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菁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布爾廸厄著
第二部份 聖職授任禮 The Ordination
目錄概覽
|
第一章 菁英的生產
The Production of a Nobility |
第二章 制度的儀式
A Rite of Institution |
第三章
能力的不確定 the ambiguities of Competence |
英式的壓力和法式的壓力
Forcing Ground and Intensive Cultivation (強力扎根與密集教化) |
為奉獻者祝聖
Consecrating Those Who Consecrate Themselves (聖化自我聖化者) |
||
象徵性封閉
Symbolic Confinement |
苦行與皈依
Ascesis and Conversion |
附錄:預備班和名牌大學的生活經歷的材料
1.封閉、 2迷人的經歷 3.永恒的回歸) |
|
二元性結構(組織)
A Dualist Organization |
是貴族就得行為高尚 Noblesse
Oblige[貴族義務:超越名聲而行事/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
按:新細明體為原標題;小字標楷體為我所加。
第一章 菁英的生產
1提問:教學活動僅僅是技術嗎?從學位頭銜(本書譯作稱號)與社會階序再生產進行思考。(P114)
2.Bourdieu主張教學活動作為分類人群的制度化儀式。(類比於通過儀式)(P115§1)
3.名牌大學的預備班,作為「菁英學校」,召喚權力菁英後代並予以培養、聖化。(P115§2)
4.比較歷史學研究入手。認為菁英學校的普遍特徵,是以隱修和苦行為基礎。探索菁英學校與不同社會之間的關連,不同的社會透過菁英學校(作為制度儀式,或者透過通過儀式),而正當化權力分配。(Sociodicy,特定社會性質的正當化Justification)。(P116§1)
5.預備班樣本介紹。[小字] (P117-8)
6.研究方法與資料介紹[小字] (P118-9)
7.學校作為篩選青少年的制度,依學業特性及社會特性進行分類、聚集、強化接觸、建立情感聯繫,而後「預先建構了日後的自行遴選行為」(P119§2)。[按:類比於新教倫理,清教徒在心智上的自我篩選]
8.實業大資產階級的疑慮,希望小孩進入管教嚴格的學校(才不會學壞走偏)。[聖熱納維埃夫學校作為一種範例]提醒了人們,與菁英學校(如英國公學)推行的隱退和修行聯繫在一起的空間上和情感上的分離並不與社會的連續性相互排斥,與此同時,它順便回擊了那些將它理解成為和家庭之間存在鴻溝的人。(實際上,貴族學校與資產家並無鴻溝,鴻溝是在這些學校之外、大學之外、以及無學位者)(P128§1-P129)。
9.被選拔出的學生,形成分離群體。當人們認同與理解此類選拔,則孕育出象徵資本,當排它性越多,象徵資本意義越大。「壟斷(一旦得到認同)就會轉化為菁英(nobility)」。這種效應會隨著群體中的個人共享稱號、神奇的參股其中,而完成了象徵資本的集中[各式頭銜、評語、作品相互襯托](129§2)
10.這些名牌大學預備班向人們推行與灌輸人類學意義上的共同文化。
11.[按:如建中文化、北一女文化、人社營精神、台大幫、成大幫...;英國公學《學校手冊》、西點軍校《榮譽守則》...][小字]
12.這些連帶轉化成為無需言明的身體化舉止與言談[語氣、玩笑、梗],使同類人易於辨認彼此。(P130-1)
13.習氣之間的融洽,為優越群體所共感。[惺惺相惜共知彼此的]情感上的賦魅(affective
enchantment)與心智結構同質性所生的邏輯順服(logical conformity),形成了群體精神(esprit de corps)的基礎。(P132§1,E84§1)
l
英式的壓力和法式的壓力(Forcing Ground and Intensive Cultivation)(強力扎根與密集教化)
1.預備班的環境與一般高等教育機構不同,特點在緊張而不間斷的學業活動。就效果來說,「人們所傳遞的內容的主要部份,不是存在於大綱、課程之類的表面材料之中,而是存在於教學行動本身的結構之中。」(P132§2)
2.以學業為中心的特點,與學生住不住宿(採取寄宿制)沒有關係。(P133)
3.走讀生不會比寄宿生更不用功。(133§2) [小字]
4. 不只是教學,因為還包括學生自發投入,以因應緊急狀態的因素。[按:有點密集考前衝刺班的意味](134)
5.學生不能夠快速學習,滿足標準,就會被淘汰。(134-135§1)
6.預備班學生的生產力遠高於[鬆散的]大學生。(135§2)
7.生產力比一比:預備班學生完勝大學生。(136)
8.預備班學生的高度生產力是以一整套制度上的條件為前提的:教師公開推行成套的學業規範和學業檢查,並且運用以強化同學團體的內部競爭為原則的激勵機制。(136)[按照上課交作業,大量練習]。
9.對細節的要求,有錯就不繼續批改,字跡要清楚,分數公諸於眾,反覆指涉會考,強調時間壓力。(137-8)
10. [智力競賽]是搶快搶時間的競賽,如同運動競賽,[但同時又是在以閒暇為要件的學院當中,而無需煩惱生計問題,沉浸於閒暇的知識競賽當中]學生投入與人人為敵的競爭中,不那麼在乎協調與合作。(139)
11.緊急的邏輯(緊張的生活張力)創造了學生有利於進入職場的要件,要求反應快、能夠運用名言錦句應付,迅速回答具有範圍與標準答案的題目(畢竟會考是有時間限制的,無法漫天申論,自由發揮)。[為了應付考試的緊急性],促使人們去迎合各種手段和技巧,但過早掌握這些手段和技巧,卻會使人偏離誠實與嚴謹,促使人與實踐家的「秘訣」靠近,而遠離研究者的方法與技術。(140)→學會考試方法,但卻離理解很遠。
12.反覆的條條框框,與其說有利於探索性的實踐,不如說它更有利於權力的運用。(140§2)...快速地應付例行公事,或許是大學最重要的生存之道與「重要德行」。事實上,所有這些「重要德行」預先更傾向於實用主義的算計和不折不扣地服從明確的規定,卻不那麼傾向從事科學或藝術探索所需要的果敢和決裂。(140§2)
13.例:成功學生與成功人士的同質性(冷靜、好口才、善於應對口試、面對考試前的拼博精神),具備工作紀律以及快速而嚴密的工作習慣→類似於求職的基本要件。(141)
14.(Q:工作要求的技術能力有限,為什麼要接受那麼多無用的知識?因為文憑是篩選企業管理者的標準)文憑掩蓋了經濟資本持有者的雙重矛盾:與人民相比,他們自認智慧、無私、雅緻,而有文化;與知識分子相比,他們則自視力量、行動、剛強、實用主義、與效能。(知識分子則是與批判精神共在,與權力保持距離,或者說博學,重學術成就、研究)(142)
→這一雙重矛盾是實業資產階級與教育體制深刻的矛盾情感的根源:對於培養「精英分子」的教學機構,實業資產階級的期望是,它們能夠傳授知識而又不造就知識份子,「既訓練而又不扭曲」,「既影響而又不至於「玷污」,或像1968年代後人們常說「不要腐蝕年青一代」。(142-143)
→出於這樣的期望,實業資產階級在邏輯上傾向於授予名牌大學預備班和名牌大學(尤其是理科的預備班和名牌大學)無需爭辯的優先權,儘管他們沒能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它們似乎準備著要在教學機構所具有的深刻矛盾中滿足實業資產階級的要求。(143)
15.大文化與專業文化、普通教育與技術教育、構想與施行、理論與經驗、綜合與分析,在所有這些對立面起作用的,是最暴露、最有爭議、最容易受到攻擊的社會邊界,也就是在與名牌大學一體化的進程中被神化了的那條社會邊界。(他不是技術人員、他是通才,不是有限的專家...、在大學封閉環境中,自信地面向未來)(143-144)
15.大文化與專業文化、普通教育與技術教育、構想與施行、理論與經驗、綜合與分析,在所有這些對立面起作用的,是最暴露、最有爭議、最容易受到攻擊的社會邊界,也就是在與名牌大學一體化的進程中被神化了的那條社會邊界。(他不是技術人員、他是通才,不是有限的專家...、在大學封閉環境中,自信地面向未來)(143-144)
l
象徵性封閉 Symbolic
Confinement
1.在對最終考驗充滿焦慮的等待中,持續不斷地競爭造成的急迫性,比起單純的寄宿環境,產生了更大的象徵性封閉的效應。→由於競爭,學生不再質疑教育機構的邏輯,使得名牌大學預備班和數學預備班的學生,漸漸將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與「對會考有用」的東西等同起來,與此同時,他們還學著無視自己所不知道的,滿足於自己所知道的。(145) [按:自我封閉]
2.校園行話是被接納或者被排除的符號,也能夠促進自我封閉,如關於學校空間、學業等級、教學機構中的資歷。(145§2-146)
3.超負荷的時間安排不允許文科或數學預備班的學生去大學聽課。預備班和大學學院之間的這條鴻溝助長了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拒絕,至少可以說,這條鴻溝有助於人們自滿自足地蜷縮在這個基本社會單元裡,「數學預備班好比是修士的鬥室」,那兒的好些彊界都是人跡罕至的。(147§2) →按:類似補習衝刺班。
4.填鴨教育導致了「虛假的智者」,他們對世界的解釋差不多就是教科書的解釋。(148)
5.對於數學預備班的學生來說,六成的人認為好學生的特點是學習速度快,只有15%的人認為學習深入是好學生的特點。(149)
6.老師亦自我封閉,上述的封閉效應才會徹底。這些老師幾乎全是這些教學機構的學生,認同並灌輸機構的價值。...作為某種意義上的教練員,他們不是通過直接明了的教學,而是通過努力創造有利於緊張訓練的環境來反覆強化一定數量的技能的實施要領,以便應對學生的緊急情況。(149§2)
7.中學教師的價值不在於作研究(與大學教師不同)。(150)
8.中學教師不期待成為大學教師,他們編教材,不作研究。(150-151)
9.這些教師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不像大學教師僅僅是片面的授課關係。(152)
10.「您知道,我們和我們的學生很親近,我們連著三年都和他們在一起。他們都是精選出來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精英群體,沒有什麼紀律問題。確實,這是希臘語教學的最後一個堡壘!(笑)。我同時還在索邦大學教古代史,那裡的學生總是曠課,我從來就弄不懂他們(文科預備班,歷史學教師)」(153)
11.教師將自己(尤其是哲學課程)視為精神指導者的角色,介入學生生活的各種面向...學生覺得自己有一位或者幾位精神上的父親(154)。
12.不論教師、學生、評委,都是同一條學術生產線(預備班)產生出來的產品,相互協調並不困難。(154-155)
13.預備班教出來的學生變成了老師,自認為自己最適合預備班的老師的工作。(155§2)
14.(考試影響教學,題目限制思想)由於必須訓練學生回答學校的提問,文科預備班的老師不得不根據學生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必將遇到的結構來安排學生談話的套路。.[按表操課,行禮如儀]..「這些題目是作為真正的思想範疇在運作的,它們推行一整套明確劃定了範圍並且可能真的會在考場上遇到的練習題,以此來限制思想的空間;然而,當這些思想範疇擴張到了整個社會空間,它們就為這個完善的、封閉的、十全十美的社會製造了幻覺。」(156)
15.(師生間的共謀)老師幫學生消化抓重點,學生為了避免浪費時間,也會避免用問題或者不同意見來打斷老師的講課。(預備班學生只有不到10%學生會發言;大二數學和物理學的課程,卻有38%的人傾向發言)。(157)
要做的事情很多:他們不是作為業餘愛好者來到文科預備班自學的。再說課程很精彩,使人不得不聽,或許可以說就好像法律規定人們不得不聽一樣。在諸多體制的弊端中,這些課確實是不錯的了。(文科預備班,歷史教師)(158)
16.教學以列點方式呈現(I,II,III,1,2,3,a,b,c)以節省時間。但「這種專制而又教條的教學卻很少讓學生感到它的專制性,因為它在功能上是與會考和會考的極其特殊的要求聯繫在一起的,因而這種教學方法的明確職能主要是確保節省時間和個人研究的時間,而不是激發個人去閱讀和研究。(158§2)
17.書夠用就好,不亂列書目給學生。(文科預備班英文老師)(158)。
18.這樣的形式化教育,成為教師展現(功能上的)魅力的舞台,既在展現陳規中施展魅力(如數學老師教口訣與心法),又在例行化的顛覆陳規中,展現魅力(如哲學老師,揭露一般教學的簡化邏輯),但這些魅力,都以教學機構的制度作為前提條件(159-160)。
l
二元性結構A Dualist Organization(二元組織)
1.精英課程的存在所產生的最隱秘的效應毫無疑問是與教學組織中的二元性聯繫在一起的,例如,大不列顛的公學和普通中學,法國的名牌大學和大學學院。正是在這兩類教學機構的系統性對立關係中產生了它們各自的獨創性、彼此的區隔(distinction,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差別),以及它們傳授給自己產品的象徵性價值(160)。(預備班學生與大學學院學生之間的對立:學習風格、習氣、世界觀)
2.文理科在教學機構當中處於被支配的位置。(160)
3.文理科畢業生多進入中學教育,寫了博士論文的人更多是進入初中或高中教育,而非進入研究領域或高等教育。(161)
4.大學教師職能的分散化,對比於預備班的全面照顧(162)。
5-6.大學老師要給人是搞研究的印象,而不只是教書匠;自由的學風也是大學重要形象。(162-163)
7.[大學的預設]即使談起考試,學院裡的教師最多也就是給一些提示,泄露一些技術性的秘訣,以便使學生放心。教學關係是兩種自由、理性活動的毫無拘束的交融,因此,這種關係不會用粗暴的方式,強迫人們接受紀律和知識:學習應該遵守它自身的規律(「學生應該得到適合於他們的東西」),對於知識,吸收的質量比吸收的數量更重要。(164)
8.大學教師避免給學生貼標籤(164)。
9.大學教學避免形式化與因循守舊(165)。
10.大學與預備班的社會條件不同:大學學院的教師只能摒棄一切與中等教育有關的實踐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只會讓他們顯得好像是混進高等教育的中學教師(165)。...大學教師面對的種種壓力擠縮其時間,所以訴諸教學上的「自由主義」或「寬容主義」就構成了符合客觀形勢的解決辦法。(166)
再者,大學教師是個等級化的群體,可以透過指派工作進行分析,把教學活動分派出去。(166)
助教和講師們給予學生自由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在自己工作的最嚴格的定義中竊取了同樣多的自由,或者說,他們在必須要做的事情面前作出了同樣多的逃避。(166)
助教和講師們給予學生自由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在自己工作的最嚴格的定義中竊取了同樣多的自由,或者說,他們在必須要做的事情面前作出了同樣多的逃避。(166)
11.這樣的教學結構有助於在學生身上發展與教師策略相對應的策略,其實,與其說是策略,還不如說是有意疏漏:教師的許多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於他們不像學生那樣坦率地接受自我,因為他們所處的客觀環境沒有向他們提供這樣做的條件。由於得不到學校的持續援助,並且不得不將學習設想成個人的事情,因而教師們常常被迫在手段和目的皆無保障的教學活動與他們的個人愛好之間搖擺——這種個人愛好尤其表現他們拒絕學習紀律和學業檢查,或者表現為他們滿懷喜悅地贊同知識分子使命的完美形象:這實際上是他們對學習的客觀真實性和學業活動所導致的職業的客觀真實性的雙重否定。(167-168)
12.封閉與效率,使社會及學業方面的受益者得到更多(幾乎都男性);離散與放任,反而使得學生在學業與社會上顯得是白費力氣。(168)
13.高等教育中的二元結構所產生的效應,就是它擴大了學生群體的原始差異[按:類比於馬克思的原始積累],因為從主流標準來看,最完美的教育只青睬那些在社會關係上和學業上最優越的人。...教學機構的職能不能縮減為技能的生產與再生產,關於這一點,高等教育的交叉結構說明了此點,稀有資源給了選拔不嚴格的學生,而那些被選拔出來的優秀學生,卻走上了對社會結構再生產的道路,修習最不開放、不利研究的課程。[按:書本化知識被認為是封閉性的知識,尤其工醫法相關系所]
如果我們認能夠認識到所有層級化了的課程劃分中的社會賭注及其結果,並非全然處於知識與科學範圍,並且瞭解知識與科學勞動的區分邏輯常常被支配勞動分工的邏輯所混淆,那麼我們就能解釋前述奇怪的事實。(169,E101)→按:必須要回到場域邏輯要思考。
第二章 制度的儀式 A Rite of
Institution
1.「菁英學校」一直履行著神化的職能,它們在教育過程中完成的那些技術性活動,其實與制度化儀式的各個時刻是緊密地連繫在一起的;這兩個教育體系的存在或許就足以讓我們注意到這一點:選拔就是「獲選」,考試即是「試煉」,訓練就是「苦行」,離群索居就是閉關修煉,技能就卡里斯瑪認證。(經過了這一段,似乎人就會變得超凡入聖。)(170)
2.分派就是作標記;在合格的最後一名與不合格的第一名,劃下鴻溝。(171)在成就的連續性中(人們常常談起毫釐之差)將兩類彼此分離的人群區分開來的劃分程序,就是生活中的神化行動,也可以說是聖職授任行動。(172)
l
為奉獻者祝聖Consecrating
Those Who Consecrate Themselves(聖化自我聖化者)
1.授予稱號與自認為有天命(這工作非我莫屬),兩者的關係如何可能?(173)
2.[區隔與犠牲]長牆既隔絕外人,也隔絕裡面的人。學院的神化劃作的界線,內部的人必須犠牲跨界的渴望,並且把處於界線內的特權,當成一種責任,一種公益。(174)
3.威望源自於眾人可見之責任感及其實踐。(單單有頭銜不會獲得尊敬)。(174)
4.漫長的考試與修業過程,習氣逐漸趨同(認同機構標準,或者失敗淘汰)。(175)
5.神化與認同之間的辯證關係,大學教師作為功德圓滿的職業,對那些完全順服的人,早已是教職(神職)人員的後代,授予功勳。(176)
6.次要的優越條件,成為人生過程漸次的分離點。(176)
7譬如雖出身工人階層,但家裡經濟條件較好。(177)
註1:社會出身不能僅考慮父親,還要包括母親,以及兄弟姐妹的狀況。...社會出身是顯示器,而不是根源;可以用來發現文化資本轉移的不同方式。(177)
8.女生的情況。強調補償性優越條件的重要性。(她們自以為是自己很用功,但研究顯示她們的母親都有學士以上學歷)(178-179)。
9.自由放任只對幸運者有利。而預備班的結構條件,反而有利那些被支配者,創造出他們自我實現的感覺,而著迷於學校,全心投入其中,走向學術道路,晉身加爵。(179)
10跨越分離「大眾」與「菁英」的界限,其前提條件是決裂,甚至是背棄;其實,跨越、決裂、背棄只不過是一系列漫長而極其細微的決裂的最終結果,即無數差別性偏離的累積;用學術語言來說,正是無數的差異性偏離造成了社會軌跡的重大偏差180。(例:鄉音與斷絕地方連繫的菁英)。
父輩創造的小小裂隙(你只要讀書就好),到子輩的大裂痕,而產生面對故鄉的鄉愁(北漂青年)。
父輩創造的小小裂隙(你只要讀書就好),到子輩的大裂痕,而產生面對故鄉的鄉愁(北漂青年)。
11.對父輩的雙重謀殺。(例如眷村小孩讀社會系,由藍轉綠,回不去了)。181-2
12.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與過去的聯繫都與現在有關,確切地說,就是與個人或者團體的現在向他們的過去承諾的未來有關。[英雄再也不談過去的卑微出身)...教師職位讓人可以成為被支配階層的支配者,為發展文化行動提供機會。(183)
13.官方稱號的授予與皈依,是在人們的期待中完成的。發自內心的贊嘆和喜悅是教育事業成功的確實表現。(184)遺產需要繼承人,繼承人也要接受被繼承。(184)
l 苦行與皈依Ascesis and Conversion
1.前述討論信仰空間,此論建立信仰的活動。(186)
2.作弄新生是為建立社會能力(與點滴的技巧能力)(187)。
3.剝奪新生,使其除了學校以外,無所依靠。學校確立自身在價值授予上的壟斷地位。(187)
4.永恒會考。這種學習方式使人全身心投入遊戲中,並認同其價值。
5.苦行主義帶來的效果,自我控制。以自我控制埋葬本性,進行對他人的控制。(189)
6.形式化訓練的意義(如死亡的希臘語,現代數學),真正的人是有能力摒除實用性的人,卓越的人都致力於自身的升華(191)。苦行的目的就是對規則的服從,找不到其他理由。(杰出就是超越定義)教學技巧之所以產生效能,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或許就在於群體對於技巧所產生的效能的信仰;那些把青春用於學希臘語或者學橄欖球的人,都相信這些實踐活動所產生的訓練功效,因為他們身邊的人對此都深信不疑,所以說,這種信仰在客觀上和主觀上都改變了這些人。(192)
l
是貴族就得行為高尚 Noblesse Oblige[貴族義務:超越名聲而行事/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1.社會邊界建立在人們的信仰之上。「人們出身高貴,但是人們還必須變得高貴」,只有高貴的人才能夠行為高尚,但是如果人們的行為不再高尚,那麼他就不再是一個高貴的人。(192-193)
差異感(我和你不一樣,能夠作的跟你不一樣)迫使行動者在客觀上強化自身的差異(193)。
差異感(我和你不一樣,能夠作的跟你不一樣)迫使行動者在客觀上強化自身的差異(193)。
2.法國高師學生為了提高自身身價所作出的努力,而他們對社會名望的欽羨不止一次地構成了大學遴選的基礎,也讓他們追尋著自身的命運。(195)
3.學業神化行為按照稱號選定和建構起來的合法等級裡集中的個人實際上構成了統計學等級,因此,這裡的統計等級是通過某種離散差來定義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業上的神化行為導致全體當選者都期待著自身的圓滿,然而,這種圓滿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達到。(196)
整體體制趨向於將所有人的渴望都引向人們最熱切而又最難企及的軌道,然後再消除職業生涯實際分配中的一切真實性,使那些將被職涯分配的真實性帶到最容易企及,也是最平凡的職業生涯的人(如中學教師)也努力投入,因為只有他們的投入才能使杰出者的軌道變得合理,才能夠使那些用顯赫的稱謂命名的人生軌道,如哲學家或者作家的軌道,以及另外一個場域中的大使、高級公務員或共和國總統的軌道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顯然,對於整個體制的合力同謀,現代統計學也無力以對。(197)
整體體制趨向於將所有人的渴望都引向人們最熱切而又最難企及的軌道,然後再消除職業生涯實際分配中的一切真實性,使那些將被職涯分配的真實性帶到最容易企及,也是最平凡的職業生涯的人(如中學教師)也努力投入,因為只有他們的投入才能使杰出者的軌道變得合理,才能夠使那些用顯赫的稱謂命名的人生軌道,如哲學家或者作家的軌道,以及另外一個場域中的大使、高級公務員或共和國總統的軌道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顯然,對於整個體制的合力同謀,現代統計學也無力以對。(197)
4.減少投入是放棄幻想。但稱號的法律效應從未徹底消除,「破落貴族仍舊是貴族」,仍能從與平民的差異當中,獲得象徵性的好處。(198)
5.學科的差異(如地理學或地質學)或者不會讓幻滅者的願望與機會有那麼大的差距。(199)
6.當法國高師的學生遠離世俗利益,投入學業中,他們處於特別的情境。「高師學生必須迫使自己有選擇地放棄他們在世俗場地上的瘋狂投資應得的紅利——儘管這種瘋狂投資是在學校的要求下進行的,違抗者遲早被將被當作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白痴」來對待;而對於只有智力上的成功才能獲取得的象徵性利益,人們擁有的越多,就越能輕鬆自如地擁有它,只是這種成功從來都是沒有保障的。(20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