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札記] Why is integration so difficult? Shifting roles of ethics and three idioms of thinking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Why is integration so difficult? Shifting roles of ethics and three idioms of thinking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uthors:
Nydal, Rune1 rune.nydal@ntnu.no
Source:
Nordic Journal of Applied Ethics / Etikk i praksis. 2015, Vol. 9 Issue 1, p21-36. 16p.

出處:
http://web.a.ebscohost.com/ehost/detail/detail?sid=acbc5e49-e55b-441e-aece-94f87a979947%40sessionmgr4009&vid=0&hid=4107&bdata=JnNpdGU9ZWhvc3QtbGl2ZSZzY29wZT1zaXRl#AN=112011974&db=a9h

我的札記與摘要:
這篇文章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議題,為何整合如此困難?但實際上作者沒有給出答案,只是一開始說,因為整合挑戰了既有的知識勞動分工,同時也影響了原先分工者的專業認同。換言之,既得利益的問題,雖然作者沒有這麼說。作者從三個片語,從歷史角度來看整合問題的變遷。

最早的片語是representation,代表,或者表現,科學家對自然的觀察者、沉思者與再現者,科學家在自己的世界自滿自足,也不需要什麼對外的倫理。這是1950年代以來的看法。科學哲學則自限於關注於理論、觀察與認識論等議題。

中間隨著科技與社會研究的介入,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間,視科學是實作、展演(performative),因此科學是作出來的,是可以參與的。開始了倫理介入與思考的可能性。科學哲學也有了實作轉向。

最後則是2000年代提出來的co-production的片語,意味著將1950年代,學科脫勾之間的情況,重新整合。研究也必須包括來自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投入。Co-Production的議題,也同時是讓我們思考是好的科學的及政治的實作如何作為科學活動,此目標包括連結知識論與倫理政治規範性的討論。[可以說是倫理學的轉向嗎?不管是倫理學轉向實際日常生活;或者科技與社會研究轉向投入倫理思考]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這些整合關注的通常都是應作的具體事物[practical matters of how work should actually be done],而非理論議題的整合。(譬如針對什麼的大型研究計劃)。(P2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