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茶鄉社會誌》筆記 2022 0915
1坪林茶葉作為地方社會與世界巿場的關係,歷史面向的補充。
2.謝老師這本書,是從馬克思走向涂爾幹,加上漢人地方社會研究之作。
3.關於分類範疇,提出了很多本土概念的討論。
4.坪林的互惠經濟如何演變呢?譬如在20年後的今天,換工的方式還是一樣嗎?
5.可可鮮果售價低,直接進加工廠,各人再買回來加上自己品牌。可可的生產,是合作社,但是又像公司,是一種中間狀態,可以再概念化。可可巿場不像咖啡,(或說,還不像),目前打不開巿場。(要不要比較一下,中南美洲把可可當成日常飲品的案例?也許對比有點用?)
6.茶農作為生產者,如何促進價值增值過程?
7.價值增值不僅僅是行銷,要進入到技術面,炒茶到底怎麼炒才會香?好喝?水梨不是只是追求甜,好師傅會讓水梨酸甘甜,那才是厲害。
8.「農產品」/「工藝品」的風土政治學,口味巿場是怎麼一回事?
9.可可的產地到餐桌,屏東比起歐洲自其他洲進口,距離更短,能保持風土味;但在技藝上,比不上歐洲的百年工藝,量產上,還是得看工藝/機器的水準。臺灣可可風味新奇有趣,但是精緻度還是無法比歐洲,仍是草莾(英雄?)
10.咖啡(烘豆師)如何後製?
11.世界的咖啡比賽怎麼攻略?(工程師用語)
12.青年返鄉不是直接接軌原來的鄉土社會,而是不一定會被接納,但青年要成功,他們可以使用自都巿習得的技術(網絡、技術、跨地連結、實驗室經驗),在無法打入原來的鄉土社會的情況下,另外發展出自己的生意/擅場。
13.咖啡對比:屏東合作社怎麼一回事?阿里山走精品咖啡,認為合作社生產不出來精品咖啡。合作社的生產模式,跟要求批次、莊園、大規模生產的精品咖啡,,不是在同一個等級上的生產模式。
14在不同的地方,工資-利潤-生產關係,是不是會有差異?(假定有?所以,你的工資不是你以為的無社會關係的工資,這份薪水是有社會意義的,見Zelizer《金錢的社會意義》)
15.都巿青年返鄉務農,他們與老一輩的農民的關係是什麼?(實證問題)(科學知識對比於傳統經驗?「不同類型的技術」導向?)
16.技術型工程師返鄉青年,似乎懸浮在農村社會上的感覺?
17說砍就砍問題,跟工資問題有什麼關係?農民跟著巿場,說砍就砍,但不是沒有掙扎與無奈。客家人的硬頸精神可以當成解釋項嗎?還是應該被視為「解釋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