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142?sloc=main......
還來不及去買繁體本,不過昨天讀簡體本,第三章的最後,德勒茲回答有人不懷好意地提問,「哲學有什麼用?」德勒茲的回答超酷:「哲學使人悲哀」,使人不再沉溺於日常生活的舒適,而開始感到不舒服,使人去思考,使人重新詮釋與評估,簡言之,就是使人不合時宜,以其不合時宜的堅持,如同慧星一般地拉拔這個時代。
第三章最後幾頁,與前幾節的篇幅比例大不相同,非常深刻地討論哲學、教育與文化,尤其是建立在作為教育者的叔本華一文之思考之上,即教育作為解放,解放於宗教,解放於國家,解放於所謂公民意識形態,而能以重估價值的姿態活著。非常值得一讀。
也因為德勒茲一語「哲學的作用就是使人悲哀」,我才明白,為什麼要在本書的一開始,就放「悲劇」作為開篇主題。我覺得第一篇前四節還好讀一些,但是到了後面,可能非常需要《悲劇的誕生》的基礎,所以讀的零零落落。但是直到第三篇最後,哲學與悲哀的討論,就可以明白德勒茲的苦心了。
我想起過往不論是大學部時期或是研究所時期,除了我自己,也常常看見同學或學弟妹讀社會學讀到自我否定,讀到懷疑人生,讀到各種矛盾與衝突,總之,就是讀得不怎麼舒服。但社會學就是這樣一種直面人生悲劇的學科吧,套用Bourdieu的書名《社會的苦難》,社會學就是直面社會苦難的學科。順帶一提,在德勒茲基於尼采的思考來看,若一門人文科學的思考,順應著國家的價值,順應著宗教的價值,順應著社會的保守價值,那麼這些人固然可以稱為有文化教養的人,但這種文化教養,在尼采與德勒茲來看,則是應該予以批判的文化庸人。俗雅之辯,仍是這些哲人的堅持,這就是哲人的激情(pathos),一種維持間距的激情。
總之,這是本在解讀尼采上非常值得一讀的書,也能幫助我們反省當代思想狀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