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rahamsson, Sebastian, et al. "Living
with omega-3: New materialism and enduring concer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3.1 (2015): 4-19.
出處: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068/d14086p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標題是與omega-3共存:新唯物論與持久關注(Living with omega-3: new materialism and enduring concerns)。這篇文章由Sebastian Abrahamsson, Filippo Bertoni, Annemarie Mol以及Rebeca Ibánez Martín.這篇文章,意思對話「物有能動性」的主張,認為問題不在於物有沒有能動性,而是究竟有什麼相關性,而這些相關性對我們或者整個生態圈來說,究竟有什麼影響,好壞如何。換言之,不應該從決定論的觀點來思考物質性(materiality),認為物能夠有某種agency,這是西方主體哲學的殘餘,假定了有能動者與不動者,有其封建時代的背景。
換言之,我們既需要從複雜性(complexity),以及專殊性(specificity)的角度,來討論當代物質論述。幾位作者引用了政治哲學家Jane Bennett(2011)的話,指出「萬事萬物,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活著的」(everything is, in a sense, alive),而食物是最明確突顯此種意義之物。作者們使用從魚提煉出來的omega-3為例說明,指出omega-3不是物自身,而是處於脈絡中的物(omega-3 is not matter itselfI all
by itself, but rather matter in context.)(頁10)。當Callon只看到扇貝繁衍失敗,這篇文章的作者,則是指出魚油-魚類生產-海洋資源枯竭-以及全球營養與政治經濟不平等的現象。換言之,我們應該超越侷限於局部觀點的能動性對上因果性(agency-versus-causality)的觀點,而探索不同的行事方式(explore
other modes of doing),譬如承擔、回應、照顧、飲食等等(affording, responding, caring, tinkering and eating;tinkering不知道怎麼譯,先存而不譯)。
作者內文提到營養學者在監獄作實驗,指出omega-3有助犯人們的神經安定。政治哲學家以此,強調必須重視物質的能動性。但本文的作者,則指出,社會科學文獻也有斷章取義的問題,實際上營養學者的說法是保留的,但是政治哲學家則忽略了營養學者說「仍需進一步研究」的說法,而是將自然科學家的推測轉換成為斷言「omega-3有助安定神經」。本文作者細膩地檢視了生產這樣說法的方法論,指出omega-3的知識生產,與馬鈴薯的知識生產不同,所重視的有效成分也不同,吃飽跟吃巧不同。但惟有假定其他條件不變,還有已經預設了研究的提問方式,忽略各種變項,譬如研究對象的選擇(那些缺乏omega-3的囚犯們,會跟常人一樣嗎?處在監獄環境中的人,會跟一般人的條件一樣嗎?)種種,實際上要斷定因果關係(causality)是非常武斷與偶然的。換言之,當我們強調omega-3本身的物質性時,我們確忽略了監獄空間本身的物質性。因此,作者們批判matter in itself的說法,而強調matter in
context,也就是重視物質佈署之間的關係性構成方式。
接著,作者進一步思考佈署問題,也就是從空間角度提問,也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Where omega-3 comes from,從此提出了南北政治經濟不平等的問題,以及滋養人類與剝削自然的問題。短期來說,omega-3改善心情,長期來看,Omega-3傷害環境,因為魚都被補光光。因此,在過往的關於物有能動性的說法,作為matter itself,反而讓我們看不見matter
related。重點不是物自身,而是物相關。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
All of which suggests that, rather than getting enthusiastic about the liveliness of ‘matter itself’, it might be more relevant to face the complexities, frictions, intractabilities, and conundrums of ‘matter in relation’. (13)
在下一節論行事方式(on modes of doing)主要批判了agency與causality的說法。作者反覆強調materiality work in concert;
they are relational.從關係的角度思考,「爽到你,苦到我」(P14),因此說物有能動性,其實只是偏重一方。為了補充你(北方人)的營養,反而是南方人的犧牲,殺魚太多,最後生態毀壞,所謂的agency到底還怎麼說?因此,作者認為我們必須跳脫能動性與因果性的思考方式,而改成觀察modes
of doings.像之前提到的吃喝拉撒照顧等等不同面向,在不同地方是怎麼發生的,這些事又是如牽一髮而動全身。
最終,所謂的新唯物論,該考慮的不是個別的物,而應該關係性思考。新唯物論是關係性的唯物論(Relational materialism)。重點不是物有能動性,而是物是以何種方式(how)涉入人類生活當中。作者結尾說,與其幻想omega-3能夠改善心情,我們倒不如思考長期與之共存的方式(seek long-term
ways to live with it)(16)。在這裡,我讀起來,有種omega-3之類的魚油,就像是核電一樣的東西,好用、方便,但是長期來看有其禍害,所以我們應該思考與觀察,瞭解這些東西的複雜性。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小至食品,大至核電,無小大之辯,長遠來看,其實我們都活在這個相互作用著的世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