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星期三

[摘要]鄧哲明 1993〈中藥科學化研究與新藥開發之對策〉及2002〈生技製藥國家型科技計畫〉



鄧哲明 1993〈中藥科學化研究與新藥開發之對策〉

本文為提交總統府進行報告的文章,與會人士包括總統、副總統與其他長官。其報告的邏輯為傳統藥物是現代藥物的來源,譬如麻黃素;其次,透過純化,可以改善藥物,譬如鴉片中的嗎啡,經由化學合成,改成較不具成癮性的止痛劑,說明「許多新藥發現的靈感,仍常來自於天然物成分的研究」(3),舉例如銀杏、海風藤、紫杉、五味子、青蒿,而世界各大藥廠天然藥物研究熱潮是重要趨勢。

        因此,第二節,作者透過特定的修辭手法,說明「中藥科學化研究之重要性」。中藥是經驗醫學,缺少系統性及科學性研究,因此需要科學化。理由是(1)慢性病患服用中藥(尤其是癌末病患)是普遍現象,必須用科學印證藥物療效之虛實;(2)經濟層面上,兩岸交流增加,必須對中藥加以管制;(3)犀牛角事件後,必須要找出中藥有效成份,透過化學或生物技術,研究出替代品;(4)中藥為本土性研究特色。

        第三節,作者提到國內中藥研究之現況,有兩個方向,一為複方研究,一為新藥研究與開發,多以純化方式進行,而國內研究多屬後者。他認為應該打破過往二至三人的小研究群的實驗模式,而應該分工合作,科際整合,各大學院校及政府機關應合作。

        第四節提到國科會大型研究計畫之規劃與成果。國科會於民國七十五年年五月召號中藥及天然物研究之座談會,擬定了四個主要研究項目:B型肝炎、高血壓與中風、中樞神經系統、癌症與免疫。民國七十六年起每年核准四十至六十個研究計劃,六年來已有成效。他提到「由中藥開發出西藥之研究模式來達到中藥科學化之目的,也是過去歐、美、日各國由生藥等天然物中找到新藥之研究方法。」(11),此法有助於(1)徹底解決中藥定性與定量之問題,消除藥材因產地來源、季節、部位、炮製造成的療效不穩定、(2)減化非主要療效成份所引起之副作用、(3)方便衛生主管機關管理。

        第五節,舉自己對於心臟血管系統新藥物的研究,作為中藥開發新藥的例子。先說明十大死因,動物實驗的成果,至於人體應用價值,有待評估。

        第六節,談國內新藥開發所面臨之問題與解決之對策。提到製藥工業規模小,無研發,生存空間日漸縮小。所幸,「經濟建設委員會已將製藥工業列為十大新興工業之一,更於六年國建計劃中將其列為優先發展的項目」。他認為「未來我國醫藥工業之發展有二:產品開發方向之選擇及建立藥品開發之測試系統。前者包括原料藥、新藥、新劑型、中藥、農藥、獸醫用藥和診斷試劑等項目之開發;而後者涵蓋藥效測試、毒性與安全性試驗、臨床試驗制度之建立等。」(17-18)國內對於中、長程之新藥研究與開發仍不足。他認為可以透過以下方式解決國內新藥研究之瓶頸:(1)建立長期之產學合作模式,促進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學習德國與日本之大學與產業間之建教合作模式。(2)建立國內新藥研發之模式,設立國家實驗室,由國外引進技術。他也提到「第四次全國科技會議後,在擬定國家科技發展六年計劃時,曾將藥物科技及中國傳統醫藥科學化研究列入基礎新領域之推展範圍,並明列『新藥研究開發中心』、『藥理及毒性篩選服務中心』、『藥物前導實驗室』之設立為優先規劃項目。」(3)重視新產品之專利問題,日本是值得學習的對象(也是對手)。(4)臨床人體試驗規範之成立。最後,文末以日本經驗為例,希望政府能迎頭趕上。

        結論處提到「中藥科學化研究除了能解決本土醫學存在的許多難題,亦可促進新藥之研發,具有基礎與應用科學研究之雙重目的。使本土性醫藥研究水準更加提昇。」最後列出鄧哲明教授相關履歷及研究領域(蛇毒、中草藥藥效評估、心血管新藥研發)。


2002〈生技製藥國家型科技計畫〉
        本文為總體規劃書,提供了國內新藥研究體系以及部會分工架構兩圖。與中藥有關的部份,包括國科會的專題研究小組(天然藥物組)、經濟部技術處(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的肝病及氣喘中草藥新藥開發四年計畫;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的免疫調節與抗老化中草藥產品開發四年計畫;製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的提昇傳統中草藥產業研發技術四年計畫)、衛生署的臨床試驗組(提供中草藥臨床最佳方劑,選題方針為:西藥之輔助療法/比西藥副作用低或併用可降低其副作用者/可取代高價位之西藥,具經濟價值者/不易治療或比西藥更具療效)。

沒有留言: