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書背景:尼采於戰爭中思索希臘人與希臘藝術的「明朗」(Heiterkeit)問題。他說自己從戰場上帶回來的疾病中恢復過來,完成了《悲劇從音樂精神中的誕生》的書稿,在一連串的追問後,尼采追問「希臘藝術,究竟何為?」
在第二段,尼采重估「此在的價值」,也翻轉「悲觀主義」的思考,他說「有一種強者的悲觀主義嗎?是一種基於愜意舒適、基於充溢的健康、基於此在之充沛而產生的對於此在之艱難、恐怖、兇惡、疑難的智性上的偏愛嗎?興許有一種因過度豐富而生的痛苦?一種極犀利的目光的試探性的勇敢,它渴求可怕之物有如渴求敵人,渴求那種相稱的敵人,以便能夠以此來考驗自己的力量?它要以此來瞭解什麼是「恐懼」嗎?」並且對比於蘇格拉底等人之後的「悲劇已死」,並追問「道德的蘇格拉底主義、辯證法、理論家的自滿和快樂」以及「科學意味著什麼」?
二
本書意欲接近的使命:用藝術家的透鏡看科學,而用生命的透鏡看藝術。
三
這是一本寫給受過音樂洗禮的少數人的書;對於何謂「戴奧尼索斯」,我們瞭解的仍不夠多,以致於我們無法瞭解希臘人。
四
希臘人與痛苦的關係為何?顛狂是希臘的衰敗還是希臘的福祉呢?最終,用生命的透鏡來看,道德意味著什麼呢?
五
道德反對生命;酒神肯定生命。
六
批判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與否定生命;批判德國精神與德國音樂,以及浪漫主義;思考具酒神起源的音樂,有何種特性
七
掃除形而上學慰藉,即使要作悲觀主義者,也要學會大笑,歡笑是神聖的!(此處關於查拉圖斯特拉的笑,我不是很理解,根據Heinrich Meier《何為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的解釋,他說「查拉圖斯特拉泰然靜觀世界,不再談蔑視與絕而,而是談完滿之物。憤怒的緊迫感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解放之後的歡笑。從超越了一切悲情之遊戲和悲情之嚴肅的高度出發來看,…創造者的失敗乃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相交織的世界遊戲的一部分…(即使高等人都失敗了,還是鼓勵他們鼓起勇氣:『有多少事依然可能!學會嘲笑自己吧,就像人們必須笑的那樣!』」相對於仇恨與嘲諷,查鼓勵人去生活與歡笑,以輕盈的姿態,概觀這世界(舞者、準備飛翔者…)而去肯定生命)」。(2019: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