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醫社摘要] 醫療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

出處:Cockerham, W. C. G. S. (2010). Medical Sociology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In W. C. Cockerham (Ed.),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medical sociology (pp. 3-26).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本篇文章旨在反頗醫療社會學沒有理論的說法,簡述了社會學理論與醫療社會學的關係。

首先,醫療社會學在二次大戰後,因為國家給予基金,因為得以作為一個次領域成立、發展,但是也因為受國家贊助的緣故,因此偏重應用研究,理論未獲發展。對當時的醫療社會學來說,醫學提供的幫助,比社會學提供的幫助更多。但是隨著醫療社會學的文獻大量累積、慢性病普遍、醫療社會學逐漸專業化,並且設定了自身的研究議程,醫療社會學漸漸發展成為醫學的對立專家。對於醫療社會學來說,理論是自立門派的重要工具,是追求專業自主的重要工具。

接著,本文討論社會理論與醫療社會學的關連。在 1946~1951年代,醫療社會學與醫學攜手,同為應用研究學科。到了1951年,帕深思出版《社會體系》一書,提出了生病角色的概念,同時分析了醫療的社會功能,因而促成了醫療社會學的研究與辯論,而Merton的the student physician一書,也為當時重要著作,兩者維持了結構功能論的地位。[作者附論了涂爾幹在醫療社會學的應用,指出《自殺論》指出了健康、壓力等議題與社會紐帶的關係;而分工論則對專業分工的討論有所啟發。]

然而符號互動論以及衝突理論都對結構功能論過於靜態等特點提出批評。就符號互動論而言,受到米德與布魯默影響的Anselm Strauss及高夫曼都對醫療社會學作出貢獻,譬如Strauss與Becker在Boys in White對醫學院生社會化的研究,Strauss對死亡與瀕死的社會過程的研究、醫院常規中的協商秩序與急救過程中的創新與改進等等。而高夫曼對精神病院的機構啟發出全控機構、印象管理、劇場論、污名等想法。另一方面,Becker的標籤理論也是互動論的支派,Freidson將其應用在研究上,提供了生病角色的不同想像。

1980年代,符號互動論進入衰退期,Norman Denzin(1991)指出,米德與布魯默以降的符號互動論者,遭受各種方法論以及實質議題的批判。作為挑戰結構功能論的符號互動論,也隨著結構功能的凋零也衰去。但是在英國,符號互動論仍是主要的研究取徑,相應的理論學派-社會建構論發展成為主流。關於符號互動論的批判如下:它難以解釋制度與社會層次的互動,同樣的,標籤理論對偏差行為的解釋也不充份,除了受到觀眾影響之外,應該有更多因素影響人類行為。儘管如此,但是由互動學派常應用的參與觀察法成為醫療社會學中質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解釋社會行為的常用工具。[順道一提,在情緒社會學的研究中,符號互動論有復甦的趨勢。]

而衝突理論則是另一支批評結構功能論的學派。在醫療社會學中,主要以醫療改革的議題為主。亦關注在工作環境中的疾病與失能,健康生活風格的差異,工人階級的健康以及醫病關係中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等問題。然而隨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及應用上的失敗,衝突論較難在醫療社會學有發揮的空間。

韋伯所提供的形式理性與實質理論的觀點,對於醫療社會學的研究亦有貢獻。譬如說在研究醫師如何去專業化,成為雇員,實際上可以視為形式理性(規則、效率)壓倒實質理論(看病、服務病人)的例子,醫師之所以失去權威,往往和病人、健康照顧組織、保險公司、政府代理人等團體的發展有關。另外,韋伯的生活風格就提供醫療社會學健相相關議題的洞見。韋伯的生活風格,由兩個概念構成,分別是生活選擇以及生活機會,後者經達倫道夫的解釋可理解為階級位置。後來布爾廸厄也發展了理論。韋伯的貢獻在於指出了選擇與機會之間辯證關係,同時,他將生活機會與地位連結起來,更加重視消費面向。韋伯的生活風格概念貢獻有三:生活風格是集體的、非個人的;生活風格是消費模式,非生產模式;強調機會與選擇的辯證互動。這三點提供了健康關連生活風格的理論化基礎。

哈伯瑪斯提出的溝通理性,則不同於批判理論過度強度工作面向,反而強調溝通面向,提出了系統滲透,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概念,後被Scambler等人應用在醫療社會學的研究當中。傅柯的知識/權力則指出醫療實踐的兩股潮流:物種的醫療[醫療本身作為知識對象,進行分類,如物種分類一樣];社會空間的醫療[醫療作為控制手段,在空間上,不論是物理空間或身體空間進行控制]。啟發了身體研究,見於Turner的身體與社會一書,後來Giddens評傅柯的歷史研究中人無能動性。另一方面,同為建構論,Berger和Luckman的實在的社會建構,不同於傅柯,更強調能動性。

Nettleton小結傅派學派的社會建構論有三個主要特徵:1.否認真理,否認對身體或疾病有唯一有效解釋的可能性。2.反醫學史的進步史觀,強調不連結性。3.即然所有知識都有同等效力,不論是基於科學或經驗,那麼重新思索醫療「專家」和常民的關係是必要的。也就是說,醫療知識不見得比常民知識更優越。

作者最後介紹的比較零散,指出女性主義理論主要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研究取向;後現代主義因過於抽象,難以應用於醫療社會學當中;布爾廸厄的區別一書,對於生活風格的研究啟發很大;批判實在論指出在分析上使能動性與結構脫鈎是必要的,以便在時間歷程中能檢視其交互作用,批判實在論後多應用於研究慢性病研究、並用於健康不平等的社會學討論之中。

整體來說,這篇論文介紹了社會學理論與醫療社會學的關係,比較偏重流派、人物式的討論,對於醫療社會學史的討論其實是不太足夠的,但是就參閱相關社會理論,則是一個不錯的指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