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星期二

哈拉瑞《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第一章到第五章摘要

 

哈拉瑞《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英文書名為「Nexus: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比對中文書名與英文書名,Nexus(相關討論見頁267談「對連結性的治理需重新界定段落」及Information Netwoks顯然是重要概念,但被中文翻譯稀釋掉了。

「資訊使網絡得以黏著」(p.9),智人以故事、幻想及錯覺打造並維繫了諸多大型網絡。(p.9)天真的資訊觀認為「資訊越多越好」(p.12)AI已不完全是工具,而是能夠做出決定的行為者(p.18),而其所作的決定不見得有益於人類。

民粹主義則將「資訊視為武器」(p.20),但反身地來說,民粹主義者不同樣也是拿著「資訊」為武器的一群人嗎?他們認為自己相信的才是真實。儘管如此,他們對「天真的資訊觀」抱持懷疑這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把權力視為唯一現實,資訊永遠是一種武器的觀點則是錯誤的。(p.24)

總是有兩者之間的道路的,哈拉瑞為此而寫這本書。他認為除了暴力以外,「人類其實是想知道真理真相的,所以還是有機會透過交談、承認錯誤、接受新想法、以及修改我們所相信的故事,而讓至少部分的衝突得以和平解決。這正是民主網絡與科學機構制度的基本假設(p.460),這是他寫作本書的基本動機。「我們必須為各種機構制度打造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這或許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啟示。(p.463)

本書分三部分,相關概述可見頁25至頁29。就章節安排來說,第一部分談人類形成的網絡,從口說到文字的演變,接著比較宗教與科學,主張其差異在自我修正機制,最後比對民主與極權制度,說明其在資訊流通上的差異。第二部份談由於矽晶片的運用如何影響社會、經濟與政治。第三部份則再論人類的政治制度,談能否彼此對話以因應「智人之上」的矽幕的到來。

 

第一章「資訊是什麼?」開始談到鴿子,封面的寓意在此彰顯。作者反對天真的資訊論(真假觀)(p.40),主張「真正定義資訊的是『連結』,而不是「呈現」或「再現」:只要能將各個不同的點,連結成網路,就是資訊。資訊不一定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而是要把人事物組織起來。(p.42)如同「DNA資訊連結了幾兆個細胞,以及激動人心的音樂連結了成千上萬的聽眾。」(p.44)(另參考《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一書》,《聖經》作為文本,更是展現了連結的威力。因此,在談資訊在歷史上的作用時,關鍵不是問「真假程度」,而是問「連結人群的效果有多高?這項資訊創造出了什麼新網路?」(p.46)由此,哈拉瑞推斷:「智人征服世界在於他們懂得運用資訊,連結人群」。(p.47)

Chatgpt摘要:《Nexus》第一章探討資訊的核心特徵——連結,而非準確反映現實。透過歷史案例,如一戰信鴿「Cher Ami」與猶太間諜網絡NILI,作者說明資訊能創造網絡並驅動合作,無論其是否真實。資訊不僅限於符號,如《聖經》雖存在錯誤,卻成功連結了宗教社群。章節強調,人類的成功源於運用資訊建立連結,而非追求絕對真相。

 

第二章談「故事-無限的連結」,也就是人類最早發展出來的資訊技術。「相較於尼安德塔人,智人的資訊網絡因為有了故事,所以有了人對故事的鏈結」。(p.50-51)故事一再傳播,就成為信仰。作者說說信鴿英雄謝爾阿米,其實是品牌營造活動的結果。(p.52)用耶穌故事說「假回憶也能變成真回憶」。(p.55)人類憑著故事,增加了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之外的「主體間的現實」(p.57),諸如國家(p.59)、神衹、貨幣皆然。(p.60)故事造就了大規模的人類網絡。(p.61)故事不是真理,它是虛構的,但虛構的故事並不等於謊言。(p.67)人類學會了如何區分真實與虛構,也在真理與秩序之間拿捏平衡。(p.71)

Chatgpt4o摘要:故事是人類資訊網絡的核心力量,透過建立虛構的「跨主觀實在」,如宗教、國家與貨幣,連結數十億人並創造社會秩序。然而,資訊網絡在追求真相與維持秩序間存在矛盾,真相的揭露可能破壞基於神話的穩定結構。從信鴿到耶穌的神化,故事塑造了歷史,但過度依賴虛構可能導致權力失衡與缺乏智慧。人類的挑戰在於平衡真相與秩序,讓資訊網絡兼具力量與智慧。

 

第三章談「文件-紙老虎也會咬人」。作者用清單列表對比故事,談文件如何克服腦力侷限,創造穩固的主體間現實。文件成了資料庫,需要檢索技術,而書桌上的統治,成了官僚制度。分類制度遇上了演化的擾動,秩序面對真實的混亂,需要深層政府(p.91)以維持表面的穩定。官僚制度改變了資訊流向,形塑不對等的支配關係。為了克服不平等,必須殺掉文件,殺光律師,但新的秩序仍需要新文件、新律師。如何在秩序與真理間取得平衡呢?

Chatgpt4o摘要:故事與書寫是人類資訊技術的兩大支柱。故事激發民族夢想與身份認同,書寫則提供了具體化的秩序與管理能力。雖然故事能促進人類合作,但無法解決複雜的實務需求,如稅務和基礎設施管理。書寫技術突破了記憶的限制,透過文件建立起新的「跨主觀實在」,如土地所有權和社會規範,並使官僚體系成為維持秩序的核心。然而,官僚制在分門別類中可能犧牲真相,並造成對權力的疏離感和理解障礙。從民族建構到大規模數據處理,書寫和故事共同塑造了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但如何在真相與秩序間找到平衡,仍是資訊網絡面臨的持續挑戰。

 

        第四章用宗教史的例子,談「錯誤-絕對正確是一種幻想」。從個人可以自稱神義,到宗教機構的創立以取信於人,降低錯誤,書籍選編,但仍無法克服如何選擇才是絕對正當的問題。凡是人,解讀皆可能有出入,而《聖經》各有版本不同,教會與經文相互形塑,形成正統教會之封閉體制,而界定出異端,加以殺戮。追求「絕對正確的文本」,事實上從未成功。而界定異端,也造成災難,如獵殺女巫,羅織罪名之禍,眾口鑠金。如何反制?

對真理的追求,形塑出科學機構,承認自身的無知,鼓勵犯錯與自我懷疑,發展出自我修正技術。影響所及,教會也發展出自身修正制度:「教會不會錯,錯的是某些教徒」。(p.146)而科學則隨著自身修正機制,歷經多次典範轉移,「不發表,就淘汰」,你必須揭露既有理論的錯誤,提出新的想法,你不會因為重複他人言語而被肯定。(p.153)但像在蘇聯這樣的體制下,科學不敵意識形態,導致了李森科主義之挫敗。(p.156)但是過份追求自我修正,雖然有利於追求真理真相,但卻會使得維持秩序的成本太高,也許帶來更嚴重的混亂與破壞。

Chatgpt4o:第四章《錯誤:無誤幻想》的核心在於探討人類對錯誤的認識及糾正錯誤的機制如何塑造歷史與社會結構。作者指出人類自古以來就希望依賴某種超越人類缺陷的系統,如宗教、神聖經典或科技,來確保真理與正義。然而,無論是宗教經典還是新興的人工智慧,這種依賴常導致新的權力機構崛起,如教會或神職機構,甚至壓迫性的解釋體系。此外,現代科學革命的自我修正機制為避免人類錯誤提供了一個關鍵參考,但這種機制在某些領域如宗教和政治中仍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在平衡真理與社會秩序方面。最後,作者強調,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否能支持民主自我修正機制,將成為關鍵問題。

 

第五章,把民主與獨裁視為兩種相對的資訊網絡類型,談「抉擇-民主與極權制度簡史」。(p.159)獨裁資訊網絡的資訊集中、認定中央絕對正確、缺乏自我修正機制;民主政體則是分散式資訊網絡,有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容許人們犯錯後,及早修正。(p.161)民主是「對中央權力有明確限制的制度」,不是人多的一方就可以殺掉人少的一方,基本權利是不可剝奪的,如人權與公民權。政府必須積極保護,否則非民主制,而是成為無政府主義。(p.166)

民主—對中央權力有明確限制的制度

把民主定義為「擁有強大自我修正機制的分散式資訊網路」,就會與「民主等於選舉」這種常見的誤解,形成鮮明對比。選舉是整套民主工具組的核心成分,但並非民主的全部。要是沒有額外的自我修正機制,選舉就很容易遭到操弄。而且就算選舉完全自由公平,光是這樣也還不足以保證就是民主。因為民主也絕對不是「多數獨裁」(majority dictatorship)。

假設有一場自由公正的選舉,由51%的選民選出某個政府,而這個政府接著決定要把全國1%的選民送進死亡集中營,就因為這些人屬於某個受到憎惡的少數宗教。這算民主嗎?顯然不算。這裡的問題,並不是說要有超過51%的某個「特別多數決」,才能允許進行種族滅絕。絕不是只要政府能得到60%75%、甚至99% 選民的支持,就能讓死亡集中營成為一個民主的決擇。所謂民主制度,並不是只要占了多數,就能去消滅那些不受歡迎的少數族群,民主制度其實是指一種對於中央權力有明確限制的制度。

假設51%的選民選出某個政府,接著這個政府就剝奪了其他49% 選民(又或者只是其中1%)的投票權。這算民主嗎?答案一樣是否定的,而且也一樣不是個數字多寡的問題。剝奪政治對手的選舉權,就會讓民主資訊網路的一大自我修正機制失去作用。選舉這種機制的重點,是讓資訊網路有機會說:「我們錯了,讓我們再試試別的。」但要是中央能夠恣意剝奪人民的選舉權,就等於閹割了這種自我修正機制。(頁163-164

               

「選舉制度並不是用來找出真相的方法。選舉只是要在各方衝突的欲望之間,做出裁定,以此來維持秩序。」(p.167)民主是力量關係間的相互制衡,而不是走向民粹,自以為自身能代表「人民」。(171)是否民主,關鍵在於能否對話(176),保障言論自由,以及具備傾聽彼此的能力(p.178),多元群體若要能進行對話,必須藉教育與媒體讓大家瞭解未經歷過的議題。(p.184)民主不是全有或全無的問題,而是一道連續的光譜。(p.188)是大眾媒體使得大規模民主得以成真(p.190),新聞自由是必要的制衡體系。(p.192)

但在二十世紀,大眾民主也能變相成就大眾極權。(p.194)政府、黨支部與秘密機構三位一體的監督機制,資訊科技上的發展使得完全控制成為可能,但也因為無人挑戰與指正錯誤,獨裁者也因而被推翻。但新的獨裁者(AI)降臨,它監控一切,我們對它仍一無所知。(p.233)

Chatgpto1:在這篇章節中,作者將民主與極權(或獨裁)制度視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資訊網絡,說明民主如何透過多元節點、強而有力的自我修正機制來保障多樣性與自由,並強調在民主體制下,政府中心並非無所不能,也必須受制於選舉、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等制衡;相對地,極權則傾向資訊高度集中,否定人類可犯錯的可能,排斥異議和自我修正,進而導致大量錯誤決策與壓迫。作者回顧古今實例,從羅馬帝國、秦朝到納粹德國與史達林時期蘇聯,闡釋極權為何往往要消滅任何可能威脅中心權威的機構或聲音;也探討了科技如何先後促成大規模民主與大規模極權的出現,並暗示未來人工智慧時代,或許會帶來新的挑戰,使民主與極權之間的角力走向「矽幕」的分野──不再只是人類彼此爭奪權力,而是人類整體與演算法或數位神祇之間的角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