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星期六

寄食者 第一部份與第二部份摘要

 

第一部        被打斷的飯局

 

老鼠開飯-串級

第一段(para 1. 後簡稱段1)寄食他人。

2雜訊與新秩序的出現。

3任何寄食者都會設法驅逐上一級的寄食者。

4針對總墾戶的流言(噪音)使總墾戶收手;木板的噪音趕走老鼠。

5重新思考ProductionProduction不等於re-production,總有噪音與寄食者。

6農墾者(farmer)不是毀壞生命,反而是寄食於生命(向大自然收租)。

7寄食關係不是交易關係,因為其單向性。「寄食是半導性、整流閥、單一箭頭等不可逆的關係」。(22-23)

8重新思考「生產」,視為一個串級的寄食系統。

9最前端的被寄食者,如果不願意被寄食,它們去了那裡?

10 parasite:雜訊、寄食者、寄生蟲的多義性

11 parasite作為寄生者,被寄生者甚至於以生命款待寄生者。(24)

12用輕快寓言,處理當代學術以厚重風格處理的問題。(24-25)

13連結寓言與科學,不視為對立的兩者。(25)

14沒有交換。只有寄食,是單方向的──寄食宿主。(25-26)

15轉換視角,從寄食者的視角,來理解人類(如禮節等)。(26)

16寓言故事未看見動物們的主動性,問題關鍵始於在於「寄食」(在一旁吃)(27)

17故事或科學、生物學或人文科學,關係是「簡單而不可逆的箭頭」。(27)

18哲學思考主客體間關係。(28)

19寄食是主體間的關係(intersubjective)。我們必須面對互為主體性,接受它的打擊。(27)

20但出現雜訊。

21英語中不存在parasite的多義性。

22寄食(parasite)關係無所不在,但未入人眼簾。(28-29)

23聆聽哲學家閉口不語的雜音(parasite)(29)

24寄生蟲學者的異議,我們吃畜生,但沒有住在牠們裡面。(29)

25人類是獵食者,而不是寄食者嗎?(29)

26獵食是滅亡關係。(29-30)

27我們不只獵食,我們還寄食利用(衣著/住家)。

28被寄食者構成了我們的「環境」。

29本書談宿主與寄食者的饗宴。(跨文類寫作)

30寄食是攔截,世界上的一切由寄食構成。(31-32)

31老鷹寄食普羅米修斯,而普羅米修斯也和老鷹成為一體。(32)

32例子:網路、鐵路、貨幣、文字流通…(32)

33群體與雜音/寄食的關係為何?(32)

34雜音是否等於群體?(32)

35雜音是系統例外,還是系統本身?沒有寄食者的系統是不存在的。(33)

36笛卡兒不考慮雜音,但不考慮parasite的系統還是系統嗎?(33-34)但系統本身是parasite嗎?(34)

37沒有十全十美的系統。歷史就是偏離均態。學者們都愛乾淨,那麼髒東西要去那裡?我們可以想像不具預定和諧、會顫動和偏移、有酸苦艱澀的系統嗎?我們可以不再捍衛一位「永遠可靠的造物主」嗎?偏差就是事物本身,它可能還創造了事物。可能偏差就是事物的根源,正所謂:太初有雜音。(34-35)

38換成老鼠的耳朵,它們又會聽到什麼?

39被寄食的總墾戶跳到老鼠後面,宿主成了寄食者。

40哲學家是置於所有人背後的寄食者。

41宿主在前,寄食者尾隨其後,每個人吃人、人談人的系統都是這樣。(36)

42噪音創建新秩序;能適應噪音/寄食者,具有免疫力。城巿製造噪音/寄食;寄食/噪音也製造了城巿。(36)

43鄉下老鼠是理性主義者,無法容忍噪音,試著簡單化、愚蠢化事情,制定同質而殘忍的系統。城巿老鼠反而能與噪音共存共生。(36)

44提問:像鄉下老鼠這樣的寄食者,它是令系統複雜度上升的原因,它也消滅了系統。而另一個問題則持續:我們到底是在處理系統的病理,抑或是系統的突現(emergence)和演化?(37)

45老鼠躲回田野,我們跟上去。

 

沙蹄爺開飯-亦主亦賓The Satyrs' Meal / Double Hôte

1.半人半羊的Satyre形象。

2.田野中的Satyre(對比於先前的城巿老鼠場景)亦需吃食。

3.法文hôte,賓主難分。

4.賓主互許/不許他方寄食。

5.雙方處於待界定的空間。

6.雙方符號相反,但絕對值一樣,總和不為零。我們不知系統亦不知圖示,留待仲介之中。

chatGPT 4: 作者在故事中強調了角色的模糊性。主人(薩提爾)在同一個情境中既是提供者,也是接受者。主人和寄生者之間的關係變得模糊不清,導致敵意與好意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通過這個隱喻,Serres想要挑戰我們對於寄生現象的傳統理解,提醒我們注意在互動中的角色轉換和彼此的影響。

 

Serres還在文本中指出了語言的局限性,語言在描述這種關係時往往失去了精確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區分系統內和系統外的角色,以及他們對系統的建構和破壞作用。這使我們更加意識到,主人和寄生者的關係實際上可能更為複雜,無法用簡單的二元對立來描述。

 

總之,Serres通過本段文字中的隱喻和敘述挑戰了寄生現象的傳統觀點,強調了主人和寄生者在一個共同的空間中互相影響和角色轉換的可能性。此外,他還提醒我們注意語言在描述這種關係時的局限性,以及系統內外角色的模糊性。

 

Michel Serres的觀點中,主人和寄生者在一個共用的空間中互相影響和角色轉換,這種情況可以引申至我們在社會中的各種關係。考慮到主人和寄生者的角色,我們在面對複雜的人際互動時,也應該認識到彼此角色和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在這些互動中達到平衡。

 

例如,在公司合作中,合作夥伴可能同時扮演提供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需要共同努力,以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而不是簡單地將彼此視為對立的一方,或僅僅關注自身利益。

 

同樣,在家庭或親密關係中,人們需要意識到彼此在相互依賴中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自己的需求,還應該尊重和支持對方。與其將這些關係視為單純的利害關係,不如把它們看作是基於信任和支持的互動過程。

 

此外,在政治和社會議題中,不同利益相關方也可能在特定情況下成為主人和寄生者。這使得政策制定過程變得更加複雜,需要考慮到各方的需求和期望。這種情況下,Serres的觀點提醒我們要充分瞭解和尊重彼此的立場,並尋求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Michel Serres的主人與寄生者觀點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各種人際互動和關係。我們應該認識到在這些互動中,角色和行為可能會發生變化,並且應該尋求共同解決問題,實現平衡與和諧。

 

效益遞減-晦澀與混雜

1.      面對模糊,我們界定「問題」,把它弄清楚。(43)

2.      科學史遵守效益遞減的規律。(43)

3.      每一層的反思都會增加知識的含糊性。(44)

4.      寄食鏈的基礎環節(1.宿主-3.攔截者-2.寄食者)

5.      老鼠既處2.又處3.

6.      沙蹄爺則是1.2.互換。

7.      每個人都可以作第三者3.

8.      例子:小事件改變人生境遇。(46-47)

9.      薄因厚果;傾斜(inclinaison)無可迴避。(47)

10.  (歷史)不是雙重與對立;而是多元與變換。

11.  鄉下老鼠的鄉下,亦是戰爭多於和平。(48-49)

如何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融入這種複雜性。傳統教育方法往往傾向於傳授絕對的知識,但塞爾主張,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這可能需要改革現有的教育模式,以促進更加多元化和靈活的學習環境。

 

最後,塞爾在書中對未來的展望中,強調了面對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重要性。他認為,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我們需要學會適應和接受複雜性。這可能意味著,我們需要摒棄那些過時和狹隘的思維模式,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總結一下,《Le Parasite》這本書提供了關於知識產生過程、現代技術、教育以及面對複雜性的獨特見解。Michel Serres呼籲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價值觀、方法和目標,以便更好地應對這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世界。雖然這些想法可能具有挑戰性,但它們無疑對於理解我們生活中的複雜性具有深刻的啟示。

 


 

二分,三分──被納入的,被排除的第三者

1.      蛇在窩裡冬眠

2.      鄉巴佬的好客,帶蛇回家,蛇暖,引發蛇的敵意。

3.      贈予蛇處所的鄉巴佬,其實是剝奪蛇住處之人

4.      第三者決斷。情況實際上是三值邏輯,我們一向認為只有二值。中間項既存在又不存在。

5.      交換強調公平互惠,但寄食卻點出不公平實質(誰願意被搬家,還要感謝「幫」我們「被搬家」的人?)

6.      人是萬物的寄食者,他身邊的一切都是他的寄宿場所。(55)…他出於私心,擅自扭曲了交換和贈送的邏輯。予取予求,無以回報,我們一向活在單方付出的邏輯中。對狼來說,牠的蝨子是人。(56)

ChatGPT 4.0: 賽荷運用了許多隱喻和哲學思考,挑戰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這個寓言挑戰了關於恩惠、救贖和父親角色的傳統觀念。在故事中,蛇成為了一個無奈的受害者,被迫成為他人恩惠的對象。賽荷認為,人們往往期望他們的恩惠會得到回報,這種期望本身就具有操控性和壓迫性。

 

通過分析這個寓言,賽荷提出了一個三元邏輯,質疑了人們對恩惠、回報和責任之間關係的理解。他認為,一個恩惠往往可能帶來多種結果,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甚至是中立的。這種三元邏輯要求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在社會互動中的角色和行為,避免過度強調權力、義務和報酬。

 

獅子開飯-單向箭頭

1.      獸穴(拉圖意義上的計算的中心);獅子作為萬物之寄食者,最強也最弱。

2.      獸王老矣,反被寄食

3.      提問:寄食/雜訊,到底是系統的阻力,亦或動力?我們一般的日常行為取決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系統是最佳化的限制,還是為求最佳化,而導致了系統?此問題為全面性問題。

4.      帝王是寄食者還是犧牲者?寄食者是犧牲者,還是帝王?決斷點為何?

以賽荷在這節文字中提到的獅子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權力、寄生現象和犧牲者之間的複雜互動。獅子是叢林之王,它位於生態系統的頂端,享有絕對的權力。然而,同時,獅子也是一種寄生者,它依賴其他動物(例如羚羊或獵物)來獲得食物。換句話說,獅子從其他生物身上吸取資源,而不需要回報任何東西。

 

然而,在某種程度上,獅子也可能成為犧牲者。當獅子變老、變弱時,其他動物(例如年輕的雄獅)可能會試圖奪取它的地位,使它失去權力並最終被排除出族群。在這種情況下,獅子成為了犧牲者,因為它必須承受失去權力和地位的代價。

 

通過這個例子,賽荷試圖引導讀者思考寄生者和犧牲者之間的關係,並認識到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角色可能會相互轉換。這種理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組織和行為中的權力結構,並應對各種挑戰,尋求更好的平衡與適應。

在這段文本中,蜜雪兒·塞爾通過獅子、老年國王和寄生關係的隱喻,質疑了權力、犧牲與寄生之間的關係,挑戰了我們對這些概念的傳統理解。他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引導我們思考寄生現象在組織和社會中的作用,以及權力、弱者和犧牲者之間的互動。這些問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對於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具有重要價值。

 

競技員開飯-偏差與建構現實

1.說話(parole)parabole(比喻)parasite(雜訊)。在詞與物之間,雜訊使人偏差。Exemple(法文,榜樣與偏離交易)。→此節討論語言與現實的距離。

2.詩人讚頌競技員,以三分方式贊頌,一贊優勝者,二贊雙子神。

3.競技員只願付三分之一的款項,認為「二贊雙子神」處為偏差。

4.擁有和交易的邏輯(權利)不同於恩惠、無償的邏輯(道義);前者強調欠債還錢;後者互相設宴,答謝連連。

5.日常生活,結清債務再宴客;神明眼中,道謝在前,還款在後。(當代社會V.S.恩惠社會)恩惠歷史已逝,我們進入經濟學的年代,一切都是交易計算,錙銖必較。這樣的歷史是否有外部?此正是本書欲一探究竟的問題。如何思考無力償債之人的問題?

6.神明是肆意享樂,不受打擾者。不朽,就是酣宴盡歡,無有止時。西蒙立德在此恣情吃喝,也是寄食者,接受廟會答謝。

7-8.(偏差無時不刻存在)現實與語言,互相置換與偏移

9.三角作為世界構成的形象,缺一角即塌陷,但也帶來新的變化。「奇蹟正是小能量之間存在的偏差,同樣地又在大能量之間存在,於是我們才得以理解現實世界;正是:寄食者打的比方(parabole),與東道主的癱瘓恰成平行」。(69)…(拄杖)瘸子是發現者,傾側是世界伊始。(69)

10.-11過多與不足,作為雙生子互搏的樣態,或是癱瘓(paralytique)或是作為互鬥社群之基本範例(paradigme)。賽荷視為對現實的一種知識建構,認為自古典時代便常把它付諸實行。

12.前綴詞(para)即是計算皮重,估計偏離平衡狀態多少。但它也被擺放、被安置在某處。寄食者連結的不是站點(station),而是關係(relation)。他把關係弄得像懸臂一樣,不確不實。最簡單的圖式於是出現。靜力學的英文「static[1],亦指雜訊,也就是寄食者的意思。

13.整篇文章、整段歷史,即使非以一個前綴作結,亦可以一詞蔽之。因此──且僅因如此──我們才明白,它是記憶術的一個源頭。說道(discours)猶如道途(parcours),都具有典型的簡單性,亦即話語是演繹的,它建構現實,它從偏差出發建構現實。在一個佈滿簡單箭頭的流形裡,偏差便意味著傾斜。

從這個角度來看,通過觀察和分析這些差距,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現實世界的複雜性。//這種關注差距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關注細節和微妙差異的方法,在許多領域中都被認為是關鍵的。例如,在藝術、文學和哲學等領域中,對細節和差異的關注通常被認為是理解和創造力的關鍵。//因此,這段文字強調了關注和理解差距對於記憶藝術和其他知識領域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前綴開始,逐步構建出對整個文本和歷史的理解。

按:一種方法:留意歧出之處,以理解現實是如何建構而成。

 

本節描述了詩人Simonide如何在一場比賽中讚美一名運動員。詩中充滿了對雙胞胎卡斯特和波魯克斯(CastorPollux)的讚美,然後將運動員與這些神祇相比。這種讚美充滿了夸張,但其實是寓言。詩人通過使用讓步(écart)這種修辭手法,將讀者引向真正的意思。

 

Simonide的讚美詩在某種程度上無法將焦點集中在運動員身上,而是通過一連串的跳躍和敘事策略,引導讀者進入了不同的思考領域。文中提及到,不論是神還是凡人,都無法完全涵蓋事物的真實。語言往往難以捉摸,總是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事物的實相。作者認為這種偏離與代碼(parabole,譬喻)以及代碼之間的關係密切相關。

 

詩中還涉及到應得(le dû)與應酬(le gré)之間的區別。在現代社會中,應得在應酬之前,而在古代神話中,應酬通常在應得之前。文章結尾時,作者提到了房間失去一個支撐的時候,如何使整個結構崩潰。這意味著現實世界如何突然闖入,使語言無法完全掌控。這種現象引發了對真實和現實之間關係的深入思考。

 

在篇章中,作者探討了詩人和運動員之間的關係,以及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界限。這個故事的道德在於精確的計算和現實與象徵之間的差距。篇章中提到的神話與現實相結合,進一步闡述了這種差距。同時,文章強調了應得的與感激之間的區別,以及兩者之間的交流與應對。

 

文中提到的節慶與宴會展示了人們在交流和互動中的各種態度。慶典經常被打斷,揭示了人類生活中不完美的一面。另一方面,神在故事中的出現則突顯了神性和永恆。文章中提到的詩人和運動員之間的關係也顯示了語言和現實之間的張力

 

在故事中,現實的突然介入,如建築物倒塌,表明了無法完全逃避現實。在探索這些主題時,作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例如語言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這個世界中是否存在一個超越交換和應得的經濟體系的地方。

 

總之,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詩人、運動員和神之間的關係,以及語言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通過一系列故事和哲學思考,作者試圖回答有關現實、虛擬和生活意義的問題。

 

浪蕩文學與模控論-新的平衡

1.言語作為貨幣,寄食者以此進行交易。(論資訊交易)

2.例子:料理香味與硬幣聲響的公平交易。

3.點出物質交易與資訊交易的分界線。

4.寄食者突破分界,以香氣換貨幣;用聲響換料理。

5.盲人提供足;癱瘓者提供眼,形成共生。

6.但眼指揮足,共生並非平等交易。

7.模控論:物質與邏輯的交集。

8.交易非平等,檔次有高低,有可流通與不可流通者,其(不)平衡乃演化而來。

9-10.資訊指揮能量,擁有資訊者讓他者的資訊稀缺,以維持指揮。

11.稀少性造成的平衡,帶來價值。首次出現是性命攸關的問題;意義隨之而來。歷史自黑盒子為起點。

12.支配鏈的基礎:竊取資訊(封閉他人的資訊)。關鍵在於修訂法律,剝奪多數人的知識,以至於說到底,權力就是這樣。它以新的天秤來衡量自己。它是關係,也是名符其實的秤桿,它把蘊藏豐富的地點,以及資訊被剝奪的場地給連結起來。但誰把誰的雙眼給剜去了?知識被安放在什麼地方?又未出現在哪些空間裡?沒錯,勞心與勞力的功能分配,基本上對應於城巿與鄉下的悠久關係,就像我們在老鼠故事裡看到的。(77-78)

13這樣的權力(或可被稱為官僚主義)依靠科學、知識、資訊、訊號。創始者為寄食者。(按本節很貼合《監視資本主義》對google的討論)它已經在這地方扎根了,把家庭據為己有,它無所不在。

14.生產者玩弄內容,寄食者玩弄位置,玩位置的人打垮玩內容的人。(位置資訊;平台空間決定一切)

15.科學家玩內容,但是科學家也被玩弄位置(官僚體制)的人玩,玩弄位置也就是玩弄主體間的關係。

在這個社會和政治遊戲中,掌握人的人往往比掌握物的人更具優勢,因為他們可以左右他人的決策,進而掌控世界的走向。

16.火之人(轉化/寄食)與地之人(定著/冷酷)的對比

17.玩弄關係、玩弄處所,就是支配關係。Parasitepara處理的是關係,他在一旁、在附近、他岔開、他並非依於事物,而是依於關係。他在通過之處。(79)

18.有人屬於源頭,有人屬於通道。

19.看起來是在分析實體,但其實關係才是重點!

Toute la question du système est maintenant d'analyser ce qui y est un point, un être, une station. Ils y sont traversés d'une étoile de relations, ils sont carrefours, échangeurs, triage. Or n'est-ce pas cela même, analyser : dire que cette chose est à l'intersection de plusieurs séries. Dès lors, la chose même n'est rien d'autre qu'une tête de relations, ce carrefour, ou ces passages. Elle n'est rien que position, situation. Et le parasite a gagné.

整個系統的問題現在是要分析其中的一個點、一個存在、一個站。它們被關係的星星貫穿,它們是交叉點、交換站、選路站。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分析就是說這個事物位於多個系列的交叉點。因此,這個事物本身不過是一個關係的頂點,這個交叉點或通道。它不過是位置,情況。而寄食者贏了。

 

 

五旬節,聖靈降臨

1.火舌四散,說起方言,與他者溝通。譯者說本節作者混用法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呼應聖靈降臨的情節。(83)

2.chatGPT3.5:這段文字是關於聖靈降臨節的描述,描述聖靈的降臨過程。文字中描述了從天上傳來的聲音,如同一股猛烈的風,然後讓聖靈的信徒們充滿了聖靈,他們開始說起各種不同的語言。這段文字強調了聲音和風對於聖靈的降臨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些現象將聖靈的存在與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連接起來,並且使不同語言的人們可以理解和分享聖靈的啟示。

3.聲音粉碎和諧,節奏與意義,混而為一。異域他者各以其語宣揚上帝神蹟。

4.並非單一語言譯作他語;而是同時傳播與接收多種語言。(混雜與生成)

5.語言、聖靈充滿與道通為一。譯者表示「作者把《使徒行傳》中的這個段落讀成訊息(語言)浮現自背景噪音的瞬間,讀成系統開始或轉換的階段,因此說自己「舌頭分岔」。換言之,語言在「分岔」中得以體現。(85)

按:對從混亂的說方言,到能夠交流意義的階段。

使徒行傳 2 - 中文和合本

門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

1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

2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

3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

4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5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

6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

7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

8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

9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

10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

11革哩底和亞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

12眾人就都驚訝猜疑,彼此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13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

6.吵雜→有人發言→有人翻譯→系統逐漸形成。

7.用赫美使(Hermès)談交流、中介、轉譯→漸成系統/或者另一個系統

8.多對多→去中心,無交流。 Hermès:多對一對多,中心化的。

9.赫美使作為交叉口的神祇;也是層級化的開端。

10.有可能存在無中介的狀態嗎?

11.回答1:萊布尼茲的先定和諧與單子講,封閉的單子間的溝通由上帝為中介。

12.回答2:赫美使系統:多神/多中心系統→既傳達又被攔截/損耗。上述1則是此系統的極限狀態。

13.上述系統可在一定時間內平衡,但亦可能瞬間熔解。

14.2為地方局部網絡;1則是通用貨幣(上帝/錢/代碼

15.五旬節模式為無間隔的多與多連結模式,複數成員自我調節。(賽荷的烏托邦理想?)

16.從神學恩典視角,重新思考第3類(五旬節)溝通模式的可能性?

ChatGPT3.5:聖靈之火不僅是一種物理現象,也是一個隱喻。它代表聖靈的轉化力量,可以燃燒不潔並用知識和理解照亮思想。因此,聖靈的恩賜不僅是物質上的東西,還包括豐富靈魂的無形品質。

 

此外,恩賜過程中沒有交換,這暗示了一種純粹的溝通方式,不受市場或其他形式的社會交往中可能發生的扭曲和操縱的影響。這種純粹的溝通特徵在於賜予者和接收者之間的直接和無中介的聯繫,不受語言、文化或權力關係的限制。從這個意義上說,聖靈的恩賜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新型的溝通模式的樣本,這種模式不是基於商品或思想的交換,而是基於對神的共同體驗。

 

總的來說,聖靈的神學提供了對現代社會中主流溝通模式的有力批評,這些模式往往以等級制度、支配和操縱為特徵。通過強調聖靈的轉化力量和恩賜過程中的直接性,它指出了一種更真實、民主的溝通形式的方向,這種形式建立在相互尊重、同理心和同情之上。

17. 火的生成、轉化與熄滅→此處討論引自天主教五旬節詩歌。

18.「謝謝」作為贈與/贈語,讓自己坐上被寄生的位置(承認自身依賴他人),感謝他者。

19-20.討論希臘語的「謝謝」

在米歇爾·塞爾 (Michel Serre) 的《寄生蟲》(Parasite) 的這段節選中,作者通過考察希臘語中“eucharist”一詞的多面性,闡明了語言、文化和神學的複雜性。通過這次探索,Serre 強調了語言傳達複雜思想和培養深刻聯繫的力量。

 

作者最初對“聖體聖事”一詞的頓悟強調了語言和文化理解的必要性,以便掌握單詞中的細微差別。通過將“聖體聖事”作為一個語言學和神學概念進行研究,Serre 認為它的用法超越了它作為一種表達感激之情的字面意義,延伸到包含對相互聯繫和神聖存在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基督教神學的背景下,變體——在聖體聖事儀式中將麵包和酒轉化為基督的身體和血液——作為語言和人類經驗之間關係的隱喻基礎。作者思考了這種關係的共生性質,思考變質的神學概念是否賦予希臘語“謝謝”以更高的意義,或者該詞的文化和語言意義是否闡明了神學概念。

 

此外,Serre 強調語言在揭示超越人類互動表面方面的靈性和相互聯繫方面的作用。通過使用“eucharist”這個詞作為例子,作者說明了語言如何作為神聖存在的管道,培養個人之間的交流感和共享經驗。

 

最後,這段經文深入探討了聖體聖事的共同層面,強調了從共同的信仰和實踐中產生的合一和精神聯繫的概念。在這樣做的過程中,Serre 重申了語言在促進個人之間的深刻聯繫和培養對人類經驗的集體理解方面的力量。

 

總之,米歇爾塞爾的“寄食者”對語言、文化、精神和人類互動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複雜的分析。通過仔細研究希臘語單詞“eucharist”,作者闡明了單詞的多層次性質及其封裝複雜思想、情感和超越語言字面意義的聯繫的能力。

21.感恩/感激,使得寄食者反過來成為被照顧者,這是超越中介,形成社群的契機。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希臘語表達“Παρακαλῶ”(parakalo) 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索,它包含“不客氣”、“我求求你”和“我邀請你”等含義。深入探討語言、文化和靈性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這段經文在“Παρακαλῶ”parakalo)的多面性與聖靈的神學概念(稱為“Παρακλητος”(parakletos)或 Paraclete)之間建立了聯繫。

 

作者闡述了“Παρακαλῶ”parakalo)的語義復雜性,強調它不僅可以表示對感激的禮貌回應,還可以表示祈求和懇求。這種豐富的語義作為跳板,將表達與 Paraclete 相提並論,Paraclete 是三位一體的第三個神聖實體,據信它以神秘和意想不到的方式乾預、調解和滲透人類生活。

 

在基督教神學思想中,Paraclete 通常與聖靈等同,並與各種形而上學屬性相關聯,例如風、生命氣息和神聖的禮物給予者。利用這個神學框架,作者更深入地研究了“Παρακαλῶ”parakalo)的概念,強調了聖靈作為超然恩賜的角色,超越了人類互動的局限,超越了個人的立場。

 

這段經文以五旬節事件作為結尾,據說聖靈以火舌的形式降臨在使徒身上。這種生動的意象寓言了聖靈統一和變革的力量,強調了它照亮人類集體經驗和塑造公共生活動力的能力。結尾處提到希臘過渡和邊界之神赫耳墨斯,他在干擾的一天結束,進一步強化了語言、文化和靈性的總體主題,因為赫耳墨斯還充當神聖的使者和交流的守護神。

 

總而言之,這段經文對希臘語的多種表達方式“Παρακαλῶ”(parakalo) 進行了複雜的考察,巧妙地將其各種含義與聖靈或 Paraclete 的神學概念交織在一起。通過這樣做,作者強調了語言、文化和靈性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闡明了神聖存在在塑造人類存在和社區生活動態方面的變革力量。

22.聖靈與聖餐,第二位與第三位同在,或用老套話來說:以上便是三位一體的圖式,只是我們一直沒察覺到。而諸神就在這裡。

這段經文表明,代表三位一體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耶穌基督和聖靈)的聖體聖事和保惠師的概念與日常語言和行為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繫。通過斷言“之前的圖式是三位一體的,但我們並不知道”,作者強調這些概念的三位一體本質深深植根於人類的交流和經驗中,即使它沒有被明確承認。

 

聖體聖事是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並象徵他的犧牲的基督教聖禮。它涉及通過變體將麵包和酒轉化為基督的身體和血液,這一過程反映了精神領域和物質領域之間的親密關係。在日常語言的上下文中,正如作者在文中前面提到的那樣,希臘語中的“謝謝”(聖體聖事)與這一宗教概念產生共鳴,並突出了人類互動中神聖恩典的存在。

 

同樣,護慰者指的是聖靈,三位一體的第三位格,據信可以調解、引導和賦予人類生命力量。如前文所述,希臘語“Παρακαλῶ”(parakalo) 的意思是“不客氣”、“求求你”和“我邀請你”,這與 Paraclete 的概念有關。這種語言上的聯繫重申了聖靈存在於我們的關係、行為和交流中,引導我們並塑造我們的共同經歷的想法

 

通過陳述“諸神在此”,作者強調神聖的存在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超越了神聖與世俗之間的界限。在日常語言的語境中祈求聖體聖事和護慰者(聖靈)強調了這樣一種觀念,即靈性和神學不是孤立的領域,而是與人類生存的世俗經歷有著深刻的聯繫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假定代表聖三一的第二和第三位格的聖體聖事和保惠師的概念錯綜複雜地融入了日常語言和行為的結構中。通過說明這些思想在人類交流和經驗中的三位一體本質,作者強調了神界和人界之間深刻的相互聯繫,斷言上帝的存在不斷地顯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Michel Serres 的討論中,三位一體與他探索的概念之間的關係集中在這樣一種觀念,即神聖的存在嵌入日常語言和人類經驗中。由聖父、聖子(耶穌基督)和聖靈組成的三位一體作為神學背景,增加了賽荷對語言和靈性探索的深度。

 

Serres 將希臘語中的日常表達與三位一體的第二和第三人稱聯繫起來。例如,他討論了聖體聖事的概念與希臘語“謝謝”的關係,即聖體聖事。聖體聖事是基督教的聖禮,象徵耶穌基督的犧牲,三位一體的第二位格。通過注意到這種語言聯繫,Serres 展示了神聖的存在是如何在人類語言和互動中表現出來的

 

同樣,Serres 將希臘語表達“Παρακαλῶ”parakalo),意思是“不客氣”、“我求求你”和“我邀請你”與 Paraclete 聖靈的神學概念聯繫起來,聖靈是第三人稱神聖的三位一體。這種聯繫重申了聖靈存在於我們的關係和交流中,引導和塑造我們的共同經歷的想法。

 

通過這些例子,塞雷斯強調聖三位一體的存在與日常語言、行為和靈性交織在一起。通過在常見表達方式和人類經驗的背景下討論聖體聖事和護慰者,塞雷斯強調了神聖領域和人類領域的相互聯繫,表明上帝的存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顯現。因此,三位一體成為塞雷斯探索中的一個重要參考點,為理解人類存在的世俗方面中的神聖存在提供了一個神學框架。

23.認知有其極限,仍有語言無可觸及者。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承認人類知識和理解在神性方面的內在局限性,尤其是在世界的創造和造物主的存在方面。作者認為,圍繞這些話題存在著一個無法逾越的謎團,人類仍然遙不可及。

 

“完全不確定宗教與世界有什麼關係”這句話表明,宗教信仰或神聖存在與我們所理解的物質世界之間可能沒有直接聯繫。這種觀點表明,通常被稱為上帝的神聖隱藏在“事物的厚度”之後,並且深深地隱藏在我們的理解之外。

 

17 世紀思想家的提及突出了他們如何將上帝置於“精確思想的無限條件”之後。這表明這些思想家承認人類理解與神聖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認識到我們有限的頭腦可能無法理解上帝的存在和本質。

 

在強調“清晰的主體”(人類理解)與“陰影的物體”(神聖的奧秘)之間的距離時,作者強調了在把握上帝的真實本質和世界創造時人類認知的固有局限性。這段話表達了一種謙卑的認識,即這些深刻問題的最終答案可能永遠是神秘的,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

24.賽荷的哲學不是名詞的哲學;而是形容詞(adjectif擺在一邊)的哲學,也是驚嘆的哲學,他深愛著世界,玩賞它的美。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表達了他們對世界上神的存在的信念,認為神的元素可以在我們周圍的各個方面找到。作者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作為一個獨特實體(由名詞“上帝”表示)的上帝的直接問題上,而是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形容詞“神聖”上,強調自然世界中神性的存在。

 

作者將世界描述為“充滿了神聖的事物”,如海洋、平原、河流、冰蓋、樹木、光和生命,斷言他們可以在這些自然元素中感知和感受神聖。他們“被它照亮,燃燒”,反映出他們對世界的美麗和神奇本質的深刻欣賞和敬畏。

 

通過將他們的哲學稱為“形容詞”和“驚奇”,作者強調了他們更喜歡以一種更加開放、充滿奇蹟的方式來理解世界,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嚴格的哲學或理性體系。他們認為現實世界“不是理性的”,而是“不可能的和神奇的”,認識到理性的解釋可能不足以捕捉我們日常經驗中神聖存在的本質。

 

從本質上講,這段話傳達了作者對世界上神的存在的信念,強調了自然界各個方面的美麗和神奇。作者沒有專注於上帝的抽象概念,而是選擇欣賞在他們周圍的世界中發現的神性,慶祝生命的奇蹟和奧秘。

25.神的在與不在,人的理解的極限。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談到了理解神聖或上帝如何與我們與他人分享的經歷相關聯的困難。他們說很難知道當我們彼此交換語言或物品時會發生什麼,他們想知道神的存在是否隱藏在這些互動中。

 

作者認為,聖靈可能有助於闡明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這表明宗教可能與我們彼此互動的方式有關。然而,作者也指出,很難在物質世界、物體或我們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中找到上帝。

 

這段話還說,試圖證明上帝存在的傳統方法,比如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或使用邏輯思維,可能不足以真正理解上帝的存在。在理解上帝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時,哲學有其局限性。

 

總之,作者討論了理解神在我們共同的經歷和互動中的作用是多麼困難。他們強調了人類知識和推理在把握上帝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方面的局限性。

26.神聖之中介;準客體現身。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談到了生活在神聖的事物中並成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他們提到理解事物比理解群體更容易,即使這些事物很複雜。作者在事物的神性中尋找快樂,這使他們走向了泛神論的觀點。然而,他們有時會在思想和生活中與群體及其帶來的黑暗作鬥爭。

 

作者引入了“準客體”的概念來幫助解釋集體經驗。這個對像是在一群人之間移動的東西,被給予和接受。他們將這個想法與聖體聖事和護慰者(聖靈)的概念聯繫起來,強調三位一體的第二和第三位格的作用。

 

作者認為,恩典存在於文字和事物之間的空間,以及能量和信息交換之間的空間。這個空間是語言及其意義出現的地方。作者認為這個區域是各種元素的不穩定混合體,例如存在和狂喜,化身和揚升。

 

作者接著暗示,當他們在集體的“黑匣子”中前進時,他們聽到了邀請,要在一個物質和精神元素交換的空間里共同生活。在這個空間中,出現了三位一體的第三位,作者想知道這個人是否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反映出與神更深的聯繫。

 


 

第二部 另一些被打斷的飯局──技術、勞動

老鼠開飯──二極管、三極管

1.噪音作為第三者

2.第三者中斷既有秩序

3.第三者或許是宿主,但亦能跳到最後位置,取消先前的系統

4.寄生關係、警報與生存策略。

5.秩序的恆常與變化共存,生物寄居於其中。

6.接受變動,是謂寄生;遠離變動,則變動成為雜音。

7.鄉下老鼠將變動視為雜音後,原先的寄食系統(城巿老鼠)成了第三者。

8.三分邏輯取代二分邏輯:對話雙方+不參與對話者。自不參與對話者的角度重新審視對話,則對話成為噪音。

9.第三者打斷相似性,引入新的觀點。

10.類比詩人與鄉下老鼠因噪音而開溜的類似性,也許開溜的人才是對的,留下來的人(鼠)可能會大難臨頭。

11.三分邏輯,也就是考慮不確定性的邏輯。(是大難,還是噪音,誰說得準呢?)

12.秩序假裝第三者不存在,但第三者無時不刻皆存在,使秩序或存或亡。

 

模糊邏輯

1.-2.來者是神?還是魔?

3.二端中有關係存在──用三(四或多)值邏輯或者光譜來理解更為恰當。

4.01之間存在著各種數值,我們需要模糊邏輯。

 

主人與反主人(自奴隸中湧現)

1.      鬥爭是例外情況,通常找不到主人。

2.      英雄的出現是例外情況。反對「鬥爭」是人類常態的說法

3.      主人作為指示者;奴隸作為能量,受主人驅策。偶有造反聲音。

4.      造反:1.失控的群眾;2.出現委派者,來代表群眾。

5.      一對多(主奴關係),多出現委派者(多生一),而主人與反主人(一對一)對抗。原先的主人可能落入奴隸→角色邊界具可變動性。

6.      主人自過去的奴隸生涯開始,反之,主人亦可能淪為奴隸。談權力的可變動性。

 

老鼠又開飯──機器與引擎

1.      以含著棍棒飛上天的烏龜為喻,說明寄食者本該沉默,否則致命。

2.      技術作為第三者,居於人類與自然之間。

3.      類似黃雀-螳螂-蟬的故事,主客會變易,自第三者觀之,皆為客。但第三者亦為第四者之客。

4.      技術手段作為互為主體之間的中介。

5.      三方關係(存在中介)是基本關係。

6.      第三位優先於第二位存在,一到達二之前,必經中介。

7.      第三者如同joker,無所不在。「關係」變動不居,卻一心想成為「存有」。

8.      人類的寄食者。要狩獵,必先馴化走獸,讓動物進入人類學校,讓人類寄生其上。

9.      我的話題沒有離開過「技術」(社會技術/生物技術)。──這些主體逐漸成為人類的客體。

10.  學院討論忽略了實作與中介關係。

11.  手段作為中間項。

 

手段與中間(環境)

1.      老鼠聲響吵主人,主人聲響吵老鼠

2.      噪音與訊息的腳色可能互換,依觀察者位置而定。

3.      宴席和電話。噪音是一個系統的終點。有複雜系統(城巿老鼠),有單純系統(鄉下老鼠)

4.      噪音作為joker:破舊立新;既排斥又接納,是對複雜系統的描述。

5.      走到「之間」。

6.      二值消逝,模糊數學探索:中間/手段/間接。

7.      已就緒的系統(二值)

8.      區隔(排斥噪音)與教條。

9.      系統的多重運作,排斥與接納皆在系統之中,對於「對立面的含攝」本身就是系統運作的邏輯。

10.  與其以有無來思考,不若思考地形圖的布署關係。(既禁閉又含納,落於不同位置,共同構成了系統的一部份)

11.  系統之間會互相干涉。

12.  過去的哲學過於單純,今日的哲學必須考慮中介,以及中介如何構成環境。

13.  不是線性對立,而是環形纏繞交錯。

14.  在系統間游走,以便觀察系統的運作與干涉。

15.  系統與環境的區分只是相對,而非絕對。

 

變換空間

1.      變換的空間

2.      論交涉

3.      系統從未穩定,系統本身就是變換空間。一切都離不開變迭。我們視之為平衡,只不過是放慢的新陳代謝。身體是時間的交流道,穿梭著訊號與聲音,訊息與雜訊。變形,即成形者的轉形。

4.      機構、系統、河岸諸如此類,都應以交流道、路程、翻譯等概念加以分析。所有現存的機構或系統都是黑盒子。黑盒子的作用只是變換空間。所有現存的系統、構構、本體,都是出於我們的無知。系統是非知識,是非知識的另一面。非知識有兩面:一面是混沌,一面是系統。知識作為橋梁,把兩者連接起來,於是,這樣的知識便是一種變換空間。

5.      碎形→漁中有塘、塘中有漁→此乃知識的過程。

文中提到變換空間的物質是碎形的,即在不同尺度上呈現出重複相似的結構。碎形的概念雖然後來由數學家伯努瓦·曼德爾布羅 (Benoit Mandelbrot) 形式化,但它的靈感來自於萊布尼茨等早期思想家的思想。

 

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茨早就提出了真正的碎形的想法。他用池塘和魚的形象來說明這個想法。池塘里滿是魚,魚本身也有其他魚,等等。此圖說明了遞歸和自相似性的概念,這是碎形結構中的關鍵元素。

 

換句話說,萊布尼茨暗示現實是由嵌套結構組成的,每一層都與前一層相似,但規模不同。這個想法在轉換空間中找到了共鳴,在轉換空間中,系統、物體和現象相互關聯並在不同尺度上不斷轉換,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中創造了碎形模式。

Les étangs sont remplis de poissons, qui eux-mêmes contiennent d'autres poissons, et ainsi de suite.用一個十二歲小孩能懂的例子,解釋給我聽

好的,讓我們用一個更簡單的例子來解釋這個概念。想像一下,你手上有一堆木頭積木。這些積木的形狀和大小都相同。你可以用這些積木搭建一個更大的木頭積木塔。

 

現在,想像這些木頭積木也是由更小的相同形狀和大小的積木製成的。這些更小的積木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原來的木頭積木。如果我們繼續這個想法,我們可以設想這個過程可以無限地持續下去,每個級別的積木都由更小的積木組成。

 

這個例子就像Leibniz所描述的池塘和魚的概念。池塘(木頭積木塔)由魚(木頭積木)組成,而這些魚又由更小的魚(更小的積木)組成。這個過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展示出自相似和層次結構的概念。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説明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中的複雜和相互關聯的現象。

可是池塘不只有魚,還有青蛙等其他生物,為什麼魚就能構成池塘?

您是對的,池塘中確實有很多其他生物,如青蛙、昆蟲、水草等。這裡的關鍵是理解 Leibniz 的比喻並不是關於魚和池塘本身,而是要傳達一個概念,即整體可以由更小的部分構成,並且這個過程可以逐級重複。

 

實際上,這個比喻可以用任何生物或物體來代替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池塘(一個生態系統)由許多不同的生物組成,比如魚、青蛙、昆蟲等。每個生物(例如魚)也由更小的組成部分(例如細胞)組成,而這些細胞又由更小的組成部分(例如分子)組成,如此類推。

 

這個比喻的目的是説明我們理解自然界中複雜且相互關聯的現象。所以,儘管我們在這個例子中提到了魚,但重要的是要理解這個比喻所要表達的概念。

所以可以說重點是「理解「規模」(尺度)對於理解本身產生的影響。」嗎

是的,您的理解是正確的。重點是理解不同尺度對我們理解現象的影響。Leibniz 的比喻試圖揭示在各種尺度上觀察事物時可能存在的自相似性,這意味著即使在更小的尺度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與更大尺度相似的結構和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強調不同尺度的重要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現象的本質,以及如何在各個層次上探索和研究它們。

知識的過程:理解「規模」(尺度)對於理解本身產生的影響。

 

月下宴

過往的真理追求,是水中撈月。賽荷渴望有對物的追求。

這篇文章通過一個以狐狸和狼為主角的寓言來探討競爭、智慧和追求真理的主題。作者認為,這種持續不斷的競爭以確定誰是最狡猾、最強壯或最聰明的人最終會對所涉及的個人和物種造成破壞。狐狸和狼的消失是對繼續玩同樣遊戲的人類的警告。

 

狐狸和狼都在尋找真相,這里以月亮為代表。他們都自欺欺人地相信月亮是奶酪,這種錯覺導致了他們的垮台。作者挑戰了有待發現的絕對真理的觀點,並指出真理往往是難以捉摸和多變的。

 

敘述者拒絕參與這場競爭和求真的遊戲,寧願知足於智慧和朴素。這個寓言還強調了認識到事物往往比最初看起來更複雜和微妙的重要性。

 

故事以解決這種不斷爭奪真理的後果為結尾。鬥爭越激烈、時間越長,就越真實、有形的對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個人準備為之戰鬥至死的幻想和想法。這種追求和衝突的永恆循環被描述為一個陷阱,人們必須擺脫這個陷阱才能重新發現寧靜與和平。

 

總之,文本邀請讀者質疑競爭的價值和對絕對真理的追求,強調這種追求的危險以及生活中智慧和簡單的重要性。

 

領主老爺的天國饗宴

1.-3.野兔來園,需要被驅逐(追趕/狩獵)

4.寄食的定義:無可抗拒者,作為必然伴隨的作用。(父母/苔蘚

5.借助寄食者,驅逐另一個寄食者。

6.但另一個寄食者,帶來更大的麻煩

7.寄食者的悖論:嚴格來說,我們確實是永無寧日。背景雜訊無時不在。倘若把健康定義為安寧,健康便不存在。健康還是離不開訊息加上噪音的組合。系統可行,正由於它不可行。機能之所運轉,機能失調必不可少。我們可以把這列作通用定則。(兩個站臺間的傳遞,必有損耗;也因損耗,使得兩站臺能分立)關係就是非關係,所謂寄食者,就是這種東西。渠道能引導水流,但它或多或少亦阻礙水流,否則便難以作為渠道。凡有訊道的地方,雜訊便必然存在。沒有所謂無雜訊的訊道。真實的東西並非有理。關係無暇便是無效關係。按照定義,這樣的關係並不存在;假使它存在,亦不可能被察覺到。(143-144)

8.寄食者是關係的存有物。「存有」與「非存有」都是站點的名稱(或非名稱),寄食者不是這類東西,它是箭頭與非箭頭,關係與非關係。(看起來既不在,又無處不在)。(例子:政治/政客;聲音/雜音;被驅逐的兔子/惡魔)

9.反饋。關係先於存有。關係處於第三位,也是第一位。除非關係已經成立,否則便不可能進行交換。因此,第三人必定在交易之先。他是先驅,也是條件。寄食者的出現,先於交易人,或經紀人──我不曉得該稱他為什麼。寄食關係先於一般的交換。每個園圃都有野兔。我們評估交易,總是把不含交易的關係(即被濫用的關係)列入考量。
「濫用」其實也是一個經常使用的慣用詞。濫用並不妨礙使用。所謂濫用,即徹底與不可挽回的消耗;而濫用的價值,則先於使用與交換的價值。它是單純的箭頭,只指著唯一的方向。

CHATgpt:事實上,術語“濫用”可以被視為一個使用術語,特別是當它被用來描述某人過度或不恰當地使用某物的情況時。在這種情況下,濫用並不一定會排除對相關對象的正常使用,而是強調超出合理限制的使用。

 

濫用的概念實際上可以先於使用和交換價值,因為它突出了商品使用或消費方式的不平衡。濫用通常涉及不退還的過度消費,這可能導致有關商品的使用和交換價值下降。

 

箭頭指向一個方向的圖像可能是一個恰當的比喻來說明過度使用的想法。這表明,在濫用的情況下,資源的消耗沒有任何考慮保持平衡或尊重可接受的限制。

10.狩獵者,利用(寄生)獵犬,進行捕獵(寄生)獵物。

11.看起來一對一的關係,實際上是三角關係(以上)的難題。

12.寄食與反寄食。

13.人類發出聲響(號角),驅策動物,寄生獵物。

14.「擁有」作為寄生,佔有土地=在土地上劃出傷口。

15.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參考賽荷《失控的佔有欲》一書)

16.鄉下人獵兔,用自己的腳;中產貴族獵兔,用盡一切可寄生的資源。

17.無產者與中產者的鬥爭,是資產階級的勝利。三方遊戲,其中一方鼓動,發起另外兩方的鬥爭。

18.領主與園主的差異,僅在中介。誰延後(居後),誰便是主人。出聲者比起出力者支配更多。

19.種菜與種花。(延後吃飯,作為「文化」)

20.畜牧業(直接吃,或者幫助吃)。開墾莊園,但莊園仍是開放系統(有蟲/野兔),開墾作為寄食,作為無回報的濫用。「關係本身就是從濫用開始,而且從未止息過。濫用與關係同時發生,它就是關係本身,也是系統的缺口」。(153-154)

21.耕田的人,耕文字的人,永無寧日的回應「寄生」的無所不在。

這段話摘自法國哲學家、科學史家米歇爾·塞爾的著作《寄生蟲》。他以對哲學、傳播以及文化、科學和自然之間關係的思考而聞名。

 

在這段話中,塞雷斯喚起了花園的形像作為隱喻來描述他的知識和創造性生活。他描述了當他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探索自己的思想時所產生的快樂和直覺,將自己比作花園裡的農民。他聲稱自己從未真正工作過,因為他總是生活在一種快樂和發現的狀態中。

 

然而,塞雷斯指出,這個天堂被前來播種混亂的“千主”所擾亂。這些“領主”可以被解釋為乾擾一個人的沉思和創造性精神狀態的外界干擾、義務和要求的代表。

 

面對這些干擾,塞雷斯開始“工作”,試圖在他周圍的混亂中保持一定的清晰度和透明度。這場在混亂中保持光明的鬥爭喚起了人類從天堂的墮落、永生的喪失以及不得不面對生活挑戰的事實。

 

因此,這篇文章是對創作、工作的本質以及在靈感與外界強加的限制之間尋求平衡的個人和哲學反思的混合體。它提出了關於我們如何與周圍環境互動以及我們如何在噪音和混亂中努力保持我們的創意和智力空間的問題。

 

工作

1.工作:對抗噪音、進行分類、一般生物也都在工作(作工)。「凡有生命者,免不了勞動:生命之為生命,正因它做分類、做挑選、藉助馬克斯威的小妖,與死亡作抗爭」。(157)(反對馬克思的說法,主張)建築師與蜜蜂沒有什麼不同。

2.秩序本身是生命為生存而進行的搏鬥,以抵抗噪音,抗抵把人驅向雜亂的必死命運。

3.生命系統都在作功;它們自身就是功。生命即作品,作品即生命本身。

4.生命皆渴求作品,為了生存,要麼從自身創作,要麼從它處尋索。

5.生命的工作在於創作與秩序。在此處建立秩序,在它處打亂秩序。新的寄食者增加了系統的複雜度。改變尺度,秩序也隨之變化。(參考拉圖《科學在行動》第六章)

6.這本書是惡之書,探討惡。趕盡殺絕,招致滅亡;容納異己,道德伊始──微生物促成美味乳酪;牛奶裡的菌促成美味。

7.兩種工作(殺絕;容異)

8.不求滅絕,而容有空間之快活(雖稍有不快,但不至於不能活)

9.越驅趕人,被被驅趕(按:COVID-19的例子)

10.被逐出伊甸園,走向勞動、工作、分娩。

11.孕婦必須分娩(排除)嬰兒,以求雙生。

12.死亡則是被世界所排除。回歸大地。

13.從生到死,我們排除他者,到成為被排除的他者。

14.重複與冗餘,此生重複,永無了期。

15.被禁止靠近「知善惡」的知識樹。但寄生者在中間,對我們說話。

16.重複千百次吃食,我亦將告別此生。

17.以禮感謝讓我寄生的這個世界。

18.我有沒有好好地道謝/道別。聲音值千金。

19.誰是予我以此生的東道主?

20.感恩一切。

21.開始報答。

22不用客氣──風說。

 

蟲兒開飯

1.蟻穴系統假定驅趕不需費工

2.勞動相當於治安(POLICE)。所有的治安社會都是以勞動與經濟為基礎的。

3.伊索寓言的本質。(人作為/淪為)動物社會──理性動物、政治動物,無論如何都是動物。

4.螞蟻──無止盡的勞動,清潔。但是為什麼螞蟻必須無止的勞動與清潔?(勞動不再是免費的,勞動必須付出代價,包括能量、功率與時間、還有垃圾勞動是有成本的。)

5.純粹理性的虛構。理性本身真的是理性的嗎?

 

能量、資訊

1.束縛不再那麼剛硬,變得更柔軟(柔裡有矛),更緊縛。

2.寄生者改變中介(環境),重新宣告所有權。

3.佔據中介(環境),即是擴張。

4.整理空間,使空間同質化,清除空間的異質性──以暴力建立秩序。在有限的空間內驅離寄生者。Pro-duction→生產即前行,引導,向前推進。生產不外乎擴張,佔據空間。將混亂變成資訊(in-formation)

5.螞蟻慢步佔領;知了放聲佔據。

6.網絡世界到來,控制通訊者,控制實體。

7.關係論取代實體論的世界。

8.聲音、電波、理性、計算、尺度,光速擴張。

9.唱歌者成為寓言家的主角。(但其他實體論者則認為唱歌者只是配角)

10.寄食者的回返,但這是例外。

11.其他的故事,則說明寄食的不回頭(單向性箭頭)。

 

諸神、永恒的東主

1.-2.貪欲與災難,出口在那裡?

3.款待與招呼客人。

4.粗菜淡飯,仍然好客。好客的善意不絕,如同噴泉。

5.善意增生;越寫越多;飯局沒有被打斷。

6.寄食者的奇蹟──資訊換得了能量。

7.主人的無盡付出(禮物),他欠了無窮盡的債。

8.不好客便死,傾囊好客反而活。

9.傾囊。

10.諸神渴望生命的生生不息,以供利用寄生。

11.寓言的變形,談的是好客如何使寄生關係生生不息(生生之為易)。(辯證好客與敵意的關係)。


 

 



[1] chatGPT:「在這裡,似乎是將 "static" "parasite" 之間的聯繫混淆了。在英文中,"static" 主要表示穩定、靜止的意思,而 "parasite" 通常用於指寄生生物或者一種寄生的狀態。但在無線電通信領域中,"static" 可以表示由電磁干擾等因素引起的雜音或干擾。//然而,在特定情境下,這兩個單詞可以有相似的含義。例如, "static" 用於描述無線電通信中的雜音時,這種干擾可以被視為一種"寄生"現象,因為它無意中附著在原本清晰的信號上,影響了通信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 "static" 視為一種 "parasite"(寄生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兩個單詞在英文中是同義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