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真幸(2021)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跟隨大澤真幸一起建立當代必備的社會學素養。顏雪雪譯。新北:衛城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翻譯這本書的人真是功德一件!裡頭提到了台灣學者極為陌生的日本社會學者的洞見與觀察。雖然我的時間僅僅足夠閱讀一次,並作簡要摘錄,但這本書值得第二次閱讀,光是作者如何編排種種思想與理論,前後對比,手法看起來非常純熟厲害。但這本書,其實蠻難說得上是入門讀物,但如果日本人的社會學的入門讀物是長這樣,我想也是蠻讓人覺得羨慕的,可以讓人感受到思想的魅力。概念簡述也都算清楚。本書的成長環境是來自小團體授課的課後筆記的再整理,這種創作形式也蠻適合思想普及,總之,這書蠻多可學習之處。暫記於此吧。
1.P.28-29反駁Arendt認定Thomas Aquinas誤譯政治動物為社會動物之說法。
2.P.101巴西有孔德教!
3.P.105提出達爾文的演化論實際上是社會狀態的無意識作為泉源而生的理論,達爾文思想之所以能成功,是仰賴有某種程度成熟的資本主義。(refer:Anna L. Tsing在其實《末日松茸》之中間〈插曲〉段落談「自我創生」理論與「共同創生」理論之對比,自我創生有與當代「個體」具親近性的社會源頭)
4.P123《資本論》的商品分析作為精神結構分析
5.P130 主張馬克思有自「異化」往「物化」分析視角的概念遷移。
6.P143商品是當代世界的上帝。
7.P.144《資本論》作為當代(金錢作為)宗教批判;剩餘價值作為上帝。(p.146)
8.P.152 Klass作為calling的超譯解釋之美。
9.P218齊美爾思想中的「結合與分離」之張力作為核心關懷
10.P.232存在有沒有平等的自由。如尼采等人之思考。
11.P.261自我指涉循環的問題。(人與眾神的關係→有辦法搭配理念型概念,回應文末最終提到的如何以辨證實在論克服相對主義的問題嗎?一個猜想)
12.P.266自我指涉性,數學家G. Spencer-Brown的《形式定律》之著作。
13.p.292韋伯與涂爾幹對於獨立於個人意識之外的「社會」的發現。
14P.332 Parsons模式變項的區分,可謂根源於滕尼斯的《社區與社會》的二元對立區分。
15.p.343對於帕深斯的批判,大部份非科學上的質疑,亦非理論內在的問題,而是政治上的批判。P.344如果帕深斯是對的,那人類就完蛋了──這是思想檢查式的批判法。
16.p.349帕深斯理論的最大缺陷,在於無法處理自我指涉的悖論。→盧曼出手。
17.p.365過往意欲導入現象學於社會學中的學者:Theodor Litt, Alfred Vierkandt, Theodor Julius Geiger.(但失敗了,唯一成功者為舒茲,但他過世後才聞名)
18.p.372《社會世界的意義建構》第四章處理韋伯的理念型問題。
19.p.373 AI與意義框架問題
20. p.383角色距離的存在,反而使得角色作為社會結構更能發揮作用。
21.p.387 欲走規範論路線著,不應贊同建構論。
22.p.397意義與功能的互補性(內在與外在指涉的一體兩面與結果作為原因之反溯)
23.p.410《野性的思維》一書之功於在作馬克思主義之解毒劑。
24.p.416德希達的「零符號」論點對於結構主義之批判
25.p.424結構主義仍不離「主體與符號」的緊密結合。
26.p.428批判Bourdieu用habitus化解「結構」論點之不足,仍處於結構論中,而主張盧曼才是超越「結構」概念的分析者。
27.p.434《啟蒙的辯證》與《逃避自由》回應納粹依附問題。
28.p.439哈伯瑪斯的規範論與盧曼的科學客觀分析之反諷。
29.p.450系統是複雜性的化約。
30.p.454 自我創生系統對於結構生成論的解釋。
31.p.460雙重偶連性預設了他者的存在。
32.p.462偶然性為秩序的成立帶來可能性。
33.p.463盧曼以功能結構論修正了帕深斯的結構功能論:功能需要引入各種結構活用之可能。
34.p.466與價值判斷保持距離的盧曼:社會學能作的只有紀錄事態,無判斷善、正確與否的權利。
35.p.478對建構論的批判:「存有論的不當劃分」問題──建構作為指涉,已預設了不變的實體。
36.p.480建構論實為研究者之投機行為。
37.p.498傅柯回歸自我照顧/自我認識/說真話,實際上只是半調子理論的抵抗;無法脫離當代社會「主體形構」之宰制,亦無建立抵抗之據點。
38.p.502不論系統或權力觀,皆為如同猶太教之「奴隸道德反叛」?
39.p.504「道成肉身」論作為新一代社會學的啟示(按:語焉不詳)
40.p.513「唯有偶然性無法被否定!」→現代社會學的基石?(如同笛卡兒的論斷???)
41.p.516以世界的偶然性之必然與絕對,克服相對主義問題。
42.p.518唯有失敗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失敗?因為我們無法相信現實的偶然性。我們認為現實沒有其他可能,所以我們無法變得自由。但是若我們將那出現在現實根基的偶然性,作為基本的前提、等同於絕對實在的前提,並加到社會學理論中,若我們能創造出這種理論的話,結果又結何呢?此時,我們將有可能以伴隨著獨特反轉的形式,獲得實踐的方針。那個理論,應該保證能讓我們直接將失敗本身轉換成變革的成功。應該會出現一個理論,帶給我們走向失敗的勇氣。我就以這樣的預言,結束這門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