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星期三

[摘要]地方文化傳播與社區營造: 苗栗「灣寶社區」動員之初探研究


張春炎. 2013. "地方文化傳播與社區營造: 苗栗「灣寶社區」動員之初探研究." 新聞學研究 116:173-206. 

評述

這篇文章是我在查藍佩嘉的〈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的辯證:傳銷商的網絡建構、行動意義與權力關係〉查到的延伸論文。我覺得非常有趣的點,在於談到西瓜如何成為地方集體意識的象徵物,同時也提到,社會集體記憶的經營,看起來短期無用,以及看起來只是玩樂消費(如西瓜節),但是長期經營,這些淺層的東西,也會慢慢富有深刻的意義,譬如西瓜藤象徵土地、遊子與情感的連結,地方意識因此凝結,而外出青年也因此有了根,很不錯的文章與分析。
 


摘要


文化作為工具箱的概念
        換言之,文化對行動之影響不是藉由提供目的價值來引導行動,而是藉由提供一種慣習、技能和生活形態的行動腳本(repertoire)或者工具箱(toolkit),以作為人們自我建構行動策略的基礎(藍佩嘉,2000Swidler,  1986,  p.  273)。(179)

文化動員策略
一、老照片作為文化動員策略:「灣寶社區」傳統的再生產

  • 前述老照片的蒐集最終亦出版成《後龍灣寶──咱庄頭的故事》,加上後續文史工作的經營出版,不僅將社區過去的地方歷史透過圖文保存下來,其對文化傳播的意義更在於保存過程與歷史再現的效果。(188)
  • 這種透過歷史和記憶形成的社區文化敘事的擴散反應了Swidler1986)所謂的「傳統」這樣一個文化型態。短期間來看,雖然這些有關昔日傳統、歷史的地方文化傳播並不直接影響社區成員之某些行動,卻能夠提供「灣寶社區」營造行動的文化工具箱,建構社區行動策略的資源,進而有利於未來形成集體行動的意義系統和情感資源,成為 源(Neuhouser,  1998;  Sewell,  1992;  Swidler,  2001;  Watkins  &  Swidler, 2009)。


二、地方經濟作物的文化建構:灣寶西瓜的象徵化

  •  社區文化意義透過西瓜此一文化象徵在「灣寶西瓜節」這樣的現代式文化建構過程中形成了顯著的社區集體關懷,不僅成為得以串連「灣寶社區」意識的文化主題(cultural  theme),也構成社區面臨外來勢力、形成危機時串連社區成員與社區外支持團體的有效文化傳播及動員手段(如抗議「後龍科學園區」土地徵收事件)。
  •  總體而言,利用新時代的圖像和歷史文字、說故事等親身傳播活動以及大型地方文化傳播活動,建構了有用的社區營造機制,使「灣寶社區」成員能夠集體重新發現過去歷史、地方記憶,並發現當下的共同意義──灣寶的西瓜是屬於「我們的」(our)西瓜。不僅呈現「灣寶社區」的集體感與共同歷史敘事,也可被視為是地方物(local  objects)的文化新建構,以此造就「灣寶西瓜」得以有效地具像化,進而繁衍出社區共同歸屬和想像,以支撐日後「要西瓜,不要開發」的論述正當性;這無疑也創造出社區的地方動員所需的集體意義。


伍、地方文化動員的可行性
一、傳統的建構與再建構

  • 以「西瓜藤蔓」連結「土地」與「農民」,此三位一體的象徵論述突顯出「灣寶西瓜節」連結在地人、遊子與外來客人的重要性。即便現實存在著抗爭不成西瓜農地就要全面徵收的隱憂,這一年的「灣寶西瓜節」反應的文化象徵仍然強調凝聚群體的存在意義以及維繫微小權利去抗拒政治與經濟勢力的動員意義。而灣寶展現出的集體共識與意義恰恰反應出社區做為自主、自為、自立群體的理想價值(夏鑄九,2007;夏鑄 2002 Jackson,  1978;  Michau, 2007)。(195)

二、土地的文化價值常識化

  • 在社區土地上生活的意義,難以與土地割捨的情懷,作為一種社區居民日常談話中不假思索的價值與共識,人與土地的不可分割,建構灣寶最核心的地方文化內涵,這不僅是建立傳統的農村概念上,同時也是強烈的農民的行動指引。瞭解灣寶社區的「常識」有助於回頭理解為何1995 年強調土地經濟價值的集體反抗行動,到了 2009 轉變為以捍衛土地、守衛家園和疼惜農村土地的論述。土地情感的常識化伴隨著社區文化傳播的發展被相當程度的凸顯,並做為誘發灣寶社區運動的一個重要的力量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