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筆記]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這兩天閱讀了《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一書,其中談到作菜的在地化(見前文),另外在雜文的地方,名為〈憑感覺做菜〉一文,也指出為什麼食譜總是寫一些、一點、少許等不精確的量詞,因為每個人拿到的素材不見得一樣,味道必須要試出來,而無法完全地標準化(你怎麼知道你手上的木瓜不是人家的兩倍大呢?你用的辣椒跟食譜作者用的一樣嗎)所以,這種不精確的描述,反而是對於味道須要以時刻感知與調味的提醒,作者提到,高級餐廳的廚房裡,總是有用過隨手即丟的塑膠調羹,因此出菜前大廚務必要嘗過,我覺得很有啟發,不是自身試過的,不是自己想過的,難保品質可能會因某些情況而有所誤差。

  我覺得作者的文字讀起來非常舒服,而且作者對於各地廚房的好奇心讓人覺得好有趣。關於在地化的討論,她也提到fusion的問題,若是沒有對傳統的深刻了解,那麼fusion只會變成浮炫,是種浮濫的炫技,沒有內涵。要融合、要比較、要變化,先要根基扎得深才是。這點回到在學習一門學問或身體技術時,也是如此,需要傳統的傳承,有了一定的火候,才能夠慢慢地試著放開。太極拳的老師說,先學開展,再練細膩,開展建構整體,細膩單練獨招,而能臻於用境。覺得學習之法,似乎道理都是可通的。而唸書之道,就是訂書單,老實作摘要,寫作,討論。其法無外,如此而已。

  作者也提到了Michael Pollan的營養主義,這是我下一本要讀的書,在此就不多談了。但她在〈婆婆的營養主義〉讓我對這種意識形態的作用,有了具體的理解,值得一讀。我愛真正的食物,今天才又吃了一個全家的烤地瓜呢!好香好吃!作者也推薦了一本書The art of simple food: notes, lessons, and recipes from a delicious revolution(中譯本及作者之推薦資訊在此,http://blog.yam.com/tzui/article/28646803),之後找機會來讀讀。隔幾天來讀莊祖宜的另外一本書,有機會再來分享。

  莊祖宜的個人網誌在此:http://blog.yam.com/user/tzui.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