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9日星期四

2. 讀辛波絲卡論寫作

 

1. 作家所需要的獨立性與自我要求

作者需要獨立性!面對許多來函詢問,如何才能被收入雜誌的問題,辛波絲卡說「生活實在充滿驚喜,常被要求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任務。例如,曾被要求在信中(私人信件!)寫下如何寫作才能被刊登,也有人要求我們收集學校作業所需的資料,或者寫報告。更有人要求我們提供完整的必讀書單,彷彿作家的發展過程不需獨立性似的。」是呀,「如何寫作才能被刊登?」雖然看起來是個方法問題,但實際的問題在於為什麼一定要找到什麼訣竅呢?

 

辛波絲卡後續的回應也很有趣,她說「馬雷克先生,您剛好可以補充我們這份名單的不足,貼心地寄給我們一些芬蘭詩作(原文!),提議讓我們從中選出想刊登的作品,一旦選出,您保證會將作品翻譯出來。一眼望去,這些詩作都很讓人滿意,抄寫用的紙漂亮,字體簡潔而且明晰,間距和邊距均衡,而且其中只有一個字用藍筆劃掉,整體維持完整,沒有被破壞,可見作者仔細檢查過打字稿。」最終的詞語是「作者仔細檢查過打字稿」,這意味著,作者看重自己的作品,謹慎處理投稿著作,仔細檢查有沒有錯誤,字體明晰與否。前些日子也流傳著Susan Sontag的文章,她總是拖到最後一天交稿,不是因為拖稿,而是因為看重自己的作品,要求作品以自己覺得最佳的姿態面世,一個稿可能會改上二、三十次。

 

網路時代的快速,讓人覺得量產是一個目標,多數成功學的書都是如此談論,儘可能地生產內容、生產文本吧。(順帶一提,我們不管在youtube或者是臉書,其實都是在為平台生產內容,我們也是他們的無償工人與勞動者,所以總歸還是要有自己的平台,握有自己的生產工具,才有機會把自主權拿回來)。我們不是以數量為導向,我們在意的是質,在意的是在地,在意的是那些可以跟我們直接對話與分享的人。所以我覺得我的朋友的選擇很正確,魂歸故里,而不是魂歸臉書或youtube,後者只是媒介與門面,而我們需要作的事情是,回歸面對面。

 

2. 編輯的責任與不願重新抄稿的作者

        作為編輯的辛波絲卡說「我們一讀再讀,在沾滿汙跡和塗抹至全黑的頁面間掙扎,突然靈光一閃:為什麼我們不能就此宣布挫敗?別人能,難道我們不能?既然連作者自己都不想重新抄稿,為什麼我們就必須閱讀下去?」原先我讀這段的時候,寫下了「作者的謙卑:重新抄稿」,提醒自己,自己所寫的文章是要讓別人閱讀的,所以不管什麼文字,都應該起碼校上一遍,疏理一遍(不過有時候確實是自己都不太想看第二遍自己寫的東西,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是會反覆看著自己寫過的東西,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想法可以再發展,不是當成終點,而是當成媒合處,試著發展與連結其他可能性,不管是人或者是其他想法)。

 

        但現在第二次整理這些摘要筆記時,有了新的想法,這裡談的不是作者,而是編輯呀。辛波絲卡說「既然連作者自己都不想重新抄稿,為什麼我們就必須閱讀下去?當然,我們不一定要這樣做,理由並不難找:因為下雨;因為格妮雅呆傻;因為我們膝蓋痛;因為雅拉有貓;因為科瓦爾斯基這麼活著;因為沒人帶我們去看電影;因為時間流逝;因為無聊;因為總有一天世界末日會來到等等。過後,我們又再度謙卑地彎下身埋首文字間,努力試著讀完文章,但回信就真的沒必要了。

我們可以找許多理由說服自己不再繼續閱讀下去的理由,但是文中的亮點在於「又再度謙卑地彎下身努力試著讀完」,這是編輯的責任,為什麼必須?因為我是編輯。那麼作者的必須是什麼?如同上面所述,重新抄稿,再次書寫,打磨,自我要求,然後再持續書寫。創作本身是個過程,而不是終點,投稿不是要求關愛的眼神,而是自我信任的展現。你對你自己的文本負責,我對於你投稿的文本負責,獨立的兩人,作者與編輯,在信件的往來中交會。對於那些「連重新抄稿」都不願意的作者,「回信就真的沒必要了」。

 

3.作者的品味與自我感

從這類信件內容就可以想見文筆如何,一眼就可看出作者缺乏形式感,認為寫得愈多,愈讓人印象深刻,實際上卻缺乏活力和想像」,辛波絲卡回應一位讀者時寫到,信件可見文筆,而隨信所附的作品通常會有著跟信件一樣的缺陷。這點既是提到作者們留意自己寫的各類文字,沒有辦法好好寫信的人,通常也沒有辦法好好寫作。什麼樣的信件讓辛波絲上有這種感覺呢?

信件的確落落長而且齊整,但真的不知所云。作者大概用了三頁半的篇幅傾訴他如何決定寫信給我們,起初雖然不想,但後來還是下了決定。一旦開始寫作,就應該知道寫得怎麼樣,自己難以斷定,所以需要讓別人看,儘管一開始還是有些抗拒和遲疑,不知是否要寄出信件,最後還是寄了出去。有時喜歡自己所寫的文章內容,有時又完全不喜歡,在此情況下,只能交由作者以外的人去評判,讓他決定是否值得繼續寫作,是否值得寄出……等

信件落落長,對於落落長信件的描述也是落落長。寫信不需要陳述心路歷程與掙扎,好像在迄憐(拜託,編輯們救救我吧)。作者應該要有自知,知道自己應該寫的怎樣,文章應該先過自己這一關,而不是自己這關都過不了,還期許別人能夠幫助你判斷。就算有許多參照引用,但如果自己的話說的不清不楚,可能還是必須學習,如何把自己的話說清楚,說明,這就是我想說的話。

(但這不容易作到,我之前也常陷入這種困惑,我的作品沒有價值嗎?我的作品還沒有遇到對的人嗎?不。不是的。你自己也還沒有把作品改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樣子,那你怎麼可以期望別人接受?可是這難怪不會是一種完美主義的強迫症嗎?有發出去就好,不可以嗎?隨便你。不過作為編輯的辛波絲卡,大概不會接受這樣的文字,更別提回信給你

        寫字的人,在辛波絲卡看來,必須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