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6日星期四

[摘要]楊念群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版.



再造病人 摘要 (二版)
楊念群

〈導言:醫療史的另一種敘事〉 (1-18)
現代醫學與科學成為一種帝國擴張過程來自「標準化」策略。在18世紀「生態帝國主義」擴張的早期階段,西方醫學的殖民能力是相當有限的。直到19世紀以後,它才更具備制度擴張的殖民品格。這也為中國經驗所驗證。直到20世紀初,洛克菲勒基金會才使「協和醫院模式」在中國城巿中經過示範效應而實現了「標準化」。(6)(關於)帝國資源進入本地文化系統後篩選與適應的過程(值得關注)(7)本書的研究則證明,西醫的傳播並非一個「純淨」的過程,而是與當地社會文化反複互動後達到平衡的結果。(第二章)[隨手筆記:直銷從人際網絡進入臺灣社會,是否正好符合傳統人際網絡的擴張模式,也就是古早的求醫模式,以家庭為中心的模式,相較於西醫院以封閉空間為主,直銷反而類似以前的游醫了?]
(中醫與行政能力的缺乏)「中西醫論爭」一直是醫療史關注的一個長盛不衰的主題。不過,以往的研究僅僅強調從醫學體系的知識差異上進行比較,而沒有考慮中醫在近代受到攻擊的最核心原因是醫療行政能力的闕如,特別是在預防功能上與西醫的最終差別。這就決定了中醫只具備了個人救護的資格,而無法轉化為集體的保健行動。故當時討論討伐中醫的主將余巖指責中醫的關鍵點在當時看來確實是很致命的,那就是在中國人的身體越來越服從於國家整體規訓需要的境況下,中醫恰恰缺乏集體防疫能力--而不在於于其缺乏治療能力,這樣就很難滿足國家對社會整體規劃需求。(第七章)(15)

第一章      救不了靈魂的醫生 (19-79)
醫療語境中宗教空間的構建與擴張仍可能會受制於本土因素。(45)
在西醫傳教士的眼裡,肉體拯救是走向靈魂救治的第一步,而非終極手段。中國人則認為肉體痛苦與精神作用無關,精神與肉體的救治不存在根本的歧義與差別,也不存在宗教規定意義上的層次遞進。這樣一來,肉體的直觀救治恰恰堵死了宗教福音的傳播途徑,因為科學的直觀衝擊引起的震撼與中國人注重行為功能的實用傳統不謀而合。(67)
西醫傳教士在20世紀的中國所扮演的角色與19世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其突出表現就是,面對中國本土文化策略的頑強抵禦和現代科學話語霸權地位的全面奠定,西醫傳教士的雙重角色發生了更加嚴重的錯位,宗教承擔的神聖意義在世俗氛圍的浸淫下似已變得無足輕重。(79)

第二章      對陌生空間的恐懼與接納 (80-143) 
關鍵字:瘋狂、陌生人、家庭
(傳教士意識到天主教育嬰堂和孤兒院的保密制度,或幽閉狀態,引人懷疑)空間的「公開性」與親屬系統的介入是消除懷疑的重要因素。育嬰堂從陌生化的空間狀態向中國鄉土「熟人社會」的滲透,需要得到官方與普遍鄉民包括最親近家屬的多重認可。(99)
醫療空間與社區範圍的相對隔既可成為現代醫學程序運作的基礎,又可成為「委托制度」得以在醫院貫徹的必要條件。這是就形式而言觀察到的現象,如果深究「委托制度」的起源,我們發現它與基督教對宗教生活與世俗世界的劃定有關。基督教共同體與世俗生活相衝突的根源,往往在於如何在宗教生活的規範背景下處理社區的倫理關係。韋伯曾引述《馬太福音》中關於家庭關係的闡述主旨:「凡是未能與家族成員、與父親、母親為敵者,就無法成為耶穌的門徒」(見〈中間考察〉,《宗教與社會》1989:110)。西方人把自己的親人委托給醫院進行護理,...「委托」理念是建立在社區對醫療空間源於宗教生活的信任感之基礎上的。(113)
中國人無法接受把親人托付給陌生人照顧這種絕情的方式,而西方醫療空間的現代性真諦恰恰就是對所謂「委托制」的默認,身心的交付成為進入現代醫院的基本前提。(117)
中國人在形式上接受醫療空間,並非接受西方病因學分析的自然結果,而是家庭護理習慣的自然延伸。(126)
(對瘋人)除家庭外,對瘋人禁閉的責任進一步擴大至社區宗族。只有在家庭已全無能力控制瘋人對抗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轉至法律空間中進行監督。換言之,法律行為只是對家庭禁閉的一種補充形態。(129)一個人如果不幸患有精神病,只要他(她)本人不足以構成對家庭或社區日常生活的威脅,那麼,她就仍會被社會所接納。在此情況下,如果病人消失於社區公眾的視野之內而進入了精神病醫療空間,反而顯得不那麼正常了。這恰恰昭示出,中國人即使到了近代,對精神病類型的認知仍往往受社會因素包括地方感覺的強烈支配,而不是從醫學分類的現代性知識系統出發的。(139)

第三章      「公醫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144-187)
關鍵字:空間、再生產、制度
        民國初年衛生獨立機構之創設旋起旋滅的現象在全國城巿中是相當普遍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公共衛生行政」的現代理念尚無法從刑律管轄和控制的前現代意識中分離出來。也就是說,傳統的行政理念限制了社會制度的再生產過程。(153)
        從被動治病,到主動服務走入社區。→社會服務的理念。(159)
        衛生示範區建立的一個最大後果就是改變了老城區內人群的日常生活節奏。原來自然社區中的病人可以從個體的角度自由選擇同樣呈個體分布的醫生,因為傳統中醫都是「坐堂看診」,病人有病徵時方去請大夫診視,「收生姥姥」也是在孕婦即將生卜笙時才去「認門」。病人和家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和規律按堂號選擇分散於城巿各個角落中的醫生,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自由支配。孕婦臨盆時甚至可以自行決定由自己或家人接生。可是現代預防醫學的觀念則是在病徵未出現以前,即對一定的區域時空內部主動進行控制,以避免病症的傳染和蔓延。在這一觀念支配下,醫生不是在某一點位置上接受病人的拜訪,而是主動深入到原有社區中重新安置、規劃和示範一種新的生活節奏。(176)
       
第四章      現代城巿中的「生」與「死」 (188-250)
關鍵詞:去專業化
        與早期警方針對陰陽生偏重於刑事糾察有所不同,北平巿衛生機構首先根據現代醫學觀念和標準把陰陽生職業定義為封建迷信的殘餘,認為它屬荒誕不經之列,根本不是什麼技術職業。(245)→雷祥麟在其《非驢非馬》一書中,提到「廣義的中醫」,還包括陰陽生。這裡指出,是由於判斷的標準改變了,從「傳統醫學」的觀點,陰陽生是有經驗與技術的,但是在現代衛生觀念下,就全成為迷信了。   

第五章      鄉村醫療革命:社區試驗 (251-287)
關鍵字:療效競爭
陳志潛構想出鄉村醫療變革的關鍵在於兩個目標:醫藥價格與設備的「非商業化」和醫療人員訓練的「在地化」。(260)
(效力競爭:巫、醫[中/西])「效力」是形成「地方感覺」的一塊基石,但另一方面,「效力」的產生也必須依賴鄉民可以接受的社會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擁有相當的競爭力。(西醫進入中國之初,外科手術雖可治病,但卻引發各種爭議教案)(279)
        「經驗」與「靈驗」的關係在各地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的印象裡,中醫的年齡越大,經驗就豐富,似乎更容易得到鄉民的信仰。(281)
       
第六章      追剿「巫醫」(288-340)
(小仙才與日常生活接近,大仙是門面)在空間安排上,各種廟神被當做法定的信仰系統膜拜,這只是表面的現象,而「四大門」(成仙之獸)在神祇系統中處於低位,在神廟的空間安排上也偏居一隅,卻得到大多數村民的崇拜。如果站在村民的立場上觀察,他們認為有的事情「四大門」較廟神更加靈驗,而且更有力量,因為廟神是不大管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的,可「四大門」卻能與村民的生活中任何一個小部分都發生密切的關係。(314)
(民眾與四大門的)關係的基礎,建立在實際效果是否靈驗,與神仙倫理和道德屬性沒有太大關係。廟神是善良的四大神則是喜怒無常的。儘管如此,對「四大門」的崇拜仍是大多數鄉民的第一選擇,原因即在於他們有能力直接影響鄉民的日常感覺和行為。(315)
[A. Kleinman認為台灣病人將精神障礙用軀體化(somatization)的方式表達,是因為中國文化輕視精神疾疾病的文化傳統。但作者認為,這也和]在一個社區中鄉民把精神疾病自覺歸屬於非醫療的神的治療範疇也有關係。因為在他們看來,精神疾病是無從表述的,無法像西方的懺悔機制沿襲下來的傳統那樣準確地表述自己精神的非正常狀態。而對精神問題的解決不是將其作為嚴格意義上的疾病,而是作為社會秩序的不穩定因素交由神靈處理。(319)
「四大門」信仰下的「香頭」網絡並非一種嚴密地主動支配鄉間生活的權力系統,而是通過自己是否靈驗的能力支配著鄉民處理日常事務的選擇意向,隨機性、即時性的色彩較強。(322)…「四大門」信仰及其相關組織並非作為一種高度嚴密和絕對支配的權力網絡而存在,其實際控制鄉民情感的能力往往取決於其發揮效果的能力,而非一種「制度化」的過程。(322-323)
「香頭」在社區主要有兩項功能,即治療疾病和協調社區糾紛。我們注意到,治療疾病不是一種單獨的行為,而是屬於整體社區事務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治療技術的高低往往和「香主」的個人能力無關,而是取決於其「壇口」神力的大小。而各個壇口「老爺子」的神力較量左右著鄉人對一些事務的判斷,構成了地方感覺的氛圍。(323)
(畫符的游醫與鄉間民眾的依靠)這些手法很難讓持儒醫標準的人接受(粗體我加的),但這些散落在民間的、非專門化的醫生可能恰恰是普通民眾所依靠的主要治療力量。正由於他們所使用的治療手法以及所遵循的醫療準則和經驗往往有別於正統儒醫,所以被排除在一般研究者的視野之外,同時也被誤認為為不是鄉間治療的主流。(325)

第七章      中醫自救面面觀 (341-428)
有點像點線縱橫的棋盤,分散在城鄉廣大區域的傳統中醫,多是以定點與流動的軌迹勾劃出一種延伸四散的醫療網絡,形成「靜態」與「動態」相互呼應的格局。坐堂當寓公的名醫與開舖處方的堂醫以靜候動,要的是排場和名氣;擺攤亮相與半農半醫,以至於習武行醫的民間郎中,則是以頻繁的游動搏取信任和機會。「點」和「線」的互相映襯舖展出中醫治療的「面」。但「點」與「線」的舖過程仍離不開家庭與鄰里氛圍作為運行的底色。(342)
鄒讜在《二十世紀中國政治》一書中指出,中國全面危機的中心不在於經濟制度崩潰、社會制度衰敗、人口增長、經濟階級變化等,而是政治領域的危機。中國政治制度沒有宗教思想的支持,它的正當性(legitimacy)是從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來。(402)

(後待續…)
第八章      防疫、社會動員與國家 (429-500)

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後 (501-565)

結論:醫療史、「地方性」與空間政治想像(566-600)

附錄:如何從「醫療史」的視角理解現代政治?(601-619)

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

讀唐容川 「醫學見能」摘要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862705
方略,可見上網頁。



醫學見能 摘要

診法
l   五臟
        心生血,肝行血。脾主飲食,肺行氣,腎生氣。
        伯未按: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腎惡燥,脾惡濕。胃喜涼,腸喜熱,膽喜溫。

l   望色
        青色屬肝,風邪也,亦主脾寒。
        赤色屬心,火熱也,亦主假熱。
        黃色屬脾,濕氣也,亦主食積。
        白色屬肺,虛寒也,亦主血脫。
        黑色屬腎,水氣也,亦主腎虛。

l   切脈
        數脈: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
短脈: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
伏脈:沉潛著骨。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浮沉分表裏,遲數定寒熱,虛實分盛衰,大緩辨進退。長有餘而短不足,滑流利而澀艱難。寒熱緊洪俱屬實,細微血氣總為虛。芤中空而血亡故道,弦中勁而木侮脾經。革則陽氣外越,牢則陰邪內固。濡氣虛,弱血虛,虛各有別。動氣搏,伏氣閉,氣總乖和。結陰促陽,辨遲與數。代亡散絕,有去無來。脈法多端,此為總索。

《卷一 証治》
〔總訣〕太陽與肺氣如天,統主諸陽背上旋。實証最多虛証少,無分虛實總驅寒。
伯未按:可用刮痧法佐之
[總訣〕頭乃三陽所總司,藥分三面按經施。若還眩運分虛實,瀉實滋虛兩路馳。頭痛在後,或兼發熱惡寒者,太陽經傷寒也。宜加味敗毒散。
        伯未按:民間用生姜片貼兩太陽,亦有幫助。

l   兩耳
[總訣]耳雖腎竅辨聲音,繞耳游行是膽經。時輩不知清木火,漫將滋腎詡高明。耳鳴耳聾,或兼口苦寒熱者,少陽經風熱也。宜仲景柴胡湯。

耳鳴耳聾,或兼脅痛善怒者,肝經之火鬱也。宜加味瀉肝湯。
        伯未按:夏枯花五錢,濃煎服之,極簡效。
l   眼目
[總訣]眼皮腫痛貴分觀,按經清散自然安。若還雲霧暈花見,補瀉隨宜屬腎肝。
l   唇口
[總訣] 口內時含五臟和,偶然變味即為 。須知脾竅原通胃,胃火為殃病最多。口吐酸水,或兼腹滿頭痛者,肝木侮脾土也。宜加味吳萸湯。
口淡無味,兼見腹滿多唾者,脾虛中有寒也。宜加味理中湯。
        黨參三錢 白術三錢 生姜二錢 茯苓四錢 炙草二錢 陳皮三錢
歌曰:口乾舌燥胃陰枯,不解滋陰病不除。
l   鼻孔
[總訣]肺氣通調鼻自安,只宜疏散肺風寒。卻因挾孔陽明脈,惹出乾清燥熱端。
l   齒牙
[總訣]胃主牙床腎主牙,補虛清熱各專家。倘因風化生蟲 ,抵穴探巢外治誇。
伯未按;外治法用生附子、熟地同搗,敷足底心。
l   舌本
[總訣]舌乃心苗胃亦診,赤紅便作火來侵。有胎屬火分真假,枯潤之間仔細詳。
        凡舌有胎,或兼口苦溺黃者,三焦經鬱熱也。宜加味柴胡湯。
        歌曰:舌胎不論白和黃,但有皆為熱五內。
        舌尖赤痛,或生巨齒紅點者,心經之游火也。宜加減瀉心湯。
        舌胎黃燥,兼見消渴引飲者,胃中有熱邪也。宜加味虎湯。
        舌胎滑潤,兼見二便清利者,真寒而假熱也。宜加味益元湯。
        舌黑生刺,手足日晡潮熱者,胃中有燥屎也。宜調胃承氣湯。
舌黑生刺,心煩不得安臥者,心火之亢熱也。宜銀翹瀉心湯。
l   咽喉
[總訣]最重咽喉出納關,那禁邪氣壅其間。清心開肺還平胃,惟望醫師妙轉旋。
l   胸前
[總訣]上焦心肺屬胸中,空闊無塵比太空。寒熱血痰相阻滯,開提升降具全功。
l   大腹
[總訣]大腹中州總屬脾,虛寒實熱辨毫厘。木邪水濕皆為寇,痰血蛔蟲亦易治。
大腹絞痛,閉悶不得吐瀉者,脾實而熱閉也。宜加味三物湯。
腹中切痛,兼見吐瀉厥冷者,脾虛發霍亂也。宜仲景理中湯。
腹中脹滿,飯後倦怠反飽者,脾虛少運化也。宜加味六君湯。
木香一錢 砂仁二錢 白術三錢 雲苓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二錢 半夏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芡實三錢 麥芽一錢
腹中脹滿,兼見大便溏洩者,濕甚則濡洩也。宜時方胃苓湯。
雲苓三錢 豬苓三錢 蒼朮三錢 白朮三錢 陳皮二錢 大棗二枚 桂枝二錢 白芍二錢 甘草一錢 濃樸一錢 澤瀉二錢 生姜三片
腹中疼痛,有物自臍衝上者,腎氣之奔豚也。宜腎氣奔豚湯。
腹中疼痛,有物自左衝上者,肝氣之奔豚也。宜肝氣奔豚湯。
腹中大痛,有物突起拒摩者,虛寒見實象也。宜大建中原方。
        人參三錢 蜀椒二錢 乾姜二錢 飴糖三錢
腹痛喜按,舌上有白花點者,內有蛔蟲擾也。宜醋制烏梅丸。
腹中絞痛,串走兩脅鳴痛者,痰飲之積聚也。宜加味二陳湯。
腹中刺痛,脈澀痛如刀錐者,瘀血之阻滯也。宜加減桃仁湯。
桃仁三錢 蒲黃三錢 赤芍三錢 白芍三錢 歸尾三錢 靈脂二錢 黃芩三錢 川芎一錢 香附三錢 甘草一錢 鬱金一錢 青木香二錢
        腹中猝痛,由傷風邪而得者,肝氣侮脾土也。宜柴胡桂枝湯。
        腹中猝痛,由傷邪祟而得者,皆血亂正氣也。宜加減正氣散。
l   小腹
[總訣]膀胱胞室與肝經,時輩猶知此數層。獨於瘕氣和寒疝,此意從來少識人。
        小腹滿痛,由於小便不通者,膀胱之水結也。宜加味五苓散。
白芍三錢 白術三錢 雲苓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杏仁三錢 桂枝二錢
        小腹滿痛,小便仍然通利者,胞宮之血結也。宜加減桃仁湯重者加大黃。
桃仁一錢 蒲黃三錢 赤芍二錢 白芍二錢 靈脂三錢 鬱金一錢 歸尾三錢 木香一錢 香附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一錢 川芎八分
        小腹絞痛,繞臍上下難忍者,下焦之寒疝也。宜烏頭羊肉湯。
                當歸三錢 生姜三錢 羊肉四兩 烏頭二錢炮
                伯未按:感寒腹痛,用食鹽川椒炒熱,熨臍四周。
        小腹旁痛,以及軟肋俱痛者,厥陰血不和也。宜當歸四逆湯。
        小腹疼痛,得屁腹鳴乃快者,小腸氣不和也,宜普明橘核丸。
        小腹疼痛,由於淋 血虛者,胞宮瘀與熱也。宜下瘀清熱湯。
l   脅肋
[總訣]側邊肝膽所分司,和暢陰陽兩得宜。若綁定疼宜破利,非痰即血莫遲疑。
        兩脅下痛,難於俯仰屈伸者,少陽氣不和也。宜加減柴胡湯。
        兩脅下痛,穿透游走有聲者,肝脾之痰飲也。宜加味二陳湯。
        兩軟脅痛,以及小腹俱痛者,厥陰血不和也。宜血府逐瘀湯。
        脅下偏痛,痞結硬滿不去者,血、氣、痰三積也。宜三消去痞湯。
l   腰中
[總訣]腰為腎竅宜補溫,濕著血瘀皆令疼。亦有痛連肩背者,太陽經病討根源。
l   手臂
[總訣]手為四末屬脾經,兩掌中心屬少陰。厥熱兩條須辨治,熱潮時節要分明。
        手發厥冷,或兼洩利清穀者,脾腎之虛寒也。宜附子理中湯。
        手發潮熱,兼見譫語舌黑者,胃中有燥屎也。宜調胃承氣湯。
手心發熱,多在入夜以後者,瘀血在陰分也。宜四物化瘀湯。
手腕疼痛,或兼身痛拘急者,風、寒、濕合痺也。宜五物逐瘀湯。
手心發熱,必在午飯以後者,脾胃停飲食也。宜加味平脾湯。
蒼術二錢 濃樸二錢 陳皮二錢 甘草一錢 神曲二錢 白芍二錢 酒軍一錢
        手腕麻木,通腕皆痛不仁者,血虛生風濕也。宜養血消風湯。
l   腳腿
[總訣]足居下部腎之分,又屬陽明灌大筋。寒熱腫疼根據法治,總於胃腎問原因。
        腳冷厥逆,或兼下利清穀者,脾腎之虛寒也,宜加味四逆湯。
        腳發熱厥,夜睡不欲被複者,腎中真陰虛也。宜六味地黃丸。
        腳跗腫大,青白如蠶明亮者,寒濕之氣注也。宜神仙雞鳴散。
        腳跗赤腫,以及生瘡潰爛者,濕熱之下注也,宜蒼術知母湯。
        腳痛瘦削,無論乾枯發熱者,肝肺之痿弱也。宜去痿治血湯。
        婦人腳心疼痛,如刀錐刺者,少陰經瘀血也。宜仲景溫經湯。
l   前陰
[總訣]男女前陰總屬肝,肝經縈繞在其端。氣摶濕熱求真訣,按法施方本已探。
前陰癢濕,以及赤腫生瘡者,肝經之濕熱也。宜龍膽瀉肝湯。
        陰囊脹結,痛引小腹以內者,肝經之疝氣也。宜茴香五苓散。
        前陰暴縮,或兼轉筋入腹者,肝腎之虛寒也。宜加味四逆湯。
        陰囊縮入,兼見舌卷心熱者,肝經之熱邪也。宜生犀瀉肝湯。
        陰莖蟲蝕,以及婦人陰蝕者,古之狐惑病也。宜外洗苦參湯。
l   後陰
[總訣]後陰肛脫乃為虛,以外俱將實証醫。大抵燥金多燥熱,即從燥氣定權輿。
        後陰脫出,屎後良久乃入者,中氣下陷故也。宜補中益氣湯。
        後陰瘡痔,一切腫痛諸苦者,陽明之血燥也。宜麻仁地榆湯。
l   大便
[總訣]大便無分結與溏,只將寒熱細評章。至於痢証尤難治,還望醫師妙主張。
大腸不通,口渴而小便黃者,陽明之燥結也。宜加味承氣湯。
大便不通,口和而小便清者,脾寒氣凝結也。宜加味理中湯。
大便溏洩,其色青白完穀者,脾經寒濕氣也。宜加味胃苓湯。
大便溏瀉,其色濁垢膠膩者,腸中之濕熱也。宜清熱滌腸湯。
大便溏瀉,必在五更時分者,腎寒而侮脾也。宜加味四神丸。
大便完穀,食入即刻利出者,肺熱而暴注也。宜瀉肺止利湯。
便瀉赤白,下部逼脹難通者,濕熱鬱為痢也。宜加減芍藥湯。
便痢純赤,或見口渴溺赤者,熱結在血分也。宜地榆白頭湯。
下痢禁口,其人飲食不納者,邪熱傷中氣也。宜人參開禁湯。
大便久痢,諸藥不能禁止者,寒熱之錯雜也,宜姜連四神丸。
l   小便
[總訣]三焦決瀆為出路,肺主通調脾轉布。但治小腸與膀胱,世人那得知其故。
        小便赤短,別無外証內傷者,小腸經火氣也。宜加味導赤散。
        小便白濁,甚則盡如米飲者:脾經之濕氣也。宜萆 厘清飲。
        小便短澀,每溺則澀而痛者,膀胱之熱淋也。宜車前五淋散。
        小便不通,點滴俱不能出者,膀胱之熱結也。宜滋腎通關丸。
        小便帶血,或兼莖中割痛者,熱動胞中血也。宜加味五苓散。
        小便不通,諸藥俱不效驗者,氣道迫塞故也。宜通氣麻杏湯。
        小便過多,以及遺溺不禁者,膀胱與腎寒也。宜附子溫腎丸。

卷二 証治
l   寒熱
[總訣]寒熱陰陽朕兆機,互根互換理難知。或虛或實分真假,表裏能明乃可醫。
        發熱惡寒,皮毛灑淅無汗者,風寒閉膚表也。宜原方麻黃湯。
        發熱惡風,翕翕然而自汗者,風寒襲腠里也。宜原方桂枝湯。
但熱不寒,口乾舌燥便黃者,陽明之燥熱也。宜原方白虎湯。
但寒不熱,並無燥渴等証者,少陰之陽虛也。宜長沙附子湯。
皮膚發熱,夜晚潮熱更甚者,陰血不濡陽也。宜當歸補血湯。
子午發熱,睡後更覺盜汗者,虛勞骨蒸熱也。宜柴胡清蒸湯。
寒熱往來,發作有定時候者,少陽經瘧疾也。宜獨活黃芩湯。
朝發寒冷,入夜則又發熱者,陽氣陷入陰也。宜補中益氣湯。
身熱面赤,下利清水完穀者,里寒而外熱也。宜加味白通湯。
身熱面赤,煩躁欲臥泥水者,陰甚而格陽也。宜益元艾附湯。
春月發熱,氣喘而口乾渴者,感風熱之氣也。宜加減麻杏湯。
夏月發熱,口渴而心煩懊者,傷暑熱之氣也。宜加味六一散。
l   嘔吐
[總訣]寒熱陰陽細品詳,總因氣逆嘔斯生。降衝安胃開邪拒,氣不奔騰嘔自平。
        嘔吐不食,水飲不得入口者,火熱相拒隔也。宜人參乾姜湯。
        嘔吐能食,食入實時吐出者,兩熱相爭衝也。宜酒蒸大黃湯。
        食久乃吐,兼見大腹脹滿者,脾經乏火化也。宜姜附六君湯。
        食久乃吐,兼見胸前脹滿者,胃府之虛寒也。宜香砂養胃湯。
        食久乃吐,吐出多帶水液者,腎部之虛寒也。宜仲景真武湯。
        食久乃吐,吐出多帶酸水者,肝藏有寒熱也。宜仲景烏梅丸。
        單吐痰涎,或兼咳嗽頭痛者,胃中有痰飲也。宜加味二陳湯。
        單吐酸水,或兼頭痛如破者,肝寒氣上逆也。宜加味左金丸。
                伯未按:一味吳萸濃煎服亦效,肉桂粉亦佳。
        嘔吐不止,兼見腹痛下利者,脾氣之虛脫也。宜附子理中湯。
        嘔吐發熱,或兼口苦胸滿者,少陽之逆氣也。宜原方柴胡湯。
        卒然嘔吐,兼見發悶惡心者,感瘴厲異氣也。宜藿香正氣散。
l   咳嗽
[總訣]肺氣如鐘撞則鳴,或痰或血治須分。再加和胃疏肝法,咳血之原即此尋。
        外感咳嗽,吐痰清白而涎者,傷寒有水氣也。宜小青龍原方。
        外感咳嗽,吐痰黃色而粘者,傷風動火氣也。宜新方麥冬湯。
                伯未按:荸薺、蘿卜汁二兩燉溫,分二次飲,頗驗。
        久咳上氣,痰涎多而聲易者,肺腎之陽虛也。宜加味真武湯。
        久咳上氣,聲幹澀而痰凝者,肺腎之陰虛也。宜加味豬苓湯。
        小兒咳嗽,連嗆數十餘聲者,肝血之不和也。宜加味逍遙散。
        婦人乾咳,由於經水不行者,衝任之氣逆也。宜變化柴胡湯。
l  
[總訣]喘 二証本多痰,亦有虛時屬腎關。開口便言中氣弱,那知化氣水須捐。
        氣緊喘促,鼻塞聲音不利者,風寒閉肺竅也。宜蘇子降氣湯。
        氣喘而促,審系呼出氣短者,內有停水飲也。宜二陳五苓散。
        氣喘而促,審系吸入氣短者,腎中之氣虛也。宜八味腎氣丸。
        鼾有聲,喉中漉漉不利者,痰氣為寒阻也。宜破痰射干丸。
                伯未按:痰哮症可用漂淡陳海蜇及海帶煎湯,以生蘿卜搗汁和服。
        喘 氣逆,噫咳痰塞溺黃者,肺胃之火逆也。宜清熱降逆湯。
l   失血
[總訣]血隨氣布要循經,氣上因而血沸騰。降逆消瘀為妙訣,莫施補劑致癆蒸。
        驟然吐血,兼見頭痛寒熱者,外感傷經脈也。宜麻黃芍藥湯。
        吐血口渴,脈洪數而溺赤者,火熱傷陰分也。宜加味四生丸。
        吐血口和,脈弦微而溺清者,陽虛而陰脫也。宜變化理中湯。
        吐後口渴,血帶黑而腹痛者,瘀血積腹裏也。宜加味四物湯。
        吐血之前,必先大發惡心者,血潮而凌心也。宜鬱金丹皮湯。
        先行咳嗽,然後得吐血証者,肺燥傷陰脈也。宜清燥和血湯。
        先行吐血,然後得咳嗽証者,陰陽不相符也。宜調陰和陽湯。
吐血之後,肌肉魚鱗甲錯者,腹中有乾血也。宜大黃蟅蟲丸。
大便下血,其下在糞之前者,腸風瘡痔類也。宜赤豆加味散。
大便下血,其下在糞之後者,肝脾不統血也。宜仲景黃土湯。
通身汗血,甚則沾衣盡赤者,火甚而血溢也。宜加味六黃湯。
鼻中流血,以及齒縫出血者,胃中之燥熱也。宜清涼甘露飲。
l   遺精
[總訣]夢中所見乃肝魂,魂不清兮夢不寧。若是陰精無夢洩,失於鎖鑰貴司門。
        遺精有夢,或兼心煩善怒者,心肝之火邪也。宜龍膽清肝湯。
        遺精無夢,或兼陰頭寒冷者,腎元之陽虛也。宜加味天雄散。
l   言語
[總訣]言屬心聲出肺關,心經痰火語言愆。若還肺竅嘶兼塞,升散開提病自安。
        聲音閉塞,鼻窒而喉中緊者,會厭被寒侵也。宜麻黃杏仁湯。
        言語不利,喉痺而咽生瘡者,肺經有痰火也。宜尖貝平肺散。
        聲音嘶小,喉乾而舌不潤者,肺金不清利也。宜麥冬旋複湯。
        語言謇滯,唇緩而流涎沫者,脾經中風証也。宜資壽解語湯。
        昏冒不語,遺溺直視足廢者,心腎經中風也。宜地黃飲子湯。
        狂言見鬼,舌黑而手足熱者,胃中有實熱也。宜三一承氣湯。
        出言漫罵,或兼棄衣登高者,痰火迷心神也。宜礞石滾痰丸。
        出言顛倒,其人癡不識人者,痰入心而癲也。宜朱砂丹礬丸。
        卒倒不言,牙關緊閉不開者,外邪之驟中也。宜吹鼻通關散。
        卒倒作聲,有如羊犬等狀者,風痰發癇証也。宜加味二陳湯。
l   心神
[總訣]心主神兮肝主魂,腎藏精氣外游行。此間治法猶難識,況挾長沙百合名。
        心中大煩,舌黑而不得臥者,少陰之陽煩也。宜黃連阿膠湯。
        心中大躁,手足躁擾不安者,少陰之陰躁也。宜加味白通湯。
        心中怔忡,跳動如舂碓臼者,心脾之血虛也。宜加味歸脾湯。
                伯未按:單用棗仁四錢,龍眼肉十枚,亦佳。
        心悸而怯,常欲叉手冒心者,水氣凌心經也。宜桂苓甘棗湯。
        心驚而惕,神魂不能自主者,心虛而氣浮也。宜桂枝龍牡湯。
        心神慌惚,入夜則多煩夢者,心血虛有火也。宜原方安神丸。
        心神恍惚,每事不能記憶者,有火兼有痰也。宜加味安神丸。
        心神不定,起居百般不安者,百脈皆合病也。宜加味百合湯。
l   斑黃
[總訣]陽明病氣陷脾鄉,挾濕因而外發黃,若但火邪傷血分,赤斑累累亢於陽。
        髮斑紅紫,身熱口中乾渴者,陽明經血熱也。宜加減三黃湯。
        發黃明亮,兼見口渴溺赤者,脾經之濕熱也。宜茵陳梔子湯。
                伯未按:服藥外,以赤豆時煮食亦佳。
        發黃黑暗,兼見口和不渴者,脾經之寒濕也。宜茵陳五苓散。
l   出汗
[總訣]古云盜汗屬陰虛,自汗陽羸衛外疏。識得陰陽相附麗,互根當究五車書。
        發熱出汗,時見惡風灑灑者,傷風之外証也。宜防風和營湯。
        睡後出汗,醒時則汗仍收者,陰虛而盜汗也。宜當歸六黃湯。
        醒時汗出,睡後則汗仍收者,陽虛而自汗也。宜參 朮附湯。
l   腫脹
[總訣]腫脹原由說的端,總因水氣竄皮間。無分表裏和虛實,洩水扶脾病自安。
        先首腫起,以下及於手足者,傷於外之濕也。宜加味五皮湯。
        先腳腫起,以上及於腹股者,內之水不行也。宜原方真武湯。
                伯未按:可兼飲冬瓜汁。
        腫脹溺赤,或兼口渴脈數者,陽鬱而水壅也。宜加味五皮飲。
        腫脹溺清,其口不渴脈沉者,陰結而水停也。宜原方真武湯。
        單腹腫大,其人四肢瘦削者,脾虛而血結也。宜加味逍遙散。
白術三錢 雲苓三錢 薄荷一錢 煨姜二錢 柴胡一錢 蚯蚓一錢 香附三錢 靈脂三錢 乳香一錢 腹皮二錢 防己一錢 蘇梗一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l   飲食
[總訣]胃司飲食命之根,欲惡之間得病情。單指積停一端說,非吾所謂個中人。
飢而思食,每食又不能多者,脾強而胃弱也。宜重訂助胃丸。
食而善飽,每飽又作反脹者,胃強而脾弱也。宜抑胃扶脾湯。
不善於食,而並不思飲食者,脾胃兩皆虛也。宜建中複理湯。
喜飲冷水,以及消渴不止者,胃中虛熱故也。宜原方甘露飲。
喜飲熱湯,或兼腹痛厥利者,脾部之虛寒也。宜附子理中湯。
傷食腹痛,兼見吐酸噯腐者,宿食停不去也。宜加減平胃散。
食入氣嗆,因而哽噎不下者,肺氣不下降也。宜降脾平胃散。
食必飲送,無飲即不下咽者,胃氣不下降也。宜甘蜜半夏湯。
飲傷腹滿,兼見小便不利者,膀胱氣不化也。宜原方五苓散。
l   起居
[總訣]脾主四肢膽主樞,氣機通暢體輕舒。若還運動難為力,按法施方莫舛途。
        轉側艱難,以及曲伸不利者,少陽之樞逆也。宜當歸柴胡湯。
        身體沉重,四肢運動艱滯者,脾經有濕氣也。宜和脾利濕湯。
l   倒撲
[總訣]危急無如猝倒形,驟然跌撲舉家驚。不須問病從何起,閉脫分醫立起生。
猝倒地下,其証手撒目閉者,中風虛脫証也。宜急救三生飲。
猝倒地下,其象手握口噤者,中風實閉証也。宜吹鼻通關散。
l   掣動
[總訣]筋脈從來貴潤柔,那堪風火兩相仇。相仇故爾相牽引,須向肝脾問厥由。
        角弓反張,以及向後跌僕者,太陽經痙病也。宜防風竹茹湯。
        頭低足縮,以及向前跌僕者,陽明經痙病也。宜清陽已痙湯。
        一邊手足,牽引搐搦不用者,少陽經痙病也。宜加味柴胡湯。
        筋惕肉動,振振然欲擗地者,寒水幹筋肉也。宜苡仁真武湯。
        四肢拘急,以及疼痛難忍者,寒甚筋收引也。宜桂枝附子湯。
        四肢酸痛,以及焦痿不用者,火甚筋灼枯也。宜大劑補陰丸。
        四肢軟弱,步履疲怠不收者,濕甚筋縱弛也。宜利濕燥筋湯。
l   蟲蠱
[總訣]蟲因風濕變而生,仲景分經屬厥陰。千古醫師工殺毒,只原來歷未分明。
        吐蟲蟲痛,或見舌起白花者,腎風木所生也。宜仲景烏梅丸。
        口咽生蟲,以及二陰生蟲者,古名狐惑病也。宜新制化蟲丹。
        誤中蟲毒,食白礬而反甜者,邪變入臟氣也。宜經驗吐利湯。
l   鬼祟
[總訣]脈無定准面無常,夜睡流涎鬼祟傷。喻氏移精變氣說,鑿開荒徑指津梁。
        乍醒乍昏,寒熱面色無定者,鬼怪附人身也。宜移精變氣散。
        顛狂如見鬼,以及潮熱譫語者,神魂被火亂也。宜加減龍薈丸。
伯未按:卷一卷二皆屬外感內傷雜病,先由形體,漸及五內,從表入里,層次井然。至於辨症簡要,用藥平正,在繁複之病例中,能作出提綱挈領功夫,極不容易。治病雖不如此簡捷,然略知大法,不致藥石亂投。
若拘執不變,則又不免貽誤病機。故一方面當知靈活運用,另方面當求合理診斷,避免自療為是。

卷三 
l   婦人調經
[總訣]婦人經血屬於肝,肝血調和病自安。熱則先期寒縮後,腹疼瘀血定相干。
經水先期,其血紫黑煩怒者,血分中有熱也。宜加味四物湯。
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川芎一錢 丹皮三錢 枯芩三錢 香附三錢 柴胡二錢 地骨皮三錢 竹茹三錢
伯未按:經色不可不辨,大抵色紅為正,色紫有風,色黑熱甚,色淡為虛,色黃濁者濕。
        經水後期,其血淡白疼痛者,血分中有寒也。宜當歸和血湯。
        經水過多,以及漏下不止者,衝任之虛崩也。宜千金膠姜湯。
        經水過少,以及乾枯發熱者,胞宮之血虛也。宜加味四物湯。
麥冬二錢 當歸二錢 川芎八分 白芍一錢五分 生地三錢 棗仁三錢 台烏藥一錢 遠志一錢 香附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甘草八分 阿膠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經前腹痛,以及行經不利者,血分有瘀滯也。宜加味香蘇散。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陳皮二錢 元胡索二錢 桃仁三錢 香附三錢 蘇梗三錢 柴胡二錢 丹皮三錢 甘草一錢
        經後腹痛,以及經水減少者,血虛而不足也。宜加味補血湯。
黃耆三錢 當歸三錢 白朮三錢 人參二錢 香附二錢 川芎一錢 熟地三錢
        漏下白物,有如米飲不絕者,脾濕因帶下也。宜茵陳四苓湯。
                茵陳三錢 雲苓三錢 豬苓三錢 菖蒲一錢 澤瀉三錢 萆 三錢 甘草一錢
                有寒加益智、桂技,有熱加黃芩、黃柏。
伯未按:豆蔻花、巴戟、芡實、赤苓、鹽水炒車前、烏賊骨、山藥、金櫻子、蒼術、柴胡、澤瀉、鹽水炒黃柏治一切帶下神效。
l   婦人安胎
[總訣]安胎脾是大源頭,萬物生成土力優。腎主系胞亦宜固,肝司胞血更當求。
        胎中嘔吐,數次發惡不休者,脾胃氣阻滯也。宜香砂六君湯。
        胎中心煩,兼見口渴頭暈者,心胃之虛火也。宜安胎清火湯。
伯未按:經停三月,欲知是胎非胎,可用川芎一錢,空心煎艾湯調下。如腹動者,胎也;臍下動者,瘕也;不動者,血瘀也。
        胎中腰痛過甚,則恐胎墮者,帶脈之懈弛也。宜加味固胎丸。
        胎中腹痛,痛甚亦能墮胎者,胎氣之不和也。宜調氣安胎飲。
伯未按:胎動欲下者,急以苧麻根三錢,龍眼肉半兩,二味濃煮與服,餘已治多人均效。
        胎前屎結,以及口乾惡熱者,血虛而胎燥也。宜麻仁養血湯。
        胎前溺黃,以及黃濁不利者,胞熱而水滯也。宜龍膽清熱湯。
        胎胞下壓,小便不得下出者,胞系之不舉也。宜八味腎氣丸。
        胎胞上逼,心中煩悶不安者,血虛而火迫也。宜養胃清降湯。
        胎前水腫,以及腹中脹滿者,胞宮水不化也。宜加味防己湯。
        胎前咳嗽,以及嗆嘔不安者,子咳與子嗆也。宜調肺平肝湯。
l   婦人保產
[總訣]婦人新產莫言虛,恐是瘀停內阻持。若是瘀行商補劑,養陽不若養陰宜。
        將產之期,預備滑胎催生者,必調和氣血也。宜保產無憂散。
白芍二錢 黃 八分 菟絲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濃樸七分 艾葉七分 芥穗八分 枳殼六分 川芎一錢五分 貝母一錢 羌活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
                伯未按:此方極輕,功效甚大。
        臨產催生,交骨結而不開者,血氣不活動也。宜加味佛手散。
                當歸五錢 川芎三錢 龜板八錢 血餘三錢
伯未按:若兒下而胞不下者,急用酒洗當歸二兩,川芎五錢,益母草、乳香、沒藥各一兩,黑芥穗三錢,煎服。但有產科醫院者,以送院治療為最妥。
        新產之初,腹痛暈頭等症者,瘀血相攻衝也。宜加味失笑散。
        產後瘀盡,諸虛百損並見者,氣血大虧損也。宜十全大補湯。
l   小兒外証
[總訣]小兒外証求太陽,三字方中明訓彰。究與大人同治法,不須科別擅偏長。
        小兒發熱,兼見惡寒頭痛者,太陽經傷寒也。宜人參敗毒散。
                伯未按:用淡豆豉三錢、蔥白五個,煎服亦好。
        小兒口噤,手足抽掣痰潮者,傷風動痰火也。宜羌活息風湯。
l   小兒內証
[總訣]小兒內証求太陰,修園有語特叮嚀。集中所列無他証,他証皆當即此尋。
初生小兒,屈腰啼叫不休者,瘀血積腹內也。宜用下瘀湯。
小兒腹痛,以及脹滿吐瀉者,總責太陰經也。宜香砂六君湯。
小兒食積,手足熱而腹痛者,脾胃不運化也。宜加減平胃散。
        伯未按:飯焦炒透,和砂仁研細,為消食妙品。
        小兒黃瘦,以及腹大潮熱者,脾胃之疳疾也。宜已疳胡連湯。
l   外科瘡証
[總訣]癰疽早治勿延遲,寒熱相蒸已就時。初起急當消散法,成膿托毒是相宜。
        瘡癰初起,紅腫而極痛癢者,風火血相結也。宜消散撤癰散。
        癰疽初起,白陷而不痛癢者,氣滯寒痰聚也。宜宣陽撤疽湯。
        凡瘡初起,無論紅白寒熱者,當破血行氣也。宜外敷百效散。
        凡瘡已成,欲其化膿速潰者,當排膿內托也。宜黃耆托裏湯。
        凡瘡已潰,膿腐不能速去者,當化腐去毒也。宜消凝還肌丹。
        瘡後陽虛,食少體寒便滑者,衛氣不充足也。宜十全大補湯。
        瘡後陰虛,煩渴便黃發熱者,營血不滋養也。宜四物養營湯。
l   刀傷跌打
[總訣]跌打刀傷須急施,煎湯何似外敷宜。若雲手術須靈捷,險症還延專此醫。
        刀傷亡血,口渴心煩氣喘者,陰亡而陽越也。宜滋陰養陽湯。
        刀傷冒風,發腫發痙發抽者,血虛筋失養也。宜滋血養肝湯。
        刀傷潰爛,成膿流水不止者,血瘀而化膿也。宜提膿化瘀散。
        四肢頭面,跌打損傷疼痛者,經絡有死血也。宜通瘀達滯湯。
        腰腹胸背,跌打損傷疼痛者,膜內有死血也。宜化瘀逐血湯。
        跌打損傷,無論何處腫痛者,當散血使消也。宜火煨酒調散。
伯未按:婦科最重胎產,小兒病症易變,外傷尤多危急,宜送當地醫療機構檢查處理。本書所載,雖有可取,幸勿依靠自誤。

卷四 附錄
l   救急
[總訣]世人救急最當詳,命在須臾實可傷。因証施方莫疑忌,挽回造化致嘉祥。
誤中菌毒,嘔吐煩亂欲死者,胸傷而氣逆也。宜清胸滌毒飲。
中一切毒,無論藥石蟲蛇者,皆風痰熱毒也。宜解毒萬應丹。
        伯未按:蛇咬傷,搗蒜敷之。蜈蚣咬,蜒蚰搗塗。蜂螫,蚯蚓糞敷之。
        中煤煙毒,昏眩迷悶如死者,炭氣閉肺竅也。宜清涼解熱漿。
萊菔汁冷服,為第一方。又冷水自胸面灌服之,又置冷地風吹則解,後煎黃連石膏芒硝湯服之。
跌壓猝死,血氣傷損昏迷者,須曲拳堅抱也。宜熱馬溺灌之如無馬溺,用童便灌之。再用桃仁、紅花、麝香、酒軍、童便並服。
夢魘猝死,殭臥呼叫不醒者,痰氣閉竅道也。宜通關開竅丹。
凡湯火傷,不可冷水逼劫者,熱氣恐內攻也。宜黃連白虎湯。
石膏四錢 知母三錢 黃連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花粉三錢 淡竹葉二錢。外用大黃末麻油調敷。
        投水溺死,水不得出,閉氣者,當撬口通竅也。宜吹氣吹藥方。
        救自縊死,恐其頸垂氣洩者,當抵肛提髮也。宜推拿按摩方。
伯未按:現下倘遇中毒等事情,宜急送醫院救治,切勿自療,以免耽誤時機,至要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