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

[摘要] 教學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教學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作者: 華勒  原文作者: Willard Waller
譯者: 白亦方, 薛雅慈, 陳伯璋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8/09

教學社會學這本書是由Willard Waller所著由白亦方、薛雅慈、陳伯璋等教授翻譯這本書是一本老書第一版出版於1932中譯本(2018)則是譯自1967年版本雖然是本老書但也因為其老所以反而顯得直白質樸,沒有一堆現在習見的行話全書共分六個部份緒論、學校與社區、有關學校生活的一些詮釋、師生關係、教學對教師的影響由於時間的緣故目前我先閱讀了導讀部份、緒論、第二十一章充斥種種要求的戰場以及第二十二章職業型態的決定因素以及結論制度無法運作的主要理由建議)。
首先導讀分成四個部分,指出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與特色、關注議題、貢獻與啟示是很系統性的導讀對我而言,導讀者指出Waller提到「幾乎所有的古社會學概念都可以應用在教室生活、戰爭、長期爭鬥、訴訟、理想的衝突、利、調解、妥協、改變信仰、調適、以及同化。我們不見得可以目睹所有這些衝突——至少看到的不是衝突但是社會學家必須學習看見社會脈絡的隱形世界。」(本書頁14)以此說明教室生活作為社會學研究的正當性順帶一提此書名為「教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teaching)而非「教育社會學」正是因為作者以互動情境作為分析中心在註腳處可以看到諸如庫利等早期社會學者的影響
導讀者論及華勒對教師角色與高等教育的探討指出「教師缺乏安全感的社會處境」(擔心失業以及被學生否定)(21)從師生戰爭的角度觀察教學現場(22)教師在教學時如何形成逃避問題的習慣(22)並且提出「邊陲學校教師的價值判斷和聘僱標準不在於他們能作做什麼而是無法做到什麼」(22)都是我覺得有趣的地方。
在「學生文化與生活」一節華勒也討論了大學生追求異性的行為提出大學生的約會重點是調情因為若過早結婚則妨礙了個人的生涯規劃並且提出了「評價與約會情結」的觀點來分析約會活動。(25-26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華勒並不排斥使用心理學相關的資源,並且認為精神分析與心理輔導等工具都可以幫助教師自我察覺讓自己成長(532)更有趣的是在分析新手教師面對教學的壓力與焦慮時採用了「夢境」作為分析材料他說「要找出個體生活情境中的緊繃點解析夢境是一種絕佳技巧」(469)接著就用了三個人的夢境用弗洛依德的話來說,作為心理事實進行分析但作者是從社會情境立論,而非性欲立場),其中一個引文還用了三頁的篇幅這讓我不禁想到在現在的質化研究當中,譬如職災、過勞或者工作壓力相關研究是不是有可以採納夢境分析作為研究素材呢?(我認為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前兩章談夢作為心理事實的作法其實蠻類似涂爾幹對社會事實的立論對比看是很有意思的)
對於社會問題華勒直接指出「社會問題之所以無法解決是因為人們不想解決」這話的立論基礎是華勒的衝突道德觀也就是屬於某些組織的組織道德觀與想拯救世界的人道主義道德觀的衝突一般立論者多持人道主義道德觀但現實是組織道德觀大行其道若強調人道主義道德觀則組織道德觀勢必改造自身但這是艱難的華勒認為「自由陣營的人道主義者所面對的難題在於他所哀悼的人類苦痛正是社會秩序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且似乎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以戰爭為例,和平主義者並非真的想要付出和平的必然代價他的和平做法是維持既有一切秩序而這必然會帶來戰爭這麼一來,人道主義者在表達感受時就必須透過口頭表達——而非展現行動華勒以為這是因為我們本質上就是一個貪婪、佔有的社會『沒有人會因為對人道主義採取口頭表達方而受害……但是許多人會因為人道主義付諸實踐而受傷』必然受到傷害的有力人士當然會群起反對改革(28)這段話讀起來讓我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包括尼采對人類殘酷本性的思考以及對持普遍主義立場者通常都只能部份實踐自己的想法只是口號難以實踐),還有改革必然面對的代價但不改革有時候代價也是很高的)。而對犯罪的思考也類似涂爾幹視之為社會中的常態現象不能從完全根除的角度來思考犯罪犯罪實際上也是生產性的活動與一般的經濟活動差異僅在道德層面而非經濟層面(28)其他關於從犯罪研究出發論及「因果關係就是道德秩序的基礎」也讓人想起涂爾幹在《宗教生活基本形式》裡對因果關係與社會強制的討論,更不提尼采此類範疇視為力之支配關係的論點
最後華勒認為教育的重要情境是學校而最重要的行動者是教師因此,如何讓教師成為與眾不同的人就是改善教育最重要的關鍵。他說「我們必須找到比現有教師更堅強、獨立的教師……我們該問的問題是如何讓那些具備堅強、珍貴性格的人願意選擇教學……一個教育系統如果不讓學生接觸強大、具有鼓力量的心靈是無法成功的……這是教育改革問題的核心(37)華勒學校內的衝突視為常態指出「師生關係從過去到現在始終無法避免衝突因為代表兒童世界的學生文化與代表成人世界的教師文化,永遠存在著體制上的從屬關係衝突乃勢所必然」(39)教師可以選擇用權威壓制或者選擇走入學生文化亦師亦友,引入社區實踐教師亦自我教育),但選擇後者必然得經過非常辛苦的過程
回到正文的部份華勒主張「學校的組織來自權威原則理論上長官被予權力然後向下輻射到系統中最低層的代理教師這種權威性瀰漫在校園中,也提供了區別學校、非學校的最佳實務作法」「我們很難看到真正的自我管理往往它就是一種偽的教師頭政治原則(60)但是權威會陷入各種危險之中這些危險包括學生、家長、學校董事會、學校成員、團體的馬屁精和外圍成員,以及校友這些造成教師維持權威的難度學生社團也不是完全自發性的社會團體因為這些組織的原動力來自於教職員——通常是那位被指定擔任「教師顧問」的成員,但是學生社團如果過於自主對於學校規訓來說是很不利的(61-62)
接著第二十一章「就是因為教師想要強迫學生學習才會帶來不愉快傷害了彼此的關係」如果學習不是強制的那麼學校生活應該是很愉快的(420)學校課程的分科、分階段、分堂其實是為了滿足老師授課上的需求,不見得是回應學生的需要「死氣沉沉的東西成為絕佳科目尤其是學校的學習情境中,那些教材最好教學生也最好學。大量教材同樣不可或缺多數教師可教授巨著也不要單薄的教材這是因為教師的最終悲劇就是沒有東西可以教(422)沒東西可以教這確實是老師的焦慮與不安全感來源擔心學生看不起自己,而導致教學這事似乎更重要的是「身份區隔」我是老師你是學生的差距),而不是「探索未知」
「教師對學校標準的關注過了頭標準至上的態度情結以及設法維持的企圖往往主導他們的性格教師們因為長期執著於科目教材導致觀點扭曲。高度關注書本學問疏忽人們賴以生存之重要規則包括非口語化與無法用口語表達者的人必然高估書本知識某位教師的專長是某種學科時這種扭曲觀點最有可能發生我如果這麼說似乎不過分:也許學科專長一向有點瘋狂(422)這裡也讓我想起尼采與韋伯對學院禁欲主義的批評但執著導致失去對生活的彈性與廣度,甚至對「師」這個身份的執迷反而會聽不見他人至自己內在的聲音。
華勒對抄的看法也很有趣認為抄實際上不應該從師長道德角度來解釋主張這是學生道德敗壞而是應該從我們對於學習的理論的誤解出發「人類傾向於互相幫忙,以團體方式完成學術工作而不是單打獨鬥」(428)換言之,把學習當成篩選當成淘汰標準當成個人競爭其實不是恰當的理解作者接者說「無論如何或許考試需要人性化。這樣的改變無疑會傷害標準但是人類生活不會受苦此外學習的價值也不會受損因為考試所確保的學習成果屬於最基本、最低層次的價值考試多半偏向鸚鵡式的模仿學習這種學習不可取不僅因為它一無是處而且鸚鵡式的心理習性會阻礙深度學習(428)儘管對多數人來看廢除考試的作法看起來不可行而榮考試是補救作法但華勒也提出榮制的前提「必須在學生之間塑造、組織有效的公共輿論;如果學生認為整個考試、要求、給分都不公平它就會很快瓦解」(428)這裡我再次想到涂爾幹社會情感優先於契約見《社會分工論》)。學生可能欺瞞老師「許多自然了解學生心靈的教師其實真正認識的只是有限的局部」(430)好學生在考試制度當中學到的實際上是作答的技術(438)對於學生的瞭解不能只建立在考試上,也就是說,不能僅重視學業要求應該要重視性格價值透過職業輔導或者其他專業領域的投入(439)讓學生更早接觸社會實際情況而能適應於社會
總之教師所面對的社會條件如下他「是巨大社會機器中的小卡榫除了跟著機器轉動能做的有限教師服從制度旳支配也會從他跟學生的關係中找到最大樂趣無論教師多有風度他都必須接受這種給予、接受分數與學分的社會情境他必須不斷設立學生的及格關卡以一種不算厭惡但是堅定的立場認真處理、討論這些事情然後站在學生這邊幫忙他們通過他所設立的關卡」(435)
最終作者結論道「以上有關學業標準的所有看法並不是反對明確、甚至標準化而刻板的教育內容我們文化中有許多必要元素是所有人必須吸收的比方說算術我們也不能廢除困難的任務因為明確任務的實用性深植於心靈的建設學術標準的要求方式才是重點目前強制要求的模式是透過背誦、定期考試與學分成績系統但是沒有用它頂多強迫形成一種強調記憶的鸚鵡式重複事實無法確保也許至不贊成)真正吸收教材這種方式採用某種人為、強迫的元素針對學習的主觀現實把重點擺在錯誤、客觀的符號上,這種做法會損害師生關係最近一些運用成就測驗的主要優點就是這種人類元素從教室中排除(439)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