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29/365 她們離開了 學術藝師精神 初心

  她們走了,說是因為對這門專業的理念不同,所以她們走了。我所知道的,就這麼多。留下來的人,有些落寞,畢竟也已經在一起努力學習、工作了七個月,或者,一兩個月。如今,只剩下她一個人。她說,要等公車,謝謝關心,她拿起了手機。我騎車過了轉角,看到他,他也拿著手機。或者兩個人在對話吧。

  一路上,這個場景很觸動我。或許說,觸動了初心的那個部份吧。當初是為什麼選擇了這個系所,什麼理由讓我繼續留下來,什麼理由讓我決定唸下去。而看到博士班的同學,有的人選擇一怒離開,有的人黯然離開,有的人悄悄離開,有的人咬牙繼續努力,得到的支持極為有限,有的人感謝學校給他的一切,每個人的際遇不同,對於自己所處的位置,自己曾致力的事業,總是有著不同的想法。

  一路上,我想著,是不是因為職業條件太差呢?還是現在的人的心態已經跟過去的人不同了。我常常聽到人說,學徒要出師,要三年四個月,我不懂為什麼是三年四個月,但是我知道這是一門專業的基本門檻。或許考驗的不是技術,而是心性。 涂爾幹的《勞動分工論》突然跑進我的腦海裡,關於失範的說法,也讓我覺得,對,或許某個地方錯了。但是涂爾幹走向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走向某種精神與物質辯證的集體形式,企圖用集體的精神力量,回應個人的焦慮與孤寂。這是涂爾幹的解法,但是似乎在目前個體化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反而只能更期待韋伯式的解法,讓個人成為超凡的,讓個人自我神聖化,視為生活為經營,以禁欲信念,回應世俗誘惑以及孤立化的個人,要嘛是劃地自限,要嘛是超凡入聖。不知怎麼地,想起了日常生活里,各種格言式的回應,想起了高中老師所推薦的菜根譚一書。修養離我好遙遠,工夫只在日常中。

  我就這樣回到了宿舍。也體會了一種離別與半途而棄的滋味。那種寂寞感還真是讓人覺得難熬呀。我想起自己所學的此道此藝,也想起昨天讀過的菜根譚的話語。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現象的紛陳,讓人不知以何為志,紛擾的塵喧,讓人迷失而自限。古老的話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或許可以廉價地說是一種意識型態的迷障,但是我還是覺得那份「古典的精神」令人覺得更有意義些。放棄很容易,堅持很難。似乎真的要成事,路也總還是孤獨的。這些日子以來,反反覆覆地觀察到自己心性的浮動,為了填塞語詞,而填塞,似乎自己要說些什麼,寫些什麼還不清楚。焦慮作祟,情緒易失控,容易胡言亂語,失其分寸。我想這就是迷失。只是,借鑑他人,對我來說,還是有珍貴的東西想要守護,還有我想要探索的社會現實,想要說個故事給大家聽。或許,不怎麼上得了台面,但是,我希望,若是有人對這個議題感興趣,我作的一點事,可以為他省一些力。或許這樣卑微的冀求,是支持我繼續想辦法努力的動力吧。

  社會學有用,因為我對直銷的研究,說服了我的家人去退直銷商的貨。但是關於服用保健食品與吃藥的部份,我還是沒有辦法說服我的家人,我的家人就是藥罐子。如果這是我的個人煩惱,我想,還需要很大的努力,試著用社會學的語言,來描述、分析以及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