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2日星期四

[札記] 讀Sergio Sismondo的Ontological turns, turnoffs, and roundabouts

Ontological turns, turnoffs and roundabouts
Sergio Sismondo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5 (3), 441-448

  最近閱讀該人的著作,在其google scholar的著作上找到了這篇文章。文章篇幅不長,但提到了幾點關於最近STS的本體論轉向的說法,我覺得挺有意思。

  本體論轉向,是在反對建構論的背景上發展起來的。不同於哲學,透過理論觀照,預設世界只有一種本體(ontology),STS則是透過經驗觀察,認為實作造就多種本體,因此稱為經驗本體論,譬如Mol(2002)所寫的the Body Multiple就是這樣的例子。不同於經驗本體論關注於地方實作,Ian Hacking則是在傅柯的影響下,提出了歷史本體論,其長時段大空間的尺度,提出了歷史如何塑造我們,點出人是如何製造出來的(making)。

  在這篇文章比較重要的一點是,Sismondo認為本體論轉向,不應該追溯源頭至尼采,因為尼采的視角論( perspectivism),本體乃是源自視角的轉變,但是STS的價值,如同Sismondo對於建構一詞的強調:科技是社會的、積極的(Active)與本身並不那麼自然。視角似乎認為問題僅僅是認識論的問題,這樣的觀點不僅在哲學上有問題,在政治上也會趨於保守(P444)。以Mol對荷蘭飲食的例子來說,食物不僅是為了溫飽,也是為了爽感(pleasure),但是在視角論的觀點下,會變成食物之所以能溫飽與帶來爽感,只是因為我們如此看(view)。

  這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抗拒(resistance)(或liveliness、agency,見頁444),或者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吧:物性的抗拒。讓我進一步延伸,如果這是一個過敏的人,他/她吃了特定的食物過敏,那麼我們能說這僅僅是視角的問題嗎?不,這是個經驗的問題。而當他或她的身體吃了食物而遭遇了過敏事件,那麼,食物就被轉變成為過敏原,食物固然還是食物,我們觀看該食物的方式固然轉變了,但是看待食物的優先順位不再相同了,因為過敏這件事,顯然比起吃飽與吃爽,更為急迫與重要。換言之,本體論的問題,不僅僅是有著多重(multiple),更重要的是,經驗世界的本體,有著階層(hierarchy)(P446),而許多時候,我們僅僅看到其中某些優先呈現的面向,而STS當中的本體論轉向,如何說真的有其意義的話,就是讓我們知道,世界可以有另外的樣貌(it could be otherwise)(P44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