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星期三

[摘要] The Study of Bounda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2002)



The Study of Bounda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8: 167-195 (Volume publication date August 2002)
DOI: 10.1146/annurev.soc.28.110601.141107
http://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soc.28.110601.141107

MiChèle Lamont and Virág Molnár利用社會界限(social boundaries)與象徵界限(symbolic boundaries)的區分,回顧過往到2002年關於劃界相關的研究。他們說象徵界限是概念上的區分,尋找界定現實的方式;社會界限則是制度化了的界限,用以分配資源與機會,象徵界限是社會界限的必要條件。(168-169)象徵界限是社會界限的內部化形式(內心展現);社會界限則往往涉及外於人身的區隔。

        這篇回顧文章,涉及了不同領域,但多是點到為止,因此,就回顧Boundaries的這個概念來看,幫助有限。此外,由於本文為2002年寫成,距今已14年,參考價值也相對失色。最後,則是基於我的個人興趣,關於知識、科學等方面,所以本回顧,將主要針對我認為重要的地方,簡單介紹。但在此之前,不妨先簡介一下這篇文章的架構。

        這篇文章分成導言、四個子題,以及結論。就子題來看,分成(1)社會認同與集體認同、(2)階級、族群/種族與性/性別的不平等[class inequality; Ethnic/Racial Inequality; Gender and Sexual Inequality]、(3)專業,科學與知識[Professions and Work; Science,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4)社群、國族認同與空間界限(Communities, National Identity, Spatial Boundaries, Nation Building and Deterritorialization)。結論的部份,小標為強化我們對彊界(界限)的文化面向理解。

        從這篇回顧文章,我讀到Boundaries的雙胞胎概念,為Borders,因此,Boundaries譯成疆界,比起譯成界限,應該更能強調其空間意涵。她指出這個概念的社會學源頭,譬如涂爾幹的神聖與世俗之分;馬克思的《霧月十八》談的階級彊界的鬥爭,韋伯談族群與身份團體的分析。(Lamont2015寫了篇名為Symbolic Boundaries的百科全書條目,回顧了Boudaries的歷史,有空我再整理上來)。

        在階級不平等的一節,Lamont提到自己延伸了Gieryn(1983)的劃界工作(Boundary-work)的概念到認同(identity)研究中,指出美國與法國中產階級的道德疆界(1992,Money, Morals and manners一書)(17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階級不平等一章,用了大量的Bourdieu的文獻,指出美國受到Bourdieu的階級研究的影響。

        在科學、學科與知識的小節,她提到Gieryn的著作,指出為了兢逐可信度(credibility contests),有三類劃界工作:Expulsion, expansion, protection of autonomy(驅除、擴張與保護自主性)。驅除是指權威之間的對立競爭,如各方都聲稱自己是科學的,因此劃界工作成為社會控制的手段;擴張是則是競爭對手希望取得對爭議的存有領域之壟斷合法控制;最後,則是保護專業自主性,免於外部(立法者,或公司經理人)干涉。相較於Abbott強調客觀層面;Gieryn則重視追求科學權威過程中,建構「科學」空間的詮釋策略的權力(彈性及其武斷性)(179)

        最後,提到Susan Leigh Star視彊界為促進知識生產的介面的研究。延伸Foucault對分類系統的研究,Star認為疆界不僅是區隔與差異,也能成為跨社群的溝通平台。受「物質轉向」的影響,他們使用了「彊界對象」這個概念,說明介面(interfaces)是發展與維持社會世界一致性,1999年所寫的Sorting Things Out仍有參考價值 (180)

        在〈國族認同、空間彊域、國族建造與去彊域化〉一節,作者用了Sahlins(1989)Boundaries: The Making of France and Spain in the Pyrenees一文,指出彊界與國家認同是國家與社群共同協商出來的,而不是自上而下誕生的。(183)敘事作為形塑國家認同的重要環節。

        最後提到彊界研究可以發展的三種進路,研究疆界的特性(如permeability, salience, durability, and visibility and could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boundaries assume certain charaterists);研究疆界建立的機制(如Gieryn所的可信度的競賽;Bokwer & Star(1999)討論Boundries(溝通標準)如何使溝通合作成為可能;認知相關的機制,則可見Mc adams 談認知機制;最後則是文化成員身份的分析,Lamont在其2000年的作品The dignity of working Men一書中,談到社會行動者如何建構相同或相異的團體,以及這些團體如何影響他們對於其他團體的責任感,換言之,強調彊界的道德面向(moral boundarie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