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中的生活可能》全文摘要
謝詞 允許糾纏的可能性
(第三自然、時間複調)
序言 秋季香韻
(不規律生計、環境不定、零碎區塊、糾纏、時間韻律、空間軌跡,拒斥資本主義崩壞假設、生態學中的跨族群互動與干擾歷史之觀點、人為干擾與松茸共生)
第一部
還剩下什麼?
(氣味與松茸迷宮)
第一章・覺察的藝術
(不穩定性與生命可能性、物種之多元時間創製投向projects、地景形成與互惠合作、多元物種世界、聚合/拼裝assemblage以破壞社區community之僵固、遭遇happenings、不和諧音、多重時間韻律與聚合軌跡)
第二章・傳染即合作
(活下去須共生合作、反物種封閉論、理解概念作為聚合/拼裝,如瑤族/森林之複雜性、松茸作為歷史產物、傳染多樣性、人物複雜地景、死亡、戰爭與坦然面對/雜音/說故事)
第三章・規模的一些問題
(規模化[以規範與模型進行轉化)甘蔗園模式/工廠模型/力求擴張)、不可規模化(蘑菇森林模式/物種互惠之因時因地轉化特性/多元繁雜);非二元對立,松茸生於規模化之後、殘值回收之轉譯作為資本主義的另一面)
插 曲・聞一聞
(氣味、遭遇、糾纏、記憶、新的自己、生命與不穩定性的近似性、歷史作為不確定性的當下凝結、物種糾纏共變)
第二部 進步之後:殘值積累
(貿易與轉譯;買賣方的奇思幻想;全球經濟如何被認知為資本主義,或者說,如何窄化為當前的資本主義認知)
第四章・遊走邊緣
(供應鏈、商品鏈、自然作為原料不再理所當然、殘值(Salvage;或譯蠻殘):taking advantage of value produced
without capitalist control (E63),作為資本主義運作的特徵、蠻殘轉譯暴力與污染成為利潤、近資本主義(peri-capitalism;或譯緣資本主義,取攀緣之義;資本主義與團結經濟批判;經濟多樣性、具體歷史、轉譯者/媒人/仲介、太平洋貿易、實現「自由」夢、日本經濟與世界貿易,自由聚合freedom assemblage)
自由…
第五章・開放票現場,奧勒岡
(幽靈、開放票現場Open Ticket:賣後貨漲價可重議價、蘑菇人的自由作為展演;Freedom is the negotiation of ghosts on a haunted landscape; it does
not exocise the haunting but works to survive and negotiate it with flair;自由是在鬼魅徘徊的地景上與幽靈的協商;它不驅逐那些縈繞的亡魂,反而圖謀共生,靠著一身本事你來我往、非勞動、非工作、獨立商人、不再回歸薪資勞動、違法採集、「公有財產」作為修辭矛盾、Freedom/haunting:自由/夢魘作為經驗的一體兩面、價格作為秘密、分類揀選作為商貿技藝;不全然作生意,重視較勁演出的戲劇性;競爭與獨立作為人人享有的自由;不確定性作為心理預期與競爭文化作為美式心理學;
第六章・戰爭故事
法國有兩種東西:自由與共產主義。美國只有一種:自由。──開放票現場,一位寮國買家為自己來美國而不去法國所做的解釋。
在森林裡看似自由遊走的採集人其實背負著紛亂的差異。他們所形容的自由既具有公共軸心,同時卻也是社群特定事務的分界點。儘管這類日常事務後續差別很大,有些類型仍能顯示出松茸採集的多元樣貌都是自由驅動出來的。(P106)
白人
|
參戰或反戰
|
柬埔寨
|
森林作為美式自由/重拾健康/行動自由/完整的人/戰場與打獵被獵感受
|
苗族
|
寮國、打獵與戰爭(沒了森林聲響與氣味,男人會消沉)
|
寮國
|
佛教、營地間商人、政治難民、軍國主義的內化
|
自由作為boundary object(邊界物件);白人老兵在這裡回溯創傷,高棉人療癒戰痕,苗族人憶想鬥爭地景,寮國人衝撞界線。這當中的每一道歷史暗潮,都使得採集松茸成為擁有自由的表徵
第七章・美國怎麼了? 兩種亞裔美國人
日裔
美國人
|
強制的同化。拘留營告訴他們的是,要當個美國人,就要從內到外轉譯自我。
|
向心的改宗邏輯
|
東南亞
難民
|
在新自由多元文化主義興起之際成為公民的。對自由的熱愛大抵就足以讓他們融入美國人群。→改宗信仰美國民主,入境美國時,必須表明支持「自由」。
|
以「自由」為邊界物件的離心邏輯
|
|
苗族
|
反對共產主義,擁有民族自治→親屬投資網絡
|
|
寮國
|
共產主義不利經商→追求美國的巿場自由
|
|
|
|
|
|
每個與我對談過的人,無不刻意將自己的謀生之道與民族、政治的故事連結在一起。
→有些白人採集者與買家會稱自己的立場是「傳統主義」;他們反對融合;他們欣賞自我價值,但不想受他人污染,他們也將之稱為「自由」,但這並非多元文化的表現。然而,諷刺的是,這卻推了美國一把,因而實現有史以來最具世界性代表的文化組成。新的傳統主義者反對種族融合,也反對提供國家福利以促進融合──亦即反對強制同化。當他們拆解同化狀態時,新的組成卻應運而生。
沒了中央的安排,移民與難民只能抓緊自己謀生的最佳機會:那就是他們的戰爭經驗、語言與文化。他們透過最簡單的詞彙「自由」,加入美國民主世界(129)
|
→利用現成節點與積極創業者,動員自己的民族與宗教同胞,填補想像得到的經濟利基。無須薪資、福利,而「自由」是最高追求。(130)
......轉譯之間(…
in Translation)
第八章・美金與日圓之間
(全球供應鏈、美日關係近代史、臨時工處境、被遺忘的歷史、美元催生日圓、日本人理解國際貿易作為轉譯、日本的金融資本、財閥與帝國擴張關係、貿易公司把物品轉譯為存貨、外放生產手法(putting out)、日本威脅與美國1980年代的股東革命、美國的「融資併購」到「併購且重組」的主流投資策略、留有利部份在國內,其他則外包、美國的《廣場協議》造成美元貶值、日圓上漲,影響日貨外銷,日本1980年代的通膨的「泡沫經濟」1990年代的「失落十年」→日本不再是供應鏈的主人;耐吉案例(美方不是製造業,而是行銷人員與設計師)
美國人為何願意受這種卑微的角色(擔任松茸供應商)?因為正如我解釋過的,奧勒岡州裡沒有人認為自己是日本企業的員工。採集人、買家和外勤業務都是為了自由而做。但自由唯有透過讓美國人的生計從預期受雇於人的想像中跳脫,才有辦法動員窮人──這是美日兩國資本跨太平洋對話的結果。(143)
|
松茸商品鏈中也看到我一直在描述的歷史:日本商人努力尋找在地合作夥伴;美國工人從對固定工作的期待中解脫;轉譯與雄心壯志交會,使得美國式的自由匯集了日本式的存貨inventory。(143)
第九章・禮品變成商品,復歸禮品
交易帳棚裡,松茸與它帶進的現金就是自由的戰利品。後續分類才會將松茸區隔成資本主義商品。(147)
|
異化問題、戰利品→?→商品、禮物經濟、社會關係與名譽、松茸可建立關係、批發商作為媒人(界定品質並且配對)、通路分化(頂級、上等、超巿)、不懂松茸等於不懂日本、中介者(媒人)作的工作就是價值轉譯、自由(如同松茸/金錢)作為一種交換價值、
(集貨仍屬禮物經濟?)同樣地,在「開放票現場」裡,松茸與金錢以及自由交換裡的代幣與戰利品,本身就有貴重價值。它們還因為與自由的聯繫而增值。它們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個人的獨創屬性。從這個觀點來看──儘管此處沒有明顯的「禮物」可言──要是由我來判斷松茸算是禮物經濟還是商品經濟,我會把它歸在禮物經濟這邊。個人價值與物件價值在自由的交換中共同成形:代表個人價值的自由,在金錢交易與搜尋的過程裡實踐了,就好像金錢與松萃的價值,也是買方與採集人自由交易中的參與者賦予的。金錢與磨菇不只有使用價值或資本主義交換價值;它們也是採集人、買家、外勤業務三方看重的自由的一部份。(154)
|
貨艙與分類的臨時工人、松茸被淨化為存貨、規格化、
外勤業務和出口商兩方必須把松茸轉變成可接受的出口商品。…
但淘汰幼菇卻有助松茸符合商品標準。自此,松茸不再糾纏於採集者與買家之間的自由交換,而成為具有特定尺寸與等級的商品,能被使用或進入商業交易。
終於,松茸這種生命之始與之終都是贈禮的東西,成了資本主義的商品。它只用了幾個小時,就全然異化成了商品:時間就從它身為存貨停在飛機跑道上、並在機腹裡飛向日本開始計算。但這些時間非常關鍵。主宰、並架構起供應鏈的是出口商及進口商;他們兩方的關係在這幾個小時裡獲得鞏固。身為存貨,松茸能用來計算輸送給出口商與進口商的利潤,組織商品鏈的辛苦工作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也就值得投入。這就是殘值積累:從非資本主義價值的狀態裡創造出資本主義價值。(155)
|
第十章・殘餘韻律:干擾中的生意
「殘餘的張力」(the ambivalence of
salvage)、廢墟生活與多重時間韻律、反單一進步觀、覺察的藝術、營生區塊謀生方法、資本主義作為非開放性的聚合(拼裝)、同時關注資本主義內部與外部營生方式、回收的韻律(殘→資→殘→資→)、潛在公地、「不限於人類糾纏」的另類政治學
插 曲・追蹤
糾纏、真菌作為自己與他人的世界打造者、真菌與種間關係生存(生生)、樹際網絡、環境修復、
達爾文生物觀:生命為各自物種、獵食關係、自我創生、現代綜合論、規模、自我創造、自我封閉和自我複製的基因遺傳、韋伯的鐵牢籠、DNA穩定性、沒有歷史。無歷史演化理論的核心、現代綜合論問題。數學模式。
|
演化發生生物學:基因突變與有機體發展、環境影響基因、有機體透過其他物種作用才能發展完全、人類不能沒有各細菌、生物及細胞的共同發展、共生功能體、共生生成(對比前述的自我生成symbiopoiesis V.S. autopoiesis)、偶發事件的遭遇、歷史、種間難以規模化、多物種歷史生態學、種族研究無法逃避歷史。真菌抵菌自我複製鐵籠、物種糾纏。自然歷史描述。好奇心。重視觀察與描述的科學人可以派上用場。
|
細胞這種一度屬於可複製單位的象徵,已變成在自由生存的細菌之間共生的歷史產物。(170)
第三部 受干擾的起點:無心插柳的設計
日本里山復育、人為創造的混沌:對松樹有利的混沌。彼此創製世界的計劃(松樹、松茸、人類)。地景(超越人類戲劇的現場,是讓人類遠離自大的工具)。干擾作為起點與行動的開端。干擾為具有轉化力的遭遇重新編排機率。地景區塊從干擾中浮現,不穩定性也會在超越人類社會性的狀態下發生。(176-177)
第十一章・森林的生命力
合作生存需要跨物種協調。(180)松材線蟲作為有見識的主體,其旅程利用天牛的生命規律,因機遇而成為松樹殺手。
(地景冒險)我們若想知道哪裡適合生存,應該研究複音的聚合體、亦即事件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自我限制每次只分析一種生物(包含人類),或甚至一種關係。聚合體是生存力的表現。…其次,物種與物種的敏捷性會在聚合體的協調中彼此磨合…即使是最渺小的生物,也都參與著世界的創製。…
(聆聽複音音樂)必須在聆聽不同的旋律線之外,也同時注意它們在意想不到交會時的協調或不協調。在欣賞聚合體時,也必須注意它們各自存在的方式,同時觀察它們如何先零散、而後卻協調地聚成一體。相較於一再反覆的樂曲的可預測性,複音調的聚合體卻是隨情況變化而動。→本章希望傳達的「聽力練習」。
聚合體能組合、變化、解散;它就是這個故事本身。(183)
|
重新接起故事與概念(環境歷史與科學研究),不視為二分。
故事:透過多層而迥異的「認識」與「存在」的實踐方法架構而成。核心關乎民族誌學與自然歷史的藝術,我所推薦的新盟友,是奠基在觀察與實地考察的審慎作為上,也就是我所謂的留心覺察。(185)…
干擾為具有變化能力的遭遇開拓了地域,讓新的地景聚合體有機會出現其中。(185)干擾始終追隨著其他干擾,因此所有地景總是受到干擾:干擾是常態。(185)定義什麼是干擾,始終是觀點問題。(186)…干擾不是有無二分,而是指涉一種結局範圍開放的不定現象。哪條線算是過度劃分?談到干擾時,這一直是個以生活方式為依據的觀點問題。(186)…干擾是個好工具,可藉此將我主張的全球與在地、專家與巿井的知識隨意堆疊。干擾把我們帶進了異質性,它是地景的關鍵透鏡。(187)
|
物種未必一向是訴說森林生命的正確單位。…一個人選擇什麼單位,就取決於他想說什麼故事。為了講述松茸森林在板塊移動與冰川世界這之間的成形與消融,我要以「松樹」──以及它們神奇的多樣性──為故事主角。…(涉及橡樹…)
作者調查了四處森林:日本中部、美國奧勒岡州、中國的雲南與芬蘭北部。(188)隨後四章談松樹。
不穩定的生活一向是一場冒險。(189)
萌生群松間……
第十二章・歷史
芬蘭北部、工業用林木種植園、歷史(含非人類軌跡)、探索所有松屬植物如何創製歷史、探索松樹的種間遭遇。(194-195)
松樹是在欠缺理想條件的地盤上求生的行家(196)、松樹得利於菌根真菌夥伴結合,而能創造歷史(197)、人類透過種植與創造干擾(工業種植者的策略:皆伐與鬆土)來傳播松樹。(197-8)。
進入世界貿易圈的松茸,大多來自以下兩種人類干擾的地景(工業種植松樹與耕農地景)。(198)
芬蘭林業史、二戰之後把科學林業推舉成民族事業、以皆伐與鬆土取代大火,以利松樹復興、松茸不定期的大量結實特性(不規律的森林)、採摘人自由取用森林產物的權利。松茸生長的有利條件(日本人認為是四十年到八十年);但芬蘭則是突發的結實現象(Tsing認為這提醒我們協調的不確定性以及合作共生的奇特局面)。
森林需要人的庇護,而庇護本身也須受到管理。我們需進一步觀察松樹的夥伴。(204)
第十三章‧起死回生
森林的復育力。
(日本)…農村森林馴服了殘破地景,讓那裡成為多元物種生命的現場──並為農民帶來收入。農民的生活引導、並發掘著無法全然由人控制的森林復甦。但也因此,農村能修復規模更大的破壞,把生機帶回受損的地景中。(210)
里山愛好者、自然的永續性需要人類的貢獻、日本農民在現代化之前是以收集植物與森林落葉以作綠肥。松樹之生長,歸功於矮林作業與清整、追求農林復甦的和諧形式之觀點,是由森林濫伐與環境破壞中發展出來的。(212-215)(過份無暇的歷史觀,會誘便我們與歷史脫節)。日本:美學上的森林。
(雲南)被巿場形塑的森林。類比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的森林砍伐與日本中部森林於1868年明治維新後的十年裡,因受快速工業化而受折磨的森林。
人類與樹木都被困到不可逆轉的干擾歷史中。不過,有些種類的干擾出現後,隨之而來的卻是能滋養眾多生命的再生能量。農村的橡木-松樹森林一直處於穩定與共生的旋渦,只是它們經常受巨大災難推擁,像是伴隨著國家工業化的森林濫伐。那些存在於干擾巨河裡、生命彼此連動的小漩渦,就是人類開始思考如何補救的最佳始點。但我們也需要觀照森林的觀點。儘管有種種破壞,森林捲土重來的韌性卻從未磨滅。(220)
第十四章・意外之喜
奧勒岡東部,七千五百年前曾經歷火山爆發。
公有地與私有地的混雜影響了採伐的時間點,二戰前,木材公司向政府施壓,希望官方繼續封閉國家森林,以維持木材高價。等戰爭結束後,因私有地已經耗盡,這同樣的一群聲音轉為呼籲開放國家森林。他們說,唯有如此才能讓木材廠繼續運轉,避免出現工人失業與國家木才短缺的問題。國家森林在這之後越來越常遭受伐木業的衝擊。(226-227)
被砍的美西黃松沒有長回來,因為它少了火。(227)
政府以「終止」法案,大規模剝奪原住民土地的歷史。(228)
在喀斯開山森林的漫長歷史中,森林大火是海灘松在地景上取得一席之地的方式。但是森林局的火災排除政策卻為海灘松帶來新的經驗:活得更長壽。東喀斯開山的海灘松不再因為火災進入快速的更新循環,反而開始成熟。成熟時間越久,越容易與松茸相遇。(233)
少了大木林商的金援可支配,林務人士逐漸將平衡各方利益視為自己的工作──像是各方森林用戶(例如:野生動物VS.伐木工)、不同的林業方法(例如:可持續量產VS.生態系統的永續維護),還有不同區塊的生態(例如同齡VS.異齡經營)等。失去通往進步的單行道,他們用替代方案來變通。(234)
林務人士的疏伐所使用的重型機械把土壤壓的太密實以致毀了真菌。(234)
松茸進入了森林局的經營想像。(235)
第十五章・廢墟
跨國度因緣際會的影響。1960-1990年代間,東南亞熱帶木材的供應鏈,抑制全球原木價格。
19世紀德國林業「反對焚林」作為風向,帶動許多國家對於森林經營的現代想像。
工業森林廢墟的誕生:需要公私團體的願望比生態過程損害更為重要。(美國國家森林開放私人伐木;日本把國有森林轉成木材種植園);兩國都鼓吹森林應為現代工業而設計的觀點。1960年代的木材自菲律賓與印尼進口日本,日本木材價格貴到無人負荷,使得廢棄林地誕生;美國奧勒岡的廢墟化參見上一章,美國輸日本的木材,也因東南亞林木出口而失去競爭力,「說起來,奧勒岡州的松茸森林能蓬勃,要歸功於全球木材的低價。奧勒岡州與日本中部的松茸森林,皆不約而同地依賴著工業森林廢墟的存在。」
引我關注的,是世界各地出現如此大規模、互聯的、看似無法阻止的森林廢墟化,使得即使在地理上、生物上與文化上完全迥異的森林,依然在毀滅的鎖鏈中彼此串接。受影響的不只是已消失的森林、一如東南亞地區,還有正努力維繫生存的其他森林。如果所有森林都要承受這種毀滅之風的衝擊,無論資本主義者認為這些資源值得把握或寧可棄之不顧,我們就都面臨著得在這片醜陋而艱困的廢墟上生存的挑戰。(247)
異質性仍然重要,我們必須區分出消失中的森林、受病蟲害肆虐的壅塞密林,還是不符經濟效益的種植園而至今仍奮力生長的森林。我們無法宣稱造就森林的力量不分地點到哪裡都一樣,我們必須留意物種間類聚的獨特性,因為世界的生態仍是異質的。而且我們也要留意全球錯綜複雜的協調性;不是所有連結都會有同樣效果。為了書寫廢墟的歷史,我們需要再追踪更多故事的破碎片段,並在區域間往返。在全球勢力的運作下,不確定的遭遇依然是關鍵。(247)
……隔閡與區塊中
第十六章 科學做為轉譯
科學研究需要後殖民主義的理論來擴張範圍,以超越「常識」這個自我蒙蔽的箱子。(謎題:為什麼日本的松茸科學不為他國所用?)從松茸科學不均的發展,我們看到科學做為後殖民轉譯的處境。(252-253)
在雲南,看見追求美式科學(而非更適切於在地的日式科學)的不合宜。(254)
日本的松茸科學史(京都大學濱田稔→小川真→(與農民、在地專家的合作)→鈴木和夫(在東大,研究松茸的栽培環境)→1980年代David Hosford曾借鏡日本研究,但後續不為同行採納,因為美國人認為日本研究是描述性的(描述性代表因實地而有不同,也就是會隨不確定的遭遇而調整,於是難以規模化)(256)。→美式的提問:松茸能否規模化量產?→關鍵問題:採菇者是否在破壞資源?→美日對耙地的不同理解:美國認為是干擾地底真菌而破壞松茸森林;日本認為能幫助翻出適合松樹生長的礦質土,而讓松茸森林多產。(257)…提出這種差異的目的是要呈現議題,而不是判定哪一種方法才是絕對正確:它顯示了基本問題與假設的作用。(257)認清差距,就是合作的起點。世界主義的科學,是由區塊拼湊而成的──而且也因此而更顯豐富壯大。(260)
第十七章 紛飛的孢子
DNA測序的精準度消弱了以物種為基礎分類來理解生物的可信度。(268)…區辨「個體」變得非常困難,因為這些個體包含了許多基因特徵,能幫助真菌適應新的環境型態。(268)「鈴木先生對待物種的方式一如文化人類學者對待單位的方式:是將之視為一套必須不斷被質疑,以維持原本作用的框架。他表示,我們熟知的種類,是在世界與知識創製的脆弱接合處發展出來的。種類總是會變化,因為我們會有新的方式去研究它們。」(268)
(理型與實物差距作為觀察點)恰波拉教授檢驗了標本館內的館藏樣本、新鮮的樣本、以及DNA的ITS序列。你不能說它們就是物種……在古老的分類學方法中,你只能說『這是我的理型(ideal)』--它完全是柏拉圖式的--每一項用以比較的,都只是這個理型的近似物而已。不會有人跟它一樣,但你可以做比較,看看它們與這個理型有多接近……如果它變得太不同--不管用什麼方法檢查,而且必須是徹底任意的方法──你才能說,『噢,這應該分屬不同的物種。』」(269)
移動的其實是生態系統:難怪人類無意中造成了這麼多物種移動,因為我們始終在創造新的生態系統。而且造成改變的還不只有人類。(273)…在一地之上緩慢而持續的突變假設,如今正被取代,轉而著眼於不尋常的事件與不確定的遭遇。(274)
真菌的基因配置是開放的,允許新物質的添增。這強化了它適應環境變化與修復內部損害的能力。在一副身體裡進化,真菌可藉此拋掉較不具競爭力的基因組,拾取其他有用的。多樣性就在區塊內應運而生。(275)
村田博士的思想源頭(細菌學):細菌學觀察的是細菌的模式與群聚。村田博士清楚有所謂的「群聚效應」,也就是每種細菌都有化學機制,能感知其他細菌的存在,並集體做出不同的行為反應。(276)
孢子會添加新的基因物質來活化松茸種群。蘑菇能製造許多、許多孢子,但只有少數能發芽與交配,不過這已經足以讓種群遍及全球,並且有多樣性。其中一份多樣性特質就發生在產出這些孢子的親代體內。沒有「單一個」真菌體能自給自足、脫離不確定的遭遇。真菌體出現在歷史交會處──與樹木、其他生物及非生物交會,也與它自身不同的形態交會。……區塊有生產力,但孢子也不容小覷。(276-277)
插曲 婆娑起舞
生命之舞,呼吸(人類的與松茸的)。冷靜卻又狂熱,激昂卻又沉穩──是採集人的韻律,再加上泰然自若的靈敏,才凝聚出如此張力。(281)
舊地重遊,記憶湧現。這類記憶需要身體力行,而且打開個人私有的森林歷史知識。…重點不在於顯示分類的對比,而是帶你走入另一支舞。(285)
垃圾與前人足跡(我竟然期待那條垃圾路線能引領我向前)。(287)
耙地有時是許多具連貫性的糾纏生命線引來的結果。(287)
烹飪訣竅蘊藏在肢體動作中,那往往難以一言蔽之。松茸採集也是如此,舞步比分類更關鍵。那是一種在森林中與許多生命夥伴共舞的狀態。(288)
第四部 夾雜於各種事物之間
(不再預設進步,鬥爭還有意義嗎?回歸到日常生活裡的每次溝通)布朗的政策傾聽法,顯示出任何聚會都容納著潛在的政策未來,以及政策工作應當包含協助解決當中某些生命問題。不確定性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許多開端正列隊等待的節點。政策性的聆聽,就是去察覺尚未被闡明的共同訊息。(293)
我們無法仰賴專家代言,我們需要各種敏銳度來尋找潛在的盟友。(293)
潛在公地(不專屬人類、不會對人人有利、無法妥善制度化、無法救贖我們)是夾在麻煩之中的此時此刻。(294)
第十八章 松茸十字軍:等待真菌行動
林地復甦團體:藉由小規模的人為干擾,打破人與森林間的異化狀態,打造出兩者互有交集的生活方式。(299)
松茸十字軍的目的不在於養出精美的花園,而是在為成形中的森林努力,所以他們只會進行符合傳統規模的干擾。(300)
遺棄森林是讓生命力重返,或是缺乏生命力與多樣性的寫照?(300)
里山運動試圖恢復的,是流失的群體生活社會性。(304)
物質商品之外,還有什麼可以追求?繭居族現象。(304)
里山復育志工?坦誠錯誤,交流改進。(305)…利用松茸的魅力,使它成為一種對大眾承諾的象徵,象徵著重新復甦人類與森林之間的夥伴關係。(305)大家都很清楚,松茸無法讓日本重返經濟泡沬前的輝煌時代。復育松茸森林不是救贖,而是在成堆的異化裡撿拾殘餘。這個過程中,志工需要耐心,才能在這個不知未來為何物的世界裡融合多元物種的其他成員。(305)
第十九章 平凡的資產
(雲南)林地私有化契約讓採菇人不致於在公地裡胡亂採摘。私有化契約相對地讓森林有秩序可循,能阻止這種野蠻和無效率之舉。(309)但契約制底下的圈地運動與私有交易,也可能讓森林滿目瘡夷。
私人資產往往是從不被承認的公地上累積起來的。…私有化從來不徹底,它需要分享空間才能創造價值,這是財產存續的秘密,同時也是它的弱點。…松茸這種真菌需要公地上的貿易才能蓬勃;沒有森林干擾,蘑菇也無法出頭。…私有的蘑菇與真菌森林裡交易間的對比,或許就是商品化更普遍的象徵:是一種持續的、從未徹底斷開糾葛的糾纏。(312)
(雲南未出現講價現象)交易時之所以沒有出現講價現象,是因為買賣雙方早已建立長期關係和信任感。大家說,老闆會給採集人最好的價格。老闆與採集人之間有社區、家庭、旅裔和語言的聯繫存在。(313)…
私有化的誕生是因為想在土地上竭力搜括成果──而不是勞動力或地景的重組。(315)無論我們如何開始,我想你我都無法承擔遺忘價值與潛在公地之間的關連性的代價。沒有這種轉眼即逝的短暫互依存關係,就不會有松茸。而沒了松茸,就根本不會有資產。即使是將商品異化以累積私人財富的企業家,也仍然是從未被識清的糾纏中獲利。獲得私人產權的滿足就是這些秘密公地醞釀的結果。(315)
第二十章 抗拒終結:我一路上遇到的人
在不求進度的世界裡想過活,我們需要以雙手不斷地朝四周去感知。(318)
異化邊緣的邊界上所見的融合時刻──也許,那就是潛在公地。(318)
不確定性意味著無法計劃,但也刺激了覺察力,以便與有效的事物合作。(319)
(任何人都可以是松茸獵人)松茸獵人成了召集松茸愛好者的潛在公地。把他心目中的松茸人類凝聚在一起的,乃是覺察的樂趣。(320)
當一條新的商品鏈浮現時,抓住機會的這個人靠的並非工業訓練,而是個人天賦──其他許多臨時工作同樣也是這個道理。(321)
重建好奇心,對於與其他人共同生活來說是重要的任務。(小梅的例子)…多元物種的存續就取決於這種能量(按:好奇心)(323)在資本主義廢墟的邊界地帶,我們仍能捕捉到潛在公地的氣息,以及那可遇不可求的秋季香韻。(324)
孢子的踪跡 一朵蘑菇的未來冒險
研究是種植園,還是具開放性的林地?(328)
知識林地:冒險引領出更多冒險;寶藏指向更多寶藏。採集蘑菇時,一朵是不夠的;不過一旦找到第一朵,就會激勵你繼續向前。(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