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沒口之河》一、二章。一口氣讀到了第二章,發現自己已經作了不少筆記。木麻黃(12)、知本溼地(21)、沒口(28)、法規上成為溼地意味著什麼(33)、賞鳥的基礎建設(51)、溼地如何再現給他人,那就加入時間向度的考現學吧!(52-53)、野地「似乎」不會受災的迷思(67)、銀合歡(71)、溼地與地球之腎(75)、荒地種椰子樹可以換得更好的地上物補償金(77)、此處「溼地」承接所有被排斥者以及所有的意外(79)、新開發案的外部效應作為代價(80)。這些就是我記下記號的頁碼,也在書頁上折了角,靜待想法醱酵。
荒地之下有伏水,木麻黃上待遊隼,無效益之地,緣於人類視野狹隘。龜毛於文字之藝的作者,在詩與史之間寫小說,替未能發聲者發聲。細膩觀察各色人物如何相互牽連,因理念相聚,因利益相鬥(挖出一個出河口,或者築起一個河口,但我們都忘了非人行動者的時間,不見得與人類同節奏呢)。社區不等於部落,利益到底進到誰的口袋,猛然想起《熟番與奸民》中飽私囊的漢通事,如何才是為部落、為社區、為生態謀求公共利益呢?
讀到第二章末,作者的熱血沸騰,想起來相關的一些討論,也可以連結Bauman的《廢棄的生命》一書(廢棄的不只是物,還有在此曾居住過或鄰近住居的諸殘命),Anna
L. Tsing的舊譯《末日松茸》(林浩立協助翻譯的新譯本:《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論資本主義廢墟中生命的可能性》)以及賽荷的《自然契約》等書,蠻期待接下來的閱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