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分享《一激到底》這本書(原書名:Friedman, H. L. (2013). Playing to win: Raising children in a competitive culture.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相關書目資訊放在後文連結。
本書講述了家長們是如何通過建立「童年競爭資本」來延伸自家孩子的可能性。(引言)
我認為,父母對於孩子獲取文憑的需求驅動了整個家庭向競賽投入大量時間,在他們的心目中,這是進入中產階級上層和隨之而來的「美好生活」的必要且充分條件。我提出「童年競爭資本」的概念,用來研究「要贏」如何成了美國童年生活的核心。(導論 為贏而戰)
我認為,這種在家庭之外有組織的競爭性要素,是理解中產階級中層與上層家庭生活的關鍵。父母擔心如果他們的孩子在童年時不參加比賽,就會在人生的比賽中落後。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些父母的想法是否正確,但重要的是他們相信自己是對的,並依此行動。就孩子的競爭性課後活動來說,他們對未來的認知決定了他們現在的行為。(美國家庭生活的競爭性)
我所說的「競爭性童年活動」到底是什麼意思?在本書中,競爭性童年活動被定義為由成人組織,而且會保存比賽紀錄併發放獎品的活動。(研究孩子和競爭)
我接觸的家庭群體比較多元,儘管他們幾乎都屬於廣義的中產階級。但中產階級內部也存在差異,特別是在教育和收入方面,這些「為贏而戰」的家庭將這一點呈現得淋漓盡致。以教育和收入這兩個指標來衡量的話,足球培訓班的家長們最為富裕,而國際象棋和足球培訓班的父母擁有最高的教育程度。從種族或民族而言,舞蹈培訓班的父母群體最為多元(略多於50%是白人),而我接觸到的足球培訓班的父母幾乎全是白人(94%)。(研究孩子和競爭)
隨著文憑在整個20世紀當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教育系統轉變成了一個篩選系統。(美國的競爭和教育文憑)
高等教育是社會再生產的核心。…課外活動有助於提高入學率,尤其是體育運動,這一點在頂尖的學院和大學最明顯。(大學入學競賽提早開始的成因)
許多亞洲國家的家長會鼓勵他們的孩子花大量的時間在國外的學校學英語或在國內的補習班裡讀書,但是多數的美國家長更喜歡讓孩子在活動的趣味中歷練成長。在美國式的競爭理念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兒童從事的活動看起來不應該太像一份工作,儘管競爭性活動顯然是帶有工作意味的。(大學入學競賽提早開始的成因)
美國學院和大學看重錄取類別而不單看學習成績,這取決於美國獨有的歷史淵源。傑羅姆·卡拉貝爾(Jerome Karabel)展示了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這「三巨頭」於20世紀20年代新制定的錄取標準,其目的是阻止「不受歡迎的人」,即猶太人和移民。這個新的錄取體系重視「全方位的人」,也就是那些自然地參與到俱樂部和體育活動中的人。(大學入學競賽提早開始的成因)
根據社會學家米切爾·史蒂文斯(Mitchell Stevens)對一所精英私立文理學院入學情況的研究,「為了培養孩子身上可量化的優點,這些家庭形成了一整套的生活方式」。正是家長們為了培養這種可量化的優點所做出的努力,導致了孩子們課餘時間的忙碌,形成了我所說的童年競爭資本。(大學入學競賽提早開始的成因)
基於布爾迪厄關於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定義為對主流行為的熟識和精通,尤其是在教育體系內的熟練程度)和習性(習性的定義為一套可以體現品位的個人風格系統,比如談吐和穿搭)的研究,我將用「童年競爭資本」一詞來形容家長們希望孩子在參與競爭性活動中所學到的經驗和技能。家長們期望孩子們養成的、與「童年競爭資本」相關的品質是建立在五種技能和經驗之上的:(1)內化(internalizing)獲勝的重要性;(2)學會走出失敗,贏在未來;(3)學會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任務;(4)學會在高壓環境下獲得成功;(5)坦然地在公共場合接受他人的評判。
(克服文憑瓶頸:獲得童年競爭資本)
章節概述
接下來的六章將進一步分析競爭性兒童活動的起源和好處,並闡述父母如何以及為什麼希望他們的孩子獲得童年競爭資本。每章都致力於回答一些基本的問題:為什麼這些競爭性活動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如今每項活動裡的競爭結構是怎樣的?為什麼父母認為這些競爭性活動和童年競爭資本對他們孩子的生活如此重要?關於具體的競賽活動項目,家長是如何決策的?這些有組織的競爭性活動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產業?孩子們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些競爭性活動的?
第一章是對美國兒童競爭性活動的歷史分析。在這一章裡,我的問題有:從大約20世紀初到現在,是什麼社會力量推動了兒童競爭性活動的演變?我發現,有組織的、競爭性的兒童活動最初是為小學年齡段的兒童設立的,和更低社會階層的兒童相比,這些活動在中產階級兒童中變得更普遍,這取決於三個社會體制的重大變化:家庭、教育系統、美國競賽與獎項的組織機構。我大致追溯了兒童競爭性活動的發展史,並對國際象棋、舞蹈和足球的歷史逐一進行介紹。
在第二章,我利用混合研究的方法,綜合了來自田野觀察、成人訪談和兒童訪談三個方面的數據,展示了這些課外活動當下的結構,以及我進行田野調查活動的場所。第三章轉向了家長們,通過展示我在每個活動中所訪談家長們的描述性數據,分析促使家長讓他們的孩子參加這些活動的理念。我們在這些家長中看到了驚人的相似之處,特別體現在他們對孩子如何開始參加課外活動以及孩子如何受益於這些活動的敘事。他們的敘述十分成熟,體現出無論是選擇專才賽道還是通才賽道的家長,他們都對未來都抱有相同的世界觀。本章將詳細描述這些父母們希望他們的孩子獲得的童年競爭資本具體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
第四章將重點區分國際象棋、舞蹈和足球之間的差異,尤其是性別差異。比如,為什麼有些父母為他們的女兒策略性地選擇了足球而不是舞蹈?我認為不同的性別腳本(gender scripts)解釋了父母為孩子選擇的道路。送孩子去學舞蹈的父母抱有更傳統的性別觀念,強調優雅的外表,而將女兒送去踢足球的父母則希望培養出有進取心的或者說更「阿爾法」的女孩。我認為這種區別揭示了女性特質的階級性差別,這也是本書最能引起爭論的地方之一。讓孩子學足球的家長很大程度上來自中產階級上層,而讓孩子學舞蹈的家長則更多為中層和下層,這表明了美國社會的中產階級之中正出現一種性別觀念的分裂,這種分裂體現在人們對女孩抱有的不同期望。
第五章深入探討了父母的決策是在怎樣的組織背景下產生的。我觀察到的許多育兒方式都與制度密切相關,制度在個人選擇和社會「文化」之間扮演了一個關鍵的媒介角色。我認為,我們身處在一個旨在最大程度地獲得童年競爭資本的大環境之中——這樣的架構讓人能夠從這些意圖獲得資本的父母身上賺錢。我討論了各項活動在組織方式上的相似之處,包括獎勵結構、競賽組織、選擇過程,以及競爭性兒童活動之間的矛盾。我還討論瞭如「榮譽分級」和「高成就孩子的問題」等話題。一旦我們理解了商業世界如何運作以使父母相信競爭性兒童活動的好處,就能更好地瞭解父母的動機。如今的家長已經不再僅僅從學校門口公交車站的其他家長那裡獲取信息了。
第六章把關注點放在了孩子身上,並調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想法。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參加競爭性活動?他們的觀念是否與成年人不同?孩子們對他們的活動表達了明確的看法。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孩子們是否真的獲得了父母希望他們擁有的童年競爭資本,又或者在他們修習不同的技能和課程的過程中,他們是否有意無意地變得更具社會性和合作性,而沒有不惜一切代價贏得比賽?我強調了在與兒童的互動中不斷出現的三個主題:在被評判時處理緊張情緒和失誤,個人與團隊成功的比較,以及獎盃和其他物質獎勵在兒童持續參與這些競爭性活動中發揮的作用。總的來說,孩子覺得參與這些競爭性活動很有趣,他們努力獲得父母希望他們擁有的童年競爭資本,並順便學到其他技能。這一章也討論了兒童在性別方面強烈且有分歧的想法。
結合結論和附錄的內容,這六個章節通過研究大多數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日常生活,體現了文化社會學意義上的不平等。父母努力爭奪童年競爭資本,因為他們認為童年競爭資本有助於保證孩子未來的成功(請注意,考慮到中產階級的多樣性,本書所討論的一部分家庭屬於中產階級上層,其定義為至少有一個父母獲得了研究生學位且從事專業或管理方面的工作,並且父母二人都有獲得四年制大學學位,另外一部分則屬於中產階級下層家庭,其定義為父母中只有一位擁有大學學位且/或父母二人都沒有從事專業或管理方面的工作)。雖然本書只提供了一個簡要的概述,但我們所看到的激烈競爭揭示了當今孩子們童年的主要特質,並體現了競爭現已經成為美國式童年的一個核心要素,如今的男孩和女孩們不再只是簡單地玩耍——他們為贏而戰。(一窺競賽的究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