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引言:及時的調解人
正如他的傳記作者柯特·保羅·詹茲(Curt Paul Janz)所指出的那樣,尼采“陷入了他的時代,在某種程度上,他甚至受到他的時代的制約。 尼采作為哲學家在同時代人之外或之前自我塑造,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他所寫的大量內容是十九世紀後半葉西歐各種對話的一部分。
這一轉折承認了本書研究的起點和背後的動力:它肯定了尼采不是偉大哲學家的學生——事實上,從他的圖書館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古人和叔本華之外,他對哲學傳統的擁有和閱讀都很少。黑格爾、笛卡爾、康得、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的著作——僅舉幾例——在他的圖書館里無處可尋,從他所查閱的各卷中的邊緣註釋和評論中,我們不得不得出結論,他不是在與哲學傳統中最傑出的思想家直接對話,而是與萊昂·杜蒙(1837-1877)等小人物進行對話, 哈拉爾德·霍夫丁(1843-1931)、威廉·萊基(1838-1903)、詹姆斯·薩利(1842-1923)、奧托·利布曼(1840-1912)、非洲斯皮爾(1837-1890)和威廉·亨利·羅爾夫(1847-1883)。 尼采對偉大傳統的瞭解主要來自二手資料;甚至他的哲學對話也是與同時代人進行並在其幫助下進行的,而不是與主要來源進行的。在他的哲學思考中,就像他對社會和科學問題的看法一樣,尼采在很大程度上是“及時的冥想者”。
在某種程度上,尼采掩飾了他對當代資料的感激之情,引導讀者和後來的評論家遠離他所參與的對話,並向他們暗示,正如他在第二中所描述的那樣,他是「跨越荒涼的廣闊時間」與其他巨人交談的「巨人」之一,「不受肆意的干擾, 嘈雜的侏儒在他們下面爬來爬去“(HL 9,KSA 1.317)。 尼采對資料的使用有些欺騙性。他很少讚揚他採用的材料,他經常不提及他正在挑選的作者和書籍的名字或他所針對的個人。 一個例證必須代表許多情況:在1880年代,尼采在準備撰寫《系》(1887年)時,閱讀了著名且多產的法律歷史學家約瑟夫·科勒(Josef Kohler,1849-1919)的幾部作品,當時他是維爾茨堡大學的法學教授。他對比較法的學術研究對尼采來說特別有趣,在他的圖書館中科勒的三部作品中,《1885年)是對該主題的簡要介紹,是標記最深的。在這本薄薄的書中,尼采讀到了圍繞債務的法律習俗[],這個話題在》的第二篇文章中佔據了中心位置。科勒寫道,在古北歐法律中,責任的概念最初涉及身體和生命本身。因此,無法付款的債務人只能任由債權人擺布,可能成為奴隸甚至被殺害。債權人也可以從債務人那裡拿走一個肢體,但它必須是與債務相當的主體的一部分。他繼續說:「當羅馬的12個表格結束了這種不值得的計算時,這是一種進步,因為它們確定,在這種同意的情況下,個別債權人是切掉更大還是更小的一塊並不重要:允許債權人將債務人切成碎片, 如果他們願意;細節對法律體系不再重要:SI加minusve secuerunt,se fraude esto。 尼采也涵蓋了大致相同的領域。他指出,以前債務人會向債權人抵押他擁有的東西:「他的身體或他的妻子或他的自由甚至他的生命」,但他補充說,債權人可能會使債務人遭受羞辱和酷刑:「為此目的,從一開始就存在精確和部分可怕的詳細測量, 肢和身體部位的合法測量。尼采繼續說,他提到他在科勒身上發現的同樣的羅馬法:「我認為這已經是進步的標誌,證明瞭一種更自由、的法律概念,一種更宏大的法律概念,羅馬的十二表立法規定債權人在這種情況下扣除的金額是無關緊要的,『si加減去安全, “(總經理,Zweite Abhandlung 5,KSA 5.299)。尼采美化了科勒的敘述,但它在實質上與法律學者的評論相同,直到十二個表格中的拉丁語引用。 中沒有一處是尼采e相信科勒是他的消息來源。事實上,科勒的名字在尼采寫的任何東西中都沒有,無論是出版的還是未出版的,在書籍或通信中。然而,尼采對待科勒的方式與他對待數十位同時代人及其作品的方式沒有什麼不同。尼采的“及時性”,即他參與他那個時代的話語,對他早期的批評者來說往往更為明顯,但後來的評論家很難辨別,因為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他才允許我們直接接觸他插入的對話中的參與者。
但本書中的「話語」更簡單地指尼采隱含參與的對話。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章節探討了他用來表達觀點的來源,但重點從不放在尼采思想的衍生性質上:沒有試圖提供對影響和閱讀的全面描述。在大多數情況下,更重要的是尼采與他的消息來源互動的方式,但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他如何參與由各種聲音組成的問題的更大討論,其中一些是尼采直接熟悉的,另一些則構成了公共領域討論的背景或基礎的一部分。因此,主要關注的始終是尼采理解話語利害關係的方式以及他為討論提供自己貢獻的方式。目的是確定他對這些對話的貢獻,無論這些貢獻是否為他的同時代人所廣為人知。像任何社會人一樣,尼采出生在一個各種討論的世界裡,他幾乎無法避免與他們接觸。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將尼采置於十九世紀末歐洲,特別是德國的話語世界中,並了解尼采如何以及從這些話語中學到了什麼,以及他的思想如何參與那個時代更大的關注。
尼采自己的著作證實了他拒絕區分抽象與歷史、哲學與世俗。在他所有的格言集中,我們發現對不同主題的考慮混合在一起,從認識論反思到社會觀察。將尼采置於十九世紀後期的談話中,有助於消除我們應該更認真地對待他思想的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的觀念。
第 1 章。教育問題
當尼采開始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待人類時,他對教育和其他“養育”因素的熱情讓位於一種信念,即個人甚至群體的命運是由“自然”決定的,而不是通過學校系統進行重大修改。
第 2 章。德國問題
在與瓦格納決裂之後,尼采對德國問題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針對瓦格納對不可改變的德國本質的宣揚,尼采開始將德國視為一個處於轉型期、未完成、試探性、有待未來修改的國家。在這十年的後半段,尼采放棄了他以前對德國和瓦格納使命的認同,開始提出歐洲性和歐洲身份,作為他在1860年代所信奉的國家自由主義政治所支援的狹隘民族主義的有益替代方案,以及瓦格納在他們友誼時期所擁護的狹隘民族主義。他對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和德國國家越來越批評;形形色色的政黨,尤其是那些信奉民族主義的政黨,都被認為是一個需要克服的問題,而不是德國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
第 3 章。社會問題
在1880年代後期的著作中,他更尖銳地反對工人階級及其代表;他開始認為工人階級所接受的社會主義替代方案違反了基本的人類心理,是文化衰落的標誌。我們懷疑尼采在這些年裡將社會主義理論與柏林哲學家歐根·杜林(Eugen Dühring,1833-1921)等同起來,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他認為這是一個更大的仇恨綜合體的一部分,包括無政府主義、復讎和反猶太主義。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與基督教類似,它本身就是頹廢和墮落的表現,而是奴隸制的變體,或者至少是工人階級的重新被動。
第 4 章。婦女的問題
在本章中檢查他的全部作品,我們發現他基本上不關心圍繞女性的問題,直到他的格言寫作,當他反思求和婚姻時。在這一時期,他對女性的反思並非沒有偏見,而是作為對習俗和習慣的詼諧觀察而構成的。直到1880年代,尼采的態度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由於他對盧·薩洛梅(1861-1937)的失望,特別是她為了他的朋友保羅·雷(Paul Rée,1849-1901)而拋棄他的方式。從(1883-1885)的第一本書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對婦女問題的不同看法,這種觀點是公開厭惡女性的,並且經常伴隨著貶低性的修辭。在一書中,尼采在“我們的美德”一節(JGB 231-39,KSA 5.170-78)中添加了一系列格言,所有這些格言都嘲笑和詆毀女性、她們的智慧、她們與男性平等的願望,以及倡導婦女解放的男人和女人。在他的最後作品中,我們遇到了他關於女性的一些最粗暴的段落:解放的女性被認為是那些無法接受自己作為母親的生物命運的人;女權主義被歸類為另一種救贖運動,是當代生活衰落的癥狀。儘管如此,儘管尼采的觀點很嚴厲,但他對婦女問題的思考,儘管有時可能令人反感,但卻是他與十九世紀後期重要社會政治現象持續對話的一部分。
第 5 章.殖民問題
在本章中檢查他的全部作品,我們發現他基本上不關心圍繞女性的問題,直到他的格言寫作,當他反思求和婚姻時。在這一時期,他對女性的反思並非沒有偏見,而是作為對習俗和習慣的詼諧觀察而構成的。直到1880年代,尼采的態度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由於他對盧·薩洛梅(1861-1937)的失望,特別是她為了他的朋友保羅·雷(Paul Rée,1849-1901)而拋棄他的方式。從(1883-1885)的第一本書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對婦女問題的不同看法,這種觀點是公開厭惡女性的,並且經常伴隨著貶低性的修辭。在一書中,尼采在“我們的美德”一節(JGB 231-39,KSA 5.170-78)中添加了一系列格言,所有這些格言都嘲笑和詆毀女性、她們的智慧、她們與男性平等的願望,以及倡導婦女解放的男人和女人。在他的最後作品中,我們遇到了他關於女性的一些最粗暴的段落:解放的女性被認為是那些無法接受自己作為母親的生物命運的人;女權主義被歸類為另一種救贖運動,是當代生活衰落的癥狀。儘管如此,儘管尼采的觀點很嚴厲,但他對婦女問題的思考,儘管有時可能令人反感,但卻是他與十九世紀後期重要社會政治現象持續對話的一部分。
第6章.猶太人問題
尼采強烈反對政治反猶太主義,因為它通過他的出版商和妹妹對他的聲譽造成了個人損害,原則上因為它在他心目中與基督教、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其他現代運動聯繫在一起。然而,他對反猶太主義的反對並沒有改變他的反猶太情緒;他仍然相信有一個猶太問題需要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他提議通婚,這將培養良好的猶太人特徵,同時消除那些不利的特質。在他後來的作品中,他發展了將古代猶太人與奴隸道德興起聯繫起來的理論。因此,猶太教被認為是崇高價值觀衰落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此導致的禁慾主義理想和頹廢在當代世界的主導地位。
第7章.進化問題
在本世紀初,他閱讀了三本書,這些書對他對進化及其後果的理解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本是《1881年),由德國解剖學家和胚胎學家威廉·魯克斯(Wilhelm Roux,1850-1924)撰寫。魯克斯假設,適應可以在胚胎發育中觀察到,並且涉及有機體內部的鬥爭,這一假設與尼采的生命主義哲學產生了共鳴。影響尼采的第二本書是威廉·羅爾夫(William Rolph,1847-1883)的《》(1884),該書認為進化的主要動力不是來自稀缺,而是來自多餘的;尼采在JGB 262,KSA 5.214-17)中直接引用了這一論點,羅爾夫的工作支援了他的權力意志概念,同樣提出了一種擴張主義的變革觀點。尼采還受到卡爾·馮·奈格利(Carl von Nägeli,1817-1891)的》(1884)的影響。Nägelli是一位瑞士植物學家,以研究細胞形成和植物生理學而聞名,他認為達爾文只為進化機制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他在達爾文假說中提出了補充外部因素的內部驅動力,這吸引了尼采,尼采拒絕了僅基於生物體外部決定因素的過程。尼采與進化論的互動也許最明顯的是他的假設,即「超人」是超越人類的進一步進化步驟。達爾文著作中對他的批評不是由於對進化論的拒絕,而是由於與自然選擇的感知影響有關的哲學差異。尼采在1880年代的傳記主義經常被忽視,部分原因是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等哲學家將他從他如此密切參與的話語中移除,並將他僅僅解釋為一個專注於本體論和形而上學中純粹思辨問題的思想家。
第8章.宇宙學問題
略
第9章.優生學問題
略
結束語
因此,不同章節標題所暗示的主題之間的明確分離掩蓋了尼采對問題理解的相互聯繫。事實上,他的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方面是,他否認身體和物質現實的領域與意識和智力統治的心理活動領域之間的劃分。雖然本研究中的章節可以作為單獨的文章來閱讀,但如果將它們都理解為相互關聯的整體的一部分,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尼采對世界的構想。
本研究所宣導的語境方法基本上有助於理解尼采思想的目標。首先,尼采一生都在他已出版和未出版的著作中都包含了對歷史問題的討論。尼采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德國教育體系的演講;他在關於「人民和祖國」的各種作品中進行了評論,例如,在》(JGB 240-56,KSA 5.179-204);他在MA 377-437,KSA 3.265-84)中包括了關於「婦女和兒童」的部分;他創作了幾句關於猶太問題的格言;他在許多著作中包括了對工人階級、資本家和社會主義的評論;他寫了關於達爾文和許多其他與進化論有關的格言;他用直接暗示熱力學的術語來構建他的永恆復發假設。對當代問題的關注,特別是對前幾章中確定的九個問題的關注,在他一生中發表的文本和未發表的筆記本條目中都可以找到。尼采顯然認為它們是他「哲學」的一部分,我們也應該如此。
其次,正如我們在前幾章中反覆看到的那樣,尼采查閱了與“非哲學”主題有關的書籍和論文,並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它們。他閱讀了關於教育改革、社會主義和政治事務的小冊子;他查閱了有關生物學和宇宙物理性質的書籍;他閱讀了有關婦女和殖民運動的問題。尼采並不認為這些解讀和他對它們的註釋是他的哲學之外的東西,而且我們要麼應該。最後,尼采自己關於什麼構成和決定「哲學」的「哲學」包括哲學文本本身之外的考慮。我們已經看到,在中,他寫道,他已經理解了「迄今為止每一種偉大的哲學都是什麼:作者的個人懺悔,一種無意和無意的回憶錄」(JGB 6,KSA 5.19)。影響哲學家的事件,他們的身體結構,以及他們生活的條件,與哲學本身是分不開的。尼采認為,沒有一種思想是從生活的具體環境中純粹和抽象出來的。如果尼采聲稱個人和歷史背景與哲學主張密不可分,那麼作為尼采的解釋者,也許我們應該應用這一教訓,在分析自己的哲學時更加注意這些因素。
在許多情況下,筆記本條目提供了最終發表的格言背後的思維過程。
關於尼采的獨創性和他作為思想家的偉大,我們應該考慮到,沒有哲學家或作家存在於他們的時代之外——或者說超越他們的時代——甚至“不合時宜”的願望本身也可能是一個及時的特徵。
在各個領域,他並不總是我們曾經認為的偉大思想家,但對他所宣導的內容進行清醒的反思應該使我們能夠更準確地評估他在任何傳統中的地位。這項研究的目的不是詆毀或擁護尼采,而是瞭解一些影響他思想的社會和科學對抗。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們把尼采看成一個像歷史上所有偉大的知識份子一樣,強烈參與他那個時代的話語的人,那麼這本書將產生有益的效果。
第 1 章。教育問題
儘管他的第一部非語言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1872 年)可以被視為將他的古典教育與他對瓦格納的崇拜結合起來的嘗試,但它只引起了瓦格納和瓦格納派的共鳴,幾乎完全被古希臘傳統學者所忽視.第一個不合時宜的冥想是對自由主義黑格爾主義者大衛施特勞斯(1808-1874 年)的攻擊,可以被認為是瓦格納的委託:施特勞斯似乎支持瓦格納在慕尼黑的一位音樂競爭對手擔任管弦樂隊指揮[ Kapellmeister ],由於施特勞斯反對他,大師說服了他熱情的年輕支持者充當報復的工具。 Schopenhauer as Educator (1874),雖然不是關於瓦格納的,但它是一篇關於尼采和瓦格納之間哲學聯繫的文章;事實上,在 1868 年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叔本華就是談話的主題之一,他們對悲觀主義哲學家的相互欽佩一直持續到他們的友誼結束。
事實上,尼采在 1870 年代最親密的朋友——甚至是一些在他與瓦格納決裂後仍保持良好關係的人——要么是通過瓦格納或瓦格納派認識的,要么是他自己被介紹給瓦格納圈子的。然而,在瓦格納門徒的這些年裡,尼采和瓦格納之間的關係並不像今天看起來的那樣平等。儘管尼采最後一篇關於瓦格納的文章《尼采反對瓦格納》發表於 1888 年,並在尼采陷入精神錯亂後發表,試圖讓讀者相信這兩個人具有同等地位,但這種對等只存在於尼采的腦海中。
但事實是瓦格納對尼采來說比尼采對瓦格納更重要,直到他神誌清醒的最後時刻。
儘管到 1872 年尼采基本上放棄了圍繞古代世界的學術活動,但他對古典傳統核心方面的欽佩並未減弱。在《悲劇的誕生》 (1872 年)中,尼采的文化卓越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對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和歐里庇得斯作為劇作家出現之前的古希臘的看法所定義的。他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希望,以及他後來對德國的批評,總是與源自希臘世界的文化理想聯繫在一起。尼采和他那個時代的任何人一樣,是德國“Grecophilia”的繼承人,這種精神自 18 世紀後期以來一直是知識分子氛圍中的一個重要特徵。 6這一傳統在藝術史學家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 年)的著作以及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年)和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 年)的著作中確立,在某種程度上被接受尼采的不同道路,他強調希臘生活中的agon (鬥爭)、不平等和奴隸制,以及酒神式的過度行為。
尼采對教育機構的經驗
他對當代教育的批判和他對改革的建議在尼采同意以“關於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為題的系列講座中有力而挑釁地表達出來。 8 1872 年 1 月至 3 月9在巴塞爾大學博物館的禮堂作為公共和流行活動——不是大學和學術講座——這五次講座是他第一次持續努力處理教育、教育的可能性及其對人類的重要性德國文化的偉大創造。 10從各方面來看,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1根據尼采的說法,每次講座大約有 300 人參加,這種熱烈的反響可能促使他最初打算將它們作為小冊子出版。 12雖然他最終決定它們還沒有準備好以印刷形式傳播,但他在其中發展的觀念經常在他後來的作品中得到回應,尤其是他的《不合時宜的沉思》的第二和第三篇文章。因此,這些講座提供了對尼采早期職業生涯最重要方面的重要見解,即他在巴塞爾機構的教學工作,以及他主要的文化關注點,德國和歐洲藝術的瓦格納重生;儘管他於 1879 年辭去教師職務,對教育改革的悲觀情緒也越來越高,但我們仍然可以在他生命最後一年的著作中找到他早期對教育的批判和對教育理念的堅持的迴響.可以公平地說,他從未放棄過這種洪堡式的理想,儘管他逐漸相信這不可能通過國家及其教育機構來實現。
當然尼采的觀點之一是,真正的教育不一定作為大學出勤和學生活動的一部分傳授,在這些講座中以射擊手槍的非智力和幾乎毫無意義的運動為特徵,但需要遇到和鼓勵親切。
事實證明,尼采在瑙姆堡是一個相當平庸的學生。事實上,在他的第三個學期,他的平均成績是“4”,這相當於字母等級“D”或美國系統中略高於及格的成績。
尼采對他在普福爾塔經歷的自然科學和現代語言的許多缺陷感到遺憾,他在 18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大部分閱讀都是為了糾正這些教育缺陷。但他在 Naumburg 和 Pforta 接受的培訓為他在大學學習古典語言學做好了準備,並幫助他獲得了巴塞爾教授的職位。
Jacob Burckhardt(1818-1897 年)可能是這一時期巴塞爾最傑出的教師,他在這所預科學校教授歷史 35 年,但他只是眾多從事中等教育的傑出學者之一.因此, Pädagogium在歐洲的中等教育世界中是不尋常的,在德語國家也許只有像 Schulpforta 這樣的機構才能與之匹敵,尼采有幸作為學生和教師經歷了歐洲兩所最傑出的中學整個歐洲
擴大教育
這位哲學家的感嘆揭示了尼采從群眾的要求和行動中感受到的威脅:他在 1871 年觀察到的野蠻主義以及工人階級在巴黎公社的短暫統治被認為是德國教育擴張的邏輯延伸進入“通識教育”和Volksbildung 。
縮小教育範圍
尼采順從地刪除了冒犯性的段落,這一插曲對猶太人在他的瓦格納時期出版的作品中被納入和排除的方式產生了影響。 46在關於教育的系列講座中,尼采在撰寫有關新聞業的文章時沒有包含任何容易辨認的反猶太言論。它被描述為教育擴張和教育最小化的結果;它是時代教育意圖的結晶,與真正的教育並列。記者是“當下的僕人”,取代了“偉大的天才、永遠的領袖、瞬間的救世主”(BA 1,KSA 1.671)。但是,尼采在他早期的學術演講草稿中輕率地明確指出了與新聞業及其假定的猶太人特徵的許多聯繫,1872 年參加他演講的巴斯勒聽眾肯定會認識到這一點。
但尼采在他的演講中主要被打動了,就像他在悲劇的誕生和他的不合時宜的沉思中一樣,通過更全面的思考當代德國文化的複興。在他的智力發展的這一點上,教育很重要,因為它可以促進尼采在很大程度上與理查德瓦格納和瓦格納運動相關的文化復興,以及叔本華將天才視為人類社會最高價值的精英主義觀念。考慮到瓦格納的沙文主義,我們不應該驚訝地發現尼采關於中學方向的斷言中充滿了熱情的民族主義,以及對任何類似於外國干預德國文化生活的事物的仇外反應。在討論沃爾夫經典教育模式未能站穩腳跟時,尼采的哲學家將其最終歸因於“這些教育努力的非德國的、幾乎是外國的或世界主義的特徵” 。根本不能忽視文化生根發芽的本土土壤;要真正調和希臘世界的壯麗,必須從德意志民族精神出發;當然,不是來自影響第二帝國現代文化的精神,而是一種真正的德國精神,它現在有些隱藏,必須從現在的廢墟中挖掘出來:“什麼被認為是‘德國文化’今天是一個世界性的複合體,與德國精神的關係就像記者對席勒、梅耶比爾對貝多芬一樣”(BA 2,KSA 1.689-90)。
。據透露,體育館是為德國文化而進行的持續鬥爭的場所,因此是普法戰爭的教學延續,“勇敢的德國士兵”最近在那裡擊敗了法國對手:尼采現在渴望“戰勝那個時髦的人,現在的偽文化”(BA 3,KSA 1.694)。然而,為了取得這一勝利,有必要在國家和文化之間建立適當的關係。在他的演講中,尼采一貫將國家描述為超越其在教育和文化活動中的作用。它已成為“文化的神秘啟蒙者”,受到“黑格爾哲學傾向”的影響,將教育領域的所有努力都納入其主持之下。這位哲學家指出,希臘國家展示了理想的關係:“國家不是文化的邊境巡邏和監管者,不是文化的守望者和看守者,而是文化的強壯、肌肉發達、隨時待命的同志和夥伴,護送他所敬仰的、高貴的、可以說,通過嚴酷的現實和贏得朋友的感激作為回報的超凡朋友”(BA 3,KSA 1.707-9)。尼采對中學的缺陷和改革的討論是超越教育政策的更大話語的一部分。雖然一些評論家和改革者同樣將他們的貢獻視為關於更廣泛的德國文化概念的論述的一部分,但尼采的貢獻更具體地與他在巴塞爾教授職位的早年全身心投入的瓦格納使命相關。
尼采作為巴塞爾大學的一名教員,過著某種精神分裂的生活;一方面,履行更傳統的教授和語言學家的職責,另一方面,撰寫偏離學術和學術規範的著作。這種二分法不僅僅是語言學和哲學之間鬥爭的結果,當尼采發現叔本華並開始覺得他的古典研究與他的哲學抱負不一致時,這種鬥爭已經在萊比錫開始了。尼采的部分信念是,大學就像中學一樣,並沒有完成作為文化適應的真正的教育事業,而是培養出狹隘的專家,精通,但缺乏對真正文化的欣賞。
歷史教育的缺點
在尼采看來,意識和理性似乎正是阻止我們進入生物學上設想的幸福狀態的因素。因此,基於歷史前提的教育會遠離幸福,並阻礙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主要目標的實現。
動物和人類在意識上的差異,用遺忘和記憶來表述,構成了與歷史的三種關係的基礎。無法學會遺忘並依附或束縛於過去的人過著歷史性的生活。在尼采詩意的措辭中,時間長卷中的那一頁鬆了下來,落在了他的膝上。相比之下,動物會立即忘記;時間捲軸上的一頁飄散到遺忘中。動物過著非歷史的生活,因此很快樂。人類註定要歷史存在,但正是這種歷史意識剝奪了人類的幸福和滿足。尼采至少為我們提供了在今生獲得一點點幸福的可能性,他指出如果我們試圖模仿動物並以非歷史的方式生活,我們可以獲得暫時的幸福。事實上,尼采在不同的地方宣稱人類必須歷史地和非歷史地生活,兩者都是“個人、民族和文化的健康”所必需的(HL 1,KSA 1.252)。然而,他承認必要的歷史因素是有限的,因為它必須有助於“生活”。由於他一再宣稱非歷史是生活所必需的,他對歷史的有限概念似乎接近了它的對立面,因此尼采的作品不斷地與矛盾調情。只有像動物一樣將我們的視野縮小到一個點,我們才能獲得幸福,或者至少像孩子一樣生活,沒有無聊和偽裝。更重要的是,非歷史是行動的前提。 “所有的行動都需要遺忘”(HL 1,KSA 1.250),尼采聲稱,歷史上發生的一切偉大的事情,從偉大藝術家的繪畫到偉大戰役的勝利,都是非歷史條件的結果。實干家是能夠忘記的人。歷史思想和歷史教育因此與講座系列中的天才形而上學相悖:因為真正的文化只產生於天才人物的活動,而天才人物只有在非歷史的情況下才會行動,基於歷史方法的教學否定了成就以及對成長的欣賞。
在他的演講中,這位哲學家斷言,“壓制和削弱”、“轉移或扭曲”年輕人的自然傾向的主要手段是“通過所謂的‘歷史文化’來麻痺那種自然的哲學衝動。
歷史教育學的三種類型
歷史學習與文化批判
尼采質疑學術研究的活動和對歷史現象的仔細考慮,認為它們對這些現象具有破壞性,因此與生活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例如,當基督教以過度的方式被歷史化時,它就會變得“乏味和不自然”,並最終被這種歷史處理所消滅。但是這個過程對於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是相同的:“當它被完全解剖時它就停止生活,一旦開始對其進行歷史解剖它就會痛苦地生活並生病”(HL 7,KSA 1.297)。此外,歷史的概念被帶到所有“科學”[ Wissenschaft ] 的附近,對於尼采來說,這個術語包含任何涉及客觀性和知識體系建立的學術活動。…他的觀點是,學院裡所有的科學自命不凡都建立了一個人為的標準來衡量研究和知識的價值,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標準:延長生命的能力。簡而言之,他哀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機構偏愛推廣無關知識:“現在生活不再是過去知識的唯一統治者和主人:相反,所有的界碑都被推翻了,曾經的一切都匆匆忙忙在對人。我們再次認識到,尼采主要關注的不是歷史知識的可行方法,而是他專注於譴責歷史知識對教育和文化的束縛。他與學術歷史態度相關的座右銘, fiat veritas pereat vita [讓真理存在,即使生命滅亡],顛倒了他所支持的文化和教育優先權 (HL 4, KSA 1.271–72)。如果文化要在新帝國中蓬勃發展,就必須扭轉目前對歷史、科學、客觀性、語言學和真理的偏好,而另一方面對生活的偏好。
在尼采看來,這裡歸因於黑格爾的歷史視角導致了一種普遍的衰弱狀態。十九世紀的個人相信他們的時代是“世界進程”的必然結果;他們將歷史視為當前困境的唯一驅動力,而忽視藝術和宗教等其他力量。尼采對這種歷史決定論的反感有助於解釋他對愛德華·馮·哈特曼的攻擊。尼采幾乎完全引用了哈特曼樂觀地提及“世界進程”進展的段落,將哈特曼描述為一個“戲仿怪物”,它發出一種否定創造性思維和個人主動性的哲學信息,將當代人類塑造成“在葡萄園中的工人”。主”參與歷史規定的救贖過程(HL 9,KSA 1.314-15)。
正如我們在本章開頭所指出的,尼采將德國的軍事和政治實力與令人沮喪的文化成就並列:“我們比政治統一更熱切追求的是最高意義上的德國統一,德國精神的統一形式與內容、內在與習俗的對立被消滅後的生活”(HL 4,KSA 1.275-78)。德國精神中的這種不和諧,這種不顧外部政治統一的目的的分離,是現代性霸權的另一個標誌。在尼采的描述中,德國成為現代弊病的典範,他將其比作衰落時期的羅馬:它的特點是“在神靈、習俗、和藝術”(HL 5,KSA 1.279)。歸根結底,“歷史教育”本身就是這種現代心態的產物,它要對德國屈服於現代主義、膚淺的偽文化的衰弱和有害症狀負有責任。
目前的系統從教授文化作為歷史知識開始;年輕人腦子裡塞滿了“大量的概念,這些概念來自過去時代和民族的高度中介知識,而不是來自對生活的直接感知。”青年求知欲、求生欲、開闊眼界的慾望因此被“麻醉”甚至“陶醉”,以為古人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在幾年內內化。尼采在這篇文章中設想的修正後的教育使命不是在青年開始職業生涯時就向他們傳授正規教育,而是使他們能夠將生活體驗為一種生活和學習的實踐:“就好像生活本身不是一門手藝,必須從頭學起,不斷地練習,才不會滋生出一群蠢貨!” (HL 10,KSA 1.327)。我們看到,在短短的一年內,尼采已經從學習機構的教育改革者轉變為提倡在正式教學範圍之外的活力主義替代方案。
反機構教育的範式
由於學校教育阻礙而不是促進本能的發展和表達,因此教育學教訓是機構教育與真正的教育的價值觀和目標是對立的。與 19 世紀仍然盛行的啟蒙教育學傳統相反,教育的目標不是知識淵博、見多識廣或訓練有素的公民,而是培養傑出的個體。尼采與他那個時代的保守派分享一些教育觀點,但隨著十年的發展,他的立場變成了任何公認的教育方向的局外人。尼采逐漸開始理解教育,因為它在他那個時代的德國已經被制度化為對知識和學習的真正目的的歪曲。正如歷史的最高目的最終體現在非歷史的事物中一樣,最高的教學目標也變成了反教育的。
教育者要向他的學生揭示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一項艱鉅得多的任務。與以知識和學術為首要目標的製度化教育相反,尼采的教育目標是人性。叔本華在這方面給人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因為他作為大學教師被他那個時代所拒絕,因為他進行了獨立於國家的哲學存在,因為他不斷地對教學界最傑出的成員,尤其是黑格爾發表演講。正是那些使他無法成為普魯士大學真正的教師的品質,使他更適合尼采修改後的教學法。
與他早先的勸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後期著作中的教育不再寄希望於超越社會約束的局限和促進文化的偉大;它已經淪為生物命運的女僕,一種將真正的成就同化為偽文化平庸的手段,或者一種使個人相信他們可以擺脫遺傳命運的措施。
在最近對德國教育體系的抨擊中,重要的只是完全沒有機構教育的任何補救措施。尼采在 1888 年竭力讓他的讀者相信,自 1870 年代初的著作以來,他一直在斷言德國教育的有害本質:“十七年來,我一直不厭其煩地揭露我們當代知識工廠令人沮喪的影響” ( GD, Was den Deutschen abgeht 3, KSA 6.105)。但是,正如我們所見,尼采並沒有像我們在《偶像的黃昏》中看到的那樣,以同樣強烈的憂鬱情緒開始他對教育問題的評論。他對德國教育體系的最早評論是在與他那個時代的教育文獻的持續對話中形成的,尼采在準備他的系列講座時參考了這些文獻,但從未在他的演講中引用過。他最初的觀點是對德國正在發生的事情持批評態度,但他提出這個話題的動機是對負責向德國青年傳授指導的機構進行改革,他希望這些改革將有助於沿著瓦格納式的德國文化復興和叔本華的線條。儘管他的立場並非源於任何單一的來源或傳統,但它們有時類似於以 19 世紀初精神寫作的新人文主義者的立場,並且在某些段落中類似於第二帝國的保守派批評家,他們同樣斷言德國教育實踐與一般文化成就。他在普福爾塔、波恩和萊比錫的學生經歷,以及他在巴塞爾一所中學擔任大學教授和教師的專業職位,強化了他對教育的看法,在那裡他是一位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師,也是一位關心為實際和行政事務做出貢獻。他從改革派逐漸轉向嚴格譴責議程,這與他個人和職業生活的重大變化相吻合:他對瓦格納和瓦格納事業不再抱有幻想;他認識到與叔本華和形而上學傳統的基本哲學差異;他對教學和古典語言學作為職業的不滿;以及他對與 19 世紀生物學相關的思維方式的日益增長的興趣和堅持,我們將在第7 章和第 9章重新討論這個主題。在他後來的想法中,尼采可能已經能夠說服自己對德國教育機構進行了長達 17 年的持續運動。但事實上,他對教育機構和實踐的實際討論和批評主要發生在 1872-74 年間,並且從 1870 年代中期到他 1888 年的最後一部作品發生了很大變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