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2日星期四

[摘要] 魯凱族的道德經濟:社會組織、傳統農耕與災害應對

 

當前魯凱族的傳統農耕生產,是配合著社會文化進行的,並非為了資本主義市場而生產;另一方面,這樣的生產方式、組織與制度,不是為了極大化作物產量,而是極小化災害風險,以求得整體社會的生存。許多重要的社會組織與制度,就是為了極小化生存風險。(458)

 

雖然某些可耕地開始轉種經濟作物,但在這裡需要注意兩點:(1)目前只要是跟頭目承租的土地,一定是種植魯凱族的傳統糧食作物,不會種植經濟作物。(2)為市場而種植的經濟作物,都是利用休耕地來種植(參考表 4)。

 

簡言之,當代的魯凱族霧臺部落的經濟活動,雖然已經深受資本主義的影響,但在農耕實作上,除了少數配合市場而出現的單一經濟作物外(例如咖啡、愛玉等),更多的是傳統留下來的生態農耕、生態作物選擇。族人會繼續保持傳統農耕作物的選擇,也與自然災害風險控管、社會組織息息相關,而非為了個人利潤的極大化。(465)

 

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不收成這些作物,任由它們在田裡腐化,不做最大化的生產,一點都不符合資本主義的經濟理性,但是從「最小化風險」的角度來看,這是維繫整個社會生存的重要制度,在最極端糧食歉收的情況下,可以透過這個制度來渡過一時的難關。這種做法,也就類似 Scott1976)對於東南亞農民的研究,當地農民寧可不要收入最多,在收成好的時候,交多一點的稅(穀物)給政府,但是當歉收的時候,他們仍然可以保留維生的糧食來渡過難關。(471)

 

本研究將 Scott 的「最小化風險」概念,從社會經濟行為(短期高額地租的繳納以換取長期的維生),擴大到自然農耕與狩獵,探討「最小化風險」的農業行為,如何鑲嵌在兩個重要的文化原則之中:透過頭目的資源重分配,以及族人之間的分享互惠。(482)

 

我們認為,透過既有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生活方式,慢慢將外來的資本主義力量納入既有的社會體系,對於原住民族的社會結構衝擊比較小,部落也比較可以用集體的力量來應付資本的力量。(484)

巴清雄、台邦.撒沙勒、王宏仁(2021)。魯凱族的道德經濟:社會組織、傳統農耕與災害應對。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3)451-49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18189X-202109-202111120006-202111120006-451-49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