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育杰。「現代台灣的社會理論:從Andreas Reckwitz的觀點出發」。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2023。https://hdl.handle.net/11296/8b7n22。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疫情帶來的社會學反思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Reckwitz 視角下的台灣社會理論? 2
一、一個宏大的一般理論及其相關討論 2
二、Reckwitz 的社會理論與貫穿現代社會的兩種抽象社會邏輯 5
三、研究步驟與章節安排 8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了解及轉化的可能性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Reckwitz 的基本分析概念:闡述與詮釋 12
一、現代當中的普適性社會邏輯 12
二、現代當中的獨異性社會邏輯 17
第二節 Reckwitz 的時代診斷:1945-2010 年代的西方社會 24
一、規則典範與動態典範 24
二、文化本質主義與超文化 32
三、小結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比較歷史分析法的系譜概說與分類 40
第二節 研究方法策略的選擇:分析歷史中的因果規律 46
第三節 研究命題的設定 48
第四章 現代台灣的社會理論(1930-2019 年) 50
第一節 誰是推動現代化的主體? 50
一、市民階級與市民性在台灣的匱乏 50
(一)外來引入的普適性社會邏輯 51
(二)被壓抑的獨異性社會邏輯 56
二、庸俗化儒家與另類市民性 59
三、命題檢視(I) 68
第二節 晚現代的台灣社會? 69
一、分化的階級結構:停滯與老化 71
(一)國際分工+另類市民性:「類知識階級」的誕生 75
(二)少子化:即將來臨的「老」現代 83
二、從調整式典範邁入「半開放式」典範 89
(一)新民粹主義型態的興起:2018 年「九合一」地方選舉 92
(二)「半開放式」典範形成的徵兆:2020 年初的總統大選 95
三、命題檢視(II) 99
第五章 研究發現 102
第六章 結論
台灣仕紳一直以來缺乏前文 Reckwitz 所說,市民性裡獨立自主的自我。(53)
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下最珍貴的產物之一:一群接受現代化普適性邏輯思想,並有可能成為具有西方意義下市民性的市民,進而影響社會朝向民主化方向發展的本土仕紳,也在國民黨的鎮壓底下煙消雲散。(54)
筆者更進一步認為,台灣的 70 年代也不是李丁讚所謂的啟蒙時代,而是更接近於Reckwitz 所說,1970 年代開始於西方社會發生的反調整式典範學生運動、社會運動之場景。(56)
總的來看,台灣社會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在物質經濟上(包括科技技術)基本都是由外來政權所引進(源於殖民主義、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甚至更確切的說是由「國家資本主義」來主導(Alice H. Amsden 1986:104);而非台灣早期本土仕紳、70 年代新興知識份子所主動創造或產生。在生活領域上,比如共識的凝聚、普適性社會邏輯下的「現代化」價值觀,以及各式各樣的集體,也同樣以政治/軍事的意識形態「由上而下」形成,而不是如同西方市民社會中,理性、屏除成見的「由下而上」溝通所產生。(58)
筆者發現,台灣因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與普適性社會邏輯的結合,發展出有別於西方的「另類」市民性,並深刻影響本土未來現代階段的發展。(59)
透過儒家思想賦予文憑超過其自身價值(專精於某個領域)的社會保證,在求學的每個階段都符合家庭、社會之期待,是人們提升(保持)社會地位的主要手段;而受教育以與社會結構保持一定距離、形成獨立的自我和客觀的主見,甚至進而主動改變社會結構中有問題的部分,卻從來都不是台灣教育(至少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首要任務。(62)
除了正向的「由下而上」提供台灣社會工業化、後工業化前進的動力(不論是積極勤快的態度還是普遍教育水準的提升)外,從庸俗化儒家提倡的教育觀念所導致的目的、結果取向來看,也可被視為是當代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狀態,處於王振寰所說「追趕極限」一部分的原因。(66)
註122:大學教育原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的搖籃,然而這一理想在現實中的台灣卻可能將大打折扣。原因在於台灣私校林立,大學教育的重擔有很大一部分落在私校的身上,同時私校卻失去了西方社會中,因著宗教性質而「私有卻非市場」的導向。台灣私校中的宗教性質不再(或根本不曾有過),僅留下市場競爭、追求營利事業的成分。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下文會探討到的少子化問題之來臨,為了爭取招生名額、吸引學生而「職業培訓所化」的台灣多數私立大學,又要談何培養能進行不在意各項成本投入的根本性創新人才?相關的討論請參見林本炫(2006)。(68)
(臺灣)這樣一種有別於西方社會,不意圖與社會結構保持距離,形成自我的獨立自主與客觀主見;而是著眼於快速得到結果、成果以求提升社會地位的另類市民性,亦構成了另一部分有別於現代西方社會此一階段呈現出的場景。諸如在教育的面向中,人們往往重視學習成果的形式(好成績、名牌高中、名牌國立頂大、畢業後容易找到好工作的相關科系等)而非學習的過程;在產業經濟領域中,相比於尋求從根本上的創新,人們往往依循既有的國際分工路徑,努力在已有成就、優勢的產業領域中,以追趕的形式來「拼經濟」。(68)
之所以台灣在邁向晚現代發展道路的過程中,其階級結構的分化狀態有別於西方社會,正是因為國際分工的明顯作用影響,以及與這種分工相互契合的民間另類市民性所形塑。儘管這種國際分工的形成、鞏固,讓台灣在 1990~2000 年代順利完成產業轉型的過渡,並進入後工業社會。然而,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發展軌跡事實上是一種走向瓶頸的限制。因為居高不下的類知識階級人口之存在,說明台灣社會生產主要用於外銷的製造代工業(特別是與積體電路板相關之產業)依舊興盛且重要;反觀在 Reckwitz 意義下,構成西方晚現代新中產階級的知識階級,卻在台灣社會平穩維持著少量幅度的增長,尤其是在 2011 年以後,增長的幅度更加趨於平緩。(82)
在許志賢等(2007)和吳美岱、陳殷哲(2012)以台灣具代表性的、廣義的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的研究中,指出了國際分工+另類市民性對浪漫主義壓制的現實:多數的知識階級、類知識階級就業人口,其實難以用西方社會新中產階級那套「成功地自我實現」生活風格加以調和,並呈現出 Reckwitz 筆下事事追求「真」的體驗的態度;而是與其父輩相似,任勞任怨努力的工作與生活。(82)
註136:本文僅表示,因著當代主要以「科技製造」立國的台灣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使得即使已成為「向上流動」的知識階級、類知識階級,當中的主體是否能恰當調和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和對浪漫主義的追求,以形成「成功地自我實現」生活風格,事實上是存有疑問的。(83)
人口老化的嚴重影響恐怖如斯,它將不再補 充足夠的、充滿活力的、「國家未來棟樑」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較為熟悉獨 異性社會邏輯的年輕世代的萎縮,恐怕將讓台灣社會不只在就業人口年齡上老化,
從而導致工作當中普遍可預期的低效能現象,更在獨異性社會邏輯得不到充分發
展的情況下而「遠離國際」。中老年世代必須全面的自力更生:未來是中老年
人的未來。(88)
台灣社會於 2000 年代開始(如圖 13)的階級分化,將導致典範如何被轉移?西方晚現代社會發生的超文化、文化本質主義衝突,使得右派民粹主義的興起,是否也發生在當代的台灣社會之中?筆者認為關於以下的討論,一個較為恰當的切入起始點是接續上文論證市民階級、市民性在台灣現代化過程中的缺席,也就是回到 1970 年代的台灣社會,以及隨後一系列朝向「自由化」的開放過程。(89)
1980 年代逐漸呈現出一幅相當矛盾的場景。一方面,反抗國民黨權威的「黨外人士」在 1979 年 12 月美麗島事件後,認為溫和改革的手段無效,便改以更為激烈的方式,從根本上與當權國民政府抗爭,形成蕭阿勤(1999)筆下的「台灣民族主義」呼聲。而這股解放權威的浪潮,最終讓牢不可破的調整式典範瓦解,並成功讓民主進步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於 1986年 9 月成立、1987 年 7 月蔣經國前總統宣佈解嚴,以及《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在 1991 年 5 月廢除;另一方面,經濟的後工業化卻如上述,卻是由反抗的對象——國民黨政府,帶領的快速跟隨模式而展開的。也就是說,台灣民間在積極追求「抽象」的浪漫主義國族認同過程中,卻在日常經濟的「實在」面向上,不得不繼續依賴於反抗、瓦解對象制定的有助益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之相關政策及行動。(90)
1990 年代從國民黨調整式典範解放出的台灣社會,邁向的似乎是一個不完全開放、動態的典範,本文稱之為「半開放式」典範(Semi-apertistic paradigm)。(91)
當兩岸議題被刻意淡化後,新底層階級及舊中產階級對於物質生活與懷舊情結的呼求,便會明顯的影響選舉結果走向:韓國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被他們這股呼喚聲所形塑出的具體形象。(94)
註166:,韓國瑜民粹主義現象的獨特性在於,其支持群眾類似西方右派民粹主義:具有階級因素,並且基於懷舊情結而興起;卻不反對全球化,反而支持韓國瑜的「親中」全球化主張。至於更進一步系統性的比較這樣一種獨特性,與台灣過往民粹主義、其他社會民粹主義之間的差異,則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中,故點到為止。(97)
命題三:「被全球化深刻影響的台灣社會人口結構將會分化出西方社會意義下的三種階級」,並不完全成立。(99) 確實,儘管台灣社會受到晚現代全球化的影響相當深刻,然而在國際分工的產業結構下,普適性社會邏輯無法完全退為獨異性社會邏輯的背景舞台,而是仍有其現實意義(尤其是經濟成長上)的重要性。既然普適性社會邏輯對當代台灣社會的意義與西方晚現代社會不同,導致呈現出的人口階級結構分化狀態、生活風格轉變之情形亦不相同,則台灣「是」否已邁入晚現代,或者於將來「能」否邁入晚現代,本文抱持著相當程度的懷疑。加之在探討過程中,發現少子化所帶來如同荒漠化般的衰退影響,台灣有無能力在未來仍以相同的既有模式,維持相同的發展步調,事實上存在著不少的疑問。(99-100)
如同在以普適性社會邏輯為主軸的現代時期,台灣社會在「被」現代化的過程中處處體現自身的獨特性,特別是在受到西方晚現代全球化的影響,台灣社會的發展軌跡因著獨特的歷史脈絡,彷彿碰到了一層透明的天花板,從而阻礙獨異性社會邏輯在台灣發生如同在西方社會一樣的影響力。而這或許也從側面應證了 Immanuel Wallerstein(1980)提出之世界經濟理論,至今仍具有一定的解釋力道與有效性。(101)
=-===
小結:
其實前面的理論我都看不懂 但第四章起談台灣實證對照的討論蠻值得一讀的。結論是認為Reckwitz的理論不完全適用台灣社會,但本文其實沒有提出系統化的理論討論,而是點出了在社會結構層面以及歷史層面,臺灣社會有自身的例外特性,一方面雖然在世界體系中,而無法走向完全例外;但同時又因為處於歷史交錯堆疊處,所以如何搓揉摩盪於可塑結構之中,找到臺灣面對內部壓力與外部交爭的某種暫時立足點,成為需要仔細思索的議題。第五、第六章寫的太急而短促了,所以蠻可惜的一篇文章。但其中第四章關於底層階級的一些說明有一些參考價值,以此來解釋臺灣的新民粹現象,算是一個參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