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星期五

[摘要] 杜聰明之中西醫結合思維研究

杜聰明之中西醫結合思維研究 A Research on Tsung-Ming Tu's Conception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胡展榕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 2012年 (2012 / 01 / 01) , P1 - 284


內文摘要:

1910年代,日本藥學界流行漢醫、生藥的成分研究(見胡展榕,2012:29,援引杜聰明《回憶錄》;葉炳輝《南天的十字星》、杜淑純《杜聰明與我》與鄭志敏《杜聰明與臺灣醫療史之研究》等文獻)

 1962年杜先生在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面對以中西醫結合教育為主的中國醫藥學院處於風雨動盪之時,大力推薦自己的大弟子邱賢添先生擔任中國醫藥學院院長,使中西醫結合教育得以繼續在中國醫藥學院經營。(ibid:31)

劉士永先生的研究認為,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儘管醫學進行了改制而以西方醫學作為主體,但由於西元一九一0年代生藥學研究的興起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從事生藥、漢藥成份的化學分析研究興起。而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正為補充西藥的使用,以及尋找西藥的替代品,並將漢藥、生藥西藥化。(ibid:64)

在日本此領域的研究學者中,以朝比奈蓋泰彥以及高橋順太郎一系,包括杜聰明先生的業師森島庫太與林春雄教授等,均主要是以化學分析方法研究漢藥、生藥的成份,而森島庫太更是其中以實驗藥理學方法,分析藥物有效成份的代表人物。是故,森島教授主張將單味漢藥、生藥進行成份的化學分析,使其作用有了實驗的依據後,列為使用西藥的選擇對象。而另一位杜聰明最為佩服的生藥學者,朝比奈泰彥,對於漢藥的想法亦是如此,而其對杜先生的影響可從日後杜先生敘述自己的中藥研究計畫時,多次引用朝比奈泰彥的言論可知。(ibid:64-5)



作者指出「透過杜先生於著作的所表現出的中醫藥概念或對《傷寒論》的理解可以發現,杜先生的『中醫藥內涵』,大多是從師習日本漢方醫學而來,但也因為當代漢方醫學與傳統中醫藥內涵的差距,導致當代日本漢方醫學難以能夠代表中醫藥的精神與精華,因此也很可能讓學習漢方醫學的杜先生,在中醫藥的內涵難以有為精深的造詣與突破,甚至因為漢方醫學對於中醫理論基礎的架空,而可能容易讓這樣的『中醫』在面對西方醫學時,相對地容易被同化並征服。」(ibid:97-98)

杜先生眼中的「中藥」  很有可能不只是「歷史」的材料而已,也將其當作可成為「西醫西藥」的「生藥材料」,而不進行有關的中醫藥理論、藥物作用與西方醫學觀點的融合,而此類型相當接近「中藥西藥化」的想法。(ibid:11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