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星期一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讀書會討論紀錄1-31節上半場討論紀錄

 

前言/背景

本次讀書會聚焦於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所著《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人生視野與可能性的啟示》(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A Vision of Life as Play and Possibility)前數節內容,進行導讀與討論。該作者為宗教學教授,長期關注人類存在意義的不可知性,其作品被歸類為「生活哲學經典」並廣受各界關注。書名中「有限」與「無限」的對比,暗示了卡斯對「遊戲」—亦可指「賽局」或「play」—之多重意涵的探究,尤其強調「人生的視野」(vision)和「玩/可能性」(play and possibility)的哲學思維。本讀書會希望透過逐節閱讀與跨學科討論,釐清卡斯所謂的「有限遊戲」與「無限遊戲」的概念內涵,並探討它與現實生活領域(如政治、經濟、藝術、教育等)的互動。


主要討論脈絡

一、導讀框架:賽局、人生視野與「玩」

  1. 「有限」與「無限」的分野

    • 參與者首先點出,書名「Finite and Infinite」在中文常被譯作「有限與無限的賽局」,容易讓人聯想到政治學或經濟學中的「遊戲理論」。然而,卡斯使用的 “game(s)” 與「play」同時含有「玩」、「參與」、「開展可能性」等開放性意涵,而不只是一種「競爭賽局」。
    • 「有限遊戲」與「無限遊戲」的區別,核心在於「是否以取勝為目的」或「延續遊戲為目的」。
  2. 「vision」與「play」的意象

    • 卡斯的副標題 “A Vision of Life as Play and Possibility” 透露其強調「人生視野」,並把「play(玩)」視為無目的且具有開創性的活動。
    • 「play」在中文翻譯上常與「game」混淆,但在英文中,「play」蘊含「自由選擇」、「創造性起點」,而「game」則較傾向具體規則與勝負。
    • 「possibility」與「probability」不同:前者代表積極的「可能性」與「開放」、後者則較偏「機率」與「可計算性」。

二、文本內容與逐節要點

  1. 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無限遊戲以延續為目的

    • 討論自書中第一節開始:有限遊戲須有明確結局;無限遊戲則試圖不讓遊戲結束。
    • 「至少」兩種遊戲的提法,顯示作者謹慎承認還有其他可能,但本書聚焦於這兩個極端類型。
  2. 有限遊戲的關鍵:自由參與、外部規範與勝負共識

    • 有限遊戲必須有玩家「自願」加入,並需大家對勝負達成一致認定;若缺乏共識或有人否定結果,遊戲可能繼續。
    • 有限遊戲往往有固定的邊界(時間、空間、參與者),例如選舉、某場競技比賽、考試、公司升遷制度等。
  3. 無限遊戲的核心:不斷修訂規則與延續參與

    • 無限遊戲不受外部時間、空間或人數限制,而是在內部定義遊戲的繼續或終止。
    • 「時間」在無限遊戲中帶有內在感受的特性—持續的意義,遠大於任何「外部時計」的刻度。
    • 在無限遊戲的視角下,輸贏只是階段狀態,根本目標是防止遊戲結束並吸納更多人參與。
  4. 遊戲規則與共識:有限與無限遊戲的差異

    • 有限遊戲:
      • 規則在遊戲開始前即明確訂定,不可中途修改;玩家同意規則後才開局。
      • 因此有較明顯的「契約」特性,聚焦在「誰最終勝出」。
    • 無限遊戲:
      • 規則必須隨時調整,避免任何一方形成最終勝利、終結遊戲。
      • 其本質近似「活的語法」或「持續對話」:為了讓遊戲一直延續下去,規則不斷演變。
  5. 延伸案例與舉例

    • 政治與戰爭
      • 當戰爭被視為有限遊戲,目標在於「取勝」或「結束」。然而,如果衝突被外部強制終結但其中一方拒不承認敗局,衝突就可能「無限化」;反之,若不願再繼續衝突,則可透過共識劃定終止點。
    • 生活與教育
      • 學位考試多是「有限遊戲」,在取得成績或畢業資格後即告結束。但持續的學習心態則可視為「無限遊戲」,不受畢業時間或形式限制。
    • 職業、家庭、社會互動
      • 各種制度(如婚姻、家庭習俗、工作資格)蘊含不同程度的「外部規範」與「集體共識」。只要參與者願意遵守或共同修訂,遊戲才得以繼續進行。
    • 「英雄比氣長」隱喻
      • 部分討論提到「英雄比氣長」,用以象徵無限遊戲的精神:不因一次失敗而放棄,堅持長期目標或價值,最終能讓「遊戲」持續下去。

關鍵觀點、爭議與共識

  1. 觀點分歧與爭議

    • 有限 vs. 無限的劃分是否過於二元?
      • 讀者質疑:「至少兩種」的分類或過於簡化,日常情境中往往存在灰色地帶;卡斯在書中自承「至少」代表他仍意識到更多可能。
    • 規則與強制性的界線
      • 當規則變為「外力強制」時,是否依舊可稱之為遊戲?若參與者未被充分賦予自由意志,便違背卡斯所定義的「參與者自願」。
  2. 主要共識

    • 多數參與者同意,卡斯以「遊戲」作為隱喻,不僅適用於賽局或體育競賽,也能延伸至政治、教育、社會制度等。
    • 大家理解到「無限遊戲」並非要抹煞「有限」的意義,而是提出另一種強調「延續」與「不斷創造」的行動邏輯。
  3. 重要理論、案例與隱喻

    • 「劇場化」 vs. 「傳奇性」:有限遊戲往往透過「劇場」方式呈現,強調有劇本、有結局;無限遊戲則帶有「傳奇」或「驚奇」的開放向度。
    • 政治選舉、家庭規範與日常互動皆能套用有限/無限遊戲的思考架構,幫助理解各種人際和制度的邏輯。

深入分析

1. 無限遊戲與存在主義、社會契約論的連結

  • 卡斯強調「參與者自由意願」的重要性,可與近代社會契約論相呼應:任何合法規則,都須奠基於被統治者(玩家)之同意。
  • 在存在主義脈絡下,「無限遊戲」代表個體追求意義的永續過程。就如書中提到「創造自己的視野」,沒有外部終極裁決,強調自我與他者的協調與共同演化。

2. 「內在時間」與現象學的觀點

  • 無限遊戲中,時間成為參與者「內在」的主觀流逝,而非外部「客觀」鐘錶時間。這呼應了現象學對「主體經驗」的強調:若一個行動具有意義與動能,就能長期持續,而不被「外在規範」輕易收束。

3. 多層次規範:從語言到法律

  • 討論多次提及「規則」及其定義方式:若規則不可修訂,即呈現「有限」性;若規則可因應情勢隨時轉化,則顯示「無限」特質。
  • 進一步可將「語言的演化」類比為無限遊戲:說話規則不斷因文化、時代、社群而演變。相對之下,「辯論賽」或「法律程序」之規則必須堅守,以產生最終裁斷。

4. 建構「自我」與「共同體」的辯證

  • 藉由「英雄比氣長」與「屈服或堅持」的案例,說明個人如何在面對外在社會或政治挫敗時,選擇繼續一條更長遠、內在性的無限遊戲之路。
  • 因此,也可將「有限」和「無限」視為人我關係中的兩種動能:前者在短期目標上不可或缺(如取得學歷、完成工作任務),後者則為長遠人生或價值延續,避免因一次失敗而結束整體意義。

結論與後續建議

一、讀書會階段性總結

  • 本次讀書會針對《有限與無限的遊戲》前數節內容,已明確掌握卡斯對「有限」與「無限」遊戲之基本定義及差異:前者強調「取勝/結束」、後者著重「延續/創造性改變」。
  • 參與者多認同,該理論不僅適用於「競技或賽局」,亦能轉化到社會、政治、教育與個人生活的種種情境。

二、未解議題與待研究清單

  1. 更多「灰色地帶」的探討
    • 現實情境下,遊戲往往介於有限與無限之間,如長期政治運動或不斷演化的產業競爭,如何將理論更細緻地應用?
  2. 規則與強制力的界限
    • 若有外部威權介入,是否能算作「遊戲」?或是遊戲的性質因何而變質?
  3. 個人與集體視角的互動
    • 無限遊戲雖強調「擴大參與」,但若出現不同群體各自視「延續」為目標,彼此競合又該如何衡量?

三、延伸閱讀與建議

  • 存在主義、社會哲學與政治思想:如沙特、艾瑞希·弗洛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可幫助理解「自由參與」與「共識規則」的深層意涵。
  • 語言哲學: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觀,或許能補充卡斯對於規則改變、意義創造的思考。
  • 文化比較與跨領域探討:建議搜集「藝術創作、文學批評、社會運動」的真實案例,觀察在「無限遊戲」視角下如何長期演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