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星期二

當下此刻、言說與文字

 當下此刻、言說與文字


文字的特性在於脫離具體時空,因而容許各種詮釋,或者因著個人的慣性而有特定指涉,而指涉的穩固化,又再製了個人慣性,以致於我們認為文字所見即所得。

但言說是對人的,(暫且不論錄音錄影,因其為後續技術附加產物,就其脫離脈絡,即疏離化/異化而言,其與文字類同),因而誰說,對誰說,什麼時候,什麼時間說。都是重要的。所以言說處理的是此在、同在、共在的問題。

google meet教學要不要錄影?我們教學的內容是囤積型知識還是互動型知識?上不上課有差嗎?有沒有在當下跟你在一起有差嗎?如果有個虛擬的家人,可以嗎?如果它能跟你即時互動,就算是同步了嗎?

馬克思說機器與勞動的關係,是死勞動拖住活勞動。鄂蘭則認為勞動是描述動物的,人與人的行動才使人成為人,而人打造的世界,也維持了人相信自己處在人的世界之中,雖然人還是需要來自其他人的聲音來自我肯定自身的存在。

核心的問題就成為「面對面即時互動」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此外,不是讓機器自行如自動機無限生成,而是在人機搭配上,如同Bourdieu所說「引述即是復活」,那麼我們如何以自身的勞動/行動,復活死勞動,以便讓這勞動不僅僅是再生產與時間洪流中的一個潮流,而是也許最終即便走向死亡,也能夠以「工作/產品work」的方式,架構一個世界,供後來的人類/萬物共同棲居其上?

AI的問題的A,因而最弔詭的現象,如同布希亞所說「保留人的參與感」成為機器自動化時代的關鍵文化因素:人機互動既要自動化,又不能全然地自動化。I的核心是計算,但計算涉及化約與規範,可控制與可執行。技術的本質如若同海德格所說是神秘,而理解它的要點在傾聽,我倒認為沉默與一人統治的暴力會比較接近實質,所謂的傾聽,不就是傾聽那沉默的暴君如何發出聲音嗎?(但不聽似乎也不會比較好)

困惑,不知如何繼續,停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