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6日星期四

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中的生活可能》CH1-10 摘要

 

《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中的生活可能》CH1-10

謝詞 允許糾纏的可能性 

         (第三自然、時間複調)

序言 秋季香韻

(不規律生計、環境不定、零碎區塊、糾纏、時間韻律、空間軌跡,拒斥資本主義崩壞假設、生態學中的跨族群互動與干擾歷史之觀點、人為干擾與松茸共生)

第一部 還剩下什麼?

(氣味與松茸迷宮)

第一章・覺察的藝術

不穩定性與生命可能性、物種之多元時間創製投向projects地景形成與互惠合作、多元物種世界、聚合/拼裝assemblage以破壞社區community之僵固、遭遇happenings、不和諧音、多重時間韻律與聚合軌跡

第二章・傳染即合作

(活下去須共生合作、反物種封閉論、理解概念作為聚合/拼裝,如瑤族/森林之複雜性、松茸作為歷史產物、傳染多樣性、人物複雜地景、死亡、戰爭與坦然面對/雜音/說故事)

第三章・規模的一些問題

(規模化[以規範與模型進行轉化)甘蔗園模式/工廠模型/力求擴張)、不可規模化(蘑菇森林模式/物種互惠之因時因地轉化特性/多元繁雜);非二元對立,松茸生於規模化之後、殘值回收之轉譯作為資本主義的另一面)

  曲・聞一聞

(氣味、遭遇、糾纏、記憶、新的自己、生命與不穩定性的近似性、歷史作為不確定性的當下凝結、物種糾纏共變)

第二部 進步之後:殘值積累

(貿易與轉譯;買賣方的奇思幻想;全球經濟如何被認知為資本主義,或者說,如何窄化為當前的資本主義認知)

第四章・遊走邊緣

(供應鏈、商品鏈、自然作為原料不再理所當然、殘值(Salvage;或譯蠻殘)taking advantage of value produced without capitalist control (E63),作為資本主義運作的特徵、蠻殘轉譯暴力與污染成為利潤、近資本主義peri-capitalism;或譯緣資本主義,取攀緣之義;資本主義與團結經濟批判;經濟多樣性、具體歷史、轉譯者/媒人/仲介、太平洋貿易、實現「自由」夢、日本經濟與世界貿易,自由聚合freedom assemblage

 

自由

第五章・開放票現場,奧勒岡

幽靈、開放票現場Open Ticket:賣後貨漲價可重議價、蘑菇人的自由作為展演;Freedom is the negotiation of ghosts on a haunted landscape; it does not exocise the haunting but works to survive and negotiate it with flair;自由是在鬼魅徘徊的地景上與幽靈的協商;它不驅逐那些縈繞的亡魂,反而圖謀共生,靠著一身本事你來我往、非勞動、非工作、獨立商人、不再回歸薪資勞動、違法採集、「公有財產」作為修辭矛盾、Freedom/haunting:自由/夢魘作為經驗的一體兩面、價格作為秘密、分類揀選作為商貿技藝;不全然作生意,重視較勁演出的戲劇性;競爭與獨立作為人人享有的自由;不確定性作為心理預期與競爭文化作為美式心理學;

第六章・戰爭故事

法國有兩種東西:自由與共產主義。美國只有一種:自由。──開放票現場,一位寮國買家為自己來美國而不去法國所做的解釋。

在森林裡看似自由遊走的採集人其實背負著紛亂的差異。他們所形容的自由既具有公共軸心,同時卻也是社群特定事務的分界點。儘管這類日常事務後續差別很大,有些類型仍能顯示出松茸採集的多元樣貌都是自由驅動出來的。(P106)

白人

參戰或反戰

柬埔寨

森林作為美式自由/重拾健康/行動自由/完整的人/戰場與打獵被獵感受

苗族

寮國、打獵與戰爭(沒了森林聲響與氣味,男人會消沉)

寮國

佛教、營地間商人、政治難民、軍國主義的內化

自由作為boundary object(邊界物件);白人老兵在這裡回溯創傷,高棉人療癒戰痕,苗族人憶想鬥爭地景,寮國人衝撞界線。這當中的每一道歷史暗潮,都使得採集松茸成為擁有自由的表徵

第七章・美國怎麼了? 兩種亞裔美國人

日裔
美國人

強制的同化。拘留營告訴他們的是,要當個美國人,就要從內到外轉譯自我。[1]

向心的改宗邏輯

東南亞
難民

在新自由多元文化主義興起之際成為公民的。對自由的熱愛大抵就足以讓他們融入美國人群。→改宗信仰美國民主,入境美國時,必須表明支持「自由」。

以「自由」為邊界物件的離心邏輯

 

苗族

反對共產主義,擁有民族自治→親屬投資網絡

 

寮國

共產主義不利經商→追求美國的巿場自由

每個與我對談過的人,無不刻意將自己的謀生之道與民族、政治的故事連結在一起。

→有些白人採集者與買家會稱自己的立場是「傳統主義」;他們反對融合;他們欣賞自我價值,但不想受他人污染,他們也將之稱為「自由」,但這並非多元文化的表現。然而,諷刺的是,這卻推了美國一把,因而實現有史以來最具世界性代表的文化組成。新的傳統主義者反對種族融合,也反對提供國家福利以促進融合──亦即反對強制同化。當他們拆解同化狀態時,新的組成卻應運而生。

沒了中央的安排,移民與難民只能抓緊自己謀生的最佳機會:那就是他們的戰爭經驗、語言與文化。他們透過最簡單的詞彙「自由」,加入美國民主世界(129)

→利用現成節點與積極創業者,動員自己的民族與宗教同胞,填補想像得到的經濟利基。無須薪資、福利,而「自由」是最高追求。(130)

......轉譯之間(… in Translation)

第八章・美金與日圓之間

(全球供應鏈、美日關係近代史、臨時工處境、被遺忘的歷史、美元催生日圓、日本人理解國際貿易作為轉譯、日本的金融資本、財閥與帝國擴張關係、貿易公司把物品轉譯為存貨、外放生產手法(putting out)、日本威脅與美國1980年代的股東革命、美國的「融資併購」到「併購且重組」的主流投資策略、留有利部份在國內,其他則外包、美國的《廣場協議》造成美元貶值、日圓上漲,影響日貨外銷,日本1980年代的通膨的「泡沫經濟」1990年代的「失落十年」→日本不再是供應鏈的主人;耐吉案例(美方不是製造業,而是行銷人員與設計師)

美國人為何願意受這種卑微的角色(擔任松茸供應商)?因為正如我解釋過的,奧勒岡州裡沒有人認為自己是日本企業的員工。採集人、買家和外勤業務都是為了自由而做。但自由唯有透過讓美國人的生計從預期受雇於人的想像

中跳脫,才有辦法動員窮人──這是美日兩國資本跨太平洋對話的結果。(143)

松茸商品鏈中也看到我一直在描述的歷史:日本商人努力尋找在地合作夥伴;美國工人從對固定工作的期待中解脫;轉譯與雄心壯志交會,使得美國式的自由匯集了日本式的存貨inventory(143)

第九章・禮品變成商品,復歸禮品

交易帳棚裡,松茸與它帶進的現金就是自由的戰利品。後續分類才會將松茸區隔成資本主義商品。(147)

異化問題、戰利品→?→商品、禮物經濟、社會關係與名譽、松茸可建立關係、批發商作為媒人(界定品質並且配對)、通路分化(頂級、上等、超巿)、不懂松茸等於不懂日本、中介者(媒人)作的工作就是價值轉譯、自由(如同松茸/金錢)作為一種交換價值、

(集貨仍屬禮物經濟?)同樣地,在「開放票現場」裡,松茸與金錢以及自由交換裡的代幣與戰利品,本身就有貴重價值。它們還因為與自由的聯繫而增值。它們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個人的獨創屬性。從這個觀點來看──儘管此處沒有明顯的「禮物」可言──要是由我來判斷松茸算是禮物經濟還是商品經濟,我會把它歸在禮物經濟這邊。個人價值與物件價值在自由的交換中共同成形:代表個人價值的自由,在金錢交易與搜尋的過程裡實踐了,就好像金錢與松萃的價值,也是買方與採集人自由交易中的參與者賦予的。金錢與磨菇不只有使用價值或資本主義交換價值;它們也是採集人、買家、外勤業務三方看重的自由的一部份。(154)

貨艙與分類的臨時工人、松茸被淨化為存貨、規格化、

外勤業務和出口商兩方必須把松茸轉變成可接受的出口商品。

但淘汰幼菇卻有助松茸符合商品標準。自此,松茸不再糾纏於採集者與買家之間的自由交換,而成為具有特定尺寸與等級的商品,能被使用或進入商業交易。

 

終於,松茸這種生命之始與之終都是贈禮的東西,成了資本主義的商品。它只用了幾個小時,就全然異化成了商品:時間就從它身為存貨停在飛機跑道上、並在機腹裡飛向日本開始計算。但這些時間非常關鍵。主宰、並架構起供應鏈的是出口商及進口商;他們兩方的關係在這幾個小時裡獲得鞏固。身為存貨,松茸能用來計算輸送給出口商與進口商的利潤,組織商品鏈的辛苦工作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也就值得投入。這就是殘值積累:從非資本主義價值的狀態裡創造出資本主義價值。(155)

第十章・殘餘韻律:干擾中的生意

「殘餘的張力」the ambivalence of salvage)、廢墟生活與多重時間韻律、反單一進步觀、覺察的藝術、營生區塊謀生方法、資本主義作為非開放性的聚合(拼裝)、同時關注資本主義內部與外部營生方式、回收的韻律(殘→資→殘→資→)、潛在公地、「不限於人類糾纏」的另類政治學

 

  曲・追蹤

糾纏、真菌作為自己與他人的世界打造者、真菌與種間關係生存(生生)、樹際網絡、環境修復、

達爾文生物觀:生命為各自物種、獵食關係、自我創生、現代綜合論、規模、自我創造、自我封閉和自我複製的基因遺傳、韋伯的鐵牢籠、DNA穩定性、沒有歷史。無歷史演化理論的核心、現代綜合論問題。數學模式。

演化發生生物學:基因突變與有機體發展、環境影響基因、有機體透過其他物種作用才能發展完全、人類不能沒有各細菌、生物及細胞的共同發展、共生功能體、共生生成(對比前述的自我生成symbiopoiesis V.S. autopoiesis)、偶發事件的遭遇、歷史、種間難以規模化、多物種歷史生態學、種族研究無法逃避歷史。真菌抵菌自我複製鐵籠、物種糾纏。自然歷史描述。好奇心。重視觀察與描述的科學人可以派上用場。

細胞這種一度屬於可複製單位的象徵,已變成在自由生存的細菌之間共生的歷史產物。(170)



[1]在美日裔人士的普遍同化,是二十世紀晚期「羅斯福新政」(New Deal)頒布後美國福利國家的文化政治促成的。當時政府有權以福利或強制命令去規範大眾生活。移民人士被勸告要加入「熔爐」,抹煞個人的過去,以成為徹頭徹尾的美國人。公立學校就是製造美國人的場所。(12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