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的想像力,是每個社會學系的學生都會知道的一個概念,但到底為什麼Mills要寫這本書呢?他說「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界定社會科學在我們時代中的文化使命。」(1995:49)
除了大家常提的社會學想像力之外,Mills希望大家重視社會學的知識傳統,並呼籲學界中人,正視時代的漠然與不安[今日的話,大概就是指魯蛇氛圍與感受],並且主動承擔起以下任務:回應大眾心理因為過往種種弱化個人的知識典範而自暴自暴的困境,要求人們正視社會結構與外在世界,重建價值觀以擺脫漠然與不安。簡言之,Mills提出社會學的想像力,不是為了行銷學院裡的社會學與社會科學,而是為了喚起學者的文化使命,從個人情境與社會結構的關係性視角,回應當代人的心靈與社會困境。
Mills批評譬如物理學典範把人當成技術對象,人僅僅成為工具,但原子彈讓人類對此思考產生懷疑;心理學把人當成小時候受挫就無法翻身的玻璃心,這些在Mills的社會學想像看來,除了製造更多問題外,於事無補...
以下為社會學的想像第一章摘要
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與劉鈐佑譯。1995。社會學的想像。巨流圖書公司。
第一章 前景/承諾 (Promise) 大綱(小節說明為我所加)
前言
第一節 社會學想像作為觀點轉移與社會科學的文化意義
第二節 從社會結構層面,思考情境中的個人煩惱,即是社會學想像
第三節 社會科學家必須回應當代的不安與漠然,對其進行解釋
第四節 具有社會學想像的社會科學典範,才能回應時代危機與個人煩惱
第五節 具社會學想像的社會科學必須面對的知識與道德任務
第六節 社會學者應力求掌握學術傳統,承擔與回應文化與政治使命
第一章 前景/承諾 (Promise)
Ø 個人煩惱需以歷史變遷與制度矛盾來解釋。(32)
Ø 社會學的想像協助人洞悉人與社會、傳記與歷史、自我與世界之間的互動(32)。
Ø
人們需要的不只是資訊,資訊掌握了人們的注意力,但卻淹沒了他們吸收資訊的能力。(33)
Ø [人們需要的]是一種幫助他們運用資訊和發展理智的能力,以使他們清晰扼要地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們自己又將變成怎樣的人。我們所提倡的這種能力,這是記者、學術工作者、藝術家、一般大眾、科學家和編輯們都希望擁有的一種心智特質,或許,可以稱為「社會學的想像」。。(34)
第一節 社會學想像作為觀點轉移與社會科學的文化意義
Ø 擁有社會學想像的人,可以了解歷史情勢對於各種人的內在生活與外在生涯具有何等意義。(34)
Ø 唯有定位在自己的時代,方能了解自己的人生機運。(34)
Ø 社會學想像讓我們掌握歷史和傳記,以及兩者在社會中的關聯性。這是社會學想像的任務與前景(承諾)。(35)
Ø
任何一種學術研究,如果沒能回到傳記問題、歷史問題以及兩者在社會之中的交集,就不可能完成它的學術之旅。(35)
Ø 若研究者有此想像,則莫不提出下列三類問題:
1.
此獨特的社會整體的結構為何?
2.
此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及變遷機制為何?
3.
誰是佔優勢的人,人性如何被界定?
Ø
社會學想像是一種觀點轉移的能力:從政治的到心理的;從單一家庭的研究,到世界各國預算的比較性評估;從神學院到軍事基地;從思考一個石油產業,到當代詩的研究。這種能力,廣及最遙遠而非個人的社會轉變,觸及人性自我最私密的部份——並且看出兩者之間的關係。(36)
Ø
[藉由社會學的想像],人們獲得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體驗到價值觀的重整:總而言之,透過他們的反省能力,他們了解到社會科學的文化意義。(37)
第二節 從社會結構層面,思考情境中的個人煩惱,即是社會學想像
Ø
社會學所運用的區分中,最具成效的當屬「情境中的個人煩惱」與「社會結構上的公共議題」。…煩惱是私人的事情:一個人覺得他所珍惜的價值受到了威脅。議題所涉及的則是整體的歷史社會(由許多個人情境組織而成)的制度,以及不同情境交錯互滲(以形成社會與歷史生活的大結構)的方式。(37-38)
Ø 一個人失業是個人煩惱,一大群人失業,則是議題。(38)
Ø 個人考慮戰爭,是生死問題;戰爭的結構,則涉及起因,那類人涉入、對經濟、政治、家庭和政治制度的影響,以及各民族國家所需負起的責任(或不負責任)(38-39)其他例子:婚姻、大都會…。
Ø 只要經濟秩序壞到不景氣,失業問題便不再是個人所能化解的。只要戰爭儼然成為民族國家體系與全球工化不均衡的內在屬性,在個人侷促的環境中,人們對這個體系或無體系帶來的困擾便是無能為力的—就算是求助卜於心理醫生。只要家庭這個制度把女人塑造成可愛的小奴隸,沒有斷奶的依賴者,把男人塑造成女人的供養者,美滿婚姻便不是個人的方式所能獲致的。只要過度發展的超級都會(megalopolis)和過度發展的汽車是構成這個過度發展社會的內在特徵,都巿住居問題便不是個人機智或私人財富所能化解的。
Ø 在我們各自的特定情境裡,我們的經驗往往肇因於結構變遷。因此,要想理解許多發生在個人情境的變化,我們的眼光必須向外看。當我們生活其中的制度變得更加無所不包、糾纏交錯,結構性變遷的數量與種類也隨之增加。能夠認識到社會結構的概念,並敏銳地加以運用,就能夠追溯各種形形色色情境之間的關係。而能夠做到這些,就是擁有了社會學想像。
第三節 社會科學家必須回應當代的不安與漠然,對其進行解釋
Ø 要明白指出這些議題與煩惱,我們必須問,在人們所珍惜的價值中,有那一些受到了威脅,又有那一些得到了支持?——也就是說,要突顯出這個時代的趨勢。
Ø
幸福與危機相對,後者是價值受到威脅,前者則無。
Ø 漠然(indifference)是人們既不知道珍惜什麼價值,也不覺受威脅。
Ø 不安(uneasiness)是人們不知道珍惜什麼卻受威脅。
價值
|
知道要珍惜什麼
|
不知道要珍惜什麼
|
不受到威脅
|
幸福
|
漠然(二戰後的公共議題)
|
受到威脅
|
危機→恐慌(30年代)
|
不安(二戰後的個人煩惱)
|
據頁41-42制表。
Ø 我們處於一個不安與漠然的時代,但尚未形成明晰的現象讓理性和感性有插手的餘地。…無法明確說出是什麼價值受到了威脅。(41)
Ø 三O年代是政治的年代,資本主義的威脅眾所周知,受到威脅的價值也受人珍惜。但二戰後,受威脅的價值不被珍惜。個人的許多不安是不明確的;許多的公共弊端與大型的結構性決策,從不曾成為公共的議題。對於那些接受理性、自由等傳統價值的人,不安本身就是個人的煩惱;而漠然本身就是議題。這種情況——不安與漠然——正是我們時代的旗幟。(42)
Ø 反對用「心理治療」的方式,回應個人的種種煩惱。(42)「(這些觀察家)在描述許多重大的公共議題與個人煩惱時,慣於使用『心理治療』的詞彙,時常像是在悲愴地迴避現代社會的大議題與問題。這種論述往往把興趣窄化到西方社會,或甚至只談美國—而無視其他三分之二的人類;而且,往往武斷地把個人生活抽離出來,毫不考慮大制度對生活的規範作用,殊不知,制度對於個人生活的影響,遠超過一個人孩童時期的切身環境。」(42)
n 例子:漫畫書問題,要考慮工作與家庭結構,以及社會漠然的問題。
n 人不是被內在無以名狀的力量控制;而是被當代社會的蠻橫力量支配——異化的生產方式、全面的政治支配、國際的無政府狀態——總之,它對於人類「本性」及其生活條件與目標的滲透性改造。
Ø 當今社會科學家首要的政治與學術(在此兩者是一體的)任務,是要釐清當代不安感與漠然的要素。這是其他的文化工作者——物理學家、藝術家、和整個學術社群——對社會科學家的核心要求。我相信,正是因為這個任務與這些要求,社會科學逐漸成為我們這個文化時代的公分母,而社會學想像也成為我們最迫切需要的心智特質。
第四節 具有社會學想像的社會科學典範,才能回應時代危機與個人煩惱
Ø 知識公分母的意義是,人們可以用它的詞彙來表達他們最強烈的信念;其他的詞彙與反省風格似乎都只是逃避與含糊其辭的工具。(44)
Ø 社會學想像直接挑戰[牛頓]物理學、[達爾文]生物學、一般社會科學、心理學的知識公分母地位。(44)
Ø 社會學想像有著人們加諸社會科學古典傳統的文化期許。(44)
Ø
現實與道德的關懷、文學作品與政治分析,經常都需要這種想像力的特質。(45)
Ø 透過社會學想像,定位現在就如同定位歷史。「人性」的意象愈來愈有問題,人們漸漸覺得有必要更親近且更有想像力地關注,在這個公民不安與意識形態衝突的時代裡,暴露出(及形塑)人性的社會常軌與苦難。社會學想像正是這種心智,幫助敏銳我們的文化感受性與運用理性於人類事務[文字我有更動]。(45)
Ø 物理學典範挑戰了宗教,但在原子彈後,自身也被質疑,科學被認為是偽救世主;但文學亦非出路。(45-47)要紓解當今個人與社會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清晰的知識,這些卻不是藝術所能提供的。擁有社會學想像的社會科學家,可以透過協助人們整理個人所面對的個人煩惱與公共議題,克服他們不安、漠然與不幸的泥淖。(49)
第五節 具社會學想像的社會科學必須面對的知識與道德任務
Ø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界定社會科學在我們時代中的文化使命。我希望指出,在社會學想像的發展背後的一些努力;指出社會學想像對政治及文化生活的意涵;可能的話,進一步建議要擁有它的必備條件。以這些說明,我希望釐清當今社會科學的本質與用途,並且,以有限的篇幅討論當今美國社會科學的境況。(註2)
Ø 註2:社會科學不是一個最好的詞,但是基於歷史因素故採納之,詳見297。第二,「我希望我的同僚能接受『社會學的想像』一詞。閱讀了我的草稿,政治學家建議用『政治學的想像』,而人類學家建議『人類學的想像』。用詞沒有觀念來得重要,我希望在這本書把這點說清楚。這個詞當然並不是只想推薦學院學科當中的『社會學』。這個名詞對我很大的意義有很大一部份根本不是社會學家所表達的。比如在英國,做為學院學科的社會學仍舊是邊緣的。然而在英國的報導、小說以及,最主要的歷史中,社會學的想像確實有很好的發展。法國也有類似的情況:二次大戰以來法國思想的混亂與大膽,乃是立基於對人類命運在我們時代中的社會學特質的感受上,然而,帶領這些潮流的是文人,而非專業的社會學家。儘管如此,我使用『社會學的想像』,因為(1)在行認行,好歹我是個社會學家;(2)我確信,古典社會學家,在歷史上,比其他社會科學家更常也更清晰地顯露出這種心智特質;(3)由於我將要嚴厲地批判某些怪異的社會學學派,我需要一個立足的對抗語。(297-298)
Ø
當我提到「社會科學的前景(承諾)」時,我希望讀者明白,我說的前景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目前,在社會科學家之間,普遍對於他們自己所選擇研究的走向,瀰漫著不安的感覺——知識的與道德的不安。我想,這股不安以及造成不安的不幸趨勢,乃是來自於當代智識生活中普遍的憂悶。不過,社會科學家的不安或許尤其尖銳,其原因大致如下:他們前輩的作品追隨著較大的承諾、他們所需要處理的題材的特性,以及當今對於有意義作品的迫切需要。(50)
Ø 我的觀念反對以下做法:把社會科學當成一套科層技術,以「方法論」傲慢禁制社會探討,作品中充斥著蒙昧的概念,或者只關心一些和民眾所關心的公共議題無關的枝節問題,使作品瑣碎無味。這些禁制、蒙昧和瑣碎,造成了當今社會科學的危機,卻絕少暗示我們解決危機之道。(50)
Ø
[社會研究的道德議題]我希望把我所有的偏見顯現出來,因為我認為個人的判斷應該明朗化。然而,我也試圖,不顧我個人的判斷,去陳述社會科學的政治意義與文化意義。當然,我的偏見和我要檢驗的各種偏見,一樣都是不折不扣的偏見。就讓對我的偏見不以為然的人來反駁我,並顯現出他們自己的偏見,就像我將使我的偏見顯現出來一樣。然後,我們將認知到社會研究的道德問題——即社會科學作為一種公共議題的問題。然後,我們的自覺程度將會提升——這點確實是社會科學客觀性的先決條件。(52)
Ø
簡言之,我相信古典的社會分析是一組可以界定而有用的傳統;它的基本特色是關心歷史社會結構;它所處理的是,與迫切的公共議題和顯著的個人煩惱直接相關的問題。(52)
Ø [社會分析在知識上和政治上的任務]我覺得很奇怪,許多從事社會科學的人,特別在美國,似乎不願意接受他們眼前的挑戰。事實上,許多人都放棄了社會分析在知識上和政治上的任務;其他人則無疑是尸位素餐…。如今,知識界與公眾很明顯地都把注意力放在社會世界,也就是他們應該研究的對象,相信大家都會同意,他們遇上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這個機會當中,我們可以看社會科學的知識前景(承諾)、社會學想像的文化用途,以及人與社會之研究的政治意義。(52)
第六節 社會學者應力求掌握學術傳統,承擔與回應文化與政治使命
Ø 對我來說,社會學家與社會科學家在「文化與政治的自棄」是很難堪的。三類社會學作品的扭曲與隋落。歷史理論被化約成目的論解釋(批湯恩比與史賓格勒);探討人與社會本質的理論被化約成拋棄歷史的形式主義(批帕深思);經驗研究變成對瑣碎對象、方法與技巧的關心,無關社會痛癢(批Lundberg, Stouffer, Dodd, Lazarsfeld等人)。(53-55)
Ø 但在上述的扭曲中,仍有轉機。社會學家本身應耐心掌握真正可貴的傳統遺產,不急於囫圇吞棗地作研究。社會學傳統完整負載了整個社會科學的前景(承諾),社會學家可以在這些傳統中找到奧義與啟廸,一旦純熟,必然可以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上找到新方向。→關於C. Wright Mills對社會學技藝的掌握,請見本書附錄《論學術藝術精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