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帕深斯再次審視了生病角色與醫生角色的關係。他指出他一開始並沒有企圖把生病角色與偏差行為的概念連結在一起,認為一方是生病角色,另一方則是治療的行動者。他的原始想法是受到1930年代的醫療工作的影響。他對討論精神疾病的癥狀學,其主要是身體的(somatic)的,即認為精神疾病有其身體基礎,不只精神科醫師如此認為,內科醫師也是這麼想的。考慮到病人本身,病人被認為具有抗抵病理制約的病因學或者維持病因學的被動性(motivatedness)。因此,治療者角色的首要面向就是作為社會控制機制的功能了。帕深斯認為,對於慢性病,譬如糖尿病,病人角色的概念還是適用的。
另一方面,他談到疾病的被動性(‘motivatedness ’ of illness)的概念。對他來說,這個概念他認為必須要看到潛意識的面向,因此,在談偏差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動機來源的問題,我把偏差與社會控制視為社會系統的整合問題。疾病相伴的問題是社會整合的問題,即我們與家人、工作以及其他脈絡的連結關係(solidary relationships),從這個面向來看,治療可詮釋為再整合的過程。
從這裡更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是,一方面是整合,另一方面則是適應(adaptation)的問題。對帕深斯來說,一方面強調偏差,另一方面強調適應並不是非常有用,除了能夠仔細考慮整合與適應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以及相關性。
接下來帕深討提出如何成為「有病的」(sick)的三個判準:(1)由自我及他對宣稱的接受,自我必須接受,不然就成為超出他控制的力量的受害者(victim),而不是patient。(2)免於日常義務與期待。(3)尋求某些制度化健康服務提供者的期待[1]。(262)在早期的研究當中,我指出醫生是特別核心的健康照顧行事者,當然,醫生並不是唯一的行事者。我特別關注美國醫療當中的不對等階層的特性。即使是醫生,當他生病成為病人,面對其他的醫生一樣會落入這種失衡的關係當中。帕深斯認為有效照顧以及改善疾病狀況的內在功能乃是內建於制度化的專業角色的優越性當中,以責任、能力與以及職業關懷為基礎。如同教學一樣,老師必然比學生優越才能作為老師,即使到了高等教育仍是如此,高等教育的師生平等的想像,其實是誤解了教學的功能及教學的條件(272)。如果我們能夠接受下列價值命題,無知劣於知識、疾病劣於健康,那麼減少無知,向有專業能力的人學會,會比一群人互動更有效地多。同樣的觀點也可以應用到健康與疾病的闗係當中。再者,帕深斯認為一群程度差不多的人的互動,是沒有辦法對彼此造成什麼影響的。教師正是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上,所以能夠刺激學生學習並習得學習新東西的傾向,將老師教的東西內化。醫生也是如此,一,他專業(special),二、在學習的過程中包括了可託付的責任(fiduciary responsibility),三、生涯累積的經驗。就此來說,不論在教育,或者在醫療,帕深斯認為醫療雙方或教學雙方的角色都是不對稱的/失衡的(symmetry),專業因素與常民因素在相關的互動體系中,這種失衡正是其本質。
帕深斯將學生與病人作類比,學生的病在於無知,必須透過教育來治療,治療其無知的病。學生的學習壓力可視為被社會控制的一環,但是相較於不可治癒的慢性病,人得到了此種慢性病,就無法脫離其病人角色了,學生則隨著個人出了社會,其角色就轉換了。最後,帕深斯結論道:「不對等(內建於師生互動系統中,就如同醫病系統中內建的不對等一樣。」(there is an inherent built-in asymmetry in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ystem which rather closely parallel the asymmetry of the physician-patient system.)(276)
這種不對等是縱軸上的不對等,有特定功能而不擴散。醫生或者老師被認為具有可託付的責任(fiduciary responsibility)。這就回到了身為家長(parenthood)的概念,小孩在家庭當中和父母的關係,也是不對等的。就像常民和律師的關係一樣。帕深斯提到少數自我醫療、或者常民自聘律師,都不足以作為這些類型的功能的制度化的模型,因為這些模型都包括了可託付的責任(fiduciary responsibility)的概念。
(1) 如何進入生病角色?可參考高夫曼Asylum的討論。
(2) 醫生也可能會造成疾病,見Ivan Illich的討論,Iliich還發明了「醫源病」的說法。
(3) 帕深斯強調醫病角色的不對稱是系統內建的特性,這裡的討論可以與後來的「常民專家」的討論對照起來看。常民專家如何在單一系統內,顯然不能改變系統內在的失衡特性。能夠對抗該系統的,只有透過另外的系統,或者是透過該系統內部的全盤改造。因此,單一疾病的常民專家,是無法動搖整個醫療系統的,我想這是帕深斯透過教育作類比,強調醫療系統當中內建的、不對等的權威性,所給予我們的啟發。
(4) 談到學生與病人的類比,非常的有趣J
(5) 不過女性主義者應該會跳出來批評最後的家父長制的想法,尤其是滲透到各種關係裡的家父長制,譬如家長與小孩、老師與學生、醫生與病人、律師與常民等等。
Parsons, Talcott. 1975. "The Sick role and the Role of the Physician Reconsidered." 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Health and Society 53(3):257-7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