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開頭提出了「圖盲」的概念,指出我們過份重視文字,而忽略圖像的解讀。這本書是學習圖像解讀很好的導讀作品,並且介紹了許多有特色的繪本作家。作者第10頁,以一個例子,指出繪本的流通,在異域成為病患進手術房前的定心丸,繪本成為孩子鼓勵媽媽用不同角度看待生死的媒介。
作者點出,閱讀是一個體會的過程,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待世事。閱讀不一定要有什麼道理,像是遊戲,尋求快樂或感動,閱讀也能成為孩子/大人抒發的管道。大人應該平等看待孩童,不要以為他們不會懂,他們常常問出最深刻的問題(94),我們小看他,他頭腦就簡單,我們平等看他,他就能進入不同境界(109)。
所謂的「童趣不是一味模仿兒童就會得到」,他說「少年小說不是小年寫的,兒童書也不是兒童做的」(54)。繪本有自身的邏輯,想像與邏輯並存,因此不要硬拗,不要小看讀者。「如果創造出來的驚奇與前面的主題無關,就會失之牽強,就會轉得太硬」。(80)
作者也對思維僵化提出了反省。譬如看過小王子的大人,會覺得盒子裡就是羊,但是為什麼不是蛇,或者大便呢?因此,他說「很多人以為大人的問題在進入不了幻想的世界,其實不然,大人的問題是進入幻想世界以後出不來」(120)。這裡的反映非常深刻,問題與其說是幻想與現實的二分,倒不如說是對二分疆界的僵化固執而造成的死板。
因此,「藝術不必一味地否定現實,它可以和現實對抗,也可以同時與現實調和,在「是什麼東西」和「東西可能是什麼」之間找到橋樑,流動於幻想和現實之間」(129)。因此,問題不是對與錯,而是要瞭解「為什麼」,試著找出意義,理解象徵。作者接著說「童年有許多夢想,並不是虛幻的,它的真實性,有時候比真實的世界更重要」(163)。最後,在以童年形式跳脫成人形式後,更進一步提出跳脫兒童形式的創作,譬如醜小鴨,大家覺得就是會變天鵝,但是在《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一書中,醜小鴨變成了醜大鴨,顛覆過往刻板(172)。
整體來說,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他教會了我如何讀繪本,如何超越圖盲。我認為對於學習電影分鏡、說故事等,也很有幫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