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

[摘要] 跨越科系的藩籬_

 王秀槐, 丁艾竹, and 蘇愛嵐. "跨越科系的藩籬: 我國研究型大學實施前段不分系模式分析與個案大學實施策略之探討."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6.3 (2011): 1-30.

 

大學理念與社會結構轉型

l   歐陸系統:專才教育:德國大學體系:社會與學術領導菁英

l   高教擴張,中產階級興起,教育普及化,不再僅僅是菁英教育,教育進入大眾階段,重點是實踐民主平等之精神,以美國為首,高等教育基礎理念轉向「通才教育」。

因此,大學課程內容由專業化訓練改為著重基礎性通識教育與基礎訓練課程,並給予學生相當大的選課彈性與選擇空間,延緩科系分化至大二或大三(Graham & Diamond, 1997)。例如,耶魯大學新生在選課時的原則便規定同一學系的選課不能同時超過四門、同一學群不能超過6 門;而布朗大學則是採取「以學生為中心的主修制」,學生可不受科系的限制,依個人專長與興趣來決定自己的主修(薛曉華,2006)。(2)

l   臺灣在專才與通才之間的政策目標搖擺不定。

全球化思潮與真實世界的難題,需要超學科合作。(3)

為回應整體知識結構的改變,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做出了相對應的變革。美國全面實施不分院系,大部分大學學生入學必須先修普通課程,而普通課程涵蓋了自然科學、人文藝術與文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化探討四大領域。然後,在大二結束前才選定個人主修項目。以頗富盛名的哈佛大學為例,學生甚至於可自創主修科目,享有充分自由。為了讓學生探索與發展潛能,哈佛大學設計了一套核心課程。核心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知識架構或思考模式,以應付瞬息萬變的世界(王秀槐,2006;費西蒙,1994)」

 

結論:大學普及化,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為了回應社會,必須考慮適性選擇與跨領域學習之需求。

 

回應「肆、大學前段不分系制度」的討論: 

伍、研究目的與問題

「:鄒川雄(1998)的〈我國大學實施不分系暨通識/學程雙元制的教育經濟學分析〉探討分系制度的缺失,並引介幾種多元彈性的學制以供參考;薛曉華的〈大一新生實施延緩分流制度析論-從當代知識信念與大學生選系現況談起〉(薛曉華,2006)、〈臺灣高等教育各學門實施前段不分系的知識理念探討-全球化知識生產模式轉變之分析〉(薛曉華,20082 篇論文,則敘述大學前段不分系制度背後的時代脈絡與知識信念,並初步探究大學生的選系情形與不同學門實施前段不分系的可能性。」

 

未來研究:

「首先,前段不分系雖提供學生高度自由的彈性選課空間,後段跨院選主修模式更增加了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擇主修的可能性,但仍不排除學生可能一窩蜂選擇熱門科系的可能性。其次,學生雖然多了更多的自由空間設計個人化課程組合,但也因此少了與系內同儕互動的機會,因而可能造成學生歸屬感不足的問題。臺灣學生從國小自高中皆是集體性在固定班級學習,如今大學修課模式改變,是否會產生集體認同感危機,如無輔導機制解決此問題,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與人格身心發展。因此,未來應針對適當的分流機制與輔導措施進行研究。另一方面,本研究僅探討學生對於不分系的需求與期許,但未深入探討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因、家庭與個人的期待、對課程的需求等面向,建議未來可針對學生需求進行更寬廣的分析與探討,以規劃出更符合學生需求的不分系制度。」

「其次,政策的執行與落實也需經細膩規劃。科系間的隔閡不只是在知識領域上壁壘分明,更是在於系所與系所、學院與學院之間的資源分配與競爭。執行前段不分系除需在知識上整合,更需在人事上、行政工作上、資源分配上進行整合。部分系所與教師可能會產生反彈,擔心實施前段不分系會使自己系所的排名下降,學生素質低落,抑或系所被裁併的擔憂。故在政策執行與學校行政層面上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才能必竟其工。」

「最後,本研究囿於篇幅僅針對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前段不分系規劃進行探討,不足代表全國高等教育機構完整的面向。未來應針對各類型大學探討學生需求以及課程規劃,分析可行模式,俾便大學前段不分系在我國的實施得以更臻成熟。」

2021年3月6日星期六

《人性的、太人性的》1886年序言。楊恒達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人性的、太人性的》1886年序言。楊恒達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活著就是欺騙,活著,以欺騙為生。(§1)

2.自由精靈,是我為我自己提出的發明,讓它陪伴我度過糟糕事物。(§2)[自由精靈也是我對未來人類的期許,所以我幻想著,它在我身邊,我對著它說話]

3.束縛與大解脫。「『不是一切價值都可以翻轉嗎?而善也許就是惡吧?上帝只不過是魔鬼的一種發明和手腕吧?也許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假的?如果我們是受騙者,我們是否同樣也是欺騙者呢?我們必須不做欺騙者嗎?』這樣的想法引導著他,引誘著他越走越遠,越走越遠。」(§3)

4.自由精靈的特權——依賴嘗試/冒險而生活。如鳥一般俯瞰世間(§4)

5.[病癒而復]認真說來就是:以這些自由精靈的方式得病,長時間抱病不起。然後,獲得更長、更長時間的健康,我的意思是說,變得「更健康」,這是治療所有悲觀主義(眾所周知,即古老的理想主義者與說謊老手的痼習)的一種基本療法。在長時期當中只為自己開小劑量的健康處方是明智的,是一種生命的智慧。(§5)

6.[在一切價值之上,價值作為工作] 在那個時候,也許最終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在仍然承受著壓力、仍然變化著的健康的光芒的照射下,那種大解脫的謎,那種一直都神秘而可疑地、幾乎捉摸不定地等候在它記憶中的謎,開始為這自由的、越來越自由的精靈揭去自己的面紗。如果它長期以來都幾乎不敢問自己:「為何這般袖手旁觀?這般孤獨?為何放棄我曾經崇敬的一切,甚至連崇敬也一併放棄?為何這般頑固,這般猜疑,對你自己的德行這般仇恨?」那麼現在它卻敢於大聲地提出問題,並且也聽到了對此類問題的回答:「你應該成為你自己的主人,也成為你自己德行的主人。從前它們是你的主人,但是現在它們只能是你的工具,像其他工具一樣。你應該支配你的是非觀念,學會按照你的更高目標亮出你的是非觀念。你應該學會理解一切價值判斷中的透視法——推移、畸變、表面的視界目的論,以及屬於透視法的一切;還有關於對立價值問題的那些愚蠢想法,以及一切是與非讓我們付出的智力上的損失。你應該學會理解一切是與非中的必要的非正義、與生命不可分割的非正義,理解甚至連生命本身也是由透視法及其非正義所決定的。你尤其應該親眼看一看,非正義在何處為最大,也就是說,在哪裡生命的發展最小、最狹窄、最簡陋、最原始,而且不得不將自己作為目標與事物的尺度,為了保存它自己而秘密地、卑劣地、不停地搗碎、懷疑那些更高、更大、更富有的——你應該親眼看一看等級順序的問題,以及權力、權利、透視法的無所不包如何互相朝高處發展。你應該——夠了,自由的精靈現在知道,它服從了什麼樣的「你應該」,它現在能做什麼,只有現在它才——可以——做什麼……(§6)

7. 自由的精靈便是這樣就那個解脫之謎給予自己回答,而且因為它是從自己的情況中得出一般性結論的,所以它最終是就它自己的經驗作出抉擇。「就像發生在我身上一樣,」它對自己說,「事情也必然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一項任務需要有所體現,需要『來到世上』。」這項任務的秘密力量和必然性將像一次無意識的懷孕那樣在它個別的命運之間、之中起支配作用——早在它親眼看到這項任務本身並知道稱之為何種名目之前。我們的使命支配著我們,儘管我們不瞭解它;是未來規定了我們的今天。假定等級順序的問題我們可以稱之為我們的——我們這些自由精靈的——問題,那麼現在在我們的生命如日中天的時候,我們才明白,這個問題在可以出現在我們面前之前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需要走什麼樣的彎路,需要從事什麼樣的試驗,需要接受什麼樣的誘惑,需要進行什麼樣的喬裝打扮,以及我們首先必須如何經歷身心中最多樣化、最矛盾的困苦與幸福的狀態:作為叫做「人」的那個內在世界的冒險者與環球航行者,作為同樣叫做「人」的在每一個「更上一層樓」和「芝麻開花節節高」的階段的測量者——滲透一切,幾乎無所畏懼,無所蔑視,無所損失,充分享受一切,清除掉帶偶然性的一切,仿佛徹底將其過一遍篩子——直到我們——我們這些自由的精靈——最終可以說:「在這裡——有一個新的問題!在這裡,有一把長長的梯子,我們自己坐在梯子的橫木上,已經爬了上來——我們自己在某個時候就曾經是這些橫木!在這裡,有高、有低、有在我們之下的一個巨大的長長的序列,一種等級序列,我們看見了這一切:在這裡——我們的問題!」——(§7)

8.[餘暇與純粹的好東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