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Leboyer的《溫柔的誕生》一書開始。該書提到「寶寶一出生必須哭嗎?」誕生為什麼是件令人恐懼的事?誰恐懼?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注意到寶寶的哭,是非常悲傷的哭,他提醒我們注意,寶寶所面臨的「環境劇變」,彷彿沒有人注意到他的感受,僅僅把他的哭視為理所當然。作者相信,「新生兒在出生時,已能感知全部人類完整的情緒」,因而開啟了關於「溫柔生產」的相關討論。本書的譯者說「出生是可以很溫柔,是不需要大哭的。」而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在臺灣的環境底下,大哭的不只是寶寶,還有媽媽。
譯者白承樺說「有沒有可能不要讓母親覺得生產是件那麼累,需要聲嘶力竭的過程,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溫柔地生產,讓母親仍然有餘裕,願意接受與陪伴孩子的存在,而不是一次暴力的嘶吼,感受大戰後的枯竭」。生育成了戰鬥,而小孩誕生後,戰鬥才剛開始。但有沒有可能,讓生育不要成為戰鬥,讓寶寶與媽媽都能被溫柔對待,並且感受到生育的神聖性與尊嚴呢?這本書提醒我們注意,母親不一定非得大喊才能生小孩,產房裡不必然非得靠大吼大叫來鼓勵產婦,因為「分娩中的女人進入意識轉換階段,對身邊任何細小的聲音或動作都非常敏感。原本以為能激勵母親的呼喊,其實只是干擾。」(64-65)因而,作者提醒我們「寧靜是一種能力」,「學習緩慢、近乎靜止的能力。缺少進入內心的寧靜入口,不可能成功與寶寶溝通。要想接受這緩慢,都需要練習準備。對母親和其他助產的人來說都是這樣」。(65)
出生後,寶寶可以躺在媽媽的肚子上。我們面對接生時,可以更有耐心,不急著分離,不急著斷臍,尊重孩子的生理節奏,保留臍帶繼續跳動。作者在此破題說,寶寶的誕生是溫柔的,還是是場悲劇,取決於寶寶是否能夠緩慢地、漸次地轉換自己成為獨立的生命,還是被粗暴地強制成為個體。不驟斷臍帶,可以讓「臍帶繼續供應氧氣給孩子,直到新的肺循環系統完整接手」(76),臍帶到肺部之間的系統,讓寶寶可以一邊往另一邊,慢慢地跨過去。我們不再看到因為急於想要寶寶自主呼吸打屁股,而導致的嚎哭,如果我們能克制自己的衝動,我們將會聽到「深刻和諧的呼吸聲,以短短地哭聲做頓點,驚喜作為驚嘆號,甚至能聽見喜悅」(82)。
不論是觸覺上,或者擺放寶寶的方式,「那雙手不但得很輕柔,也要很肯定。最重要的是,要非常非常緩慢地移動,要不間斷地按摩寶寶的皮膚,而不只是拍拍安撫而已。……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分娩的狂暴颶風,而是一陣陣地擁抱,訴說著母親的愛。」(§18)寶寶能夠感受到雙手給予的任何事情:「緊張或安定,詭異或安全,溫柔還是暴力。他很清楚這雙手是否愛他,或是正在分心。他也感覺得到,自己是不是被拒絕了。」 (97)
但是,媽媽也需要自己不處於恐懼與筋疲力竭的狀態,不然就算「母愛大爆發」,對於快被累死的產婦,也沒有什麼餘裕贈予愛。作者特別提到「有些事情難以學習,卻容易忘記。有多少母親會馬上去碰碰孩子,或是抱著他在懷裡搖,摸摸他……。有多少母親的雙手一點都不靈巧,相當僵硬,如失去生命般。有多少母親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從自己害怕的情緒抽離,(100)那窒息的感覺,讓孩子也快要無法呼吸。幸運地是,有些沒被疼痛控制的母親,還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抱了抱孩子,摸了摸他。要想在這困難的習作裡順利過關,母親得在歡愉的情況下生產,重新找回自己的身體,了解如何控制負面的衝動。(101)」是的,母親會被疼痛控制,會被自己害怕的情緒控制,或者因為自己的疲累而感到失去生命。因此,這不僅僅是寶寶的冒險,更是媽媽的。作者說「要想在這困難的習作裡順利過關,母親得在歡愉的情況下生產,重新找回自己的身體,了解如何控制負面的衝動。」(101)我們必須讓母親感覺歡愉,感覺身體是自己的,感覺到自己可以克服負面衝動,使得她能夠感受與照料寶寶。
在這本書的第四部,特別提到了女人生育時經歷的「恐怖」。作者說,沒有人直言,寶寶「可憐的身體,和母親的身體承受著極大的痛苦,動彈不得、緊繃、反抗的身體,痙孿、抽搐,訴盡驚慌、恐怖。」對於寶寶來說,這是個混亂的世界,對於母親來說何嘗不是?作者說「誰能一眼看盡上千種景觀念呢?也許上帝可以,卻沒有人能做到:可憐的人類可能會發瘋。這就是我們的養成,我們的習慣,對我們的設限,保護我們別被無限大的事物嚇得發傻。」(135)作者也說,「只有不斷給予參考座標,才能讓新生兒不那麼害怕」(134)對於寶寶來說,給予他的設限,其實就是給予他的保護傘與銅牆鐵壁,讓他不至於被聲光嗅觸等刺激過度衝擊。對於母親來說(甚至是父親,以及全家參與者),更是需要「參與座標」。生育過程的苦痛難以避免,但是讓苦痛在參與座標下有了意義,苦痛似乎也變得可以承受。
作者批判醫護人員投射自己的恐懼在生產場景中,導致場面變得恐怖。他說「斷臍帶這件事通常得花上一天,然而只有人類還被困在這個盲點。…人類竟然反其道而行。在產房裡,孩子都還沒有好好出生來時,臍帶就被剪掉了。難道人類是想快速切斷與孩子的連結?…。」他用了一大段嘲諷醫護人員,這些人才是讓寶寶陷入悲劇的源頭。
「[寶寶的臍帶被切掉了…] 天啊!這些女士們、先生們竟然沒有幫寶寶接上氧氣:寶寶漸入險境。必須要做點什麼!要活下去的話,必須得……呼吸,張開嘴巴,一口接一口。馬上奏效:寶寶大聲尖叫了。『啊~他喘過氣來了!』男子鬆了一口氣。『啊~我呼吸到空氣了!』說得煞有其事,其實是他的喉嚨爆出了哭聲。這位男子,才是真的差點窒息的人。孩子帶著臍帶,根本沒事。男子將自己的悲情,投射在寶寶身上。這孩子跟代罪羔羊一樣,可憐地哭喊著。是否肩負我們的原罪?喔不,是我們的恐懼!天大的誤會呀,如此不幸的悲劇!因著如此沉重的原因,才會作出如此不合理的行為。原因?這一切有道理可循嗎?男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自己的情緒牽引著。『學習遷移理論』在他身上發生、影響深遠,卻很少人知道。我們引以為豪的教育,正是如此影響著人們思考。(138)」
作者說,出生不一定要追求痛苦。他說「停止對受苦的莫名崇拜吧!/沒有痛苦的出生,沒有恐懼的出生,讓我們睜開了雙眼。/受罪是多餘而無用的,她不能榮耀上帝,只剩一團混亂。/習於仗責與威權,支持受罪的人們,只是單純的盲目。/毫無智慧可言。/至於具侵略性,則是在抗議沒有被愛夠。/還擊只是在傷處上追加羞辱。」(149)
對於生產,作者說「無須任何昂貴的設備去監視,或是任何科技與工作機會,去發展那些讓孩子留戀不已的流行玩具。/都不需要這些東西。我們能嘗試給予的,無非是耐心與謙虛。一顆和平且寧靜的心。輕盈卻無瑕的注意力。一點點對「他人」的智慧。哦…...!我差點忘記了。這,需要愛。如果沒有愛,那一切都是徒然。/就算產房裡有完美的光線、隔音牆、浴缸裡水溫適宜,少了愛,寶寶還是會不停地哭喊。屆時別怪罪這本書。」作者談的是內在修養,但是對於社會學者而言,重點是如何營造出能夠培養與維持這些心性的環境,讓我為他補充。生育的參與者(不論是產婦、家人及醫事人員)要耐心與謙虛,保持和平寧靜,維持注意力,對於身體的變化維持關注(因此,在讓人分神的吵雜環境,對於生產來說是不好的)。對「他人」的智慧,譬如若是產婦因全身麻醉無法回神,這時父親的接手就非常重要。最後,在頁152處,放了一張,「寶寶在出生不到24小時就笑的照片」,證明寶寶的情緒不只是只有「哭」這個選項。
------------------------------------------------
以下是書目基本資訊,與我的摘要
溫柔的誕生 Pour une naissance sans violence
作者: 費德里克‧勒博耶 原文作者: Frédérick
Leboyer
譯者: 白承樺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3/27
博克來書介
寶寶一出生必須哭嗎?
若是為了啟動肺活量,需要哭得這麼悲傷嗎?
寶寶出生時,看得到?聽得到嗎?
寶寶有情緒嗎?
子宮裡又靜又暗,產房裡又亮又吵,寶寶必須在這麼大的環境劇變下出生嗎?
我們是大人,我們決定就好……嗎?
費德里克•勒博耶(Frédérick Leboyer)是法國知名產科醫師。他在接生了上萬名嬰兒之後,於一次印度旅行時寫下《溫柔的誕生》這本書。透過他的書寫,我們得以發現,對寶寶來說,「來到這世界」的這段經驗,不僅困惑,而且可怕。寶寶從安靜又黑暗的子宮抵達地球的第一站──「產房」時所遭受的環境劇變、感官刺激,彷彿是一場「悲劇」,一趟伴隨著恐懼出生的悲劇。
然而這個恐懼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是隱沒到我們的潛意識中。當我們開始意識到,恐懼對我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不像肉眼所見的一般,而是來自於我們的無意識記憶,我們開始夢想……假如這個與生俱來的恐懼,可以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得到安撫、拯救,生活是不是會更加美好。如果出生不像我們原本所認定的那樣,有什麼方式可以更平和的迎接寶寶的到來?
費德里克•勒博耶相信,新生兒在出生時,已能感知全部人類完整的情緒,此一觀點,挑戰了傳統上人們看待產程的方式,所以當《溫柔的誕生》於1974年出版時,在法國醫學界曾引起相當強力的反彈。
只是,《溫柔的誕生》並不是一本探討、提倡溫水生產的書,而是希望透過「胎兒」的視角,探討出生一開始的樣貌,以及論述各種能讓寶寶溫和出生的可行性。本書內容以富含哲學對話的形式,敘述一段段寶寶從媽媽的肚子來到地球的小旅程,有如《小王子》從B612星球來到地球尋找真愛一般的經典小書。而勒博耶正是那位說故事的醫學哲學家。透過書中幾段精采、發人深省的對話(醫師V.S.醫師,醫師V.S.寶寶,寶寶V.S.媽媽),寫下關於「生命之初」的雋永文字,讓我們得以透過寶寶的眼,再一次想像出生是怎麼一回事。
小結(我的結語)
「出生是可以很溫柔,是不需要大哭的。」──譯者白承樺
有沒有可能不要讓母親覺得生產是件那麼累,需要聲嘶力竭的過程,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溫柔地生產,讓母親仍然有餘裕,願意接受與陪伴孩子的存在,而不是一次暴力的嘶吼,感受大戰後的枯竭?這本《溫柔的生產》或許能夠給予一些啟發。
譯者在中廣對此書的介紹
20190422 中廣 新聞網 新書快報 溫柔的誕生 受訪、譯者:白承樺 遠流出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gmFNuWG_w
摘要 (小節後的小標題為我所加)
前略
第三部 問題即答案
第4節(生育過程中的聽覺)
我們試著解釋孩子不一定得在苦難和驚叫中出生,就好比母親不需要去地獄一趟才能將孩子帶來人間。(63)
那些指揮產婦的人必須理解,即將出世的孩子是聽得到的,母親這樣大喊,對嬰兒敏感至極的耳朵,很容易形成傷害。事已至此,這些參與生產的人,應該要開始學著去愛這個嬰兒,而不是他們自己。
嬰兒不是玩具,也不是裝飾品,是一個活生生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命,將自己託付給這些大人們。我們該協助母親們認知並體會到:「我是他的媽媽」的這個事實,而非「這是我的孩子。」(64)(安按:前述意為責任與照顧;後者建立在所有權概念上,以母親作為財務持有者)
第5節(產房的誤解)
這寧靜的一課不只針對母親,更值得產房裡所有人學習:婦產科醫師、助產師和護理師。
為了鼓勵產婦,這些人習於在產房裡大吼大叫。
「您可以的!用力!用力!」完全是場誤會。分娩中的女人進入意識轉換階段,對身邊任何細小的聲音或動作都非常敏感。
原本以為能激勵母親的呼喊,其實只是干擾。(64-65)
第6節(寧靜的能力)
黑暗之中尚有一絲光線,還有寧靜。
深邃的平和感佇立在這個空間。
還有對這個即將抵達的旅行者,這個寶寶的尊重。(65)
我們不會在教堂裡大聲喧嘩,出於直覺將降低音量。
若有什麼地方再莊嚴不過,肯定是迎接孩子到來的產房。
微弱的光線和寧靜,還有什麼是必須的呢?
耐心。或更精準地說,學習緩慢、近乎靜止的能力。
缺少進入內心的寧靜入口,不可能成功與寶寶溝通。
要想接受這緩慢,都需要練習準備。
對母親和其他助產的人來說都是這樣。
要成功的話,我們必須再次理解寶寶
是從多麼奇怪的世界降臨。
他一公分一公分
或更小步地往地獄降落(65)
(安按:前提及相比對於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舒適,人間若地獄)
第8節(出生)
…
當寶寶出來之後,肚子凹陷下去,成了一個最適合寶寶的搖籃,像是一座等著寶寶的巢。
還有什麼地方比這裡更適合寶寶?
媽媽的肚皮又柔又軟,新生兒隨著媽媽呼吸的節奏律動,加上媽媽的體溫,再完美不過了。
寶寶靠著媽媽,臍帶也自然地留在彼此之間,和媽媽待在一起多麼重要。
第9節(留臍帶作為從媽媽肚子到世界的過渡)
寶寶剛離開母親的子宮就馬上剪掉臍帶,是極度殘忍的手段。這對寶寶所造成的傷害相當大。
保留臍帶繼續跳動,便能改寫整個出生的經驗。
等待臍帶停止跳動,是在要求接生更更有耐心,與母親一起尊重並跟隨孩子體內自然的生理節奏。(71)…
第10節 (溫柔的誕生,或是悲劇?)
…
在胎兒出生之前,他的確是全然依賴母親的。
但在出生之後又是怎樣運作的?
瞬時,大動亂發生了:一向通過臍帶的血液,突然冒險地往年輕的肺臟前進。
新生兒捨棄慣有的路徑,離開了母親的道路。
在他呼吸之際,當他自身的血液經過肺臟氧氣時,成為他自己了!他說:「我不再需要自己和世界之間的仲介了。這麼一來,我們之間還共享了什麼?」
用第一口呼吸,往獨立的道路上前進,雖然這只是個開端,除了自己呼吸以外,這個生命還是完全地依賴他的母親,但這是個對的方向。
往自主、自由的方向前進。
事實上,這個轉換進行的方式,決定了出生的調性:是緩慢地、漸次地,抑或是在焦慮與恐怖之中粗暴地發生。
這是一次溫柔的誕生,還是一場悲劇……(74-75)
第11節(從臍帶到肺部──大自然的呵護)
大自然一向不會突然以跳躍的方式運行。出生便是一個例子:從世界的一邊到另一邊,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75)
(孩子不可以缺氧)孩子能自然地由兩種途徑得到氧氣:當肺開始行使功能,臍帶依然能繼續跳動著來供氧。
這兩個系統接力著,交替地工作。
臍帶繼續供應氧氣給孩子,直到新的肺循環系統完整接手。
孩子離開子宮時,與母親仍然留有臍帶的連結,臍帶強烈地脈動著,可以持續四到五分鐘,或是更久。
臍帶的供氧能避免缺氧症,這麼一來,孩子便能照著自己的速度,不需要經歷驚嚇或是危險地,慢慢學會呼吸。
血液由過去流經胎盤的路線,轉換到新的肺臟功能,在這關鍵的數分鐘之內,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大自然有她自己的節奏。她之所以留下了這一小段時間,就是為了要讓兩個世界之間的轉換更平和。
寶寶在這交疊的數分鐘內,同時可以用兩種系統得到氧氣。來自臍帶與肺部,從一個到另一個系統,溫柔地交接了。於此同時,心臟上有個小孔會關閉,寶寶就這樣進入了一個自己的安全小世界裡了,不見得需要哭喊。
這幾分鐘內,寶寶在兩個世界交界處,慢慢地,從一邊往另一邊,和平地,輕鬆地,安全地跨過去。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介入,不要催促這個過程。試著不要用我們自身出生的經驗,去啟動舊有的反應:焦慮,緊張。
(即使在這個時刻,一種奇妙的情緒驟然生起,帶我們追溯到出生時的苦痛。)(76-77)
第12節 (驟然剪斷臍帶作為一種暴力,與遭受威脅侵略的生命。從反面論證)
第13節(尊重生命的節奏,不要急於打嬰孩屁股,只為了急於看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我們若能尊重臍帶跳動的節奏,事情就會很不同,生命開始的經驗也會比較美好。…
當孩子[只是哭兩三聲]停下來時,換我們開始緊張了。
然後,通常……
我們會接著打孩子的屁股。
既然現在對大自然有更多的信任,
對臍帶強而有力的脈動更了解,
我們得控制住衝動。
馬上就能看見……
孩子隨著自己的節奏繼續呼吸。
一開始會有點遲疑,膽怯,謹慎,偶爾會暫停一下兩下,稍作休息。
臍帶持續供氧,數著自己的節奏,緩慢吸進可以承受的灼熱空氣。
然後休息一下,再繼續。
慢慢適應之後,就會吸進更多,更深的一口氣。
不久便開始喜歡呼吸。剛開始覺得是痛苦的經驗,因此很猶疑,現在則感到歡愉。
也就是哭了那麼一兩聲。
從未、更不曾聽見恐怖的叫聲,
絕望的哀號,歇斯底里的尖叫。
我們現在聽到深刻和諧的呼吸聲,以短短地哭聲做頓點,驚喜作為驚嘆號,甚至能聽見喜悅。(80-81)
發出「呃!」的小小聲響,
有點像樵夫或摔角選手發出的聲音。
我們也聽見寶寶用嘴唇、鼻子和喉嚨發出的聲音,混雜在呼吸之間,交織成完整的語言。(82)
第14節(臍帶對媽媽與孩子的意義)
…
留下臍帶持續跳動著,就好像媽媽陪著寶寶到了新的世界,引領他進入這望而生畏的世界。
就像是寶寶開始學走路時,她會伸手隨時支持那樣。
孩子隨時可以抓著媽媽的手,並在他跨出第一步時才慢慢放手。
孩子就這樣慢慢地增加自信心,建立自己的能力。
當媽媽收回她的手,
她的內心依舊還不如此確定;
孩子要出去冒險了,
孩子即將踏出他的第一步了嗎?
突然剪斷臍帶,就像要媽媽在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時,便貿然放手。(83)
第15節(別用手推碰孩子,除非您想要他失足墮落。直到他感覺時候到了)85
第16節(不該忽略細節的重要性)
(不要硬把嬰孩平放,而是要順應孩子的個性、脾氣和節奏)…
因為已經征戰了好一段路,才離了魔法洞穴,目前為止他們還有點躊躇不決。
為了緩解他們的焦慮,我們可以做的是給他們界限:張開手讓孩子的腳底可以踢到,輕輕地施點力給予協助。
同時讓孩子可以回踢,否則孩子會覺得彷彿「沒有雙腳」。
漸漸地,萬事具備,每一件事都和諧到位。(89)
…
記住,要很慢、很小心。
第17節(如同禱告,祈求圓滿與重生)
[孩子的出生]像箭已離弓,在展開身體時,被空氣和喜悅充滿著,滿是活力。
這過程像是禱告,祈求人生的圓滿,有如重生。
誰會在慌忙的情況下禱告?
我們難道不能給孩子多一些時間?這個才剛來到這世界的孩子。(93)
第18節 (觸碰與手)
通常醫師、助產師和護理師的手勢,要不是過燙、過重、太慢,或是少了韻律感。
少了愛。
這雙手是這樣的不小心,又移動地過快、突兀地嚇到孩子。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不了解這件事對孩子的意義。
和世界的第一個接觸。
第一個驚喜,幾乎是恐怖的經驗。
我們的任何動作,對剛開始進入時間的新生兒來說,都過分倉促。
孩子就會反抗。
要讓我們稚嫩的旅行者接納這世界的奇異、冰冷,我們必須把新的環境弄得有一點像是他來的地方,
以縮小過渡時空的差異。
那雙手不但得很輕柔,也要很肯定。
最重要的是,要非常非常緩慢地移動,要不間斷地按摩寶寶的皮膚,而不只是拍拍安撫而已。……
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分娩的狂暴颶風,而是一陣陣地擁抱,訴說著母親的愛。
回到美好時光,母親搖著寶寶,哄著他。
一切都被愛環繞著。
這隻手撫過他的背,一次又一次,像是一陣一陣的浪,安謐且不可抵擋地打在岸上。
簡單卻神秘的旋律,只有戀人知道……天生的直覺……
戀人!
但是……這是在跟孩子做愛吧!
如果做愛是為了撫平裂痕,修復分離的傷痛,那麼是的。
做愛是為了重返天堂,朝聖者回到泉源,回到原始的海洋,河流匯聚的地方。
每一條河不再有分別,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您大可以將自己交給大浪,這一次,相信可以與彼此合而為一。
第19節 (溫柔的重量:雙手)
…
通過雙手,寶寶能感覺到所有的事情:緊張或安定,詭異或安全,溫柔還是暴力。
他很清楚這雙手是否愛他,或是正在分心。他也感覺得到,自己是不是被拒絕了。(97)
…
四處遊走的手,別怠惰,別分神、別心不在焉。
專注、充滿生命力、關注著的手,連一絲顫抖都能察覺。
輕柔的手,什麼也不問,什麼也不說,
就靜靜地在那裡。
輕,卻帶著溫柔的重量。安靜地。
第20節 (母親)
誰該去擁抱孩子?當然是母親的雙手。
無庸置疑,只有母親的手知道……剛剛所說的一切。
有些事情難以學習,卻容易忘記。
有多少母親會馬上去碰碰孩子,或是抱著他在懷裡搖,摸摸他……。
有多少母親的雙手一點都不靈巧,相當僵硬,如失去生命般。
有多少母親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從自己害怕的情緒抽離,(100)
那窒息的感覺,讓孩子也快要無法呼吸。
幸運地是,有些沒被疼痛控制的母親,還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抱了抱孩子,摸了摸他。
要想在這困難的習作裡順利過關,母親得在歡愉的情況下生產,重新找回自己的身體,了解如何控制負面的衝動。
我確信,母親在喜悅的同時,不會壓到孩子。
接著,當我們將這個新生命放在她的肚皮上,當她把雙手放在他身上時,她會喚醒一切。
考驗,對我來說,已經結束。
對我的孩子來說,正要開始。
孩子第一次醒來,剛踏入瘋狂的冒險,會很害怕。
孩子會害怕恐懼。而我知道這種恐懼。我知道母親可以多麼冷淡地對待寶寶,而對他造成傷害。我希望可以避免孩子受到這樣的傷害。
讓我們先等等,別動作,別讓寶寶更焦慮。
寧靜和靜止可以是美好的經驗,讓我們先停在這裡,不要移動,不要著急,不要多問。
首先要避免增加孩子的緊張感,不要嚇他。
接著,為了對孩子表示尊重、真誠和無私的愛,母親將手靜靜地放在寶寶身上。
靜止的手,切必狂喜、激動、發抖,而要平靜、輕柔,傳達出內心的寧靜。
雙手傳達的愛,安撫了孩子的懊悔之情。(102-103)
第21節(懊悔,孩子像是主動決定要出生,但出生卻失去了母親,故懊悔)
……
無論如何,他感覺到必須要為了出生而奮力地戰鬥。
悲劇發生在出生之後,當孩子贏得了勝利,卻失去了母親。
我媽媽不見了!
無以名狀的罪惡感和恐懼。
此時,母親若能用手溫柔地撫摸孩子,就好像說著:「我在,我在這裡。別害怕,我們都很安全,你和我都很好。」(104)
第22節(克服道德嫌惡)
......
孩子是從那不可說的部位出生的,有時我們會叫它「私處」「妹妹」,但更常沒有名字,也好像不存在。
要我摸……
我做不到!女子被亙古的禁忌束縛癱瘓,她還無法決定在肚皮上的這個東西,把他生出來的這段經驗,還是無比的噁心。
把女人的手放在寶寶身上時,很容易就察覺那種抗拒的心情,無法抵抗的羞怯。不過,一旦這樣做的話,就可以建立起母嬰連結。啊~多麼愉悅呀!
母親和寶寶之間的圍籬就這樣消失,是非善惡的分野也被擊垮。
撫摸寶寶的女人重新找到了自己,她是如此純淨單純,完美無暇,自由無罪,沒有陰影。(105,107)
第23節(溫水,與寶寶的雙眼交會)
第24節(溫水中的盡情探索、放鬆與自由)
第25節(離開水面,感受重力)
第四站,在出生旅途中的第四步,孩子會離開水面,再出生一次,這一次充滿意識。…
強烈的感官,但已經不再那樣陌生得嚇人,只要寶寶能辨識,對他來說都變得愉悅、好玩。全世界的孩子都會想要再嘗試一次。(120)
…
將寶寶側面放下,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把背面放下為什麼不好了。側躺的話,寶寶的手和腳較容易運動,腹部也好呼吸,頭也方便轉動。
我們要支撐寶寶的背部,讓寶寶穩定,讓他的後背覺察到有什麼東西讓他安穩、得到撫慰,然後我們就可以離開。
出生之旅的第五站,第五步。這是頭一次孩子獨自一人,並且他發現自己……不能移動,多麼奇異的經驗呀!(121)
…
他在孤寂中醒來時,再次察覺自己無法移動,要在這世界裡活命是這樣的艱難。
小冒險家無所畏懼,他已經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新發現,他愈來愈謹慎小心,帶著更多的專注力和才智,如今沒有什麼可以嚇著他的。
他不是因為感到孤單而哭喊,而是因為他被困在冰裡,動彈不得。
他很清楚我們知道他的處境,讓我們理解他。
他知道
我們知道他知道
他在這裡。
只消如此,他便有了自信。
與其抵抗前所未見的經驗,他決定要歡迎它。
他檢視它,品嘗它,很快地就在裡面找到快樂了。(123)
…
孩子就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而且能表達自己的意見。(124)
第四部
第1節(女人經歷過的恐怖)
我們一直在問:究竟是什麼讓出生這樣恐怖?
我們說:「得先了解這些可憐的孩子在出生時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他們的哭喊,用手腳臂膀,這些剛出生的小東西到底想說什麼?」
他們說:「好痛。我在受苦。」
甚至還說:「我好害怕!」
懼和惡是一體兩面的。
「我好害怕!我好害怕!我好害怕!」
可憐的孩子們哭喊著,呼求著把他們生出來的母親。
當然沒有人直言,
但他們可憐的身體,和母親的身體承受著極大的痛苦,
動彈不得、緊繃、反抗的身體,痙孿、抽搐,訴盡驚慌、恐怖。
一代傳一代,女人出生時親身經歷過的恐怖,
如實地重新上演。被刻意忘卻的恐懼,讓這經驗不斷重現。(233)
但我們真的想不斷複製下去嗎?
第2節 (設限與保護)
未知的恐懼,
全新的體驗,
無法比較,
無法辨識。
有些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只有不斷給予參考座標,才能讓新生兒不那麼害怕。(134)
…
事實:上千種景觀[按:上千種觀點,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與限制看待世界]。誰能一眼看盡呢?也許上帝可以,卻沒有人能做到:可憐的人類可能會發瘋。這就是我們的養成,我們的習慣,對我們的設限,保護我們別被無限大的事物嚇得發傻。
而新生兒少了點這樣的機制:完整、大量、未被過濾整理的刺激,一股腦兒襲來。
一雙手得多麼輕柔,才能給予豐富安全感,協助寶寶靠岸。
任何拙劣的手勢、分神、不耐煩的動作,都會讓之前的努力白費!
寶寶開始尖叫。
第3節(批評怱促剪臍帶,是成人的情感強加結果)
我們又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看不見,也感受不到『他人』眼中的現實呢?」
現在我們已經看清了,是自我,那小小的我執,我們不由分說的慾望,胃口,和更多的害怕。
斷臍帶這件事通常得花上一天,然而只有人類還被困在這個盲點。
不斷是母狗、母貓、母羊還是母牛,都會等到臍帶主動停止脈動。
人類竟然反其道而行。在產房裡,孩子都還沒有好好出生來時,臍帶就被剪掉了。
難道人類是想快速切斷與孩子的連結?這難道不又是一樁看見人類吹噓才智的證據?
再回到產房,任何動靜都讓人緊張、一觸即發。或許我們要跟那些通情達理、充滿智慧的動物們好好學習。
緊張感隨著分娩的階段,逐步高升。
縱使他們已經有很多助產經驗,醫師和助產師仍覺得擔心。他們也不是莫名地選擇這個職業,很可能是在出生的經驗中發生了什麼,使他們在接生的過程中,喚醒心底深處的記憶。在即將出生的緊張時刻,情緒高漲連呼吸頻率都改變了。電壓攀升,無意識地迴音效應充滿渲染力,也放大了情緒。最後,寶寶終於來了!
每個人屏息以待,無意識地,和寶寶產生共鳴。寶寶有呼吸嗎?眾人近乎要窒息地圍觀者
胸部緊鎖、喉嚨打結
出生是一場悲劇!你們還看不清楚嗎?(136-137)
天啊!這些女士們、先生們竟然沒有幫寶寶接上氧氣:寶寶漸入險境。必須要做點什麼!要活下去的話,必須得……呼吸,張開嘴巴,一口接一口。馬上奏效:寶寶大聲尖叫了。「啊~他喘過氣來了!」男子鬆了一口氣。「啊~我呼吸到空氣了!」說得煞有其事,其實是他的喉嚨爆出了哭聲。
這位男子,才是真的差點窒息的人。孩子帶著臍帶,根本沒事。男子將自己的悲情,投射在寶寶身上。這孩子跟代罪羔羊一樣,可憐地哭喊著。是否肩負我們的原罪?喔不,是我們的恐懼!天大的誤會呀,如此不幸的悲劇!因著如此沉重的原因,才會作出如此不合理的行為。原因?這一切有道理可循嗎?
男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自己的情緒牽引著。「學習遷移理論」在他身上發生、影響深遠,卻很少人知道。我們引以為豪的教育,正是如此影響著人們思考。(138)
第4節
「孩子必須哭嗎?」我們的探問始於這個重要的問題。…答案很清晰明瞭:「是,孩子得哭喊。」…假設孩子「驚喜地」出生,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做足準備,讓孩子溫柔地哭一下,這哭聲直白且滿足,而不是大聲呼叫。方法很清楚,不該屈服於種種誤解。(139)…我們先前反對因著痛苦、悲傷、恐懼、孤單的哭喊,跟這裡說的哭聲不同。這裡的哭聲裡寫著力量、生命和心滿意足。(139-140)…細心聆聽,生命之聲和勝利之調,很清楚地與悲慯、痛楚與害怕的哭聲不同。(140)…仔細觀察小臉上的變化,這孩子在掙扎、戰鬥,他控訴著不被理解的心情。不被理解?那是什麼?那就是出生呀!(140)
母親的聲立平息的暴風雨。當母親因為接受全身麻醉而不在時,父親的聲音就是在場已經聽過且熟悉的聲音了。在經歷出生如此創傷的經驗後,在水中才能發揮魔力。靜止不動,不要介入、避免輕舉妄動,平和靜心等待,給孩子點時間「找回自己」。十分鐘,或再長一點,小小的身體就可以放鬆,重新拾回身體的感受,害怕的感覺也會漸漸消融。這些孩子這輩子將會帶著非理性的懼怕。我們怎麼知道這樣做就會有「勝算」?答案很簡單,張大眼睛,持續著看著。分娩困難的情況下,孩子花了較長的時間才能展開冒險…(141)是的,是有勝算的。孩子出生了。也會留下來。
另一個驚喜是:世上沒有醜陋的孩子。有些在出生時,有點變型。當他們剛出生時,通常有點糟糕。臉很臭,看起來一點都不懂得感恩,我們怎能不感到退縮?其實,這臭臉只是張面具,害怕的面具。驅逐害怕之後,面具就會落下,面具底下的人才會浮現。這巨大的轉變,從嚇人的孩子瞬間變得俊美不已。對呀,沒有孩子是醜陋的。那些醜小孩只是戴著面具。有了愛,面具就會掉落。(142)
第5節(沒有人記得出生的時刻,是嗎?)
「沒有人能記得[寶寶時期的記憶」。」
「你就是這樣被誤導的。以為沒人記得,相對的,就藏在每個人的記憶裡面。但那經驗是如此的痛苦,記憶便縮回潛意識中,並不時企圖浮出水面。『約拿與鯨魚』,『摩西被大海救回』,象徵符號都很清晰:關於險逃於溺斃死亡。」(143)
(背脊、呼吸與自由的討論…)呼吸的自由基本來自於你的背部,也就是脊椎。最細小的阻塞,最輕微的壓力,都會阻礙呼吸,癱瘓你的人生。…(145)
第6節(孩子面對的世界)
侵略性,其實是害怕的表徵,僅僅是一副能讓弱者躲著的面具。(145)
而力量是寧靜、帶著笑意、帶有主權性且放鬆地。我們過度著墨「侵略性」,卻沒能看清它僅僅是導火線,引爆了災難。當您很怕狗的時候,牠就會來咬你。
幸福如那些不具侵略性的人:這世界靠近,不是為了要擊退他們的弱點,而是受他們的光亮吸引而來。
…
(不是我們苦,我們的孩子就要跟我們受一樣的苦)停止對受苦的莫名崇拜吧!
沒有痛苦的出生,沒有恐懼的出生,讓我們睜開了雙眼。
受罪是多餘而無用的,她不能榮耀上帝,只剩一團混亂。
習於仗責與威權,支持受罪的人們,只是單純的盲目。
毫無智慧可言。
至於具侵略性,則是在抗議沒有被愛夠。
還擊只是在傷處上追加羞辱。
那些還不願意理解的人,那些(態度)「堅硬」的人,我們一定得請老子再次說分明:
「人之生也柔軟,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強大處下,柔軟處上。」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149)
第7節
還能再加點什麼訊息呢?就最後一個訊息了吧:「試試看。」
現在我要說的其實很基本,簡單到很難去堅持。
無須任何昂貴的設備去監視,或是任何科技與工作機會,去發展那些讓孩子留戀不已的流行玩具。
都不需要這些東西。我們能嘗試給予的,無非是耐心與謙虛。一顆和平且寧靜的心。輕盈卻無瑕的注意力。一點點對「他人」的智慧。哦…...!我差點忘記了。這,需要愛。如果沒有愛,那一切都是徒然。
就算產房裡有完美的光線、隔音牆、浴缸裡水溫適宜,少了愛,寶寶還是會不停地哭喊。屆時別怪罪這本書。
往您的意識去找答案:您心裡那些焦慮、壞情緒和憤怒,都被這新生命看得一清二楚。孩子是不會被欺騙的。這是一個能判斷錯誤和恐懼事件的機制。他可以讀出您的心,他可以看出您想法中的顏色。新生兒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您真實的影像,使您不再讓他們悲傷地哭泣。(150-151)
第8節(寶寶出生不到24小時就會笑了…見152頁圖)
「您知道他也是一個人嗎?是一張真實的臉孔。…在生命裡,我們是否能忠於真實的情感。看看沒有面具的孩子是如此的美好,臉上滿是安詳與平和。」「內心平靜的寶寶,露出的表情,閃閃發光!」(15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