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星期五

摘要《兩種心靈》 引言與第一章

 

《兩種心靈》 目次

導讀 從躺椅到藥丸:見證精神醫學的文化變遷/吳易澄

作者註Authors Note

引言 Introduction

1 病人出了什麼問題?What’s Wrong with the Patient?

2 傷害的指向The Arrow of Harm

3 文化及其矛盾The Culture and Its Contradictions

4 精神醫學科學家與精神分析師The Psychiatric Scientist and the Psychoanalyst

5 分裂從何而來Where the Split Came From

6 管理式照護的危機The Crisis of Managed Care

7 瘋狂與道德責任Madnes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研究技術附錄 Technical Appendix

謝辭 Acknowledgments

譯後記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我要做的是理解病人受苦的本

質,並且找到換檔的策略/張復舜

譯後記 閱讀及翻譯《兩種心靈》的快樂/廖偉翔

註釋 Notes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譯名對照


 

目次(含小標題)

導讀 從躺椅到藥丸:見證精神醫學的文化變遷/吳易澄

l   探索精神症狀的文化形塑

l   醫療作為文化之體現

l   看見醫療照護的結構性因素

l   超越身心二元之必要

l   本書章節架構與內容概要

l   小結:讓治療室持續穩定的存在

 

作者註Authors Note

引言 Introduction

1 病人出了什麼問題?What’s Wrong with the Patient?

l   醫院裡的故事

l   標準入院程序

l   精神狀態評估

l   門診的故事

 

2 傷害的指向The Arrow of Harm

(在醫院)

l   醫學院的培訓

l   上帝之屋的法則

l   實習醫師時期

l   門診心理治療

 

3 文化及其矛盾The Culture and Its Contradictions

l   生物醫學病房

l   精神動力取向醫院

 

4 精神醫學科學家與精神分析師The Psychiatric Scientist and the Psychoanalyst

l   精神醫學科學家

l   精神分析師

 

5 分裂從何而來Where the Split Came From

6 管理式照護的危機The Crisis of Managed Care

7 瘋狂與道德責任Madnes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研究技術附錄 Technical Appendix

l   研究條件

Ø   保密

Ø   資料收集的背景

l   研究計畫

l   資料收集來源

Ø   參與觀察

Ø   半結構式錄音訪談

l   教學參與

l   借鑑精神醫學和心理人類學的相關文獻

 

謝辭 Acknowledgments

譯後記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我要做的是理解病人受苦的本

質,並且找到換檔的策略/張復舜

譯後記 閱讀及翻譯《兩種心靈》的快樂/廖偉翔

註釋 Notes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譯名對照


 

引言 Introduction與第一章

 

(引言)作者的看法:瘋狂是真實的,若將其視為浪漫的自由將會是種道德上的懦弱。大多數最終住到精神病院的人都非常不快樂而且身心嚴重失調,其中有許多過著屈辱和痛苦的活。為了保護慢性精神病患而說他們沒有生病,認為他們只不過是和一般不一樣,是一種錯置的自由主義,對於患者、對於為家庭成員的困難勇敢奮鬥的家人來說,這種看法簡直過分麻木。真正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都病得 太重而無法成為宗教專家(36)

 

(第一章小結)

在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這兩種方式中,一個人所學到要做的事情會影響到他觀看世界的方式。

Ø   醫院裡的精神科醫師(或者說是更偏向生物醫學式思維的精神科醫師)學會去記憶模式,並開始粗糙但快速又的方式來操作它們。他學會了從疾病的度來思考,並且像野鳥觀察家辨識不同鳥類一樣,他可以快速而且有憑有據地看見這些疾病。對他來說,病人的問題在於病人罹患了疾病,而要成為優秀的精神科醫師,就需要用疾病的視角來看待病人。對他來說,疾病和健康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

Ø   診診間的(或偏向精神動力學思維的)精神科醫師學會建構病患生活的複雜敘事。他根據病人與其他人的關係、使病人自傷的情緒,以及無意識動機來思考。在此,健康與疾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病人的問題在於他與其他人扭曲的人際互動,而要成為優秀的精神科醫師,就需要了解這其中的變化與因由。兩種途徑都理解到人類的不幸皆是複雜混亂的狀況,然後能將其簡化,以便對這種狀況採取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兩種方式都會從一個不快樂的病人身上構想出一個不同的人。

 

 


 

模式比較

 

生物醫學精神醫學

精神動力學

疾病何在

把精神疾病當作身體方面疾病

精神疾病存在於你的智以及你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之中(P.29)

技能領域

診斷學和精神藥理學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身心觀點

把身體視為無意圖的、被給定的某種東西,一種任何個體都不需要為之負責的事物

果某種事物是存在於心智之中,那它就可以被控制和掌握,而沒辦法做到的人就會有道德上的責任。

道德視角

把身體當作是無法選擇、不能負責的

把心智當作是可以做出選擇、可以負責任的。

空間

醫院(急診和住院部門)

門診(門診部門)

藝師養成

學習成為鳥類觀察大師

學習成為說書人 (p.93)

認識模式(1)

原型思維prototype(以表概全) :

種特徵的叢集,它們構成一種類別的「絕佳範例」。當你使用原型來思考,你會想知道正在探討的項目是否近似於這個類別的最佳範例,而不是 這個項目是否符合該類別的指定規則或準則(73)

他們實在很有能去記住故事(p.109)

「情緒-動機-行為複合鏈」:年輕精神科醫師 透過「集組」[1]chunking)這些模式相關的資料來講故事。(110-111)

認識模式(2)

診斷者學會從病人的敘述中提取診斷,並看到許多不同的人生樣貌可以共享某個共同的標籤。

治療師從每個不同角色的角度來解釋事物,從中學習如何談論個事件,而他們的故事將會變得更有趣,因為他們對人們有時似乎處在平行宇宙這件事變得更加敏銳。(p.107)

 

出師模式

一年入門,三年行家,十年大師

時間長,且不確定。沒有公開明確的門檻,也沒有基本能的明確標準。(p.111)

 



[1]認知科學家使用「意元集組」chunk這個詞,來表示人們將細節收攏進個核心概念來儲藏細節的記憶,並且透過這種方式來回憶它們,就像鐵屑之於磁鐵(p.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