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星期四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摘要 第六節到第八節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摘要 第六節到第八節

第六節 文化的目的以及阻礙

§1文化是為促進「個別特殊者」(天才)而活之使命。(1-28)

§2[文化的初步領受]文化作為自我認識的不滿及其超越。→成「人」的追求與渴望。(教導愛是不可能的,在「愛」中,才會獲得眼光、渴望與追尋) (29-47)

§3[文化的第二次領受]文化不僅是內部體驗,更是做出行動,為了文化而鬥爭。(48-57)

§4文化的目標,就是幫助產生出真正的「人」(66)/產生出天才(71-72)。但並非促進文化者,都是純淨無私者。(74)

§5(生意人的利慾)生意人的「文化」:培養如同「通貨」的「通才」。目的:成為一個賺錢的人。(75-98)

§6(國家的私慾)國家私欲下的「文化」:僅為國家競爭力,而有限度的解放精神,馴化精神。(99-114)

§7所有那些有理由想要透過表面的東西,以偽裝和掩藏起自己的人)漂亮形式下的文化:法式的優雅與趣味。(115-129)

§8承上,文化作為「打扮、點綴和美化生活之用的藝術工巧、禮貌與優雅舉止」。對比於德國的厚重、深刻天性(理查德‧瓦格納的話仍然適用:德國人想要顯示出禮貌和風度的時候,是笨拙和僵硬的;一旦德國人燃燒起來,那他們就是高貴的,足以傲視同群。)(130-158)

§9德國人成為三M奴隸(現時片刻(Moments)、輿論(Meinungen)和時尚(Moden)這三個 M 字的奴隸)。(同時代人的回應:「富而知榮辱」,但尼采不認為問題首先在「財富」。)尼采說「那種發燒般的煩躁不安、對成功和利潤的狂熱追求、那種過分看重現時此刻——所有這些病態和虛弱,單靠那注重「有趣的外在形式」的文化,是永遠不會得到根治的,只會掩蓋了病情而已。」

§10科學和知識的自私;科學之僕[學者])科學無愛、不知內心的深感不足和渴望,漠視痛苦。(197-204)

§11每一個經驗和體驗翻譯為辯證的問與答的遊戲,翻譯為純粹頭腦的事情,人只剩骨架。(205-210)為何人們願意成為科學與知識的僕人?可放肆觸弄一切。有各種刺激、誘因,學者本身不純淨。1.新奇/好奇感;2.「真理」可以帶來好處與利益。
知識僕人的特性:(1)附著於常規的誠實、追求簡單的懶惰;憎恨越出雷池的思考。(2)短視、片段地掌握眼前;(3)好惡上的乾巴、無聊與平庸(無力欣賞例外非凡);(4) 缺乏情感和乏味單調;(5)自我評估很低,幾乎謙卑;(6)對老師及導師忠心耿耿;(7)延襲習慣的勤勉,是收集者、解釋者、目錄和標本的編制者;(8) 懼怕無聊、躲避無聊;(9) 掙麵包的動機(飢腸轆轆),多數人追求的是「有利可圖的真理」(無利可圖的真理僅有極少數人追求);(10) 對學者同行畢恭畢敬、害怕招來同行的蔑視。;(11)虛榮心;(12)遊戲動機(不會鑽得太深,以防失去遊戲樂趣);(13)追求正義(足以燒熱靈魂的高貴動機)(210-312)

§12[天才(獨創性的人)與學者為敵]學者想要殺戮、拆解和明白大自然;天才則以新的、活的自然之物豐富大自然。(313-326)

§13學者沒有興趣討論天才。(327-331)

§14上述四者,都只把文化當成利益手段。(332-344)

§15當代世界,恆常變動。(345-350)

§16中世紀的教育理想:培養出學者。把文化作為大眾事業者,會把文化視為「安排與規則」;把文化視為少數人志業者,則會為「培育天才」而努力。Q:會走上那條路?A:個人內在英勇氣質,以及對天才的內心親和程度,會影響個人的道路選擇。叔本華的命運(因國家冷落、生意人膚淺、學者的乏味)而受到冷遇與漠視,叔本華能給我們什麼啟發?

第七節 叔本華──一位獻身於真理的哲人

§1.叔本華如何作為教育家啟發我們?(2-7)

§2大自然的無特定目的與效能不彰;叔本華在此時代,影響甚微。(8-55)

§3.以器皿之樸拙,談再生叔本華的困難,面對這個「人為與非自然的」的時代,哲人難以再生。(56-79)

§4叔本華的奇特:在他那虛榮和愛好文藝的母親身上,時代的那種乖戾和反常可怕地逼向叔本華。但是,叔本華父親那種高傲的、共和式的自由性格,就彷彿是把叔本華從他母親那裡解救了出來,並給了他一個哲學家所需要的首要東西:一副硬朗、不屈的男子漢氣概。叔本華的這位父親既不是官員,也不是學者。他帶著他的小孩多次遊歷國外。所有這些,對於一個不是要認識書而是要認識人,不是要應該學會敬重一個國家而是要應該學會敬重真理的人而言,都是有利的條件。叔本華及時地學會見怪不怪地對待,或說學會敏銳地看出各民族的侷限性。他居住過英國、法國、義大利,與他居住過自己的祖國沒有什麼兩樣;他與西班牙的思想精神也不乏親近。總的來說,叔本華對生為德國人並沒有感覺到無上光榮;我不知道在一個新的政治環境中,他是否就會有別樣的感覺。眾所周知,叔本華認為國家的唯一目的,就是抵禦外侮、抵禦內亂和抵禦提供抵禦者

這是因為誰要是懷著「哲學的激情」的話,那就已經不會有時間再有那「政治的激情」;並且,他就會很聰明地小心不要每天閱讀報紙,或者更不要服務於任何一個政黨;雖然一旦他的祖國真處於危難之中,他就會毫不猶豫地站在他的崗位上。在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政治家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都必須去關心政治的話,那這一國家工作的管理和安排,就是相當糟糕的,這國家也活該給許許多多的這些政治家葬送。

§5在商行工作過的叔本華,呼吸著大貿易商行的自由空氣。哲學家不僅是偉大的思想者,還是一個真正的人誰要是讓概念、意見、過去、書籍擱在自己與事物之間,也就是說,誰要是誕生於最廣泛意義上的歷史之中,那他就永遠不會直接看視事物,他自己也不會是直接被看視之物。但這互相交錯的兩個條件,卻是哲學家必備的,因為大部分的教誨,哲學家必須從自身獲得,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那整個世界的寫照和縮寫。如果一個人是透過別人的看法來察看自己,那毫不奇怪的就是他在自身所看到的只是別人的看法!學者正是這樣子的人,就是這樣子地生活和觀察。

(叔本華的洞察)叔本華自身的天才;歌德在藝術上的天才,相互輝映。得益於這些經歷,叔本華知道了藝術的文化所渴望的自由和強有力的人,必須是個什麼樣子。

§6叔本華能夠真正為完成他這樣的一個任務而活,可以謹守自己的座右銘「把一生都獻給真理」,不需承受日常生活的平庸壓力——這是叔本華存在的美妙條件之一。人們都知道叔本華為此是以多麼輝煌的方式感謝了他的父親。而在德國,吃理論飯的人,通常為了完成其學科的職業生涯而以自己的純粹人格為代價,求名求地位,成了一個「考慮周全的傻瓜」,對有影響力和身處高位的人,則處處小心謹慎,曲意逢迎。叔本華對數不勝數的學者有過很多冒犯,但不幸的是,所有那些都及不上這樣的冒犯:叔本華與他們並不相像

第八節 哲學作為危險且有力之物

§1這裡提出了幾個條件——在這些條件下,我們這時期的哲學天才,儘管面對重重障礙和不利因素,但也起碼能夠得以生成:自由的男子氣概、早年就知悉人性、沒有接受過那種學者式的書呆子教育、不受愛國主義的束縛、不用被迫為稻粱謀、與國家沒有牽連——一句話,自由,永遠都是自由: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賴以成長的奇妙和危險的環境。(Cf.吳爾芙《自己的房間》)

誰要想像尼布林]指責柏拉圖那樣指責哲學天才是糟糕的公民,那就讓他們這樣指責吧,他們自己去做良好公民得了。他們這樣指責是對的,柏拉圖那樣做也同樣是對的。對於其他人,上述那樣巨大的自由意味著狂妄和自負,那他們也是對的,因為這些人有了這樣的自由以後都不知如何是好;假如他們要求這種自由的話,他們就當然是相當自負的。那樣的自由的確 11 就是一筆沉重的債務,也只有透過做出偉大和非凡的事情才可以償還。確實,每一個凡夫,看到有人獨得上天如此厚愛,都有權利心懷怨恨。

§2-3國家並未促進哲學,反而阻礙哲學。尼采認為他所寫的「每一個字詞,如果其背後不是在督促著做出實事的話,那就都是白寫的、沒有用處的」。叔本華雖然寫了《論大學的哲學》,但德國的情況並無好轉。

§4國家現在為促進哲學而讓某些人有幸得到的「自由」,卻根本不是自由,而是某種有俸的職位告訴人們如何利用真理而謀生,是否就對真理帶來好處,我無法泛泛而言,因為這一切都取決於所召喚物件的素質和品格。(夠格者,不屈服於大學俸祿;但無霸氣者,面對失業,說話都小聲)。國家害怕真正的哲學家。

(真理之友:我們追求被禁止者)起碼,只要他受人恩惠,受人職位,那他就得承認在真理之上還有著更高的東西——國家。並且也不僅僅是國家,而是所有的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要求的一切,例如,某種形式的宗教,社會的秩序,軍隊的法章——所有這些東西都被寫上了「不得觸碰!」的字眼。大學哲學家弄清楚明白了他的責任的整個範圍和限制嗎?我不知道。但如果他對此已經清楚明白了而又仍然是國家的公務員,那他無論怎樣說都是真理的壞朋友;如果對此從來沒有弄清楚明白,那他仍然不是真理的朋友。

§5大學教授是國家的僕人。哲學對國家的讓步如下:(1)國家挑選出它的哲學僕人,並且是恰好其機構所需要的數量;(2)固定授課的責任與剝奪自由;(3)在學生面對表達出博學多聞(執守於過去;而不像天才以愛和純粹的目光注視著事物,如同詩人、文學家,無論怎樣深入事物都嫌不足),是否需要用些眾說紛紜,讓我們的年輕人失去擁有自己看法的勇氣?是否要他們學會一起歡慶,因為我們已經取得了多麼美妙的進步?是否非要讓年輕人終於憎恨或者蔑視哲學不可?至於這最後一點,當我們知道那些學生為了應付哲學考試是如何折磨自己,是如何把過去人們頭腦中曾經有過的至為瘋狂和至為尖刻的看法和念頭,連同那些最偉大的和最難以把握的思想一道,硬是塞進可憐的腦子裡面——當我們看到這些,我們真的就會這麼想了。

對一種哲學唯一的可能做出的評判,並且是能證明一些東西的評判(亦即爭取看看人們是否可以據此哲學而生活),卻從來不會在大學裡傳授;所傳授的只是用字詞加上字詞做出的評判。現在我們想象一下,一個年輕人,並沒有多少人生經驗,但在頭腦裡卻並存和混合著五十個體系的文字形式,以及對這些體系的五十個評判。這將是怎樣的雜草叢生的蠻荒之地!是對哲學教育多大的嘲弄!事實上,人們也承認這並非向學生傳授哲學,而是要訓練他們透過哲學考試

這樣做的結果通常就是,人人都知道,  那被考試的年輕人——啊,那被考試得太過的年輕人——以憋悶的一聲嘆息承認:「感謝上帝,幸好我不是個哲學家,而是個基督徒,是我國家的一個良好市民!」  但如果學生的這一憋悶嘆息正好就是國家的目的,而哲學「教育」(Erziehung)就只是要「引離」(Abziehung)哲學嗎?我們要問一下自己。但如果情形真的是這樣,那就只有一樣東西是值得害怕的:年輕人最終發現哲學被扭曲背後的目的是什麼。那最高的目標,那要產生哲學天才,就只是一個託詞而已?目標或許正是要阻止哲學天才的產生?這其中的意思翻轉過來變成相反?這樣的話,那整套國家和教授的精明把戲就倒楣了!

§6而這樣的事情,難道還沒走漏了風聲嗎?我不知道,但無論如何,大學哲學已經淪為眾人蔑視和懷疑的物件。這部分原因在於現在統治著講臺的,是更弱的一代一句話,(大學哲學教授)們總能找到理由解釋,為何什麼都不懂卻比學習某樣東西更有哲學味道被那些學習真實科學的生硬 和固執的年輕人,持續不斷地抓住頭髮從雲裡霧裡拽下來以後(大學哲學教授)們的臉上就習慣性地帶著一副拘謹、扭捏和謊言被識穿以後的表情。

§7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給哲學賞了巴掌。

§8哲學的危機:哲學成為可笑的東西。哲學如何可能?「我把國家和學術院取消對哲學的承認,視為促進了文化;並且,要免除國家和學術院那無法完成的把真正哲學與虛假哲學區分開來的任務。就讓哲學家無拘束地生長不再讓他們抱有希望能在公民行業中得到一官半職,不再以薪俸刺激和勾引他們;甚至還有更多,那就是迫害他們,一臉不悅地看著他們——這樣,你們就能看到奇蹟!

§9哲學應自大學中分離出來,成為大學的批判者。

§10(為何當代哲學不受人敬重?) 為何現在沒有哪一位偉大的統帥和政治家是信奉和擁護哲學的?這正是因為在他們尋求哲學的時候,迎面走來的是一個掛著哲學之名的虛弱幽靈,是那種書呆子式的、 只在課堂上講的智慧和謹慎處世。一句話,是因為他們所接觸的哲學用不了多久就變成了一種可笑的東西,而哲學本應該是讓他們敬畏的;那些受召喚去尋找力量的人,本來應該知道哲學裡有著英勇氣概的源泉

§11(哲學緃火:危險)[哲學作為未來的力量,意味著]愛默生寫道:當偉大的神祇把一個思想家放走在這地球上,所有一切就都處於危險之中。那就猶如在一個大城市中燃起了大火,無人知道什麼是安全的,大火將在哪裡熄滅。沒有什麼科學是可以保證明天不會翻側;也沒有什麼文學的大名和所謂的聞名遐邇是可以免於修正和批判。此時此刻一些東西在這些人的眼中是很美好的,那是在他們的思想地平線所能出現的觀念所致,也是這些思想觀念導致了現在的事物秩序,就正如一株蘋果樹結出了蘋果。新的一級文化會瞬間轉變人類的一系列追求。

§12危險的哲學,與不曾使人苦惱或憂傷的大學哲學。

§13哲學的尊嚴:哲人應試著透過行動表明:對真理的熱愛是某種可怕和有力的東西,那就更好了。叔本華證明了上述這兩樣,並且會隨著時間而越加證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