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第十四章後記,in States of Knowledge: The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social order

States of Knowledge: The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social order
《知識的諸多陳述:科學與社會秩序的共同生產》
Edit by Sheila Jasanoff  (2004)

第十四章 Sheila Jasanoff 後記(Afterword) 274-282
(1)   共同生產的概念,反對社會決定論(利益優先)以及科技決定論。
(2)   共同生產的概念,不同於傳統的形上學與認識論,而認為形上學是構成的(constitutive),而認識論則是互動的(interactive)(P274)
(3)   共同生產這個概念的四個目標:描述、解釋、規範性分析、預測(激發行動與變遷)。傳統的二元對立成為進一步探索解釋的對象,如微觀-鉅觀、結構-能動、國家-社會。
(4)   共同生產這個術語,無意成為普世大理論,因此在其可能性之外,我們也必須瞭解其限制。(275)

描述:社會中的科學、科學中的社會
(5)   共同生產的概念,可以視為延伸自1970年代拉圖與Woolgar《實驗室生活》與Bloor《知識與社會意象》後,對於科技知識的新理解。如果前輩們的工作,是把社會重新帶回知識創造,那麼現在的STS研究者,則是以更均衡的方式,探索社會中的知識與技術系統的運作。(P275)
(6)   如同Ian Hacking的評論,孔恩自視為內部史論者,較少關注互動層面,而S&TS學者則對於互動層面有深入的探索,汲取來自民族誌、法律、文化研究與女性主義理論,共同生產作為有力的分析視角之浮現,反映了這些視野的交錯與互相蘊育。(P276)
(7)   共同生產強調脈絡化。自從Clifford Geertz(1973:5-10)提出了深描說以後,脈絡成為社會科學詮釋工作的首要方法論原則。共同生產的觀點,如同Haraway(1991:183-201)所說,強調認識實作是情境性的(situated)(P276)
(8)   藉由共同生產的觀點,本書各篇章展現了這個觀點所能帶出的深描的豐富連結,展現我們知道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知道之間的連結。(P276)
(9)   共同生產也幫助我們將觀點從製造事實(fact-making)轉移到製造感受(sense-making)。因此,我們的發問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問國家如何看(ScottSee like a State[1998])、制度如何思考(Douglas How Institutions Think[1986])、法律如何認識(JasanoffScience at the bar[1995])、文化如何論理(SahlinsHow “Native” Think[1995])與社會如何鉗制風險(BeckRisk Society[1992])。(P277)

解釋:反對線性
(10)   共同生產重視事件脈絡,因此解釋方式反對自變項與應變項的人為區隔,深入探討為何以及如何(Why and How)的問題。(P277)
(11)   共同生產的觀點,對於理解新浮現的現象特別有用。(P277)
(12)   共同生產提供了另類看待事物的方式(見本書各章節)。(P278)
(13)   社會科學仍然預設了自然與社會的二分,強調領域混同作為研究預設的STS學者,仍需更多努力。(P278)

規範性:諸種抹除與諸種另類
(14)   共同生產論者讓我們重新看到事實與人造物的政治史與文化史,不僅有助於詮釋,也帶來批判。由於關注浮現時刻,有助於思考那些隨著秩序穩固化(不論自然秩序或者社會秩序)看不見的預設,而啟發另類的思考與選擇。
(15)   本書許多章談到新的認知與社會形式如何出現,以及透過何種制度手段、如何消解衝突,或者使衝突不具威脅性。(P279)
(16)   共同生產也幫助我們持續理解差異,瞭解不同社會如何界定或處理「同樣」的現象。(P279)
(17)   共同生產也豐富了既有的權力理論,提升我們對於權力的理解、以及權力如何形成與施行。(P279)首先,不只知識構成權力,權力也框構與組織知識;因此不論權力源頭為自何方或者是集中,我們應觀察它如何透過知識展現。其次,共同生產也提醒我們如下事實:權力既是透過抹除邊緣另類,也是透過積極採取支配觀點而構成。第三,共同生產既關注變動,也關注不變動(因此不僅是關注典範之轉移,也關注持存)。(P280)

預測、處方與行動
(18)   如同所述,共同生產以豐富性取得簡潔,以深度脈絡化取代線性。因此在認知上,共同生產作為取徑,較偏向詮釋性,而非行動介入。然而,共同生產仍然生產某些預測性的洞見,掌握某些規律,而讓我們得以從歷史中學習,不致於犯同樣的錯誤。(P281)
(19)   共同生產的框架對於社會行動與變遷的意涵,仍有待進一步思考。底下簡要勾勒其可能性。(P281)
(20)   WatertonWynne,以及RabeharisoaCallon的例子說明如何橋接共同生產作為分析取徑與策略工具之鴻溝(P281)
(21)   慎思明辨的讀者,將會在本書找到不同思考知識與權力的方式,並以及能力而策略性地採取行動介入他們所處的關係。(P28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