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星期二

學做工 2022版 摘要

 學做工 2022版 摘要


1.

2022

生活體驗、意義創造、文化生產、洞察

 

2013年序

文化與民族誌的敏感性

理論上的不確定性(非決定論)

性別

中國的社會變化(學校:教育手段、文化生產與洞察之地)

 

中心與邊緣

第一部份 童年與教育

        在學校的日子(深入其中,而有所不同)

        劍橋

    小組討論和精讀課把我曝光,對我而痛苦的來源。(289)

        伯明翰

                青年文化;去生活中找例證

第二部份 教學和研究

        1968年和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學生暴動(受到保護;那群人感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

                從集體意義上,控制了行政管理流程,工作閱讀研究等領域

                沒有所謂共識的合作關係

神奇的工作方式(總體的指導與承諾,實質性的自主,觀念和批評的集中處理,個人慌張地在截止日期前趕寫陳述)

        《學做工》

                保羅所說的「創造性」就是我說的「生存」

                我的故事(300)

                我還保有常識(未被理論碎裂切割化)

                作文化研究中的特洛伊木馬(窩裡反的批判者)

        政策、政治和大學

                「給人以美感的創造性」那是我工作的源泉和希望釋放的東西

                建立年青人表達機制的重要性

                作為權力圈子內部的反抗力量(306)

                也許我們只是影響了其他的知識份子

                民族誌不是幫找飯碗,但可以幫助理解自身

                工具主義的勞動力對比於表達性的勞動力(311)

第三部份 民族志和理論

        過於方便的錄音,有了材料;重要的是思考

        錄音不等於田野工作

        關於多點民族誌

                不要和稀泥,而應該關注人的主體性

        理論、民族誌和倫理

                理論家說的東西差不多,民族誌學者應關注自身議題及政治選項

                研究生應以「既有知識的破壞者」自居

你是研究工具,也是要自我超克的工具,入世或出世皆兩難。(研究本身並不平等)

研究者無法說明的愧疚;你是否真的與你談論的東西之人談話過?

我們要將自己置於道德困境才能起步。(321)

 

25年過往

民族誌理論的敏感性

文化和階級:一個三階段模式(切面結構;文化生產/創造意義;文化意義再結構化/再生產)

後學科世界中的理論完整性

        生成式的理論(非外部決定,非文本漂散)而是互為主體中介於情境中生成

21世紀的文化與學校教育:新時代

        服務業主導與電子化時代的非階級化(個體化)趨勢

        巿場主導,使不幸成為個人不幸

理解新時代

        當代象徵秩序與壓迫地位關係為何?

重估學校角色跟地位(角色轉型,教師不應放棄)

 

40

《學做工》邏輯:文化自主性+情境A(矛盾)+B情境(資源)=文化生產

結構矛盾;文化資源

文化自主+物質秩序+社會關係不可分

文化生產的洞察:自己的眼界侷限自身

文化生產的隱蔽性(監控資本主義/社交媒體引導文化生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