成為特定學科知識(精神病學)企圖收納或理解與治理的對象。有興趣的話,結合此書與林學長的論文參考,會很有意思。


書目資訊如下:

文化與行為-古今華人的正常與不正常的行為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