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40/365 能量、貨幣、語言--從交換角度的發想

    今天問了室友問題。食物吃下去,如何變成細胞。讀微生物相關系所的室友說,大分子會變成小分子,小分子會變成ATP(化學能,傳遞化學能的物質),化學能是使分子結構產生變化的能量,能量則是對於差異與變化的描述(如位能指的是使位置改變的量,熱能是溫度高低之間的差異的量),換言之,能量是種關係,這種關係既是質,又是能。

  一個說法引起了我的興趣,ATP又被稱為「分子通貨」,我想,媽呀,這不就是經濟學的概念嗎?所以我跟室友說明我的想法,即通貨乃是交換關係的物化,原先是物物交換,但是當交換一般化以後,就變成了「通貨」(即我有雞,你有鴨,我們直接交換,物物交換不需貨幣;但是我不想要你的鴨,你不想要我的雞,所以透過第三方中介,譬如說通用的交換媒介,譬如其他牲口,或更為抽象化的錢,甚至是今日透過國家擔保的抽象數字),所以通貨既是質,又是能(量)。質指的是對交換的關係的描述,能(量)則是指數量的多寡。

  後來我又問了一個問題:「念頭具有物筫性嗎?」室友不是很懂我的意思,我說,一個想法,具有物質屬性嗎?他說太抽象了。我說,「我覺得你很帥」。當我說出這句話,他笑了。我突然懂了,念頭(或者想法)的物質基礎是聲音(粒子的波動),或者語言。語言就像前述的生物學觀點下的分子通貨,經濟學下的金錢貨幣,語言則是人與人交流的情感通貨。語言當中會提到,他今天很high,我今天心情很差,我們不是都是用量的語言在描述情感嗎?所以情感也是一種能量,是對心理狀態的差異的描述。就此來說,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念頭既然是透過語言來表現,而語言的表現,會影響人的情感,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語言不只是認知層面的表述,也是情感層面的表達。念頭不只是認知性的,更是情感性的。

  用R. Collins的想法來說,念頭的指向是注意力。當我引入Collins的觀點以後,我發現我必須把語言的解釋擴張,而必須包括身體語言(姿勢的改變--位置的移動),才能夠說明上述念頭的物質性。我經由說一句話,或者比出一個手勢(如比大姆指),來使用身體,並且以此身體影響你的身體,進而念頭,使之共感。我必須使用一定的能量,或者說,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某個地方,對自己的身體作出某種改變,以物化方式轉變為行動,以便產生某種影響力。

  那麼,我們將提出幾個問題,最初的生命的能量是怎麼來的?這似乎是個必須用信仰來回應的問題,我所知道的宗教,假定人有先天的生命能量。若不處理宗教,那麼科學界會說,我們僅能描述它,如植物會行光合作用,能量就來自太陽。這個問題,我想我是無法回答的。
  
  其次,我們將注意力作為我們觀察的重點。如果我們引入了「潛意識」的觀點,我們該如何分析前述提到的「能量」與「貨幣」與「注意力」,必須要注意的是,三者都是對關係的描述,而非本質化的實體,依循可理解為分合之連結、有無之往來與意念指向之關係。

  如果考慮「潛意識」,問題似乎就變得更複雜。注意力作為一種交換,讓我們看不到象徵暴力的運作;貨幣的交換,讓我們看不到價值的運作;能量的交換,這點我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質能守恆定律會不會只是一種虛構,甚至宇宙本身就是虛構,而「我」、「物」、「世界」都是某種虛構。最後似乎走到「空」。即世界架構在空的基礎之上,但到這裡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在討論什麼了。

  總之,我認為從交換的角度,關注差異與關係,會是很有趣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